《花兒綻放·鄉村季》特約評論 女性形象建構與田園理想重述 ——《花兒綻放·鄉村季》的表達突圍
“種下我的花,開滿高高的山崗/曬更暖的太陽,看更美的晚霞/花和我一樣,堅定著成長/山頂的燈塔,漂亮抵達……”如詩般的語句出自歌曲《種花》,該曲是湖南衛視、芒果TV近期推出的綜藝節目《花兒綻放·鄉村季》的主題曲,誠如歌詞中詠嘆的,節目以農村女性擔綱主角,聚焦農村、農人、農事,多維度立體展現新時代特色鄉村風貌,在誠與真的敘事風格中講好“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中國故事。
節目海報
“她綜藝”的表達突圍
《花兒綻放·鄉村季》以“村潮大企劃”為主線,透過新時代鄉村女性形象及其目光所在,展現鄉村火熱的現實與生活風貌,以及老百姓昂揚煥發的精神狀態。截至筆者完稿,節目已更新至第8期,村饗、村秀、村賽、村集等頗有創意的環節設置,融合了鄉村特色、地域文化與多民族色彩,一方面呈現了“花兒們”在個人競技、團隊比拼背后的勵志成長故事;另一方面也表達了每一朵“花兒”為家鄉代言的樸素愿望,飽含她們對美麗鄉村的深情厚望。
應當說,女性獨立、女性力量等主題已成為湖南衛視、芒果TV近年逐漸強化的表達區塊。談及女性的媒介形象,它既凝結女性的自身特質,也經由媒介考量社會文化內涵、價值引領、審美性等進行塑造,以此尋喚、重塑現實生活中的“她力量”,實現當代女性形象的意義再生。從這一角度,我們覺察到《花兒綻放·鄉村季》的積極探索:首先,節目組擇以“素人”鄉村女性參加錄制,透過她們身上與生俱來的真實與真誠,傳遞鄉村和大地本然的美好,以鄉村女性善良、勤勞、爽朗的普遍性格和她們同中有異的個性光芒,打動觀眾,引發共鳴。其次,在人們以往的刻板印象中,女性在農事、農活等繁重的體力勞動中只能充當輔助角色和背景功能,節目組卻通過鄉村文明發展和農業科技革新等現實敏銳捕捉到女性身上隨之出現的新變化——美麗的姑娘巾幗不讓須眉,她們敏捷地犁地播種,養驢養鴨種茶,改良品種推廣市場,既有烹飪、剪紙等代代相承的絕活兒,也有全媒體時代下的互聯網思維,有的“花兒”自少女時期就開始當家,有的已成長為大家族的家主……由此,《花兒綻放·鄉村季》打破思維局限,立足鄉村女性的德行、觀念和技能,為多元的女性媒介形象格局增添獨具魅力的鄉村女性群像。
事實上,我們早已從各類影視劇、綜藝節目中欣賞過數量堪稱龐大的美女形象,大眾對“美”的標準的共識似乎被先驗化、定型化、標準化的傳媒生產話語宰制。《花兒綻放·鄉村季》則與之不同,節目以鮮明的態度主張另一維度之美,即“花兒們”的精神價值、心靈力量和勞動尊嚴之美,使外貌之美退居其次(盡管節目中“花兒們”大都有著出色的長相和身材)。她們做“村饗”,會回想母親、外婆等上一代、上上一代女性長輩的教導和傳授經歷,當母親成為外婆、女兒成為母親,這份情感更有別樣的溫暖和體悟,美食喚起的不僅是鄉村和故鄉的滋味,還有童年至青年成長過程中的女性自覺與雋永親情;當她們參加“村賽”,射箭時會因擁有游牧民族基因而格外持重,押加時會爆發自小放牛練就的驚人力量,接力賽中又彰顯著曾在高原山地間跑步上下學的兒時本領……這些情感和自我覺醒的時刻,與女性細膩、真摯的特質相輔相成,通向女性的自由和綻放之路,通向一種愛與尊嚴之美。
生動呈現千姿百態的“花兒”之美
從中,我們看到節目呈示的時代之變、現實之變,鄉村女性獲得了更多提升自我實現自我的機會,她們獨特的精神文化需求和自身的能力智慧逐漸被看到被認可,進而贏得了更多的理解與尊重。
多維度“鄉村”意涵的生成
在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花兒綻放·鄉村季》始終圍繞極強的鄉村生活體驗感構建內容、搭載價值,在豐富的鄉村生活場景中,為觀眾提供近距離接觸鄉村、領悟鄉村、奔赴鄉村魅力的契機。
一方面,為在廣闊的鄉村大地上記錄“花兒們”最真實的日常,節目組著力葆有了紀實的敘事品格,連同最普通的家常對話、最平常的心情起伏、最自然的情感流露一一還原,觀眾跟隨“花兒們”奔赴大理、南京、長沙各站,在探訪中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地方性特色與民族風采。另一方面,在“村秀”和“村集”等企劃中,節目組充分利用短視頻等新媒介敘事樣態為美麗鄉村形象賦能,搭建“大花資格戰”“團隊攻擂戰”等頗具看點的環節,展示鄉村的民俗民風和非遺文化,拉動鄉村“數字經濟”增長。
“村秀”中,“花兒們”重點圍繞“我們的節日”這一主題制作個人短視頻,傳遞傳統佳節的喜悅與豐盛。她們有的迅速融入當地村寨的風俗民情,向老鄉們發出節日的邀約,有的能巧妙地找到創意切口,搭檔錄制、剪切素材……“花兒們”紛紛變裝“爆改”,身著本民族服裝,做一方水土一方人的代表,融會鄉村的景與情,貫通傳統文化和記憶元素,結合自身經歷,回望鄉村的來處,關注鄉村的此刻,展望鄉村的未來。與此同時,節目組的鏡頭記錄下“花兒們”連夜趕制服裝,采訪和邀請村民,互相幫助取材和完成短片制作等過程。正是對這一過程真實完整地記錄,使觀眾對“花兒們”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她們有團隊協作中的默契和友誼,也有各自為戰下的競爭與成長,不僅展現出女性之間彼此點亮、相互觀照的溫暖細節,更發揚了鄉土中國所孕育的艱苦樸素、自立自強的農人精神。“村集”也不例外,當“花兒們”力求結合非遺文化宣傳和直播帶貨需求兩方面要素制作短視頻時,她們輾轉于各位非遺傳承人處尋經問寶,播放短片的同時進行現場“村播”帶貨,互動感極強。各短視頻中的鄉村形象,帶領觀眾對田園生活進行詩性想象,并在審美建構中尋喚著鄉村文明與農耕文化的當代價值,喚醒人們對鄉村的情感認同。
“花兒們”在一個個充滿創意的活動現場一展身手
當觀眾注視著“花兒們”的所思所想,或被她們的奮發向上所感召,或從她們的故事和際遇中獲取自我療愈和心靈慰藉的力量,對鄉村生活和鄉村日常的向往便又多了一層意味,向著“心遠地自偏”的境界敞開。這便如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所言: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誠然,鄉村不僅有著中華民族的根脈,更是現代社會中不可多得的心靈寓所。《花兒綻放·鄉村季》中不乏對鄉村自然和風景的呈現,這既是新時代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帶來的新風貌,也是地方人文的融合之所,扎染、木工、舞獅等非遺項目均可供游客學習體驗,在浩瀚如煙的歷史人文長河中,構建“人文”與“自然”的和諧與共生,提供著文旅發展的立體空間和時代機遇。
當我們回想起村宴上那一支支圍繞宴席而跳的新疆民族舞蹈,節日、慶典、歌舞,本是中國古代農民借以表達敬畏農事的儀式,如今則將人與自然,播種與收獲,休閑與審美,將人的情感、價值觀與風物、土地聯系起來,化作現代社會中的田園理想和文化意象。這也是《花兒綻放·鄉村季》昭示的鄉村所提供的時代意義:不應遺忘對鄉村的感恩、對生活的認真、對勞動的熱情以及對食物、傳統、文化的尊重,鄉村的心事與喜事,鐫刻在我們的民族血脈和文化基因當中,承載著我們的昨天、今天與明天。
(作者系青年評論家、副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