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絲巧手成 萬縷匠心織 “錦繡中國——刺繡公共教育展”印象
苗繡繡娘正在繡制吉祥圖案。記者 田呢攝/光明圖片
蘇繡、蜀繡、湘繡、粵繡、京繡、苗繡、水族馬尾繡……當下,“錦繡中國——刺繡公共教育展”正在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展出,匯集了來自全國多地區、多民族具有代表性的繡種作品共計200余件/套。多姿多彩的刺繡作品展現出刺繡技藝在當代的傳承發展和融合創新,展期將持續至12月2日。
繡多彩大地
長江馭錦鸞,黃河鋪綺繡,丹曦映北國,木棉綻粵江……展覽分為五大單元,系統展示出不同地域、不同時期代表性繡種的源起與流變,生動、全面地呈現出我國刺繡的發展脈絡和當代面貌。
源于宮廷的京繡是“燕京八絕”之一,繡法分為“金活”和“絨活”,工藝講究平、光、齊、韻、和、順、細、密。京繡《海棠仙鶴圖》造型生動、用色富麗,采用平繡針法,色彩層層暈染,寓意富貴長壽。
汴繡也稱“宋繡”,誕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以繡制傳統名畫著稱。《東京夢華錄》中“金碧相射,錦繡交輝”說的就是汴繡。展柜中長達7米的汴繡《清明上河圖》色彩沉穩,凸顯了汴繡古樸典雅的風格,引得眾人稱贊。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苗煒介紹,這卷繡品是她在老一輩汴繡人的繡作經驗基礎之上,結合宋代繪畫風格繡制而成,光是針法就用了二十余種。
“太逼真了,真是纖毫畢現!”在《蒙古馬》的創作中,“契丹刺繡”代表性傳承人于和平運用多種針法,通過精妙地排列與變化針法走向,再現了馬的鬃毛與神態,展現出銳氣昂揚、奔騰不息的精神風貌。
水族馬尾繡《龍鳳呈祥圖》主要采用了布殼、馬尾毛、絲線等,作品用料考究,工藝繁復。這一古老的刺繡技藝主要流傳于貴州省境內水族聚居地,通常是由繡娘取三四根馬尾作芯,手工將白色絲線纏繞在馬尾上做成馬尾線,再以彩線添繡圖案,其余部分按平繡、挑花等工藝進行。繡品上常常綴有銅飾,以紅線穿貼于馬尾繡片中。
一代代繡娘們以針為筆、以線為墨,在錦緞絹帛上繡出生動多彩的生活畫卷,將中國刺繡所承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展示出來。
傳指尖新意
春耕、夏播、秋收、冬織——苗族刺繡《鄉村振興》不僅生動展現了鄉村四季勞作的場景,還有農忙過后節日里人們身著盛裝、劃龍舟以及載歌載舞的歡樂場面。貴州省級非遺苗繡代表性傳承人龍祿穎是一位地道的苗族繡娘,自幼便跟隨母親學習苗繡。她介紹,這幅作品花了近一年的時間創作完成,以真絲做底,運用雙面平繡技藝,確保了刺繡圖案的正反兩面完美吻合。這件作品曾在中外文化交流活動中廣受贊譽,向世界展示了苗族傳統工藝的獨特魅力。
2006年,龍祿穎放棄了深圳的穩定工作,回到家鄉,帶領婦女們開展苗繡技能培訓。從開始的8個人,發展到如今數千名從業者,從“指尖技藝”轉化為“指尖經濟”,在實現“家門口就業增收”的同時,也為非遺傳承注入了新鮮血液。龍祿穎說:“讓我最有成就感的,便是看到繡娘們領到工資時的喜悅、看到年輕人因為喜愛來學習刺繡。”
盡管刺繡工藝保持著手工勞作的傳統形態,但在針法的應用與創新以及圖案的創意設計、內容表現等方面都與時俱進。
作品《源》以南湖紅船為靈感,以正紅為色、桑蠶絲為材,在傳統臺繡的基礎上通過“纖藝繡”獨創工藝,展現出極具現代感的巧思,繡紅船之夢,揚紅船精神。來自浙江省臺州市的省級非遺項目臺繡代表性傳承人林霞邀請書法家書寫鏗鏘字句,再摹書法作品一針一線繡出。繡字層層疊加,足足有56層,筑就船身上下。56層繡字寓意五十六個民族團結一心、共鑄輝煌。林霞強調,應將傳統刺繡與現代藝術融合,以創新理念的表現形式開拓刺繡新的境界。
納生活萬象
既有雍容華貴,也有恬淡清雅;既有嚴整肅穆,也有活潑逸趣;既有精工華彩,也有簡約質樸……廣納萬象、細理精微,一件件繡品滿足著人們多樣化的需求,在承載生活與秩序之美的同時,也反映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過去是穿在身上、掛在家里,現在人人都可以帶走。”——來自湘西十八洞村苗繡非遺工坊的繡娘們在展臺前自豪地介紹著工坊的雙面繡文創產品。團扇繡著苗繡花鳥圖案和“十八洞村”字樣,首飾由老苗繡搭配苗銀設計而成,養生錘繡有苗繡吉祥紋樣……件件讓人愛不釋手,成為游客首選的“伴手禮”。
在文創、手作體驗區,不僅有繡娘的現場表演,還有羌繡荷包、契丹繡虎頭鞋、湘繡杯墊、畬繡吊墜和手環,以及錫繡戒指等琳瑯滿目的手工藝品,展現著賦能民族地區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豐碩成果。刺繡產品在百姓的尋常生活中續寫著新的輝煌。
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黨委書記王晨陽說,刺繡是中華民族傳統手工藝中的璀璨明珠,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藝術價值。繡品以其藝術裝飾、文化表意的形式和功能,在時間與地域、傳統與時尚等不同向度展現著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希望以刺繡為媒增強民族文化自信,能為文明交流互鑒提供更多的對話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