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舒:寫作者的“初心”
201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前三個月前,我的長篇非虛構《遠去的人》(又名《當父親把我忘記:隱秘的告別》)在《收獲》雜志發表。彼時,我已經是一個有十二年文學創作經歷的寫作者,在這之前,我一直是以寫小說作為我的專業方向,也發表出版了近百萬字的小說,非虛構是我的第一次嘗試。
提筆寫《遠去的人》,是因為父親患了阿爾茲海默癥,我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體力考驗與精神危機,寫作成了我宣泄情緒的工具。有時候我也會問自己,我為什么要寫作?出于什么原因我要走寫作這條路?是“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是“有些愛需要用記錄來懷念”?還是“我消失了,我的文字卻永存”?在被問及這個問題時,我也總會回答,創作是個人行為,與社會、他人、責任之類無關。這貌似特別強調個人選擇的回答,也許只是年輕時候的我想要表現出某種“與眾不同”或“桀驁不馴”,我知道,這些回答都沒有觸及我的靈魂。因為,隨著創作的繼續和深入,我發現了自己的變化。
2015年初,我父親的病情發展到了失智失能,生活無法自理,我們只能把他送進了醫院的老年病房。在那個老年人聚居的地方,我日漸地看見一些關于生命的“真相”。這是一個特殊的病區,這里的病人更像是候車室的旅客,他們用遺忘作車票,做好了隨時啟程的準備。阿爾茲海默癥晚期的父親住在這里,整整五年,陪伴在他身邊的除了家人,更多的是病友、醫生、護工,他們共同維系起某種熱烈而又衰竭,活潑而又沉寂的生命氣象,他們在這里歡笑、哭泣,日復一日,直到臨終時刻的到來。
那五年,去醫院探望父親成了我最常態的“深入生活”。什么是“深入生活”?我們通常會用“采訪”去定義與采寫對象的短暫接觸與交流,我們又把去某個以前不熟悉的環境生活一段時間的過程叫“體驗生活”,可是我知道,這不是“深入生活”。我想,“深入生活”一定包含且不限于“采訪”與“體驗生活”,也許深入生活的真正意義,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深入。在醫院“深入生活”的五年,我認識了老年病房的所有護工、所有病人,以及病人家屬,我不僅看見了他們外在的容貌、可見的生活,我還看見了他們對“生老病死”的態度,他們的恐懼和掙扎,以及他們的夢想和希望。我們每天都在生活,似乎我們每天都在體驗生活,但我們未必是“深入”的。倘若我們不思考、不懷疑、不探究、不追尋生活表象之下的社會意義、思想淵源,或精神動態,那就只是過日子,是淺表的生活,而沒有深入到生活內部的血管與脈搏。
“深入生活”還很容易讓我想到“初心”這個美好的詞匯,作為一個文學創作者,我也會想,什么才是我的初心?這讓我時常審視自己的創作經歷,不可避免地,我會在各種各樣的干擾中尋求出路,譬如:在創作中是否為了迎合大眾的喜好和娛樂的青睞而回避崇高?是否為了追求數量而丟棄了起碼的真誠?是否滿足于碎片生產而不屑于深入生活,閉門造車,寫出一堆情感缺失的文章?
魯迅曾經說,文藝是國民精神的光,它總是不經意地表現出國民精神的狀態。而今天我們的創作面臨的危機又是什么?是失去信仰、失去靈性、失去判斷、失去方向?是缺乏思想深度、精神高度,缺乏文化品格和文化擔當?是缺乏想象能力,缺乏思考意識?這些,都成為不容回避的現實。
我確定不希望讀者在我的作品里看不到真誠的情感,卻一眼看出欲望與功利的痕跡。可是,我的內心沖動以及審美意識又是什么?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我會產生不寫不快的創作沖動?我是否還有生活的感悟和思考,是否還有心靈的激蕩和升華,是否還有真情的表達和呼喚?我忽然產生某種對自我的懷疑,關于我的創作“初心”,以及引發我寫作的那些沖動,似乎有些不能說服自己了。這也讓我再次回憶自己成為一個寫作者的過往經歷。
我的文學創作與我生于斯長于斯的城市、以及伴隨著我成長的這個時代有著無法擺脫的關系。過去,一個時代,一座城,對于我的意義,只是溫床,只是家。后來,她成了我的創作素材,再后來,我開始挑剔她、責備她,她成了我觀察、比對、衡量一切的尺度和媒介。自此,我對這個生養我的時代多了一份別樣的情感,除了熱愛和依賴,更多時候,我會以她為榮、為憂、為責。
我出生、成長于改革初期,目睹了童年時代到今天的巨大變化。我總是愿意提到發生在幾年前的一件往事,那個炎熱的夏日午后,坐地鐵一號線,看到車門右側墻上有幾行字,細看,是一首小詩,中英文對照,暗紫色的小字,一如一群紫色的蝴蝶飛在地鐵車廂的墻上。
反復閱讀車廂墻上的詩句,因炎熱而煩躁的心境漸漸安定下來。一首小詩,帶來了一縷清涼的芳香,美好的文字讓人愉悅、向善、寬容、坦然,讓人忘記庸俗利益帶來的不滿和失意。我想,這就是文學的力量。
這十年來,無論是創作還是思想意識,我感覺到了自己的成長。2023年,我的第二部長篇非虛構《太陽透過玻璃》(又名《生活在臨終醫院:最后的光陰》)發表,作為《遠去的人》(又名《當父親把我忘記:隱秘的告別》)的續作,它已不再是某種情緒宣泄的產物,我確定,我把目光投向了更廣闊的社會圖景。
兩個世紀以前,歌德在《格言和感想集》中感慨:“逃避這個世界,再沒有比從事藝術更可靠的途徑,而要想與世界緊密相關,也沒有比藝術更有把握的途徑。”
要如何做,才能感受我們這個時代,書寫我們這個時代?我想,也許我們需要抵擋誘惑,抵擋欲望,抵擋浮躁,全身心投入生活,去聆聽別人,聆聽世界,然后,用心靈去書寫。如此,我們聽到的聲音,才是時代的聲音,書寫的文字,才是屬于這個時代的作品。也許這就是作為文學創作者的“初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