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網絡文學研究分會第九屆學術年會聚焦—— 打造網文出海的東南亞傳播路徑
中國網絡文學出海是當前文化全球化趨勢下的一個顯著現象,不僅展示了中國文化的軟實力,也為世界文學寶庫增添了新的元素。
10月12日,由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網絡文學研究分會、曲靖師范學院主辦的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網絡文學研究分會第九屆學術年會暨“中國網文出海·東南亞論壇”在云南省曲靖市舉行。曲靖師范學院黨委書記王貴義,云南省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繆開和,曲靖市副市長吳靜,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網絡文學研究分會會長歐陽友權,以及來自國內外的140多位專家學者圍繞“中國網文出海的動力和路徑”“人工智能與網文海外傳播”“中國網文東南亞傳播的生態鏈打造”等話題進行深入討論。
網文讓世界讀懂中國
根據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發布的《2023年度中國網絡文學發展報告》,東南亞地區目前超越了北美地區,成為中國網文出海的首要目的地。歐陽友權認為,中國網絡文學大量傳播到東南亞并引起閱讀的風潮,其緣由就在于中國和東南亞國家的地域相近、文化同根。精彩的網文故事中,蘊藏著中國的歷史、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及當下中國的現實生活和精神風貌,閱讀中國網文與讀懂中國之間具有強關聯性。我們應該充分利用中國與東南亞之間的文化共通性,在網絡文學領域建立起更加廣泛的聯系,積極推動網文內容和傳播形式的創新,使中國網文出海更加行穩而致遠。
山東理工大學教授翟羽佳說,世界各地區對中國網絡小說的偏好各異。相對而言,歐美讀者尤為青睞東方玄幻類小說,其中蘊含的道教元素深深吸引著讀者。在東南亞地區,中國古典言情小說深受喜愛。同時,新興的種田文、耽美文等也在東南亞地區嶄露頭角。出海到東南亞的網絡文學,蘊含著中國神話、中國美食、中國醫術等豐富元素,贏得了東南亞地區讀者的追捧。
韋可言、瞿玉蕾、阮朱明書、陳氏清娥等來自東南亞地區的學者介紹,在泰國、老撾、緬甸、越南等東南亞國家,中國網文常年占據網絡小說暢銷榜單。中國網文的海外傳播,拉近了不同國家的青年之間的心理距離。
中國網文具有世界性和普遍性
近年來,中國網文出海迅猛發展,由多種內外部因素促成。北京大學教授邵燕君說,中國網絡文學的海外傳播是在高度競爭的環境中進行,在與其他文藝樣式同臺競技中勝出。中國網文出海,作為“內容高地”的自然溢出,通過粉絲渠道“不脛而走”。隨著海外原創的推廣,網絡文學正從中國的變成世界的,有力推動了文學創作從印刷時代向網絡時代變遷的進程。
安徽大學教授周志雄表示,中國網絡文學的海外傳播與中國日益強大的現實分不開,同時也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支持、網絡文學企業所作出的努力。中國網絡小說具有世界性和普遍性,也具有鮮明的中國性。世界性和普遍性使國外讀者接受中國網絡小說的障礙較少,而中國性使外國讀者感受異國風情和中華文化的魅力。
首都師范大學教授許苗苗認為,中國網絡文學的創作與傳播,與媒介經驗有著密切的關聯。中國正在不斷建構“新媒介中國經驗”,通過更加多樣的網文故事和媒介途徑,展示更加豐富、立體、真實的中國形象,增強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
貴州財經大學教授周興杰認為,網文出海不僅使中國網絡文學具備世界性,而且對“賽博世界文學”建構具有重大意義。“賽博世界文學”主要指賽博化的世界文學,推動并實現了世界文學建構從現實世界到賽博世界的空間轉換,進一步動搖了“世界文學”觀中的精英主義霸權。
西南科技大學教授周冰說,中國網絡文學作為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產物,根植于本土卻面向世界。中國網絡文學的世界傳播得益于其文化屬性、數據屬性、審美屬性和產業屬性。
翻譯出海成為新風尚
AI等新技術的介入,讓網文出海更加便捷,而且出海的形式更加多樣。中國社科院研究員陳定家表示,為了打破翻譯難題,網絡平臺積極探索,運用AI 翻譯技術、集結專業翻譯力量、培育海外原創作者等,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特別是隨著新技術的深入應用,“一鍵出海”、全球同步“追更”成為翻譯出海的新風尚。展望未來,人機協同將進一步優化翻譯質量,推動中國網絡文學在海外市場的深度拓展,構建更加完善的產業生態。
暨南大學教授王小英說,AI翻譯在中國網文海外傳播中一直充當著重要的助推器。但在AI翻譯中,譯者主體的缺失也帶來了一些問題。比如,會出現重復翻譯、前后人名術語不一、對故事世界總體語境的判斷失誤等錯誤。解決這一問題,需要重新審視AI翻譯賴以存在的根本,即讀者。
杭州師范大學教授單小曦說,文學的跨文化交流建立在審美共通感的基礎上,不同文學主體之間的審美交流和意義共建的過程中,有相互之間的傳輸、影響、同化,有新意義的生成。研究者在研究中國網絡文學海外傳播的時候,需要秉持一種多向度的研究視角。
IP出海和生態出海相融合
網文出海實踐,也不斷地刷新著我們觀察文學、文化的視角。廈門大學教授黃鳴奮認為,將網絡文學改編成適宜海外傳播的微短劇,對于提升內容生產效率與質量、促進文化交流與傳播、推動文化產業國際化具有重要意義。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在語言處理、圖像處理、音頻處理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要充分考慮兩者在藝術手段、藝術內容和藝術風格等方面的區別,以確保改編后的微短劇既保留網絡文學的精華,又符合新藝術樣態的要求,受到觀眾的關注和喜愛。
南京師范大學教授李瑋說,在數字文化時代,出海策略正逐漸從單純的作品出海,轉變為IP出海和生態出海的融合模式。網絡文學改編為微短劇正當風口,而人工智能的介入,使這種改編變得更加迅速和便捷。南京師范大學網絡文學團隊和圖萌科技正聯合利用AI輔助創作微短劇《終極考驗》,“我們的目標是讓AI輔助不僅停留在概念層面,而是真正融入到故事的生產與消費之中”。
杭州師范大學教授夏烈談到,對于中國網文的海外傳播,需要將其置于場域學的視角進行研究,過往的“出海”研究主要是站在中國這邊,現在需要更多站在海外側的調研、觀察與審視,并在一種系統的觀念中發現其中所具有的互動性、總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