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就網絡文學的“八百里秦川”長卷 ——陜西元素在網絡文學作品中的運用
網絡文學作品中,對于確切地域元素的運用,主要體現在時間和空間兩個方面。在時間范疇里,陜西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有著非常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在空間界域內,陜西作為華夏民族交往交融的舞臺,擁有關中平原、黃土高原、秦嶺山脈等相當多樣的地理民俗素材。這兩方面的陜西元素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網絡文學各題材作品中得到了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從洪荒時代到夏商周
根據考古學家在陜西漢中龍崗寺古人類遺址的發現可知,最早活躍在陜西的史前人類活動遺跡可以追溯至距今150萬年前。這樣的時間跨度,為支撐網絡文學的想象力提供了非常好的現實參照。
在網絡文學作品中,主角為提升自身實力需要進行長時間的修煉,具備強大實力后要通過面對強大兇悍的外界威脅來體現這種實力,古人類生活和活動的特點很好地滿足了這一點。動輒萬年的時間跨度下,外界威脅可以具象為強大的遠古異獸,古人類的部落形式往往成為網絡文學中主角一開始的出生設定。
炎黃故里都在陜西,洪荒題材網絡文學的很多設定都依托這一時期的神話傳說而成立,用立體化的想象力把陜西地域元素充分發揮,可以營造出極為難得的史詩質感。像《封神演義》這樣的經典已經成為重要的網絡文學創作素材庫,很多類似題材的網絡文學作品將故事發生地設定在陜西。
同時,商周歷史作為陜西元素的重要部分,為大量的網絡文學作品構建人、仙、神、魔并存的想象力世界提供了豐富而完備的素材。網絡文學作品中對陜西地域元素的運用,承接著現實歷史和想象力之間的橋梁紐帶。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不是食古不化的照搬,而是結合時代的進步和實踐的發展不斷豐富,從中挖掘、梳理出積極的文化要素,并創造性地轉化為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寓教于樂。
春秋戰國到兩漢三國
春秋戰國是一個從紛亂到一統、諸子百家并行,同時也是文化思想大爆發的時期,政體上采用分封諸國的方式,這樣的思想特點和政治特色,為網絡文學作品提供了常見的結構形式,以修煉理念不同而建立的各種宗門派別和分封諸國的歷史特色并行存在,構建起完善而龐大的勢力體系。
秦嶺作為中華祖脈有著不同尋常的神圣地位,結合“春秋戰國出神器”的說法,陜西元素直接體現在網絡文學探險題材中。比如在《鬼吹燈》中,有龍嶺迷窟;在《盜墓筆記》中,有秦嶺神樹……這些作品在運用秦嶺相關傳說的同時,給出邏輯自洽的解讀,提升了作品的合理性和期待值。
秦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朝代,在文明的發展進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網絡文學對于陜西“秦”元素的運用非常廣泛,在作品《九鼎記》中,依托于“秦”元素,構建出一種超乎尋常的武力值設定,為故事中開天辟地的創舉增加了極強的氣勢。在作品《秦吏》中,以小見大的視角立體而全景化再現了秦朝那一時期的社會風貌和官場生態。
兩漢三國是一個由大一統到大紛亂的重要轉折時期。網絡文學對此一時期陜西元素的運用表現在,逆襲和草根崛起成為主角成長的設定來源。漢朝作為中華文明發展的一個高峰,在對外方面展現出由上而下的文化自信,尚武之風盛行,這在網絡文學作品中多有呈現。
網絡文學的大多數作品,武力是支撐劇情的重要基礎。三國大紛亂的歷史時期,留下了《三國志》《三國演義》等作品,依托于這兩部經典,涌現出很多三國題材的網絡文學作品。確切的史料引用,帶來真實的代入體驗,極致的想象加成則給讀者帶去前所未有的震撼。
網絡文學創作在運用這一時期的陜西元素時,形式多樣且富有創造性,比如把人戰提升到神戰的作品《神話版三國》,與二次元進行結合的《萌娘三國演義》,等等。對于這一時期陜西元素的挖掘,不僅拓展了網絡文學創作的素材來源,還以網絡文學的視角為解讀這一時期的歷史材料,提供了充滿想象力的多種觀點。
唐宋元明清
唐是中華文明史上極為耀眼奪目的一個時代,經濟、社會、文化呈現出多元化、開放性的特點,為網絡文學運用陜西元素提供了寶庫一般的儲備。陜西元素中的“唐”元素,包括時間范疇的唐、地域范疇的唐,還有文學藝術方面的唐。正是這些從現實到想象的元素,立體地呈現出恢宏且燦爛的“唐”精神。
在網絡文學作品中,陜西“唐”元素不僅僅作為素材,很多的是把這些元素作為故事本身不可或缺的部分。經典文學作品《西游記》的主體劇情是玄奘西行取經歷經八十一難,故事主要發生時期是唐貞觀年間,依托于《西游記》進行重新演繹,是西游題材網絡文學作品的主要創作形式。
唐詩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璀璨奪目的瑰寶之一,影響了大量網絡文學創作。作品《儒道至圣》以富有想象力的創意,讓膾炙人口的詩詞具備魔法咒語一樣的效力,不僅再現了這些文學瑰寶的藝術價值,還賦予其強大的實戰功力。
陜西元素在宋元時期最為顯著的特征是誕生了現象級的道教文化,撰寫道教經典《指玄篇》的“希夷先生”陳摶,于北宋初年在華山留下大量的傳說。紫陽真人張伯端在陜西紫陽縣著成《悟真篇》,在道教傳統的命功基礎上,引入儒家“窮理盡性”和佛教“達本明性”的心性修養方法,將隱匿在金丹術中的內丹妙道和盤端出,形成“性命雙修,先命后性”的南宗丹法,有力地推動了中國道教的發展。網絡文學把各種道家的修真法術和世界觀,結合想象力化用,構建出了一個體系完整的道術世界。
明清時期,隨著行政中心北移,氣候條件發生改變,陜西的地域作用和之前產生很大不同。明朝西北天災不斷、邊患持續,這一時期的陜西元素體現在網絡文學創作中,是天災、邊患、匪亂。
隨著清末局勢的轉變,動亂程度加劇。在八國聯軍侵華時,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為躲避戰禍被迫西狩,因為出行倉促,不得已和民間進行深度接觸,進而誕生了很多有意思的傳說故事。不少網絡文學作品運用這些傳說,在提升故事情節可讀性的同時,也賦予其一定的歷史感。
近代到當代
近現代,很多重要歷史事件都發生在陜西,同時陜西還是中國革命取得轉折性改變的關鍵地。在陜西延安的十三年,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奪取全國勝利的出發點,見證了中國革命事業從低潮走向高潮、實現歷史性轉折的光輝歷程。網絡文學作品運用這一時期的陜西元素,主要表現在諜戰題材、軍事和紅色題材中。
當代陜西,秦嶺巍峨,渭河浩蕩,許多時代壯舉發生于此,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跡在這里涌現,覆蓋了現實題材網絡文學創作中的多個方面,涉及非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支教、環保等。
網絡文學的一個特性是緊跟時代,不斷更新迭代寫法、推陳出新,用最能夠被讀者接受的方式講述故事。網文作品陜西元素異常豐富,覆蓋范圍立體又全面:秦嶺、兵馬俑、大雁塔、長安城、鐘樓、秦腔、延安、寶塔山、石榴、蘋果、肉夾饃……這些元素構成了跨越時光的關中八百里秦川長卷,是Z世代“潮”文化被滋養且能茁壯成長的沃土。
在網絡文學創作中,運用陜西元素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和陜西故事,對于傳播好中國聲音,加強國際傳播能力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網絡文學和陜西元素,在實現“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進程中正在雙向奔赴。
(作者系陜西省網絡作協副主席、西安市網絡文藝家協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