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里的時光:響堂村日記》:觸摸流動的時光
翻閱陳衛新的新書《山谷里的時光:響堂村日記》,就像是懶坐在響堂村里某一戶人家的躺椅上,互相聊著村頭巷尾各家各戶的故事,聊至盡興處,便起身推開門窗,望一望滿目自然生機。
陳衛新以日記和隨筆的形式,記錄了他在響堂村的點點滴滴。喜歡他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悠閑寧靜,以及對響堂村,乃至生活中一切點滴事物的珍重愛惜之情。這本書的文字很淡,所寫所述不過是村中人、村中事,不大有跌宕起伏的情節,卻有濃濃的生活煙火氣。如梔子花,色淡香濃,別在衣襟,香氣便一路相隨。讀起這本書,常常會激起我對“生活”本身的思索,和對平靜歲月的感激,是一遍遍翻閱也不覺乏味的文字。
時光賦予山谷不同面貌,山谷見證時光流淌的痕跡,當人們談及一段時光時,所述不止時間,還有彼時的空間。在《山谷里的時光:響堂村日記》中,時間與空間融合相生。陳衛新以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為節點,將響堂村的年月分割,周而復始,循環往復中煥發新生。無論是從清晨至傍晚,還是四季更迭的微妙變化,他都能以敏銳的洞察力捕捉并描繪得淋漓盡致。比如回憶第一次梔子花大會,“那天應該感謝天氣預報的準確性,我們都穿上了提前準備好的薄雨衣,戴上了寬邊斗笠,雨水輕輕地打在頭頂上、眼前、耳邊,真的像極了皎然的詩句。‘長風吹落西山上,滿樹蕭蕭心耳清’”,瞬間便勾勒出眾人身著斗笠蓑衣,行走田間的古意。又如與友人傍晚在環山道散步,“密林中的溪澗沒有流淌的聲音,但是石上的水流顯然是流動的,只不過是緩慢的,它們濕潤了整個溪谷,在草叢的幽深處,能看到一點一點螢火蟲的身影”,山林夏夜的風悄然而至,落在我這位讀者的耳邊。
空間感在《山谷里的時光:響堂村日記》中也格外突出。陳衛新所述是響堂村改造過程中的日常,這一改造本就是空間上的更新。作為設計師,陳衛新的設計理念并非簡單地“復制粘貼”或“大拆大建”,而是基于對鄉村文化、自然環境的深刻理解與尊重,通過精細的外觀和室內設計改造,讓每一棟房屋都煥發出獨特的韻味。鄉村的魅力在于其原始與質樸,陳衛新在改造過程中,為建筑融入人文關懷,讓建筑成為更能滋養入住者心靈的空間。例如,在改造王克震的工作室時,他充分利用了原有建筑的結構形式,僅稍作調整窗戶與陽臺,并特意為王克震預留了一個窄小的后院,作為他獨處的空間。這樣的設計不僅保留了鄉村建筑的原始風貌,更賦予了空間以人文的溫度與情感的寄托。每當雨天來臨,站在二樓的陽臺上,看著雨絲在眼前交織成一幅幅動人的畫卷,那份寧靜與美好,無疑是陳衛新匠心獨運的最好詮釋。同時,《山谷里的時光:響堂村日記》這本書的圖文運用也極具空間感,大量響堂村景、建筑設計圖的有序插入,配合了行文自身的節奏感,不管是隨手翻閱到哪一頁,都可以從文本延伸開來,任思維突破空間。
從響堂延伸開去,關注建筑,關注自然;從每一件閑事或每一次忙碌延伸開去,思考時光,思考生活,給內心一個憩息和復蘇的絕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