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看見鹽柱的尋常一天 
    來源:《小說界》2024年第5期 | 張怡微  2024年10月30日14:20

    1.

    圓桌工作坊只來了9個人。除去主講人戴博士、主持人、助教,還有零星幾位研修學生,湊一桌都留了不小的缺口。會議室的話筒壞了,好在空調還在運轉,發出有節奏的噪音。不知為何,當看到手表指針行進到活動開始前的一分鐘,林妮的身體深處突然有一支熟悉的樂曲響起,是周璇唱過的《鐘山春》。林妮略感不自在,因為這支樂曲與她來說是有些危險的,她于是稍微挪了挪屁股。這一突然的閃念,令林妮想起十多年前當留學生時常常去用餐的廣生食品行“爾雅書馨”小館。他們家做的江南菜一般,但有當地少見的蔥烤鯽魚、咸菜毛豆、梅干菜燒肉等等。餐廳的背景音樂常會播放這支悠揚的《鐘山春》,以及隨之而來的《劃船歌》、《種花曲》、《春來了》、《愛神的箭》……仿擬黑膠的“吱吱”聲,讓當時的林妮想念起故鄉。“想念”一旦呈現出清晰的具身性時,就未必是高尚體面的外觀了。例如從那時起,林妮的身體開始孕育起一些頗極致的懷鄉癖好。她到底喜歡那間餐廳什么呢?硬要說起來,她很享受連上廁所時都能聽見“裝點出江南新春,裝點出江南新春”的吟唱,因為這能恰好地釋放她內心深處不可名狀的焦慮。在禮貌、溫順和怡人的背面,她得以一點一點從尿道擠壓出、流瀉出最真實的自己,作為一具活生生的肉身的自己。尿意與春意,看似完全不搭,卻被林妮的身體感知包裹在一起,可惜這樣的事無法與人細講。當時林妮還太年輕,沒想到這支曲子配樂的電影《惱人春色》并不那么和平愉快,說的是一個女騙子的故事。“春色”,是女騙子的假名字,她設計讓自己的窮丈夫入獄,而后縱橫情場。故事另一脈癡男怨女的脈絡,說的是“春色”的第二任丈夫兜兜轉轉遇到了原來的未婚妻,再續曾被“春色”攪黃的前緣,可見這命里有時終須有的道理,奉勸情路坎坷的觀眾們不妨隨緣,尤其是切勿覺得遇到了命中注定之人是什么上帝的禮物。所謂命中注定的人,也許只是命中注定的惱人罷了。

    假如正經地與他人討論社會議題也是一種療愈的話,林妮突然聽到了這古早的冥冥之音,就仿佛喚起了沉潛的心聲,是一件妙事,說明觀念上的討論已觸發到她神秘的精神關隘。眼下令林妮感到輕松的(同樣也是尷尬的),是她主持工作坊根本沒有什么人來,這增添了私密的意味。正如記憶深處那間爾雅餐廳同樣,一直沒有什么人氣,雖然用餐氛圍極好,可惜不在乎菜色和沒吃過好菜的“易先生和王佳芝”們根本不夠用。后來聽說它倒閉了,挺可惜。記憶中還在那個遙遠的傷心地,林妮最后一次聽《鐘山春》的唱片,是在前女友的破車里。林妮從跳蚤市場買到了一張CD,卻苦于家里沒有CD機,她用力砸了她的車窗,打開了老式的車門。當林妮終于將CD推入車載播放器的瞬間,一陣舒適的尿意襲來。她調大音量、松弛地笑開,一點點抵達周身舒爽的高潮,將滿腔的情傷和“失戀”字面意義的冷峻都給爽碎了。這種嘗試窩囊又激烈,林妮心想至少那個虛偽的瘋女人在結婚時肯定用不上這臺充滿尿騷味的舊車來運送家什了。這讓林妮有復仇的快意。爾雅倒閉,那個人結婚,對林妮來說,是喪氣灰暗的一年,也是她博士畢業前的最后一年。那個人最后的來信,是一封關于膀胱過度活躍癥治療方案的手冊,以及一盒歐洲陌生語言的藥品。沒錯,是那個人婚后最后的來信。那個人一邊和林妮保持聯系,一邊在社交媒體上輕巧地更新著自己的新婚生活和研究成果,她說自己最喜歡丈夫不自戀和沒有存在感的個性,以及對女性而言孕育新生兒和寫論文一樣都是一種創造活動……林妮壓根聽不懂(也不想細聽),她原本還以為最終會由自己來承擔一個孩子的誕生(那個人居然還剽竊了她備孕的小貼士),畢竟她們的學術成就并不對等,她永遠落于下風。至于那個丈夫,他本來就不該存在,誰會在乎他存不存在,林妮心想,他就仿佛是被那個人租來的演員,維系那個人主流全能形象的要素。他甘愿做那個人的婚戀道具,真是偉大呀,死后要燒出舍利子了。不過當林妮打開那個人送她的包裹時,還是感覺到了一種撲面而來的、久違的舒適,她為這種舒適感而深深羞恥。她還是愛著那個人。不然事已至此,林妮摸著那個人的禮物,怎會還有洶涌的尿意和恨意。她的愛和自我厭惡是連在一起的。她知道其中的害處,可她沒有辦法。林妮實在無法分辨那個人寄來的所謂的“治療”方案,是出于愛還是恨,還是出于了解和體貼。相處五年半,她居然無法確定那個人最后送來的藥物是不是有毒。那個人不會誤以為林妮是尿失禁才做的那樣的事吧?不是砸了車窗了嗎?砸不意味著生氣嗎?她看不懂林妮是恨她背叛嗎?還有膀胱過度活躍癥又是什么東西?真的有這種病嗎?林妮早就治好了自己的非特異性膀胱炎癥,醫生還告訴林妮,這是一種女性的“蜜月病”。林妮反問醫生,是別人度蜜月我得病嗎?醫生說哈哈哈還夸她很幽默。而后醫生耐心地解釋了多種菌群感染的可能性,會令林妮乏力、消瘦、腰腹有垂墜感、排尿有燃燒感。痊愈后,林妮已經很久沒有聽過“膀胱”這柔潤的囊性空間中傳來的清雅歌聲了。深邃的寂靜好似偷窺到情敵的蜜月告終,一切塵埃落定,哀莫大于心死。

    回滬工作以后,林妮帶著一個模棱兩可的海外博士后項目和幾篇僅差一年就不再被認定的國際期刊論文,有驚無險地度過了第一輪聘期考核,一晃六年,這六年是很辛苦的。在極致寂寞的日子里,尤其是身心俱疲的時刻,令林妮有些懷念曾經的自己,痛苦卻欣欣向榮的自己,與此時心境已大不同。好在她們分開的時間,已經長于相處的時間。時間隔著時間,就顯出距離,顯出松弛。林妮很久不上IG,盡管手機提示消息會告訴她,那個人后來真的有了一個女兒。那個人(和以前一樣)非常喜歡過節。那個人帶著全家人滑雪、潛水、游樂園。那個人甚至開始被粉絲追著罵她驀然回首居然是個嬌妻。林妮沒有真正登錄,她只在心底輕蔑那些熱門評論:“是你們都太小看她了。她豈止是個嬌妻。要不是為了獲得點什么,她又何必把事情做得那么滿。”關于這些紛擾,林妮不堪其擾,卻又不愿意徹底解除關注,最后只得將可能與那個人有關的app悉數卸載。效果很好,她換來了一時的平靜。林妮一直都很努力,努力的不是事業本身,而是努力找回不被影響的、獨立的價值。她林妮算什么呢?算是那個人論文的受訪者兼生活助理?煤氣燈下的白瘦幼學妹?還是那些論文受訪對象言不及義時及時的補充?有些事,她自己都不愿意記得了,誰還會在意呢?來自遠方的精神折磨,甚至遠勝于任何繁重的工作。可她無可依傍,眼下唯有經由工作,才能讓林妮和這個殘酷的世界之間建立起體面的屏障。

    由林妮主持的跨學科講座還在散漫地舉辦著,無數明里暗里的議論來自同儕和前輩,暗示她做的那些事吧,對晉升毫無意義。林妮熱衷討論的話題圍繞著特殊教育、養老照護、心智障礙融合就業、多元成家、疼痛管理、氮氣死刑、人造子宮、藥物濫用等等,正如業內聰明的朋友們所提醒的那樣,真是毫無意義。林妮表面上看起來宛如一個理想主義者,其實那些根本不是她的興趣所在,而是那個人的。林妮一點一滴地從時光的垃圾堆里拾掇起那位曾經的權威者充滿心機的學思歷程,甚至學得荒腔走板,演繹出一種迷人的鈍感來,這是她預料不到的結果。如今,林妮已是副研究員了,依然無法脫離精神層面的寄生,她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應該研究什么。她有時痛苦,不知自己還在堅持什么。有時又離不開對于聰明人奇異的艷羨。越是如此,她越羨慕那個人的自洽、強大和旺盛的表現欲,她羨慕那種她永遠無法偷竊到的生機和活力。

    無心插柳柳成蔭。林妮操持的這些無厘頭的系列講座,意外獲得了系友辦的支持。以至于每次辦活動,林妮都可以去領到足足兩箱礦泉水。因為參與者有限,辦公室里的礦泉水越積越多,從來沒有喝完過。礦泉水是一位匿名系友B捐助的。B畢業之后一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后來回老家創業做超市貨架,一度成為了小商戶倉庫及滬漂出租屋家具的主要供應商。新冠疫情時更是生意火爆,B的架子出現在大大小小社區和單位的門口,貨架上堆滿了不能被及時領取的包裹。在公開的微信號里,B說自己很感謝時代,感謝靈活就業啟發智慧,讓他能夠實現最大的自我價值。一個普遍的公理是,男人到了這樣的時候,就會想要為母校做點事。母校顯然期望他能做更大的事,他又不會。他的致富之道在主流敘事中并不夠格參與到公共展示。其實人們只需要一種故事,對不符合期待的那種故事,就表現冷淡。這樣的荒唐事并不鮮見。林妮也曾在那個人的鼓舞下在異鄉捐獻骨髓,地級市的骨髓庫希望給第1000個捐獻者做個報道。她并不是第1000個捐獻者,而是第1001個,那個人卻對她說,“相信我,一定是你,因為真正的第1000名是個無業人員,第999名也是”。事實果真如此,林妮因其更良好的社會身份被掉包了。她的照片登上了公共電視臺的公益宣傳,她成為了熱心公益的大陸留學生。林妮看了電視報道心有戚戚焉,她不喜歡造假。那個人卻不以為然。林妮故作幽默地對那個人說,“那個……卵子我能不捐嗎?我總覺得我最終會被你賣掉。”這并不是不可能的事,那個人訪問了前999中的120人,林妮也在其中,她是一個不起眼的數據,言說著那個人需要的結論。那個人的專著令她拿到了某名人命名的學者稱號,林妮則像個彩蛋般的存在于那個人真實的生活陰影和臺面上的研究成品之中,是一個田野湊單貨,一個學術供養人。總之,最后的最后,陌生人B不被學院認可的個人成就可能僅惠及了林妮和她簡陋的工作團隊,支持著林妮殘存的愛和日益凋零的學業,每周更新、每周循環,逐漸開始型塑林妮的職業人格,搞得好像真的一樣。林妮從沒見過B,她不喜歡和男人打交道,只聽說此人在校期間并不愛念書,學位證和畢業證只領到一本,另一本還在系里某間辦公室里暫存,需要他補考兩門基礎課通過,以及發表兩篇核心期刊之后,才能真正領到。學位證的最長保存時限是8年。B捐水時曾詢問過系領導這件事,最后得到了一個明確且模棱兩可的回應:“好的,知道了”。B人到中年突然想要領學位證,是因為聽說女兒未來就讀私立幼兒園和小學可能會需要提交父母的學位證復印件,這誘發了他的中年危機,他第一次覺得錢不一定處處有用了,那他還剩什么?這讓他感到無力。再后來,疫情結束,私立幼兒園陸續倒閉。B的女兒在真正要入學時,父母之間的資質競爭已沒那么激烈。B的學位證自然也就沒用了,這突如其來的反轉,剛好治愈了B的悔恨,學位證用不著了。雖然沒有私交,林妮覺得,這也算好人有好報吧。時間的意義似乎開始欺騙林妮和B,只要再等等,一切就都可以不再重要。林妮每次想到這個故事,都覺得很好笑。此刻看到桌上的礦泉水,她又不自覺笑起來。仿佛能喝上這瓶水,正意味著際遇的不可言說,意味著現實荒謬,意味著人心的千里江陵,意味著幻覺與實在,意味著深邃的尿意為何會于身體的洞穴深處悄然滋生。

    2.

    上一期的工作坊,林妮和她的伙伴們討論了日本電影《75計劃》與安樂死的生命倫理,全世界對老年話題有興趣的藝術家,都難以回避類似的話題,“沒用的人就應該直接去死嗎?”討論從一開始的沉重,慢慢走上意料之外的歧路。從開始時爭辯“75歲”作為沒用的年紀是否合理,最后居然演變成了“35歲是一道生死關”。這個討論場景是荒謬的,畢竟大家都沒有超過40歲,林妮雖然37歲,看似已告別了“青年”,成為了“一般”的人,架不住國社科青年項目今年突然修改了女性年齡限制,將女性申請者的年齡放寬到了40歲,她便又被踢回到“青年”的向限,解鎖了已經失去兩年的申請權限。這反轉仿佛是撿來的便宜,卻只有真正撿過的人才懂得其中的代價。消失的枷鎖又回來了,除了項目上的,還有性別上的。關于年齡的討論太激烈,慢慢走向了灰心的氣氛,可見“青年人”對年齡的焦慮并不亞于他們論文里企圖要關懷和保護的所謂真正的老人。例如有一位友校的青年學者A,35歲,男,他已經不再是“青年”,他應該感到了壓力。然而他不是今年才意識到年紀巍峨的負重,而是自從32歲入職雙非高校的那一刻,他就覺得自己完了。他說哪怕早一年,他輝煌的履歷都不會讓他“落難”到此地步,尤其是當他發現,他看得上的學校所招聘助理教授已是雙博士,而他直系領導的本科學歷還是自考時,他跟覺得自己被“代際紅利”吸干了。A的部分觀點很保守,例如他認為所有年齡焦慮都是建構的,除了東亞沒人在意,都是幻象。年齡是“時間”概念的須臾,本來可以是忽略不計的,大家都只是宇宙中的一瞬。但如今,A卻為這扭曲的建構所苦,他無力掙脫,這枷鎖較之所謂傳統儒家倫理對他的威脅更致命。其實A說的不無道理,這與他根本的“時間”觀念有關。例如他提了一個有趣的問題,“什么是老年?”“體制內退休年紀是老年?還是女性停經是老年?還是農村人口的退休是老年?‘老年’這個詞是不是一個滑動的概念?”他振振有詞,林妮倒很想問他,“老年怎么會是建構呢?老的感知是那么具體和明確的啊”。但她轉念又想到自己申請項目的例子,不就剛好印證著A的觀點,年齡是滑動的“建構”嗎?她轉頭又成為了“青年”,沒有任何商量的余地,這真的是嚴謹的嗎?反正她只感到荒謬。好在慍怒很快就會消散。會后的某一天,林妮在朋友圈刷到A新買了一臺中古NDSI掌機重溫童年時代,看來他情緒穩定多了。盡管自詡人生已經完蛋,A還有逸樂的熱情,想要重返過去的時光,這可是一種很高級的熱情。發朋友圈時,A還順帶問了一句,“《俠盜獵車手:血戰唐人街》開場配樂的戲曲到底在唱些什么?”沒人回應他,沒人有興趣。大家正對另一件事津津樂道著。聽說南京的一位S姓高校教師因不堪考核指標放棄了生命,留下一對妻兒,享年38歲。A在朋友圈中重溫掌機的黃金歲月后,突然又在他們共同的聊天群針對殞命的壯士說了句莫名其妙的話,“可惜他本科一般”。隔了2個小時,他又補充了一句:“很難入職比本科好的學校,除非發生奇跡。碩博的學校再好也沒有用,洗不掉的。”沒有人附和,其實大家心里都想到了幾位特例,尤其是那種沖破規則的特例,來反駁A的觀點,但大家最終都保持了沉默。這顯得只有A是心理意義上的年輕人,他口無遮攔,認知有限,顯出稚嫩。稍微成熟一點的人,都不會在類似的爭議事件中留下只字片語,例如那位宋姓勇士,做了這么大的決定,什么話都沒有留下。

    “哼喑呵,哼喑呵,要收九秋的果,先做三春的工……”

    奇怪的樂曲似隱隱約約從林妮的身體深處幽幽傳來,尚未引起她的重視。

    “……希望以后我們的討論會不要總是放在早晨八點哈哈哈”。林妮聽到主持人的開場,開場即抱怨。冬日早晨八點對于校園來說是很特別的存在。它意味著這個活動并沒有“歡迎光臨”的誠意,“歡迎”只是一種客套。但真實的情況是,只有這個時間段林妮還能借到教室。對于林妮所在的邊緣學科而言,她們可選擇的“資源”并不多。在公開平臺,能堂堂正正自詡為“資源”并掛著讓教師申請分享的,好像就只有“教室”。雖然誰都知道,真正的“資源”并不通過E-hall申請,它強大如巨獸,但現身時不留痕。拜2025-2030教育發展方案規劃通知所賜,林妮協同自己的工作坊加入了應用型專業學位項目的建設,算是得了一個合法的名目。項目建設的方針很多樣,主要目標是開源節流。林妮被分配到的重點任務可能是節流。因為他們既沒有學問的權威性,亦沒有足夠的經濟轉化,更像是一種公益場景的無道具練習。于是,他們就只能一直討論一直討論,互相討論互相討論。點評點評點評。吃飯(自理)吃飯。尚未到驗收時,尚未需要討論出什么結果。

    今日,林妮老大清早籌備的討論主題是“美國鎮痛藥物的濫用與疼痛倫理”。中國麻醉品類藥物管制嚴格,沒有社會土壤出現這樣或那樣棘手的問題,這場討論因此顯得懸浮。懸浮不是壞事。“醫學人文”這樣前沿的討論方向落地高校,頗有些超前。社群會員每個月在一起討論的問題,不是太抽象,就是太中產,主打一個與實際問題脫節。正因如此,林妮不費吹灰之力,就營建了自己的小天地。社會上對于醫療領域人文關懷的理解,還停留在“請不要刺殺醫生”、“血滴籌”這樣具有沖擊力和實用性的想象中。要不就是無成本地在鍵盤上激情爭論一下“早飯可以不可以喝粥”或者“腸漏算不算是偽科學”。林妮的圓桌會議從不討論這些窠臼。他們只討論那些在地根本沒有土壤發生的悲劇,例如伊波拉病毒與香港黑幫電影,比較安全(壞處是申請不到任何項目和基金)。許多次活動,他們都談得太抽象,甚至直接對科幻小說和電影交流起動感情的看法。說話的時候,大家都很嚴肅,展現了閱讀和觀影廣度,詞匯量又大,每個月都能更新10個新造詞。就仿佛那些虛構的事都是真的、棘手的、危機的,用詞語可以克服的。但他們討論不了真正的危機,他們連自己的危機都化解不了,他們害怕真正的危機。

    ……

    (未完)

    責編徐曉倩

    青青草原综合久久大伊人精品 | 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一线岛国|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 国产精品一久久香蕉产线看| 国产精品人人爽人人做我的可爱| heyzo高无码国产精品| 国自产拍 高清精品| 久久亚洲私人国产精品|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理论片飘花| 思思久久99热免费精品6| 国产日产欧产精品精品浪潮| 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三级|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 精品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久久露脸国产精品|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影院| 日韩精品亚洲专区在线影视| 亚洲精品色播一区二区| 日本一二三精品黑人区| 亚洲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午夜久久久精品影院| 久久精品视频16|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中文字幕| 99re久久精品国产首页2020|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AV麻豆| 国产69久久精品成人看小说| 精品国产日韩一区三区| 精品国偷自产在线视频99| 免费精品人在线二线三线区别 | 99久久免费国产精品热| 久久久精品波多野结衣| 精品国产青草久久久久福利|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无码久久综合影院| 热99re久久精品精品免费| 大伊香蕉在线精品不卡视频| 国产精品嫩草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小说| 精品国产精品国产| 日韩精品人妻av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