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戲劇的經驗與傳統
延安戲劇作為一種非常獨特的文化現象,其價值不應該僅僅框定在某一歷史階段。新中國成立后,以延安為中心的解放區戲劇傳統——“推陳出新”、民族性、人民性——成為新中國戲劇藝術的重要經驗和發展基石,尤其在戲劇政策的制定、戲劇隊伍的培養、戲劇改革以及戲劇創作思想等方面影響巨大,成為新的歷史時期戲劇活動的模式、規范和走向。
在延安文藝方向的指引下,新中國成立后的“十七年”文藝思潮和相伴其產生的戲劇思潮都能在其中找到源頭。因此,新中國成立后很長一段時期內的戲劇體制、政策以及戲劇創作,都直接借鑒和沿襲了延安戲劇的經驗。戲曲改革被納入新文藝建設體系之后,當代戲劇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傳統戲曲的改革,而延安時期的舊戲改編和平劇運動成為傳統戲曲改革的直接經驗來源,戲曲發展和改革的總方針也經歷了從“推陳出新”到“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演變。
1950年11月,文化部召開全國戲曲工作會議,再一次明確了“推陳出新”的戲曲改革總方針,提到“百花齊放”,并向中央提交了《關于戲曲改進工作向文化部的建議》,該建議后來修改為《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關于戲曲改革工作的指示》。自此,“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成為指導戲曲改革的總方針。進入21世紀,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優秀民族文化的傳承問題,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原則,對民族文化進行創新發展。201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對“推陳出新”作出了深刻論述,即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傳承、弘揚傳統文化和中華美學精神,堅守文化立場,既不能守舊也不能排外,只有做到對古今中外文化的辯證取舍,才能實現中華文化的創新性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陳出新”就是辯證地繼承和揚棄,從而實現傳統文化的轉化與創新,推動中國戲曲藝術的傳承和發展。
把延安戲劇運動說成是一場規模最大、最成功的戲劇民族化、大眾化的實驗,并不夸張。無論是前期的“舊瓶裝新酒”和“民族形式問題”的討論,還是《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之后的新秧歌運動、民族歌劇運動、舊戲改編和平劇運動的興起,都是延安文藝民族化大眾化的表現形式,其中都包含著知識分子與農民、共產黨與知識分子和農民、新文藝與民間文藝、新文藝與農民等一系列中國現代文學的基本命題,延安戲劇中所包含的這些關系為新中國戲劇的敘事形態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模式和經驗。
中國當代戲劇的民族化大致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新中國成立以后至“新時期”之前,這一時期的戲劇創作更加重視民族化與大眾化的統一,民間藝術形式得到更廣泛的重視,更為重要的一點就是“自覺地重視了民間古典文人文學藝術和近代世界文化其中包括文學藝術對于創造民族文學的意義”。第二個時期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戲劇的民族化傳統得以恢復,同時也將變化著的時代作為表現的內容。隨著思想解放運動的到來和各種新思潮的涌起,人們對民族化進行反思和重新評價,形成了戲劇文學民族化的另一條發展路徑。與之前戲劇的民族化相比,新時期戲劇民族化的追求是基于整個民族文化之上的,它基本掙脫了形式主義的干擾,是對整個民族文學傳統進行的豐富和改造。由此可見,盡管歷經的歷史階段不同,但民族化、大眾化這一戲劇傳統,始終貫穿在當代戲劇的發展過程中,并以不同的戲劇形式具體呈現出來。
延安戲劇運動把推動歷史進程的人民群眾推到舞臺的中央,成為新時代戲劇表現的主體,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面貌成為戲劇表現的主要內容,戲劇表現新的階級力量、新的人物和新的思想的時代到來。
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性成為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戲劇現代性的最高體現。這也是延安文藝座談會以來長期堅持的文藝現代化的發展方向。在從新民主主義文化向社會主義文化過渡的過程中,延安戲劇以其廣泛的人民性和現實主義的真實性,為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戲劇確立了根本的審美原則,形成了以現代意識的追求、現代觀念的轉化和現代秩序的建構為核心的新的戲劇傳統。新時期以來的戲劇活動也繼承了這一人民性傳統并進行了發展,這首先體現在文藝政策的提出和制定上。如2011年10月,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在大力發展文化事業的同時,還要做到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權益,并且要立足先進文化,發揮文化引領時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的作用,繼承和發展優秀的文化傳統。201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進一步強調了文藝工作者的任務和服務的對象問題。他指出,優秀的創作應該反映人們的審美追求,因為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只有深入生活,虛心向人民學習,才能汲取到創作所需要的營養,才能做到“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
人民性傳統還是新中國成立以后戲劇活動的思想和理論資源。在社會主義文藝中,戲劇是與人民群眾最為契合的藝術形式,能夠更好地體現出文藝對群眾的關注和對人民性傳統的繼承,因為比起其他藝術形式,戲劇更為直觀地反映現實、再現現實生活,在直接面對觀眾的演出活動中,更容易在情感上打動觀眾,并能“使成千上萬的人在同樣的印象、同樣的感情中融為一體”。因此,戲劇與現實之間存在緊密互動的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和問題可以通過戲劇、通過舞臺反映出來。在新中國的戲劇舞臺上,強調的是以人民為本位,這是戲劇重視人民性并通向人民性的歷史性選擇,即社會主義的文藝事業與群眾之間是息息相關、情感與共的關系,對戲劇工作者來說,是一種新型的文化自我人格的建構,他們的自我“跟階級、跟人民的大我相結合”,并“通過屬于人民的這個我,去表現我所屬于的人民和時代”。
(作者系蘭州理工大學文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