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石榴花開⑦ | 紅土地上,歌兒與愛情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 周月桂 龍文泱  2024年10月29日15:29

    傾聽一支民歌的時代回響,這個夏天,我們來到了桑植。

    山林里,總有潮濕的霧氣,水面上,浮起一層煙云。湘西北,邊地山高林密,在漫長封閉的歷史里,長出茂盛的植物和民歌。

    1935年11月,秋雨綿綿、梧桐葉落的時候,紅二方面軍從湖南桑植劉家坪開始了長征。

    千軍萬馬自茲去,幾時人馬再回山?秋雨之中,盡是熱淚紛飛,盡是生離死別。

    “馬桑樹兒搭燈臺,寫封書信與姐帶……”送軍路上,久久回蕩著桑植民歌《馬桑樹兒搭燈臺》。戰火硝煙中,民歌與愛情依舊在蓬勃生長,那是土家族、白族、苗族等桑植人民不渝的血色浪漫。

    今年9月25日,在桑植洪家關白族鄉開幕的第二屆張家界旅游發展大會上,《馬桑樹兒搭燈臺》,這首源于高山與澧水、染紅于熱血年代、風行于長征路上的民歌,再次唱響在桑植的山水之間、田野之上。

    一河詩歌

    山間與水邊,民歌生長的地方

    一根竹管從高山伸向屋前的水缸,水流清澈而細小。

    屋檐下,76歲的袁紹榮端坐,面色紅潤、眼睛明亮,頭發一絲不茍。

    人們說,他是桑植縣五道水鎮團堡社區最好的土家族民歌手。

    我們請他唱首歌。他說:“對著大山才好唱呢。”

    于是立刻換了一套土家族服裝,動身去杉木界尋一片好林子。路上卻下起了大雨。

    找了一座無人的土家吊腳樓避雨,登樓,在破舊的木陽臺上,對著大山唱了起來……

    “叫我唱歌就唱歌,叫我撐船就下河……”沒有燈光、音響、妝造,大山就是最華美的舞臺,人一站定就開唱。

    “高山砍柴不用刀,大河挑水不用瓢,好姐不要郎開口,只要眨眼動眉毛”,唱到情歌,眉眼更加生動。

    “馬桑樹兒搭燈臺,寫封書信與姐帶……”唱到《馬桑樹兒搭燈臺》,一改方才的粗獷高亢,變得深情款款、柔腸百轉起來。

    因為激動,袁紹榮的臉色越來越紅,瘦削的身體在微微顫抖,歌聲卻穿過雨聲、蟬聲,沒有一絲渙散。

    我們擔心他的身體吃不消,但是他不想停,一首接一首地唱。身體里,似有太多急需抒發的熱情和無法排解的寂寞。歌聲里,如有大山的雄偉粗獷,又有流水的纏綿悱惻……

    歌聲起于湘西北八大公山神秘潮濕的森林,巨大的亮葉水青岡身上,鋪滿青苔和藤蔓。

    歌聲起于澧水源頭五道水鎮七眼泉,澧水裹挾著八大公山的靜謐,從灌木與亂石中找到出路,“綠水六十里,水成靛澧色”,一河的煙云、石頭、詩與歌,傾瀉而下。

    “桑植民歌是從遠古傳下來的,從水里流出來的,從土里長出來的,從風里吹來的,一代一代,口耳相傳。有了歌,我們上山砍柴、下河摸魚,就有了伴……”從五道水鎮走出的桑植民歌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黃道英,用詩一般的語言說。

    民歌,與愛情有關,與戰爭有關,更與日復一日的勞作相關。

    桑植民歌里,船工、木工、巖工有高亢的號子,種地有山歌助興,采茶有采茶的歌,插秧有插秧的歌,薅草有薅草的鑼鼓。

    “飯可以一天不吃,覺可以一天不睡,歌不能一天不唱。”桑植民歌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尚生武的歌是在火塘邊學的,小時候長輩談天說地,興起時唱歌,他就舍不得走,一直聽一直不肯睡。

    尚生武說,從前的桑植,可謂無人不歌,無人不舞。1942年的《桑植縣志》稱,“白叟黃童盡歌舞”。

    日積月累,桑植民歌成為一座巨大的寶庫,桑植被稱作中國民歌之鄉、“歌的海洋”,桑植民歌被譽為“流金溢彩的金色旋律”。

    五道水的村莊里,男女老少,盡是歌手,人們唱著山歌勞動,唱著小調抒情,唱著燈調起舞。

    歌聲與澧水一道流下,與河流中的石頭互相碰撞,無數的蟲鳴、鳥聲、水聲,回響不已。

    漫山赤誠

    馬桑樹叢里,無數壯烈往事與血色愛情

    正午陽光熱烈,蟬聲如瀑,桑植縣洪家關光榮院,賀錦齋烈士墓的一側,馬桑樹傾灑下一片陰涼。那一刻,《馬桑樹兒搭燈臺》的歌聲又在作家紀紅建的心中響起。

    2016年,紀紅建在桑植洪家關、劉家坪等多地走訪,走到哪里,都會聽到《馬桑樹兒搭燈臺》,聽得自己都會唱了。

    后來,他創作了長篇報告文學《馬桑樹兒搭燈臺——湘西北紅色傳奇》,還原了一段血與火的紅色歷史。

    書的每一個章節,都由一首民歌開頭。

    第一曲是《門口掛盞燈》,“門口掛盞燈,照在大路上,同志們好行軍”,那是魚水情深、血濃于水;

    第二曲《不打勝仗不還鄉》,“有情妹妹等候我,不打勝仗不還鄉”,那是責任在肩、情深義重;

    第三曲便是《馬桑樹兒搭燈臺》,“郎去當兵姐在家,我三五兩年不得來”,那是戰爭與愛情,生離與死別……

    “民歌中最打動人的,還是情歌。戰爭時期的愛情,尤其悲壯動人。”紀紅建哼唱起《馬桑樹兒搭燈臺》,口音濃重,情感也濃重,他講起書里那個血色愛情故事——

    1928年夏季的一天,賀龍元帥的堂弟、紅軍師長賀錦齋改編了傳唱久遠的桑植民歌《馬桑樹兒搭燈臺》,將“郎被生意纏住手”改成了“郎去當兵姐在家”,委婉的曲調與質樸的歌詞,演繹了桑植男兒熱血的情懷、桑植女子堅貞的愛情。

    賀錦齋將這首歌留給妻子戴桂香,隨即奔赴戰場。一個多月后,在石門泥沙鎮戰斗中犧牲,年僅27歲。

    “你一年不來我一年等,兩年不來我兩年挨,鑰匙不到鎖不開。”1995年,在洪家關光榮院里,戴桂香結束了一生漫長的等待,與丈夫重逢。

    在桑植,紅色年代的愛情故事,像馬桑樹一樣漫山遍野。

    作為湘鄂邊、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地,邊地桑植是一片火紅的熱土,豪邁的桑植人民,成為紅色浪潮中的一股重要力量。

    據桑植縣委黨史研究室資料,當時不到10萬人的小縣,先后共有5萬多人參加紅軍、游擊隊和地方紅色政權,為革命獻身的有1萬多人……

    戰火硝煙中,產生了大量的紅色歌曲。“紅漆桌子四四方,不打勝仗不回鄉”“要吃辣椒不怕辣,要當紅軍不怕殺。刀子架在頸項上,砍掉腦殼只有碗大個疤”,全是邊民的血性與豪邁,全是革命者的大無畏精神。

    1935年,紅二方面軍從桑植劉家坪出發,1.7萬人的紅軍部隊,有4000多桑植人跟隨賀龍踏上漫漫長征路。此去隔山岳,世事兩茫茫,“盼望紅軍打勝仗,盼望親人早回來”,桑植民歌回蕩在山谷。

    馬桑樹下,留下的妻子們唱著《馬桑樹兒搭燈臺》,開始了漫長的等待。很多人,等來的是一本紅色的革命烈士證書。在桑植賀家,像戴桂香一樣的遺孀有70多位,被稱作“七十二紅嫂”。

    今天,行走在桑植,遍地都是馬桑樹,不甚高大,生命力卻極強,“幾多回日頭曬,幾多回火燒山,一蓬接一蓬,雨后又綠了山”。

    青青馬桑樹叢里,有先烈故居、戰場遺跡、紅色蘇維埃舊址……無數壯烈往事與血色愛情,如樹影斑駁。

    馬桑樹好找,燈臺樹卻遍尋不獲。洪家關光榮院院長賀曉英帶我們四處詢問。行走在洪家關,家家戶戶都掛著“光榮之家”的牌匾,每位走過的村民,家里都有一個紅色故事。

    “燈臺樹我認得,我知道哪里有。”70歲的賀德生是“桑植紅嫂”湯曉妹的后人。1931年,為掩護紅軍傷病員,湯曉妹帶著小兒子舍身跳崖,珠沉玉碎。

    在一處茂密的林子里,賀德生找到了正在結籽的燈臺樹,樹冠如云,側枝層層疊疊往上生長,枝上一簇簇果實,華美如燈臺。

    馬桑樹和燈臺樹生長的地方,一片熱烈又悲壯的土地。

    遍地新曲

    每個時代每個人,都可以唱出不同的感覺

    喝了酒,黃道英才肯唱歌。

    聲音寬厚明亮,將人們帶到宏闊的歲月里。

    在桑植縣空殼樹鄉陳家坪村的民歌寨,民歌手們常常聚在一起,切磋技藝,探討創新。7月的一天,黃道英、尚生武以及幾位年輕的歌手又相約民歌寨,酒喝得差不多了,他們獨唱、對唱、盤唱、合唱……歌聲里,人們忘記了時間,小小的房間流金溢彩。

    同一首《馬桑樹兒搭燈臺》,青年女歌手李紅艷唱是清甜柔婉,黃道英唱是蕩氣回腸。

    “每一次唱都是一次再創造,每個時代每個人都可以唱出不同的感覺。”黃道英說。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歌。新民歌組合歌梅拉組合,有一首改編的《新馬桑樹兒搭燈臺》,新曲調、新歌詞、新唱法,是土家人的新音符。

    桑植民歌,在傳承中走向更開闊的所在。

    8月底的一天,一頭牛作為冠軍獎品被牽到2024桑植村歌賽的舞臺上,十里八鄉的人們,共赴這場盛會,“邂逅民歌鄉,情定馬桑樹”。

    這場歷時近兩個月的村歌賽,從預賽到決賽,上至80歲的老奶奶,下至8歲的孩童,全縣近300個村500余名選手參賽,線上發布或關聯視頻2300多條,累計直播時長8300多分鐘,平臺累計流量超過2.4億……

    歌聲如潮,匯成大海。桑植真正成了“民歌的海洋”,許多鄉村的美景、美食、農副產品、旅游資源等,也隨歌聲一起,被更多人看到。

    桑植,正在用民歌打造新名片,叫響了“歌里畫里,桑植等你”的旅游宣傳口號。今年9月25日,第二屆張家界旅游發展大會在洪家關白族鄉開幕,《馬桑樹兒搭燈臺》再次響起。

    歌聲中,桑植邀請人們跟隨桑植的水,到仙辰島避暑,到柳楊溪“沖浪”,到南灘草場賞星……

    高山澧水,孕育了桑植民歌;桑植民歌,又讓山水沾染了浪漫。

    陳家坪村的桑植民歌寨里,舉行了一場又一場民歌節活動,已成為非遺展演地和集農耕、民俗、會務、游學、文創等為一體的農文旅綜合體。

    9月的一天,秋陽中,一輛旅游大巴駛進民歌寨。

    民歌寨歌舞隊立刻起身,跳起土家擺手舞,唱起迎客歌,擺下攔門酒,引得游人紛紛拍照。

    這個平均年齡55歲的歌舞隊,是由村里在家帶孫子的婦女組建起來的“奶奶隊”。

    此刻,她們大聲唱著民歌,內心有了極大的滿足與欣慰。游客們也跟著熟悉的旋律,輕聲哼唱起來。

    “筒車打水也澆田,花燈翩翩追彩夢,仗鼓聲聲響在山里面,祖宗留下的歌和舞,燦爛輝煌到今天……”歌舞隊唱起了一支新桑植民歌。

    從遠古走來,從高山走來,從戰火中走來,桑植民歌,唱響于新時代的鄉村。

    背后故事

    澧水源頭,一個寫詩的土家青年

    周月桂

    在民歌里長大的桑植人,無法不沾染上浪漫的氣息和濃濃的鄉愁。

    小北身材敦實,頗有些不修邊幅,眼睛的形狀卻很秀美,盛著濕潤的純真與憂郁。

    2001年,在城市里無所適從的土家族青年羅舜回到了家鄉桑植,在五道水鎮落腳。夏日傍晚,彩霞漫天,每日在澧水源頭洗澡,在水里吼山歌,無比自在,又無比孤寂。

    山水那么美,民歌那么美,他融入這一方山水與人文,忍不住想表達點什么。

    “詩與歌,都是生命的語言。”2012年,羅舜給自己取了個筆名“小北”,發表了第一首詩《親,可不可以陪我留在桑植》。

    “主題就是呼喚游子回鄉吧。”現在回過頭來看,小北覺得那不算嚴格意義上的詩,但寫作是真誠的。

    從此開始寫詩,大多數時候,寫山、水,寫土家風情,寫無法排解的憂傷。

    有一天,小北在洪家關烈士陵園看到,石碑上的烈士名字密密麻麻,青青馬桑樹如列隊的兵。從此他的詩歌里,多了紅色故事、熱血情懷,出版的第一本詩集,叫《馬桑樹的故鄉》。

    “你去桑植洪家關,念那些刻在石碑上的名字/念一次,就像他們答‘到’一次/到/到/到/馬桑樹在那,沒有名字,也像列隊的兵”“每一棵芽都是接收信號的Wi-Fi/你不回信/我就長滿山坡……”

    小北在澧水中的一塊石頭上坐下,赤腳浸入水中,讀他的詩《青青馬桑樹》。

    詩與歌,隔著時空,唱和著,呼應著……

    記者手記

    聽見桑植

    周月桂

    離開桑植,《馬桑樹兒搭燈臺》的旋律總在腦中盤旋,讓人忍不住哼唱出聲。

    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感染力的藝術之一。桑植民歌最早源自原始農耕時期先民日常生產生活,歷經數千年,成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桑植這片火熱的土地上,生活著土家族、白族、苗族、回族、高山族、蒙古族等28個民族,少數民族占總人口九成以上。桑植民歌,是民族文化交融的產物,人們以歌代語,以歌傳情。歌聲里,有最火熱的生活場景,也有人心最深處巨大的歡樂與隱秘的痛苦,無論時光如何淘洗,總能直擊人心。

    穿越時光,桑植民歌正以全新的方式被人們重新認識。今年9月的桑植民歌音樂周,發布了首支通過AI編曲、演唱的桑植民歌《冷水泡茶慢慢濃》,眾多“青春新銳民謠樂隊”、外國民謠歌手,通過民謠、流行歌曲等不同形式,演繹桑植民歌之美。

    技術與藝術的融合,傳統與現代的對話,讓大山深處的桑植民歌,更多地被世界聽見。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第一国产综合精品 | 四虎国产精品永免费| 91精品国产色综合久久不|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牛牛影视| 亚洲精品无码高潮喷水A片软| 99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久| 97r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 免费观看四虎精品国产永久| 精品不卡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影视|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无码| 在线视频精品一区| 日本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日本伊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秋霞| 亚洲国产人成精品|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入口| 一级一级特黄女人精品毛片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 好属妞这里只有精品久久|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永久一区|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品555588| 久久精品九九亚洲精品天堂 | 高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区|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99精品国产在热久久无毒不卡| 99re6这里只有精品| 精品人妻无码专区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岛国片在线观看| 凹凸精品视频分类国产品免费 | 大香视频伊人精品75|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国产|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加勒比☆| 国产精品视频第一页|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直接| 91嫩草亚洲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538| 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影院色| 久久中文字幕精品| 99热精品国产三级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