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詩歌中的《霓裳羽衣曲》
唐代作為中國歷史上空前繁榮強盛的歷史時期,在其遼闊版圖上,由于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發展、思想的開放、文化的交流,極大推動了文學藝術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不同文藝門類之間,彼此影響、相互促進、共同提高,也形成了嶄新的局面。這不僅是詩歌藝術的黃金時代,同時也是音樂舞蹈藝術的黃金時代。正如音樂史家楊蔭瀏所言:“隋、唐以來,由于政權的統一和國內各族關系的進一步加深,國內各族的音樂文化也得到進一步的融合……唐代音樂在當時的亞洲居于先進的地位;這使得唐代的中國成為亞洲各國音樂文化交流的中心,而作為唐首都的長安也就成為國際性的音樂城。”(《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上冊)在唐代詩人們的筆下,音樂藝術的輝煌盛況,得到鮮明生動、栩栩如生的藝術表現。在這方面,偉大詩人白居易卓有成就,堪稱最具代表性的佼佼者。其傳世的兩千多首詩歌中,涉及音樂的就有百首之多。
關于唐代音樂舞蹈藝術,古今公認《霓裳羽衣曲》名列第一?!赌奚延鹨虑罚ㄓ置赌奚延鹨挛琛罚┦且徊看笮蜆肺?,屬于“法曲”之一。任中敏指出:“法曲首推《霓裳羽衣曲》為冠冕,堪稱唐代千萬樂舞中之典型作,地位極高!”(《教坊記箋訂》)實際上,《霓裳羽衣曲》不僅是“法曲”之冠冕,也是整個唐代樂舞之冠冕。不惟舞姿之婀娜繽紛、樂曲之婉轉華麗,足以令人神往;即其衣飾之華美鮮艷、樂器之豐富多樣,都很令人驚嘆。白居易對《霓裳羽衣曲》情有獨鐘,無比熱愛,曾在詩歌中反復提及,詠嘆不已。姑舉數例:其《長恨歌》云:“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風吹仙袂飄飖舉,猶似《霓裳羽衣舞》?!贝嗽娮饔谠土辏?06年),時任周至縣尉。其《燕子樓三首》(其二)云:“自從不舞《霓裳曲》,疊在空箱十一年。”此詩作于元和十年(815年),時任太子左贊善大夫。其《江南遇天寶樂叟》云:“冬雪飄飖錦袍暖,春風蕩漾《霓裳》翻。”此詩約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至元和十三年(818年),時任江州司馬。其《湖上招客送春泛舟》云:“兩瓶箬下新開得,一曲《霓裳》初教成。”此詩作于長慶四年(824年),時任杭州刺史。其《重題別東樓》云:“宴宜云髻新梳后,曲愛《霓裳》未拍時?!贝嗽娮饔陂L慶四年(824年),時任杭州刺史。其《偶作二首》(其二)云:“何以送閑夜,一曲秋《霓裳》?!贝嗽娮饔诖蠛腿辏?29年),時任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其《嵩陽觀夜奏〈霓裳〉》云:“子晉少姨聞定怪,人間亦便有《霓裳》。”此詩作于大和六年(832年),時任河南尹。其《宅西有流水,墻下構小樓,臨玩之時,頗有幽趣……偶題五絕句》(其三)云:“皆言此處宜弦管,試奏《霓裳》一曲看?!贝嗽娮饔陂_成二年(837年),時任太子少傅分司東都。從這些信手拈來的例句,即可看出,幾十年的時光里,無論身在何處,官居何職,白居易對《霓裳羽衣曲》始終念念不忘,或描寫感懷樂舞本身的歷史情境,或聯系彼時彼地詩人主觀的生活感受,總之,都是以優美生動的語言,深情吟哦于自己的詩歌作品中。
而白居易在寶歷元年(825年)作于蘇州刺史任上的長詩《霓裳羽衣歌(和微之)》,則不僅是唐代詩歌中反映音樂舞蹈藝術最完備的作品,亦堪稱唐代音樂舞蹈史上現存最珍貴的史料之一。此詩是七言歌行體,共八十八句,六百一十四字,并附十一條自注。從詩題可知,這是“和微之”之作,但令人遺憾的是,元稹原作已經失傳。因此,白居易此詩的豐富史料價值,尤為值得珍視。清代《唐宋詩醇》卷二十四對此詩予以高度評價,認為:“敘次分明,層層照應,可當一篇《霓裳羽衣記》。情致纏綿往復,極一唱三嘆之妙?!辈⒔浖氈路治?,把全詩結構劃為四個段落,點明第一段落:“‘我昔元和侍憲皇’至‘唳鶴曲終長引聲’,敘《霓裳羽衣》之節奏聲容也。”這是令人信服的。第一段落,即詩歌開頭三十句,確是敘寫《霓裳羽衣曲》的主體部分。其中,著重交代了以下幾點:
首先,關于《霓裳羽衣曲》的性質,指明其歸為“法曲”,雖對胡樂有所融會,仍以傳統清樂為主要成分。
昔年元稹《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法曲》詩云:“明皇度曲多新態,宛轉侵淫易沉著。《赤白桃李》取花名,《霓裳羽衣》號天落。雅弄雖云已變亂,夷音未得相參錯?!边@里所謂“赤白桃李”,是指《赤白桃李花》,所謂“霓裳羽衣”,是指《霓裳羽衣曲》,皆為唐玄宗所制作的法曲。白居易《新樂府·法曲》亦云:“法曲法曲舞《霓裳》,政和世理音洋洋,開元之人樂且康?!弊宰ⅲ骸啊赌奚延鹨虑菲鹩陂_元,盛于天寶也?!彼?,任中敏認為:“盛唐法曲之所以興,乃在其以清樂為主要成分。清樂而外,所參胡樂多寡不一,必皆得華裔中外調和之美,非純粹胡樂之曲所能兼致,然后方得與胡樂對立到底,而邀知音如玄宗者之嗜好?!保ā督谭挥浌{訂》)這個見解,是符合實際的。關于《霓裳羽衣曲》是否確為法曲,后世學者或有所質疑,陳寅恪曾據《唐會要》等史料,提出“然則此曲本出天竺,經由中亞,開元時始輸入中國”的論斷,認為白居易《新樂府·法曲》詩中“法曲法曲舞《霓裳》”等語,把《霓裳羽衣曲》歸為法曲,“若以史實言之,則殊不正確。”(《元白詩箋證稿》)對于陳氏此說,楊蔭瀏、任中敏、朱金城等學者均不贊同。任中敏云:“白氏有家樂,講習《霓裳》甚精,于此事豈得為門外漢!在‘新樂府’內,白氏之說明法曲,頗為具體,其可信程度,顧猶不及今人之對法曲,視聽已毫無所及,但憑一種傾向之臆想而已者乎?”(《教坊記箋訂》)其實,白居易《新樂府·法曲》、元稹《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法曲》,與已佚李紳《新題樂府十二首·法曲》原本一脈相承,將《霓裳羽衣曲》列入“法曲”的歸類,表達了唐代人們的共識,反映了歷史事實,應當是完全可信的。
其次,關于《霓裳羽衣曲》的來源,指明其為開元年間河西節度使楊敬述所獻的歷史源頭。
詩中寫道:“楊氏創聲君造譜?!弊宰ⅲ骸伴_元中西涼府節度使楊敬述造。”據《新唐書·禮樂志》載:“河西節度使楊敬述獻《霓裳羽衣曲》十二遍?!贝苏f當本于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微之)》的載述。白居易《新樂府·法曲》自注:“《霓裳羽衣曲》起于開元,盛于天寶也?!彼@位精通音樂,尤其酷愛《霓裳羽衣曲》的詩人,由此點明了這部樂舞形成的時間、作者和過程,具有重要史料價值。不過,關于此曲來源,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劉禹錫《三鄉驛樓伏睹玄宗〈望女幾山詩〉,小臣斐然有感》詩云:“開元天子萬事足,唯惜當時光景促。三鄉陌上望仙山,歸作《霓裳羽衣曲》。”有趣的是,劉禹錫把此曲著作權歸為唐玄宗,對其產生過程,作了神話化的敘述。后來晚唐鄭嵎《津陽門詩》自注亦云:“葉法善引上入月宮,時秋已深,上苦凄冷,不能久留,歸。于天半尚聞仙樂,及上歸,且記憶其半,遂于笛中寫之。會西涼都督楊敬述進《婆羅門曲》,與其聲調相符,遂以月中所聞為之散序,用敬述所進曲作其腔,而名《霓裳羽衣法曲》?!逼渲忻鑼懙酶氈?,并將此曲由楊敬述制作呈獻、又經唐玄宗修改潤色的過程,添加了一層濃厚神話色彩,實則是調和了白居易、劉禹錫的兩種說法。對此,宋代王灼云:“《霓裳羽衣曲》,說者多異。余斷之曰:西涼創作,明皇潤色,又為易美名,其他飾以神怪者,皆不足信也。”(《碧雞漫志》卷三)這個論斷,頗為平易可信。其實,給《霓裳羽衣曲》籠上一層濃厚神話色彩的,始作俑者并非劉禹錫,而是唐玄宗本人。且看瞿蛻園所言:“今觀(劉)禹錫詩題甚明白,蓋玄宗實有此游仙之詩,不然,唐之臣子何能虛構?特因游仙之感而引起他日作《霓裳曲》之事,非真謂《霓裳》由此而造也。白(居易)、鄭(嵎)之說,自與禹錫此詩所指各殊,唐人述唐事,大致不容相去過遠?!保ā秳⒂礤a集箋證》)這段話,算是把關于此曲來源兩種說法的歧異原因,真正闡述清楚了。由此可知,實際情況是,《霓裳羽衣曲》本為開元年間河西節度使楊敬述所獻樂舞《婆羅門曲》,后由唐玄宗加以潤色完善而定型,并為之欽定了《霓裳羽衣曲》的詩意美名。
再次,關于《霓裳羽衣曲》的樂舞內容,指明其包括散序(六段)、中序(十二段)、破(尾聲)三部分。
據白居易此詩開篇回憶,他在元和年間擔任翰林學士時,曾陪唐憲宗在宮中觀賞樂舞《霓裳羽衣曲》。宮中舞女美貌絕倫,“案前舞者顏如玉,不著人家俗衣服。虹裳霞帔步搖冠,鈿瓔累累佩珊珊”,可見其容姿之靚麗、衣飾之華艷。再如詩中提到“上元點鬟招萼綠,王母揮袂別飛瓊”,自注:“許飛瓊、萼綠華。皆女仙也?!蓖ㄟ^兩位舞者的“女仙”身份,生動展示出樂舞演出中的濃厚浪漫色彩,既隱含著唐玄宗改編充實的自我神化內容,也與劉禹錫詩中所述殊途同歸了。而特別重要的是,關于《霓裳羽衣曲》樂舞結構,在開頭“散序”部分,如詩中寫道:“散序六奏未動衣,陽臺宿云慵不飛?!弊宰ⅲ骸吧⑿蛄闊o拍,故不舞也。”也就是說,“散序”包括六段,樂隊依次奏起金石絲竹等各種樂器,樂調舒緩,沒有節拍,舞者也靜立不動。接著,進入中間“中序”部分:“中序擘騞初入拍,秋竹竿裂春冰拆……繁音急節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鏗錚?!币簿褪钦f,“中序”包括十二段,樂調帶著鮮明節奏,逐漸變為激蕩熱烈,舞者也隨著樂調翩翩起舞,由輕柔婉轉的曼舞演變成熱烈奔放的勁舞。最后,到了“破”的尾聲部分,“翔鸞舞了卻收翅,唳鶴曲終長引聲?!弊宰ⅲ骸胺睬鷮叄該襞拇偎?,唯《霓裳》之末,長引一聲也?!闭繕肺柙诟呖杭ぐ旱捻敺逯H,一聲長鳴,戛然而止。
在整個詩歌史上,以一首長篇詩歌而對一部重要樂舞進行如此全面完整、細致深入的描述,并達到如此高超精湛之藝術水平的,可以說罕有其匹。由此,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微之)》給后人留下了無比珍貴的藝術史(音樂、舞蹈等)資料。后世的史書記載(如《新唐書·禮樂志》),往往由此取材;而許多學者(近代如王國維、陳寅恪、楊蔭瀏、任中敏等)也基于以此詩為首的一系列史料,不斷深化研究,對《霓裳羽衣曲》這部樂舞形成了更加科學縝密的認識,從而進一步豐富了人們對中國文化的感受和理解。
至于白居易詩歌中反映《霓裳羽衣曲》的內容,至少還有兩點,也是非常值得提及的。
其一,元和十一年(816年)秋,白居易在貶任江州司馬的翌年,亦即寫作《霓裳羽衣歌(和微之)》之前九年,曾寫下著名的代表作《琵琶行》。詩序云:“送客湓浦口,聞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遂命酒,使快彈數曲。曲罷憫默。自敘少小時歡樂事。今漂淪憔悴,轉徙于江湖間。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這里所謂“快彈數曲”,據詩中所言“初為《霓裳》后《綠腰》”,可知包括《霓裳羽衣曲》和《綠腰》兩支名曲,而重心尤在前者,這也是詩人情感共鳴的基點?!赌奚延鹨虑芳葘儆凇胺ㄇ?,則如《新唐書·禮樂志》所載,“法曲”的演奏,“其器有鐃、鈸、鐘、磬、幢簫、琵琶……其聲金、石、絲、竹以次作”??梢姡麄€樂隊是管樂(簫、笛)、弦樂(箏)、打擊樂(磬)等一應俱全的。而在潯陽江頭的夜晚,唯有琵琶女獨自面對白居易等人,以一具琵琶單人彈奏,當然不會彈出《霓裳羽衣曲》整部樂曲,只能是由此改編的琵琶獨奏曲。盡管如此,這支獨奏曲無疑濃縮了整部樂曲的精華,其旋律節奏和彈奏技巧,應該是基本一致的。從《琵琶行》相關描寫可以看出,“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兩句,是調弦動作,不屬樂曲本身內容。接下來,從“弦弦掩抑聲聲思”至“四弦一聲如裂帛”,共二十句一百四十字,才是對琵琶女獨奏《霓裳羽衣曲》的細致描寫。其中,當已刪除了無節拍的“散序”,而與“中序”和“破”的結構脈絡完全吻合。如《琵琶行》所寫:“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這四句,即對應了樂舞《霓裳羽衣曲》“中序”開頭的輕柔婉轉?!杜眯小匪鶎懀骸按笙亦朽腥缂庇?,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边@十句,即對應了樂舞《霓裳羽衣曲》“中序”十六段的起伏變化逐漸展開。特別是“大珠小珠落玉盤”之類描寫,不正體現了“繁音急節”“跳珠撼玉”的“中序”特征嗎?《琵琶行》所寫:“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边@四句,則對應了《霓裳羽衣曲》的“破”(尾聲),即如白居易自注:“《霓裳》之末,長引一聲也?!睋Q言之,《琵琶行》所描寫琵琶女獨奏過程,實即樂舞《霓裳羽衣曲》從“中序”到“破”、亦即從輕柔舒緩到激越跳宕、最后戛然而止的整個過程。兩相比較,若合符契。
其二,如果說,潯陽江頭的夜晚,琵琶女能夠“快彈數曲”,那么,她獨奏一支《霓裳羽衣曲》,大約用了多長時間?這個問題,白居易《琵琶行》并未明言。但他在寶歷元年(825年)秋,任蘇州刺史赴洞庭山時,曾寫下《早發赴洞庭舟中作》。詩云:“棹舉影搖燈燭動,舟移聲拽管弦長。”“出郭已行十五里,唯消一曲慢《霓裳》?!彼鲂械闹壑须S帶樂伎,從容彈奏一曲《霓裳羽衣曲》,恰好“已行十五里”。據《唐六典》卷三“度支郎中員外郎”條:“水行之程,舟之重者,溯河日三十里,江四十里,余水四十五里??罩鬯莺铀氖?,江五十里,余水六十里。沿流之舟,則輕重同制,河日一百五十里,江一百里,余水七十里。”當然這里所規定的,本是通行標準。而白居易作為地方主官巡察屬地的官船,速度自應高于“河日一百五十里”的里程。據詩中晨曦朦朧、燭影搖曳的情境描寫,按時辰算,大約不過兩刻鐘(即今三十分鐘)左右。如此算來,潯陽江頭的夜晚,那位琵琶女“快彈”《霓裳羽衣曲》所花的時間,當在兩刻鐘以內。這樣,她才有足夠時間彈奏其他樂曲,并和詩人白居易進行推心置腹的聊天,從而引發出傳誦千古的詩歌名篇《琵琶行》。
(作者:郭 杰,系廣東技術師范大學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