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廖天琪:棉花木蘭
    來源:天山時報 | 廖天琪  2024年10月31日09:00

    廖天琪,1998年出生,北京人。中國小說學會會員,著有長篇作品《滄慈》《兩膺上將的傳奇人生》,中短篇小說、報告文學、散文隨筆《歸途》《祖母綠的錯誤》《松屋》《在商洛仰望青春的秦嶺》《燈火微芒》《代爺爺回故鄉》散見于《安徽文學》《黨史縱橫》《創作》《作家天地》《鹿鳴》《紅豆》《解放軍報》等各報刊。曾獲全國散文獎。

    42年與402字

    “彭總師好!”

    給彭壯瑜打電話的時候,她正乘車在路上。電話里,這位88歲的老太太興致勃勃又毫不客氣地說:“我正在旅游!”

    她的聲音洪亮,中氣十足。如果不是我事先做了功課,了解了一些她的情況,從電話里根本聽不出來,她居然已是高齡老年人。

    中國長絨棉的科研生產基地位于塔里木盆地兵團農一師十二團。十二團有位著名的總農藝師名叫彭壯瑜。彭壯瑜是棉花種植方面的專家。60多年前,她離開上海,來到新疆,進入塔里木農墾大學深造。畢業后,她就留在南疆。

    兵團級先進人物彭壯瑜是農一師的驕傲,也是塔里木大學的驕傲。我一字一字地研究老點發來的彭總農藝師的簡歷。這是一位老共產黨人的干部簡歷,其中的內容干凈,樸實,扎實。我留心算了算,加上求學的時間,彭壯瑜在南疆學習工作一共長達42年。42年的光彩人生,她的簡介卻簡單到僅有短短的402字:

    彭壯瑜,女,漢族,1945年12月出生,上海市人,中共黨員,黨的十五大代表,十二團原黨委常委、副團長,2000年退休。曾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1995年被評為自治區“勞動模范”。

    自1965年參加工作以來,致力于探索適合塔里木氣候特點的各種農作物栽培技術,為連隊農業豐產豐收作出了突出的貢獻。1988年之后,彭壯瑜分管全團農業生產、農業技術推廣和科研應用及管理工作,開始了“科技興團”的實踐。長年奔波于農業生產和科技推廣第一線,積極參加并完成了“新疆兵團塔河墾區棉花綜合豐收技術”等多項研究應用項目,先后獲得農業農村部科研成果一等獎、全國科技進步一等獎、自治區科研成果獎、兵團科技進步獎等榮譽。先后研究出棉花、水稻等作物栽培模式并在全團推廣,使團場農業生產水平躍上了新臺階。工作期間完成科研課題共178項,其中,農業科研課題就有117項,26項科研課題分別榮獲農業農村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兵團科技進步獎,率先跨入兵團科技示范先進團行列。

    1961年6月的上海。一個身形單薄、面色憂傷的小姑娘拎著一把油紙傘孤獨地走在上海的街頭。

    剛滿16歲的彭壯瑜初中畢業,她成績很好,她的理想是升高中,然后上大學。但是她連續報考了幾所重點中學,卻沒有一所學校肯接收她。她得到的所有回答幾乎都一樣:因為你的家庭出身問題,我校不予考慮接收……

    今天的年輕人可能不能理解,一個才16歲的女中學生能有什么復雜的“家庭情況”呢?但是在那個年代,一個人如果背負了“出身問題”,如同背負了一座無形的大山,上大學、找工作都與他無緣。

    細雨綿綿,遠處的電報大樓和近處的臨江公寓都在雨霧中模糊了。黃浦江上有汽笛聲聲斷續傳來。彭壯瑜無目的地走著,心里一片茫然。

    前方的路口傳來一陣喧鬧聲,幾個人腳步匆匆地擦身而過,前面就是五一劇場。門口,一大群年青人圍在一起。看上去也是青年學生,男女都有,他們全都情緒飽滿、興致勃勃,正在熱烈地討論著什么。彭壯瑜聽到人群中一個很大的聲音傳來:

    “到新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幾乎同時,彭壯瑜看到了劇場一側墻上張貼著的巨大招貼畫,一位穿著英姿颯爽的女軍人,穿著沒有領章、帽徽的軍裝,站在拖拉機前。她的身后,是藍天下大片金色的麥田,更遠處的天山落滿白雪,如一條巨大的銀龍起伏在天邊。

    這是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的招兵廣告。廣告的下面,還有一排小字:

    歡迎報考塔里木農墾大學。

    農墾部長王震十分牽掛新疆的屯墾戍邊工作,就在這一年,他指示上海共青團委動員號召上海青年到邊疆去,并且親自赴上海講課。自1961年春天起,上海市的各大媒體紛紛在醒目位置大篇幅報道有關新疆方面內容的文章,上海街頭的大街小巷,也到處都張貼著動員去新疆的各種宣傳招貼畫。

    也就是這一年,塔里木農墾大學第一次到上海招生。因為塔農大沒什么錢,做不起花里胡哨的彩色招貼畫,所以他們的招生啟事是手寫的。但是招生工作人員很聰明地把學校的招生廣告語也手寫進了大街小巷到處張貼的兵團招聘啟事中。

    彭壯瑜擠進人群,擠到劇場門口,那里擺著一張長條木桌,

    負責招生的同志向圍上來的年輕人們講述說:“塔里木農墾大學位于南疆阿拉爾,是一所新建不久的大學,有嶄新的教學大樓,校園旁邊不遠就是美麗的塔里木河。塔里木河河水清澈,兩岸有寬闊的葦叢,水鳥出沒,蘆花飄蕩,美不勝收……”

    很多年后,彭壯瑜想到當年第一次見到塔農大人時的一幕,內心里還是對當年的負責招生的工作人員表示贊嘆,是他們的精彩描述,讓年紀尚小的自己對新疆那片陌生的土地產生了巨大的向往。

    那個陰雨綿綿的初夏之日,站在五一劇場門口的彭壯瑜,站在一群青春洋溢的青年學生們中間,她覺得內心里一些仿佛沉睡很多年的東西被喚醒了。

    彭壯瑜知道,父母不可能舍得讓才16歲的自己離開家去往那么遙遠的地方,但小小女子彭壯瑜卻有上海女人的性格。外表柔弱內心剛強的她,為自己做了人生中一個重大的決定:她報考了塔里木農墾大學。

    她要到邊疆去,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她一直瞞著家里。直到出發的前兩天,她要收拾行裝了,不能不告訴父母。

    母親的哭訴如同陰雨的天氣,連綿不絕,直到她走出家門,直到火車開車。

    那天的上海火車站站臺上紅旗如潮,喇叭聲和口號聲響徹車站上空。火車開動時,歌聲響起來,是一首好聽的新歌:

    “迎著暴風,迎著陽光,

    跨山過水到邊疆,

    偉大祖國天高地闊,

    中華兒女志在四方

    哪里有荒原,就讓哪里生產棉襖;

    哪里有高山,就讓哪里獻出寶藏。

    滿懷熱望,滿懷理想,

    昂首闊步到邊疆。

    偉大祖國天高地廣,

    中華兒女志在四方。

    哪里最艱苦,就在哪里奮發圖強。

    哪里最困難,就在哪里百煉成鋼……

    風沙纏杖履

    1961年,塔里木農墾大學第一次從上海招收了一批學生。彭壯瑜成為這批學生中的一員。走進了尚在地窩子里上課的塔里木農墾大學。下了汽車她驚呆了,名叫大學的學府,放眼望去,四周除了野草就是戈壁,沒有房子,沒有大馬路,當然更沒有商場、電影院。然后她看到了胡楊,這個季節的胡楊還是綠色的,這個時候的彭壯瑜對農業和植物知之不多,在她眼里,那也就是楊樹。

    她經歷了人生最寒冷的冬天,也收獲了人生最幸福榮耀的時刻。

    塔農大的學習生活于彭壯瑜而言,完全是全新的另一個世界。學校的日常非常忙碌,他們幾乎沒有節假日,除了上課,還有大量的生產勞動任務。這種學習生產兩結合的方式,一方面是農學院的學生必不可少的生產實踐活動,另一方面則是為了解決師生們的生活問題。他們必須自給自足。艱苦的條件、忙碌的學習、清貧的生活,不僅沒有令彭壯瑜失望,反而給了她振奮和力量。

    因為背負“家庭出身問題”的陰影,從小到大,彭壯瑜受盡了白眼、冷漠、歧視,甚至欺負。在學校,盡管她學習努力,成績一直保持優異,是個品學兼優的孩子,但卻從來得不到表揚和肯定。她一直以謹言慎行的姿態小心翼翼地活著,不敢高聲說笑,甚至不敢穿新衣服。而在塔農大,師生們之間純樸率真,友愛親切,大家同吃同住同勞動,有福同享受,有難同幫扶。地窩子雖矮,師生們立志在邊疆大展身手的宏圖志向卻很高遠。天高地闊,風勁云清,彭壯瑜在這里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友愛、團結,也感受到從未有過的身心舒暢,斗志昂揚。幾年下來,身心愉快的彭壯瑜個頭長高了,人也長結實了,不再是那個豆芽菜一樣纖細纖弱的上海小女生,她神采奕奕,精神煥發。畢業時,彭壯瑜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留在南疆,被分配到農一師十九場六連(今十二團二十六連)擔任農業技術員。

    彭壯瑜在邊疆開始了她壯麗的人生。

    當時的農一師十九場六連才剛剛進入墾荒初期,環境十分艱苦,尚沒有像樣的生活條件。因為地面是松散的沙土結構,連地窩子也挖不成,很長一段時間,彭壯瑜和連隊的職工們一樣,住在臨時搭建的帳篷里。

    帳篷白天悶熱,到了晚上卻又四面透風。居住條件差,生活條件更加糟糕。連隊吃食堂,食堂主食是摻了玉米糝子的粗糧,菜就是鹽水煮白菜,或者腌洋蔥、咸菜蘿卜干。報紙看不到,一個月洗不上一次澡,電燈更是沒有影兒。還有一點很令人頭疼的是,六連靠著大片河灘地,一入了春,這里的蚊蟲、小咬多得嚇人。特別是盛夏的夜晚,你就是點上大堆的蘆棒和萱草,也難抵擋這些小小家伙兇惡的襲擊。火堆周圍半步之遙處,肉眼就能看到蚊蟲小咬成群結隊、黑壓壓地席卷而來,在人們身邊圍繞,上下左右盤旋,驅之不去。尤其是這種小咬很讓人討厭。它咬人后,被咬者的身上就會起疙瘩,而且一片接一片,奇癢。患處抓撓后,皮膚就會潰爛,而且容易留下難看的疤痕。蚊蟲們也是精明的,專揀皮膚細嫩的人攻擊。彭壯瑜的臉、手臂、小腿和脖子這些露在外面的皮膚全被叮咬得起了一片接一片的疙瘩,慘不忍睹。

    這一天,彭壯瑜和眾人一起在田間勞動。一位年輕的男職工看到她穿著長袖長褲,頭上戴著草帽,臉上還蒙著塊帕子,就問:“彭技術員,這么熱的天,你穿成這樣,不怕悶起痱子嗎?”

    彭壯瑜不知道該如何解釋,她抬起頭,禮貌地點了點頭算作是回答。

    指導員黃漢清看出了端倪,他走近彭壯瑜的身邊,讓彭壯瑜自己揭開臉上蒙著的布帕,黃漢清看了后,輕聲對彭壯瑜說:“小彭技術員,你這樣可不行……你這是蚊蟲咬了以后,又被你撓破了,皮膚發炎了呢!”

    黃漢清板著臉說:“你這么個年紀輕輕的姑娘家,怎么這么不當心呢?這要是留下傷疤了,怎么好?”

    哪個姑娘不愛美呢?聽了這話,彭壯瑜差點哭出聲來。

    黃漢清讓彭壯瑜先回去休息。

    彭壯瑜回到自己住的帳篷,她沒有鏡子,打了一臉盆水,對著盆里的水照了照后,傷心地哭了。

    彭壯瑜想家了。她想她上海的家,想父母。她記得在上海家里,夏天的時候,母親會不斷地將清水潑在水泥汀的地板上降溫,晚上支起白紗布的蚊帳。即使這樣,母親也害怕她被蚊子咬,天一黑就點上蚊香。炎夏的夜晚她半夜醒來,看到母親坐在帳子里為自己打扇子……

    彭壯瑜思想動搖了,她想:還是回上海吧!

    黃漢清來了,他站在帳篷外面,大聲叫著彭壯瑜的名字。

    彭壯瑜走出來,看到黃漢清帶來了一大包蒲公英草,還有一小包鹽。

    黃漢清讓她別再用布帕子蒙臉,要讓傷處吹風保持干燥,用蒲公英草煮水后擦洗,用鹽水擦臉。

    黃漢清是八路出身的老軍墾,身上還留著戰場給予他的彈片,天氣一變就痛苦不堪,但是黃漢清從不在人前呻吟。老軍墾、指導員黃漢清看出了彭壯瑜的心思,但他當時并沒有說什么。

    黃漢清安排她在連隊值幾天班。彭壯瑜照著黃漢清教的法子做,數日之后,臉上的傷處很快好轉了。

    這天,她跟著眾人在地里拔草。黃漢清走過來,一面幫著她拔草,一面好像無意地給眾人講起了故事。

    他講的是塔里木農場的創業史,講老軍墾們白手起家開發塔里木的感人故事和無私奉獻的精神。黃漢清不是個會講故事的人,他只是一句一句平和地述說著。但是彭壯瑜聽懂了。老一代軍墾人的犧牲和奉獻深深地感染了彭壯瑜。

    幾個月過去了,冬天到來時,有一天,彭壯瑜驚喜地發現,她的臉上很幸運地沒有留下疤痕。

    第二年入夏時,蚊蟲依然肆虐,但彭壯瑜臉再沒有受傷。經歷了邊疆的風沙吹烈日曬,她的皮膚有了很強的抵抗力。

    彭壯瑜在農場留了下來,在南疆阿拉爾一干就是四十多年,直到退休。

    霜露叢中木葉丹

    來到農場后,彭壯瑜深知,作為一名農業技術員,要懂得農業生產全過程,要熟悉每一塊土地,要有過硬的農業技術,僅靠書本的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而女性搞農業生產更是注定要比別人吃更多的苦。

    沒有人知道一個花季女性日日在戶外田間蹉跎了多少歲月,幾年下來,彭壯瑜不辭辛苦地走遍全連的每塊條田,對連隊所有土地做了分析,連隊的農場到處都留下了她的足跡。她跟在播種機后面測量下種深度,夏澆時她一處一處檢測田口的放水量;白日里她分析農作物各個生長期需肥情況,學習病蟲害綜合防治方法,晚上還在油燈下,悉心探索適宜塔里木氣候特點的各種農作物栽培技術。她邊實踐,邊學習,邊總結,邊提高,將塔大所學的知識全部用于生產實踐。

    她是連隊里最忙碌的人,雙腳血泡磨出來了,雙手老繭磨出來了,她的性格被磨煉得也更加堅韌了。彭壯瑜在逐漸掌握了塔里木墾區農作物栽培技術后,她還承擔著給職工們上課、傳授技術的工作。

    墾區的職工來自全國各地,每個人都操著不同的方言。為了保證授課效果,她還練出了一項絕活——給職工講農業技術時,每個省的方言她都能簡單說上幾句,她成了連隊領導指揮生產的得力助手。1984年,她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沒有什么化妝品能夠抵御塔里木的風沙、烈日和嚴寒,她也是愛美的女子,但她用得最多的護膚品是——驅蚊油。從最初的3角錢一大瓶到十幾年后的3元錢一小瓶,她用掉的“棒棒油”可以開個鋪子。在塔里木風沙彌漫的日子,這位皮膚黝黑、理著一頭短發的女總農藝師站在一群滿身灰土的連長和技術員的人堆里,很難一眼就辨認出她是一個女人。每當同事勸她別太拼命,要注意身體時,她總是笑著說:“我呀,天生就是干活的命,每天有事做心里才舒暢。”一些與她共過事的干部、職工說:“老彭真狠,對自己、對工作都狠,一忙起來,她常常不分白天黑夜,十天半月吃不上一頓正經飯,讓我們也跟著連軸轉。”

    不過,風風火火的女總師,也有沉穩斯文嫻雅的時候。每到盛夏,塔里木盆地就會熱得像一只巨大的烤箱,這樣的天氣,是種棉人最喜歡,最熱愛的。棉花喜陽,種棉人恨不得天上的太陽一天24小時都懸在頭頂。

    這是炎夏的一天,太陽照舊慷慨暴曬。正午時分,兩輛小車開出了農一師十二團團部,像兩顆黑色子彈,射進陽光的洪流中。

    行駛了十幾分鐘后,車在一片廣袤的棉田邊停下,車內人魚貫而下,排成一行走進了棉田。太陽公公看得清楚,這些人中,好幾位是鼻高膚白的外國人,跟在他們身邊的,是位中等身材的中年女性。

    外國人是來自以色列的植棉專家。這是一天中最熱的時候,也是棉田最明亮最精神的時候。只見一株株棉稈粗壯挺拔,肥厚的葉片盡情舒展,陽光落在片片葉面上,閃著油綠的光芒。望著面前這片茁壯成長的棉苗,洋專家們紛紛表示了贊賞。

    洋專家們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塔里木,是為了推銷轉讓他們的專利技術——長絨棉高產栽培技術。

    洋專家用聲情并茂的英文強調說,按照他們提供的技術,棉花的畝產量可以達到90公斤以上。緊接著,洋專家們就頗有深意地問:“貴國的長絨棉生產達到了什么水平?”

    新疆已經是中國最重要的棉花高產基地,新疆的長絨棉產量占全國95%以上,中國長絨棉科研、生產基地在塔里木。而塔里木的長絨棉研究基地在十二團。對十二團的棉花最有發言權的,是團里的女總師彭壯瑜。因為要接待外賓,彭壯瑜今天穿得很正式,一身合體的小西裝,深色長褲。腳上穿上了皮鞋——當然是平跟的。

    聽到洋專家們這樣問,彭壯瑜禮貌地笑了。她含蓄地微笑說:“我帶各位先生們先去棉田看看吧!”

    于是一行人來到了田間。彭壯瑜帶頭走在前面,她并不多言,只是一塊條田接一塊條田走著,專家們跟在她身后,她知道他們在計數:數一塊條田中的棉株數,數一棵棉株上的棉桃數。他們從橫向縱,又從縱向橫數,十行一測。

    終于停止了數數。專家們問:“這里的棉花,是不是你們最好的?”

    彭壯瑜說:“算中等吧!”

    專家們集體不吱聲了。

    過了一會兒,一位高鼻子先生問:“可以去其他棉田看看嗎?”

    彭壯瑜說:“當然可以。在我們十二團范圍內的,你們可以隨便看。”

    第二天,第三天,專家們分別自選了幾處棉田去看。

    第三天,他們友好辭行,沒有人再提轉讓栽培技術的事。

    洋專家們當然不知道,多年前,根據塔里木墾區土壤和氣候特點,彭壯瑜先后研究制定了棉花水稻等作物栽培模式在全團推廣,團場農業生產水平躍上了新臺階。

    搞棉花的人都知道這樣一句話:“埃及尼羅河,中國塔里木。”那些來過塔里木的洋專家們知道,在中國新疆塔里木,有位容貌端正的杰出的女同行。

    這一年,塔里木的棉花又是大面積豐收,十二團的棉花畝產95公斤。在全疆名列前茅。

    站在大片大片的棉田里,彭壯瑜有時候會抬頭仰望天空。新疆的天空純凈高遠,天上的白云飄啊飄的,塔木河上的白云和上海黃浦江上的白云一樣;塔里木河上的白云像棉花,河畔有大片大片的棉花地,但是上海的黃浦江邊,永遠不會有這么大片大片的棉花。

    彭壯瑜在塔里木種了一輩子棉花,她種出了全中國最好的長絨棉。用新疆長絨棉制成的高支棉布是做裙裝最好的料子,在北京和上海最好的商場里供不應求。但是因為工作原因,她需要天天在莊稼地里鉆,因此上海女人彭壯瑜一輩子沒有穿過裙子。

    一轉眼,彭壯瑜在阿拉爾已經快四十年了。這期間,她至少有五次機會,能夠回到上海去。許多比她晚來塔里木的上海支邊青年大多都返滬了。

    有人問她:“老彭,你難道不想回上海嗎?”彭壯瑜笑笑說:“怎么不想,可我不能說走就走呀!”

    是啊,彭壯瑜走不開,也舍不得走。軍墾人用青春、鮮血乃至生命開墾出的萬頃良田總得有人接班經管呀!

    對事業的執著追求,已在彭壯瑜生命歷程中牢牢定格。1972年。彭壯瑜懷了兒子周嶸。可是懷胎期間她照樣東奔西忙,由于過度勞累,兒子早產,生下來一歲多還不會走路。休完產假,彭壯瑜要回新疆,婆婆擔心兒媳婦一天忙到晚,沒時間帶孩子,就執意把孫子留在身邊。彭壯瑜也舍不得兒子,可是她知道,回到連隊自己的確沒時間全心全意照顧兒子,只能答應把兒子留下。自己一個人回到阿拉爾。

    女兒周玲降生的前兩天,她還在棉花地里,侍弄她的棉花。女兒生下來后,也是外婆帶著的。

    彭壯瑜守候和見證了十二團所有田苗的成長,但她卻缺席了對孩子的陪伴。這種遺憾,終身無法彌補。

    彭壯瑜,這位共產黨員的代表、科技戰線上的標兵,在開創農墾事業的輝煌道路上.用美好的青春年華在戈壁蒼茫大漠中書寫了完美的人生。三十多個春秋過去了,彭壯瑜已光榮退休。多年前彭壯瑜離開了阿拉爾,但兵團人記得他,南疆人記得她,塔大人記得她。她獻身戈壁、獻身農墾事業的感人事跡一直被大家廣為傳頌。

    當上全國人大代表的那個冬天,彭壯瑜原本計劃春節要回上海老家的,但一場提前到來的寒流,讓她又改了主意,她擔心新育種的田苗受寒流影響,決定留下來守候。田苗決定著全團來年的收成,對于她來說,茲事體大,遠遠大過春節。

    她打電話回去,向愛人和孩子解釋。全家人對她缺席春節的年夜飯已經習慣了。女兒還是想媽媽,讓媽媽發一張近照來,合家團圓時放在客廳里。女兒打電話時專門交代媽媽說:“好好選件衣服啊,過年了,拍喜慶點!”

    那天彭壯瑜很認真地選了件紅色的衣服穿上,又把頭發仔細梳了梳。從上海走出來的女子,不管蹚過多少歲月,經歷多少風雨,臉上的那種精氣神不丟,身上的高級感猶在。多年的戶外勞作,彭壯瑜身材依然苗條腰身依舊挺拔。她決定是要好好照一張照片。于是她走出辦公室,習慣性地就又來到田邊,田邊有一排胡楊樹,在冬天落了葉子,卻枝桿昂揚,凜冽不屈的樣子。她走過去,靠近一棵胡楊樹站著,背后是廣袤的、布滿霜露的田野,她面朝著鏡頭,遙對遠方的家人,微微一笑。

    “這張照片很好。”女兒說。

    二十多年后,代敦點把這張照片發給了我。這位南疆著名詩人老點在微信中點晴了一句道:

    “霜露叢中木葉丹。”

    這是共產黨員彭壯瑜最貼切的寫照。

    2022国内精品免费福利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福利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漫画| 久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青草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麻豆 | 国产免费阿v精品视频网址 | 国产精品无码无需播放器| 精品人妻AV区波多野结衣| 无码精品国产va在线观看dvd| 亚洲国产精品lv|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在线观看你懂的| 精品人妻无码专区在中文字幕| 思思久久96热在精品国产| 精品久久人妻av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国产大片免费观看|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大片91精品免费看3| 色婷婷精品大在线视频| 亚洲伊人久久精品| 午夜精品美女写真福利| 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91精品国产色综合久久| 精品亚洲成α人无码成α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无码精品无码| 老牛精品亚洲成av人片| 久久精品国内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精品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久久久久久精品免费免费自慰|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网站 | 亚洲乱码日产精品BD在线观看| 久久午夜精品视频| 久久久国产成人精品|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 久久精品动漫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多p对白交换绿帽| 日韩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九九国产精品怡红院|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