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聽破土的聲音 ——2024首屆培源藝術節觀察
話劇《翻山海》劇照
由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指導,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演出制作人委員會和演藝新業態發展委員會特邀主辦,寬友(北京)文化交流有限公司主辦,北京九人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2024首屆培源藝術節日前在京舉行。此次藝術節是培源平臺5年來孵化成果的階段性集中展示,在這個以“新青年、新市場、新視野”為理念的盛會上,一批青年創作者脫穎而出,24部體量不一的原創佳作卓然標新理,藝術節別立新義于眾賢之外。
“新青年”成為創作主體
2019年,北京文化藝術基金發起“培源·青年戲劇人才培養及劇目孵化平臺”,任務拆解為選劇本和劇本孵化兩步走。筆者考察2022年、2023年數據發現(2024年正在進行中),參評及獲得孵化的創作者中,青年占據主體。2022年,參評創作者406位,30歲及以下達到35%,31至40歲占比34%,41至50歲占7%。2023年,參評創作者353位,平均年齡38歲,45歲及以下達76%??傮w來看,青年作者為主力軍,其中男女比例基本持平,男性占53%,略高于女性。有意思的是征集進度數據,最后10天征集占比71.5%,最后3天征集占比49%,最后1天征集占比34.5%,反映出年輕人既“拖延”又追求完美的特點。青年創作者銳意表達自我理解與認知,除少量改編作品外,原創作品高達90%。作品類型方面,話劇類高居榜首,約占45%,戲曲約占30%,兒童劇約占14%,音樂劇、歌劇、舞劇、雜技劇及其他約占10%。
“黑匣子”、小劇場是個好地方,青年創作主體依托黑匣子,作品體量雖普遍偏小,品質卻比較純粹,反消費主義、反物化、反機械化等充滿實驗性與探索性的藝術觀念得到了更充分的表達和釋放。青年創作者主體以及藝術愛好者以小劇場為主要“根據地”,以藝術節為契機,借助小型公共場域的交互性,通過藝術、文化的碰撞、交流實現精神的對峙、交鋒和認同溝通,經歷了多樣題材的沉淀與累積,使藝術節上青年人的創作展現出革故鼎新的面貌,一批優秀原創劇目經過平臺的培育逐漸得到業界與觀眾認可。培源給了青年創作者觀察和表現世界的機會與寬容,而青年創作者也以新內容、新思想、新觀念回饋觀眾,影響并改變著他們的觀劇維度和思考。首屆培源藝術節層樓累起,24部作品得以孵化,青年人的流光溢彩終于在更高處被更多人看見,種子破土之聲清晰可聞。
新視野表達“破局”誠心
論人間道場,參生死輪回,問宇宙洪荒,究物極天理,這是青春的熱情與力量,是青年思想的噴薄。藝術節24部作品各有角度和立場,藝術與人生相互印證與折射,創作者們冷靜洞察與高度發達的科技、信息傳播技術如影隨形的各種現代病癥,深刻表達并設法開出自己的“藥方”。他們探出敏銳觸角向著高遠處、縱深處努力。在有限資金支持下,藝術節入選劇目都在盡力把創作的切口挖深。
由培源平臺受孵化創作者的優秀代表朱虹璇編劇并執導的本屆藝術節開幕大戲《翻山?!?,以民國女子籃球隊為題材,憑借創作者一以貫之的細膩精致,展現女性的覺醒抗爭。北京曲劇《我這一輩子》改編自老舍先生同名作品,該劇以平凡人物的坎坷人生,引發觀眾對生活意義的深刻思考,是致敬經典之作。《7平方厘米下的旅程》中,三個人千山萬水,一直“在路上”尋找精神之父,尋找歸家之路。話劇《糟糕的熙德》以當代愛情故事為樣本,展現愛情與婚姻的“戰爭”、個體與家庭的拉鋸。懸疑驚悚劇《圍霧迷城》講述了迷霧背后四個撲朔迷離的案件,故事充滿懸疑感、寓言感和哲學思辨,展現年輕創作者的思考深度。云沉浸戲劇《審判·未來》與科幻數字劇場《信任繭房》聚焦AI與倫理、道德與科技。話劇《大俠呂留良》講俠義與良善,批暴力與虛偽。小劇場越劇《待春歸》考驗至情至性。木偶劇《哥本哈根動物園》追求自然,追問自由;嘲弄流量,反諷消費。生命問題劇《猛犸》、沉浸式音樂劇《祝您好運》討論人性之善惡、人情之冷暖。
就筆者所觀,藝術節每個作品的團隊都小巧精悍,很多作品編劇、導演合體,甚至還兼任演員。從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青年創作者“破局”的誠心與他們“看世界”的新奇視角,也許思想尚且粗糲,但卻不失精準與精深。
新形式展現未來可能
本次戲劇節24臺劇目中,除九人劇社的《翻山海》為首演外,《我這一輩子》和話劇《冷血》、兒童劇《花生的榮耀之旅》為特邀演出劇目。它們從劇本孵化、成功上演到國際巡演,不僅是對新人新作的榜樣示范,更是對原創戲劇的有力肯定。其余20部作品則為本屆藝術節首次亮相的孵化作品,其中有6部作品進行了全劇展示,2部作品進行全劇劇本朗讀,12部作品以30分鐘的濃縮形式在小劇場密集演出。整個藝術節策劃排期方式囿于各種客觀因素許是必然,卻也呈現出別樣的緊湊與精彩。這些濃縮版演出出乎意料地給了觀眾參與“填空”與創作的快樂。20部孵化作品的藝術形式也相當豐富,其中話本劇《蘭亭》,看似脫口秀的表演方式,實則整體戲劇構作的完整性和強烈的文學性開創了一種新的表演形式,這一嘗試成為令人關注的新探索。這些作品題材橫跨歷史傳奇、未來科幻、現實生活等多方面,外加數場創作對談與互動研討,實現了對戲劇節形式的積極拓展,充分展現了培源數年苦心經營的“全鏈條式”培根成果:從前端劇本、中期落地排演到制作、營銷,從橫向的舞臺綜合藝術到縱向的產業鏈成型與加固,從“話劇九人”等創作者的反哺并肩到多方資源的整合,培源逐漸成為國內較有影響力的舞臺藝術人才扶持和作品孵化平臺。培源首屆藝術節也以新的形式邁出了新的步伐。
在本屆藝術節閉幕活動暨當代青年戲劇創作的機遇與挑戰研討會上,來自此次成功孵化機構的10余名主創代表和與會專家學者,對藝術節參演作品特點進行了整體與細節的研討,就藝術節的后續運營提出了許多中肯意見及建議。5年來,從“培源·青年戲劇人才培養及劇目孵化平臺”出發,首屆培源藝術節已成為了光華璀璨的嶄新起點,青年人借助平臺孵化出高品質的一劇之本,在悉心打造的全鏈條培育體系中破土成長,行而不輟,未來可期。
(作者系國家京劇院創作和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