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常寶:《憫農》之同情
唐人李紳共作有《憫農》詩二首,流傳至今,影響極廣,可謂婦孺皆知。
李紳生于唐大歷七年(772),幼年喪父,由母親教授經典義理,三十四歲中進士為官,幾經起伏,身居相位,官至尚書右仆射、門下侍郎,封趙國公,終年七十四歲。《憫農》詩是李紳年輕未登第時所作。
古代中國是個農業社會,以耕者有其田為治理理想,其目的是穩定農民,穩定糧食生產。本著這一理想,唐朝延續了北魏的“均田制”,官府按照人口分別授給口分田和永業田。口分田在死后要歸還官府,永業田可以繼承,且準予買賣。“均田制”推行年代既久,人口數量增加而官府掌握的土地有限,而且田地買賣也突破了口分田,導致了嚴重的土地兼并現象,均田制難以順利施行。唐建中元年(780),為了滿足朝廷和官府的財政需要,廢除了與“均田制”相配套的租庸調制,頒行兩稅法,分夏秋兩季征收戶稅、地稅等,“均田制”也告終結,土地兼并現象更加嚴重。這首詩正是在這個背景下寫就的。
詩的前三句寫農事順利:農民在春天種下種子,艱辛勞作,精心守護,風調雨順,迎來了秋天的豐收。農民的勤勞付出得到了報償,它保證了樸素的農耕社會理想得以實現,意味著農民生活的安康和富足。“四海無閑田”是說天下所有的土地都被耕種。中國土地遼闊,雖有肥瘠之分,但農民以土地立命,愿意以百倍的辛勞,以數輩的堅持,將每一寸荒蕪的土地都開辟成農田。如今,四海之內到處是田疇沃野,到處都搖曳著成熟的谷粟,這個景象給人以美好的遐想。但是,詩歌最后一句,“農夫猶餓死”,猶如當頭棒喝,讓人從夢中驚醒,逆轉了所有美好的想象。農民終年辛勤勞作產出的糧食,被剝奪殆盡,他們只能在饑餓中死去。這個結果令人悲痛,難以接受。
農民無法為自己的生存保留最基本的糧食,一是官府租稅太重,征走了農夫大部分收獲;二是農夫失去了自己的田地,只能租種地主土地,或為地主傭耕,所得不足以糊口。事實上,在經過了兩稅法改革后,官府巧列名目,農民承擔了更多的租稅,而且,越來越多的農民失去了土地,貧困化加劇。這首詩反映的是當時社會的實情,揭露了朝廷弊政給農民帶來的災難,也透露出一個正直的士人,對傳統均田理想的懷念。
即使在均田制推行期間,或在古代其他任何歷史時期,農民總是處在社會的底層,也由于古代工商業不夠發達,主要是農民以租稅徭役的形式,承受著國家、各級官府的種種需求。每當戰亂發生,農民的負擔更加嚴峻,所以,這首詩反映的也是整個封建社會農民的苦難境地,因而能引起歷朝歷代讀者的廣泛共鳴。
詩歌體現了李紳對農民的真切同情,表達出最為質樸率真的社會性情感。它以短小而直白的詩句,以對比鮮明的意象,直截了當地戳中當時社會的弊端,也戳穿了古代農耕理想的虛幻本質,讓我們看到了底層人民的悲慘命運,看到了歷史的荒謬和黑暗,因此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