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貫中西 魂牽中華 ——寫在著名藝術家潘玉良作品回歸祖國40周年之際
上海世博會博物館正在舉辦的《玉出申江——潘玉良的藝術之旅》特展中,來自安徽博物院的近百件潘玉良畫作集結亮相,讓更多人感受到奇女子潘玉良的“畫魂”。
安徽博物院收藏有四千多件潘玉良作品。它們是存世的潘玉良畫作的絕大部分。如此眾多的作品在40年前是如何從法國回到祖國,輾轉運至安徽省博物館(今安徽博物院)收藏,最終為人民大眾所共享?潘玉良研究專家、安徽省圖書館研究館員董松在此獨家披露了這段鮮為人知的往事。
——編者
潘玉良《自畫像》,1939年,油畫
“嗚嗚”兩聲汽笛長鳴,載著潘玉良七箱遺作遺物的遠洋貨輪緩緩駛入上海港,回來了,回來了,終于回來了!
引子
1980年11月9日,時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吳作人(后任中國美協主席)和夫人著名畫家蕭淑芳女士,從阿根廷經巴黎轉機回國,他們在王守義的介紹下第一次觀看了大量的潘玉良遺作。
吳作人先生的夫人蕭淑芳女士在9日的日記中寫道:“使館給我們派了車,上午同去王老(王守義)家中看了幾張潘玉良的畫,王老請去‘中國樂園’吃飯……飯后又回王老家看畫。”13日又寫道“休息至下午3時許袁傳錕、何毅來陪同去東方博物館,館長葉以賽是作人數十年前老友,王老也在那相候,同看潘玉良的雕塑油畫,約百余幅大張作品,相當好”。東方博物館,是位于巴黎的賽努奇博物館,也是當今法國收藏亞洲藝術家作品最重要的博物館。
吳作人蕭淑芳夫婦先后兩次看了潘玉良的百余幅作品,一致認為她的作品很有研究價值,當下決定回國后建議文化部將全部作品運回國。
合中西于一冶
潘玉良(1895—1977),我國現代女性繪畫事業的先行者之一,20世紀中國最有影響力、最有代表性也是成就最高的女藝術家。她一生勤奮創作,努力探索中西藝術結合的創作道路。
1895年出生的潘玉良,在沒有遇見后來成為她丈夫的潘贊化之前,經歷曲折凄慘。然而,誰也不曾想到,中國現代畫壇的諸多第一卻是由這樣一個出身卑微、有著坎坷經歷而又自強不息的弱女子創造的。
1920年9月,她考取上海美術學校西洋畫正科班,成為上海地區高等院校招收的第一批男女同校生之一,也是中國高等美術教育史上的第一批男女同校生;
1921年7月,她考取法國里昂中法大學,成為國內招收的第一屆海外本部生之一;
1925年,她考入意大利羅馬皇家美術學院,油畫作品入選意大利國家級展覽會,成為獲此榮譽的第一位中國人;
1928年9月,她擔任上海美術??茖W校西畫系主任,成為中國現代美術史上的第一位擔任高等美術院校西畫系領導者的女性;
1928年11月28日開幕的《潘玉良女士留歐回國紀念繪畫展覽會》是中國第一次舉辦女性油畫家的個人展覽;
1929年3月,她進入國立中央大學擔任西畫教學,成為該校的第一位繪畫女教師;
2014年4月6日,保利香港春季拍賣會,潘玉良1946年創作的油畫作品《窗邊裸女》以3450萬港元成交,刷新了她個人全球拍賣紀錄,再次改寫了她本人保持的中國女性美術作品拍賣價格的最高紀錄。
潘玉良創造的這些第一,開辟了一條中國女性繪畫的嶄新道路。她僅僅以八年(1920—1928)的國內外求學經歷,就躋身于中國美術的前沿地帶,并成為當時中國現代美術開風氣之先的幾位先行者之一。她1937年再次赴法,直至1977年在法國病逝。在法國40年中,她的作品經常參加各類沙龍展覽并遠赴美、英等多國展出,先后獲獎20多次,被授予比利時金質獎章、巴黎市長“多爾烈”獎、法國“文化教育”一級勛章等多項榮譽。
潘玉良“不僅是畫家,還是雕塑家,是一個全面的藝術家”,她一生在油畫、白描、彩墨畫、雕塑、版畫等諸多領域,都成就頗高。僅就這點而言,其他女性藝術家是無法望其項背的,就是同時代的男性畫家徐悲鴻、劉海粟也沒有做到。
潘玉良的作品中油畫是其中的精華,她從西方古典主義入手,繼承了印象派的藝術思想,又在吸收西方藝術精華的同時自覺地強調自身的民族文化身份,將中西文化合于一體。特別是她在三十年代以后的畫作,運筆瀟灑自如、剛健沉穩,賦色濃艷明快,雍容華麗,把本民族傳統繪畫中的意境、筆韻融入到西方油畫的表現之中,使作品有一種細膩、舒展、爽朗的東方格調。1935年徐悲鴻在文章中說道:“真藝沒落,吾道式微,乃欲求其人而振之,士大夫無得,而得巾幗英雄潘玉良夫人。”
潘玉良在1942年后嘗試彩墨畫的創作,她主張“由古人中求我,非一從古人而忘我”,用彩墨試寫人體、靜物、走獸飛禽,堅持“合中西于一冶”的藝術探索。她的彩墨畫結合中國書法的線條,勾勒外部輪廓和整體畫面的統一,將墨線準確把握對象形體和質感成功地引進畫面之中。在背景的處理上,她突破了傳統文人畫的“布白”框子,用交織重疊的短線組成肌理,加上擦染做出油畫般的層次的背景烘染和后期印象派的點彩以及其他流派技法的合理運用,使作品始終噴射出神州的泥土芳香,表現出強烈的東方藝術特色。
此外,潘玉良的遺作中還保存了大量的白描和速寫作品,其中的白描作品最為引人矚目。陳獨秀在1937年為潘玉良白描作品題詞,稱其“以歐洲油畫雕塑之神味入中國之白描,余稱之曰新白描”,并稱贊“今見其新白描體,知其進猶未已也”。潘玉良用中國傳統的線描,結合西畫中對人體結構的理解,創造的白描女人體有很深的造詣。她以剛中見柔的精練線條,虛實相宜的準確造型和緩急得體的中國書法筆致,成功地表現了人體的柔美與堅實,力量與韻味,令人嘆為觀止。她把傳統繪畫中富有情感的線條造型和西畫具有表現力的形體構造作了較好的結合,豐富了傳統白描的表現力和創造了獨具特性的美感情趣。
潘玉良一生熱愛祖國,身處異國四十年卻沒有加入外國國籍,堅持死后穿旗袍入殮,體現了一位偉大藝術家的愛國情懷。她生前就希望將自己創作的全部作品運回祖國,很可惜她有生之年沒有實現。直到她去世后,在眾多友人和國家的不懈努力下,才完成了她的遺愿。
漫漫東歸路
在1980年,江豐和吳作人作出將潘玉良作品全部運回國內的決定開始,潘玉良回歸祖國的行動正式開啟。
然而,正當中國駐法使館與國內有關方面正在積極聯系的時候,推動潘玉良畫作回歸的最重要的人物王守義先生卻身患癌癥,不幸于1981年5月5日在巴黎病逝。王守義臨終前將保存了潘玉良全部作品的房間鑰匙交給了駐法領事館戚德恩同志,他奉命將全部遺作遺物運回使館。
1982年1月18日,我駐法使館將《已故畫家潘玉良遺作處理事》的函,送交給外交部領事司和文化部藝術局,稱:潘玉良去世后,這些畫長期存放使館多有不便,最好盡快處理。為此提出兩種處理意見供國內參考:一是全部運回國內交有關藝術部門,如國內同意,將設法運回;二是挑選部分藝術價值較高的作品運回國內,其余作品在當地拍賣。3月20日,文化部藝術局根據江豐通知的意見,復函外交部領事司:“請將繪畫作品全部運回國內,寄交中國美術館收件。”并請轉告駐法使館領事部。
這年5月,恰逢法國美術協會邀請中國美術作品來巴黎參加法國春季沙龍展,這也是中法建交后中國作品首次參加法國美術展覽。為此,文化部和中國美協委派吳作人率團前往法國。吳作人在臨行前,致信文化部領導,其中寫道:“趁這次赴巴黎之便,我想辦以下幾件事:一、已故著名畫家潘玉良女士遺作善后問題”。
5月5日,時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吳作人先生率團赴巴黎參加相關活動,隨行團員中還有中國美協書記處書記郁風女士,她也是潘玉良在南京中央大學執教時的學生。5月10日展覽開幕,展品中包括羅中立的《父親》、周思聰的《人民和總理》、吳作人的《藏原放牧》、劉文西的《北斗》等中國當代重要畫家的代表作品,共165件。巴黎的展覽活動結束后,吳作人又前往英國訪問,而將郁風留在巴黎,開始完成一項特殊的工作——去駐法大使館地下室內清點潘玉良遺物。
在郁風沒到法國之前,她得到使館文化處的信息是存放有老師潘玉良遺作的總數約有200余幅。但是郁風經過三天一刻不停地辛苦勞作,卻發現潘玉良留下的作品總數遠遠不止200件,三個房間存放的畫作,最少也有一兩千件,郁風盡可能地先挑選出來一些作品進行了登記。可是,她的簽證時間很快到期,她不得不返回北京。之后的6月4日,從英國返回巴黎的吳作人先生,前往我駐法使館的地下倉庫查看了潘玉良遺作,并從中挑選出常玉作品一幅。
郁風回到北京后,在6月9日向文化部遞交了《關于潘玉良遺作的整理和處理問題的報告》。其中寫道:“這是一位勤奮畫家一生的勞動成果。久居巴黎的中國畫家都認為潘玉良數十年來在藝術上的刻苦追求是有成就的,遺作應由國家保存。過去常玉之死就是很慘的教訓。”正是這個報告,為最終作品的“全部運回”,起到了極其關鍵的作用。
1983年3月,文化部委派藝術管理局美術處處長王米專程來安徽,與安徽省委宣傳部交換意見,并到安慶市會晤看望了潘玉良的家屬。全體家屬請求文化部,將潘玉良遺作運回并全部無償捐獻給國家,家屬留幾幅紀念即可。
5月17日,受中國美協指派,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侯一民和廣東畫院湯小銘去法國訪學。臨行前,吳作人先生專門要求兩位畫家,在結束訪學后延留巴黎20天,專門處理潘玉良遺物運回國內的整理、包裝等事宜。侯一民和湯小銘先生,經過多天的不懈工作,將全部遺作和遺物分裝在七個箱子(其中一只木箱、六只鐵箱),等有便船即托運回國。
同年6月3日,文化部《安徽旅法畫家潘玉良遺作運回國內及處理意見》(文藝字第1235號)批復安徽省委宣傳部,抄送中國美術家協會、外交部及駐法使館。“一、根據駐法使館(82)法領字57及887號函,經與中國美術家協會等有關方面研究,我部同意將現存放在駐法使館的潘玉良遺作全部運回國內。運回所需經費由我部承擔。”至此,潘玉良遺作運回國內的全部程序完成。
1984年1月26日,文化部致信安徽省委宣傳部,告知潘玉良遺物將于2月10日左右抵達上海港。于是,安徽省派人在約定時間趕赴上海,辦理交接手續,并在上海美術館的協助下,將全部遺物空運至合肥。
2月24日,裝載了七大箱潘玉良遺作、遺物的飛機,抵達合肥駱崗機場,隨后轉運至安徽省博物館二樓會議廳清點整理。安徽省成立了接收清點小組,其成員由省委宣傳部、省美協、省文化廳及省博物館馬彬、鄧朝源、董伯信,以及潘玉良家屬代表組成。整個清點過程中,文化部專程派人來安徽指導,當時的多位省委、省政府領導同志先后來到清點現場檢查。
經過五年的逐一整理、分類、拍照、登記,到1989年11月,潘玉良的全部遺作和遺物正式入藏安徽省博物館,成為全國人民共有的寶貴財富。
負責潘玉良遺作回歸祖國工作的文化部王米同志,后來深情地寫道:“潘玉良謝世在新中國成立之后,黨和國家有條件關懷海外兒女,將潘玉良遺作運回國內由博物館珍藏,這在以往任何時期、任何政府是辦不到的。因此,受到愛國華人廣泛贊譽,深為感動?!?/p>
全部遺作的歸來,實現了潘玉良的生前遺愿,更是對這位長眠于異域的愛國女畫家的最好慰藉。現在當我們走進展廳,欣賞潘玉良的一幅幅杰作的時候,我們可以感受到她生命的脈動,觸摸到籠罩在藝術家身上諸多光環背后的獨特、真實、鮮活的生命,領悟她自強不息、用畢生去實現用畫作“奉獻國人”的偉大精神。
(作者為安徽省圖書館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