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劇場戲曲:小空間要有大格局
如果說大劇場是戲劇文化動脈的話,小劇場就如同毛細血管,以其細膩與靈動,滋養著城市文化生態,為觀眾提供了一處獨特的心靈棲息地。正是物理空間的近距離,決定了它更具有親和力,也基于它的“小”,更能輕盈地展開超俗的詩性意韻,更能密集地帶來大劇場所難具備的親密觀演關系的化學變量反應,與觀眾激情互動,產生共鳴。這里從小劇場戲曲展開分析,以期達到對“小”與“大”、“多”與“少”的辯證理解。
20世紀80年代,中國小劇場話劇悄然興起。90年代,小劇場戲曲也邁開了初步探索的步伐。2000年,北京京劇院創排的小劇場京劇《馬前潑水》打破傳統戲曲的創作方法,成為小劇場戲曲的標志性開端。此后二十余年,北京、上海、杭州、蘇州等眾多城市紛紛搭建起小劇場展演平臺,劇目內容豐富多彩,演出形式靈活多樣,這些平臺成為展現戲曲藝術新面貌、新思維的重要窗口,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然而,隨著作品數量的日益增多和題材樣式的不斷拓寬,小劇場戲曲作品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也日益凸顯。部分作品在追求“小”與“新”的過程中,過于注重小劇場“先鋒”“實驗”的標簽,卻忽視了戲曲藝術的精髓與本質,陷入形式主義、內容空洞、情節與人物塑造膚淺、手段與觀念脫節等困境。
具體來說,有些作品因陋就簡,刻意壓縮舞臺的時空維度,卻未能借此機會深化藝術表達;或是盲目追求形式上的標新立異,為實驗而實驗,忽視了戲曲的豐富性與思想深度;或是將戲曲故事解構為毫無邏輯的碎片,為先鋒而先鋒,讓觀眾不知所云。
更有甚者,無論題材、劇種如何,創作手法都千篇一律,導致作品同質化、套路化、扁平化明顯,最終淪為“劇場一日游”。
那么,究竟何為小劇場戲曲?小劇場應有的品格定位和精神創新又是什么呢?追溯歷史,“小劇場”起源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西方戲劇運動。1887年,法國戲劇導演安德烈·安托萬創建了一所小而簡陋的“自由劇場”,其初衷是為了挑戰當時歐洲極為繁盛的大劇場商業戲劇,旨在反對固有而僵化的戲劇形式,引導人們對自身所處現代社會存在的問題進行創造性的藝術表達和深度思考,這一舉動深遠影響了全世界的劇場藝術。
可見,“小劇場”這種戲劇形式從誕生之初就不僅僅局限于“小”,其創造精神的核心在于“實驗劇場”的自由探索。而戲曲藝術的精髓在于其以表演藝術為核心、程式化的美學追求、豐富多樣的音樂唱腔、深厚的人文底蘊以及哲學思考和詩性精神。歷經二十多年發展,跨界融合、角色轉換、擬人擬物、沉浸體驗等手法,在小劇場戲曲中已屢見不鮮。更重要的是,當小劇場與戲曲相遇,創作者要在遵循戲曲本體的前提下,強化現代意識與劇種特色,同時將作品的思想深度、詩性精神與傳統戲曲的程式性、寫意性、虛擬性等特點充分融合,以“小”空間,承載“大”情懷;以“少”道具,激發“多”想象;以“多”層次,展現“大”格局,實現現代價值、美學觀念及表現形式的更新與再創造。
當下,對“小劇場”的探討除了定義之外,還深入到“為什么要探索小劇場,小劇場能為當下城市、觀眾帶來怎樣的價值”等問題的研究與實踐。如果說大劇場是戲劇文化動脈的話,小劇場就如同毛細血管,以其細膩與靈動,滋養著城市文化生態,為觀眾提供了一處獨特的心靈棲息地。正是物理空間的近距離,決定了它更具有親和力,也基于它的“小”,更能輕盈地展開超俗的詩性意韻,更能密集地帶來大劇場所難具備的親密觀演關系的化學變量反應。相比于莊嚴恢宏的大劇院,小劇場以其更加開放、自由、靈動的演藝空間,召喚著創作者們發揮才能,讓戲曲的傳統程式、行當特色、獨特聲腔,以及深植其中的中國寫意美學,在時下最受歡迎的戲劇形式里,與觀眾激情互動,產生共鳴。
以“百戲之師”的昆曲為例,這一有著六百多年歷史的劇種,在傳承經典的同時,也積極嘗試小劇場戲曲創作。如《傷逝》《夫的人》《椅子》等作品,均以獨特表現形式和深刻思想內涵,展現了實驗精神與昆曲藝術的完美結合。
改編自魯迅同名小說的昆劇《傷逝》,以古老昆曲演繹現代戲,通過以圍巾代替水袖、用戲曲程式展現人物內心世界、用西洋樂器烘托戲劇情境等創新手法,深刻揭示知識分子在爭取婚姻自由后,面對殘酷現實的無奈與毀滅。昆劇《夫的人》充分貫徹了戲曲的寫意戲劇觀,以“麥克白夫人”為主角,以夫人的“洗手”意象貫穿全劇,以傳統戲曲程式和間離美學,對女性的心理和情感進行深刻挖掘與鋪排。昆劇《椅子》根據荒誕派戲劇大師尤內斯庫同名經典改編,以中國戲曲舞臺最經典的“一桌二椅”樣式,在極簡布景之中,深刻探討了自由、生死、愛情等人生終極問題。全劇通過兩位演員的唱念做打和不同段落的行當轉換,表現出滿臺的“椅子”及“穿梭”的人群,創造看不到卻能感受到的人和物,揭示劇中人物的不同關系及狀態,充分契合了傳統戲曲虛實相生的美學特點,支撐了小劇場的“大容量”表達,探索著全新的小劇場戲曲舞臺呈現方式。
“芥子雖小,可納須彌山”。這些作品在小劇場領域的探索實踐,充分體現了戲曲程式與作品思想觀念的融合,也是戲曲創作遵循“小劇場性”的成功嘗試。
在當下,作為傳統戲曲與現代審美相結合的產物,小劇場戲曲更應肩負起弘揚傳統戲曲文化的重任,堅守獨立的藝術品格,堅持傳承與創新并重,不斷探索新的表現手法和審美視角,成為新戲曲的先行者,新審美的引領者,以及推動文化代謝與振興的建設者,讓藝術家與觀眾一起去創造、感受并領悟到“小空間里大格局”的藝術魅力——這也是小劇場戲曲存在并持續發展的根本價值。
(作者:俞霞婷,系上海昆劇團藝術創研部副主任、國家二級編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