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從新媒介文藝到新的大眾文學
    來源:文藝報 | 楊 毅  2024年10月23日07:23

    媒介融合的案例表明,媒介性不只是網絡性也是當代性。事實上,隨著互聯網催生的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文學自身開始主動尋求自我更新的渠道

    文學與媒介的話題早已不再新鮮,自文學誕生起,就必然有其依托的物質載體。在互聯網出現之前的漫長歷史中,無論是文學創作還是文學傳播與接受,都呈現出單向度和靜態化的特點。互聯網的出現徹底打破了這種局面:作家不再是“閉門著書、離群索居的個人”,而是頻繁出現在各種自媒體平臺里的“生產者”和“傳播者”;讀者不再被動地閱讀期刊書籍,而是主動觀看屏幕前的作家,甚至直接參與到文學創作中來。

    當前的文學生態正發生極其深刻的裂變。這種裂變主要是互聯網依托新媒介的興起帶來的,已經構成重要的文學現象。具體到文學領域而言,網絡文學不僅體量龐大、類型眾多、讀者廣泛,而且深度參與到影視、游戲、動漫等多種類型的跨媒介文藝中,成為當前最活躍、最有影響力和生命力的文學樣式。《2023中國網絡文學藍皮書》顯示,我國網絡文學用戶規模已超5億人,總量超3000萬部。這些數量龐大的作者和讀者群體創造的文學作品已經超越了中國歷史上各個時期的總和。但問題的關鍵不在于網絡文學創造出眼花繚亂的海量作品,而在于新媒介如何影響文學新變。

    網絡文學不僅是新媒介文學,更是當代文學。在媒介融合的語境下,網絡文學的通俗性、商業性與跨媒介性越來越呈現出彼此交融的趨勢。近年來引發關注的文學現象,大多離不開媒介因素的作用。大量媒介融合的案例表明,媒介性不只是網絡性也是當代性。事實上,隨著互聯網催生的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文學自身開始主動尋求自我更新的渠道。新世紀初,文學期刊嘗試與網站合作,通過將紙刊的文本內容搬到網上,以適應電子化的潮流。后來,各大期刊開始利用博客、微博和微信公眾號等平臺進行推送,增強刊物與讀者的互動。但真正引發文學生態變革的,還是近些年興起的視頻化新媒體,助力文學傳播的許多有益嘗試。比如文學的影像化。長時間以來,文學作品作為影視改編的內容來源。近年來,作家以直接出鏡的方式參與到影視節目等的拍攝和表演之中。比如《文學的故鄉》《文學的日常》通過文學與影視的結合,用鏡頭展現人文地理的故鄉,對作家創作和心靈的滋養,將文學以更直觀的方式呈現給觀眾。再比如文學的綜藝化。《我在島嶼讀書》通過作家面朝大海的聊天對話,讓觀眾在輕松幽默的氛圍中感受文學的魅力;中國現代文學館策劃的《文學館之夜》從文學經典出發,再反觀當下國人的生活經驗和內心情感,在延續經典的同時賦予新的意義。這些“文學出圈”的具體表現,促使我們思考媒介變革與文學新變之間的關系。無論如何,互聯網時代的文學只有主動融入新媒體,正視媒介變革才能獲得網絡空間的席位,以數字化生存的姿態和新的傳媒方式引領新媒介文藝的發展。

    “用戶生產內容”(UGC)是新媒介文藝的核心生產模式,不僅改變了傳統媒體的生產方式和“生產—接受”的關系,更空前發揮出接受者的主動性

    作為新媒介文藝的核心生產模式,“用戶生產內容”(UGC)不僅改變了傳統媒體的生產方式和“生產—接受”的關系,更空前發揮出接受者的主動性。這既包括以用戶的專業知識來達成高質量的互動問答機制的知識分享平臺,也包括以記錄分享和小組討論為核心功能,兼具數據庫和標記協作的社交平臺。這些平臺通過聯結起有共同興趣愛好的網友,建立起相對靈活的發表和評論機制,具有極高的用戶黏性。不過相比于依托文字互動的媒體網站,短視頻平臺的傳播方式更加直接,傳播效果更為突出。

    即便不論效果,顯而易見的事實是相比網絡文學的五億用戶,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更為龐大。《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近11億網民中,短視頻用戶占網民整體的95.5%,長視頻用戶占網民65.2%,微短劇用戶占網民52.4%,短視頻成為新增網民觸網的重要應用。短視頻以碎片化和實時性的時間場景,聚合性和體驗性的空間場景,建構即時性的交互體驗,在大數據算法的精準推送下,最大限度滿足用戶的情感體驗,成功實現了注意力經濟的轉移。

    毫無疑問,短視頻呈現的文學更多是生活化甚至段子化的,并不利于展現文學的深刻性。在古典的人文學者看來,“短視頻與文字符號的差距并非農業文明意象,而是思想的深度……迄今為止文字符號仍然是人類社會文化典籍的大本營。影像的拍攝既無法表現形而上的‘道’,也無法記錄內心細膩的情緒波紋”。這種觀點本身并沒有錯,但忽略了短視頻媒介具有的生產性。比如在B站、小紅書等深受年輕人喜愛的社交媒體上,網友觀看古典名著改編的電視劇時,通過大量發送彈幕,傳達出他們最直接和本真的感受;比如魯迅的語言在互聯網中被頻繁征用,其人被貼上各種標簽,很多作品被改編為流行歌曲。這些都相當典型地體現出,古典和現代文學在新媒介時代的存在形態,及其傳播接受的變化。

    顯而易見的是,互聯網語境下文學接受的主體已經很難用“讀者”二字來概括。比如同人文和混剪視頻等二次創作的出現,延伸至線下角色扮演等二次元活動。這些衍生作品的出現源于互聯網特有的“數據庫邏輯”。

    對于小說或者電影這種敘事型藝術,敘述的完整性是必要前提,但新媒介的數據庫形式,使其很難維持連貫的敘述或發展軌跡。但這不意味新媒體作品無法講述完整的故事。恰恰相反,新媒體作品突破了傳統的線性敘述,因其具有多個通往多媒體數據庫的交互界面,用戶在點擊發送同時,也在創造新的數據材料。后者即便無法自行敘述,也會促使原有作品的意義疊加其中,比如彈幕之于視頻的附加屬性,以及“本章說”之于網絡文學的功能。網友們通過各種形式進行評論,很多時候已經超出對作品本身的探討,進而呈現出互動交往性。因此各類泛文藝新媒介很大程度上成為了社交軟件。讀者的社交需求超越了閱讀需求,手機應用軟件的書友圈已成為Z世代社交生活的聚集地。《2023年度中國數字閱讀報告》數據顯示,中國數字閱讀用戶已達5.70億,同比增長7.53%,占網民規模的比例首次超過50%,大眾閱讀、有聲閱讀和專業閱讀細分市場份額基本穩定。

    文學不再是僅僅依靠獨特的審美規律,在自我營造的封閉空間里,任意漂浮的美的存在物,而是飛落到尋常百姓家,從高不可攀的創造,變成生活中人人皆可從事的活動

    媒介革命引發的新媒介文藝,已經全方位改變了文學的形態及其生產、傳播和接受方式。互聯網的信息革命,以提取和控制數據作為商業模式,新的網絡系統和服務扮演了重要角色。信息技術和科技發展客觀上惠及了普遍意義上的大眾群體。今天的文學創作已不是作家依靠個人靈感想象,在頭腦中進行審美創造的神秘事件。如果說此前文學創作指向創作主體心靈經驗的表達和精神世界的營造,那么隨著數字技術和人工智能的發展,人與AI共創的寫作更多是以算法為核心的文學生產與消費活動。文學也不再是僅僅依靠獨特的審美規律,在自我營造的封閉空間里,任意漂浮的美的存在物,而是飛落到尋常百姓家,從高不可攀的創造,變成生活中人人皆可從事的活動。

    比如日漸發展成熟的人機協作技術。人工智能讓高度專業化的文學創作,變成人人皆可參與的文學活動,也使得人類有機會利用機器從事文學創作。只不過,這種文學創作不再遵循天才論和靈感論,而是遵循人工智能的算法邏輯和數據處理。其結果是,人工智能時代的文學是處于動態中的,是可以依指令生成、加工、整理、修改的動態文本,它將作家、作品和讀者緊密地聯系起來:讀者可以自行選擇作家生成自己喜愛的作品,也可以在其中參與創作,形成專屬自己的作品。這種新的文學樣式讓讀者從被動接受的狀態轉變為自主的創作者,讓真正意義上的大眾切身感受到文學創作的魅力。

    “素人寫作”成為新媒介文藝時代的新現象。這里的“素人”指的是大多未經專業訓練的普通的社會大眾。素人寫作者區別于長期浸潤文學之中的作家,其作品因此具有獨特的寫作風格和示范效應,再加上新媒體傳播的便利條件更容易引起人們的關注。素人寫作更多地記錄著普通人的勞動與生活,展現他們不為人知的精神狀態。顯然,素人寫作不僅豐富了文學創作的類型,更對熱愛文學的普通的社會大眾有著示范效果。它鼓勵普通勞動者講述自己的故事,書寫平凡人的事跡,作為新大眾文學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從新媒介文藝到新的大眾文學,已經開啟“全民創作”的文藝潮流——新媒介賦予人民大眾空前有利的自主便捷的文藝環境,人民大眾憑借自身的熱情和能力,創造了屬于自己的文藝

    魯迅在1927年《革命時代的文學》中說以工人農民為對象的文學不是真正的平民文學,“因為平民沒有開口……現在的文學家都是讀書人,如果工人農民不解放,工人農民的思想,仍然是讀書人的思想,必待工人農民得到真正的解放,然后才有真正的平民文學。”事實上,平民文學的說法最早是五四時期針對舊文學提出的,但如魯迅所說,主要是知識分子的想法,而并未落實到實際中。盡管1930年代有著“文藝大眾化”的主張,但由于社會局勢的動蕩,民族矛盾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不僅壓倒啟蒙思潮,階級理論也沒有得到廣泛傳播。直到毛澤東1942年《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發表才確立起文藝為人民服務的方針,并在解放區掀起了人民文藝的創作高潮,以至成為1949年以來新中國文藝界要遵循的政策。隨著新時期社會形勢和主要矛盾變化,文學從“為工農兵服務”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但不變的是“為人民服務”。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由此看來,黨對文藝事業的領導,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文藝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踐行人民文藝的創作理念。

    不管是人工智能寫作還是素人寫作,今天的人民群眾早已不是曾經的“沉默的大多數”。從對原著作品在新媒介平臺的二次創作,到利用AI技術的自主創作,再到破土而出的寫作,新時代不但人民群眾的素質和技能得到提高,新媒介環境也激發、推動人民群眾的創作熱情,讓最普通的勞動者的聲音得以發出和傳播。這種新大眾文學依托新媒介環境而出現,但根本上還是人民群眾自發創造出的新文藝形態。有理由相信,從新媒介文藝到新大眾文學,已經開啟“全民創作”的文藝潮流——新媒介賦予人民大眾空前有利的自主便捷的文藝環境,人民大眾憑借自身的熱情和能力,創造出了屬于自己的文藝的大眾化和人民化。

    (作者系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講師)

    国产亚洲精品xxx| 2021久久精品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69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91| 中日韩精品电影推荐网站| 日韩精品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久久ww精品w免费人成| 亚洲精品国精品久久99热一| 国产精品96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无码av| 久久九九久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免费小视频| 日本精品人妻无码免费大全| 2022国产成人精品福利网站| 久久精品视频免费看| 人妻少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国产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 精品91自产拍在线| 久久国产亚洲精品无码| 久久国产精品2020盗摄| 在线涩涩免费观看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一香蕉国产线看观看| 偷拍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手机国产乱子伦精品视频 |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精品午夜国产福利观看| 精品女同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站| 五月花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久热青青青在线视频精品| 亚洲综合av永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 mm1313亚洲精品无码又大又粗| 精品人妻人人做人人爽夜夜爽| 国产精品美女视视频专区|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国语自制| 国产精品∧v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最新| 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网站|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韩电影|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精品非洲|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