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學中的姑蘇情懷
江蘇向來是全國網絡文學的重鎮,近年來,江蘇網絡文學佳作不斷,蓬勃發展,其中,蘇州的網絡文學創作尤為引人矚目。顧七兮的《你與時光皆璀璨》、童童的《洞庭茶師》、蕭茜寧的《身如琉璃心似雪》、尼莫小魚《舌尖上的華爾茲》、黑鷺的《姑蘇繁華里》、坐酌泠泠水的《茗門世家》、尚啟元的《刺繡》等小說,從多方面展現了姑蘇文化在歷史長河中的流轉與傳承。這些小說涉及姑蘇文化中的刺繡、茶藝、烹飪、制衣等特色文化,以細膩的筆調將蘇州的地理風貌與文化活動聯結在一起,豐富和發展了吳地風景的情感內涵。
姑蘇地方風物的再現
在童童的《洞庭茶師》中,“故鄉的島”在裊裊茶香中徐徐展開,蘇州城的風貌也盡收眼底。金果果在多年打拼之后決定回到家鄉西山島,專注于碧螺春茶葉的經營與推廣,讓茶文化走出去,吸引更多青年人的注意。在小說中,童童以太湖、西山等真實地域為背景,在行文過程中對蘇州的地方風物一一介紹,無論是唐宋詩人的雋永詩歌,還是枇杷、銀魚炒蛋、河蚌金花菜等極具地域特色的食物,都在小說中得以展現,從歷史文化到日常生活,童童的書寫觸及蘇州的多個維度,以現實的筆調寫出了城市生活的各個側面。
尚啟元在《刺繡》的開頭就描繪了姑蘇水鄉的風貌:“煙雨下的蘇州城,小橋與流水,山山石石木木草草,仿佛浸潤著一片水汽氤氳,朦朧而纏綿。”小說透過古城巷中的繡坊,展現蘇州的民間風情。在評彈、昆曲、吳門畫派、古典園林等文化元素的點綴下,蘇州溫潤、雅致的城市形象得到了全面的呈現。不僅如此,小說還通過對蘇式面館、民間小吃和碧螺春茶的描繪,給蘇州城增加形象而生動的民間風味。黑鷺的《姑蘇繁華里》同樣側重從民間角度展現蘇州,去茶樓飲茶嗑瓜子聽戲、去面館吃面、去園林看風景,小說用日常活動構成了一個世俗的蘇州。
蕭茜寧的《身如琉璃心似雪》對蘇州城的描寫是從雨開始的:“江南的雨最能襯出江南的氣質,朦朧、虛幻、若隱若現間顯出欲語還休的溫婉。陽春三月,春雨時不時地來撩撥這片溫柔的土地,而每次撥開這層薄紗之后,萬物復蘇,于不知不覺間小鎮就換了身新衣裳。”在雨霧蒙蒙的小巷中,開啟了這個有關于古法琉璃技藝傳承的愛情故事。小說中描繪的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蘇州,少有汽車,青石板路上偶爾響起自行車的鈴鐺聲,沉靜而優雅。
尼莫小魚的《舌尖上的華爾茲》是一部行業小說,以江浙菜的現代革新為表現對象,融合了美食、職場、愛情、懸疑等元素,凸顯出江南的美食文化特色,開篇對宴會冷碟的描寫十分具有蘇州特色:“長碟內有四個格子,第一格是綴了紅色小花的十來顆白色芡實,第二格里放著三小塊疊起的紅色腐乳,上方點綴了鮮綠的蒜花,第三格是幾粒綠色糟毛豆,最后一格放了半只鵪鶉蛋,鵝黃色的蛋上撒了小撮肉醬。方碟內則放了三片蘇式醬鴨肉,配了片綠葉作裝飾,一只小杯子掛了兩只青色河蝦。”小說還借“姑蘇第一面”的比賽橋段極盡筆墨地呈現了蘇式面湯頭鮮亮、面條滑爽、澆頭豐富的特色。
蘇州網絡文學在地方風情的展現、地域文化的塑造上別有創見。這些小說從歷史的各個時段入手,描繪了蘇州城的不同側面,網絡作家們用自然景觀、文化藝術與日常生活的不同細節,共同組成了蘇州從古至今的城市文化形象。
文化技藝的傳承與創新
顧七夕的《你與時光皆璀璨》著重表現蘇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蘇繡。蘇繡已經有兩千多年歷史,屬于中國四大名繡,技法多變,色澤雅致,頗具文人氣韻。隨著手工業和商業的進步,蘇繡在明清時期發展迅速,成就了一批刺繡名家。1949年以后,蘇繡的藝術創造力和表現力不斷增強,成為吳地文化的代表。顧七夕的小說在展現蘇繡工藝的同時,也將蘇州的歷史和唐心妍的家族故事徐徐道來,呈現出個人與時代的緊密關系。不僅如此,唐心妍在傳承家族刺繡技法的同時,還試圖將蘇繡進行現代化變革,吸引更多青年人共同保護這一文化遺產,并向世界推廣江南文化。
尚啟元的《刺繡》是一部同樣關注蘇繡文化的網絡小說。小說將歷史背景設置在清末,詳細敘述了漫長歷史階段的蘇州城市發展史,并通過兩代繡娘沈靈慧和沈雪馨的人生故事,展現出豐富多樣的風俗畫卷。小說中有多章對蘇繡技法進行了具體的描繪,如對能夠集中體現蘇繡技法水平的雙面繡的描寫:“雙面繡分為普通雙面繡、雙面異色繡、雙面三異繡。雙面繡,就是在同一塊底料上,在同一繡制過程中,繡出正反兩面圖像,圖案同樣精美,都可供人仔細欣賞。”繡制“雙面異色繡”和“雙面三異繡”則難度更高,“除了雙面繡的一般要求外,還要照顧到雙面針腳、絲縷,做到兩面色彩互不影響,針跡點滴不露,使兩面異色分明,天衣無縫。”這樣一來,小說中的蘇繡更為生動具體,也能夠更好地承載小說厚重的歷史敘述。
童童的《洞庭茶師》關注的是蘇州名茶碧螺春,小說評價其“輕、靈、浮,口感上乘,香氣逼人。”小說中的金果果發現當下制茶業的主要問題,是頂級明前茶產量極少且價格昂貴,因而需要和科研團隊合作,控制成本,提高產量,從而讓年輕人回歸茶飲市場。小說既有對蘇州茶文化的詳細描述,也有對現代商業運營模式和科研活動的刻畫,讓古典技藝在現代煥發了新生。
坐酌泠泠水的《茗門世家》同樣關注茶文化,小說讓跨國茶企的CEO葉雅茗穿越古代,成為江南茶行的三姑娘。小說展現了茶葉的種植、栽培和采摘、制作技法,帶有前世記憶和現代知識的女主通過調整制茶技藝、創新茶葉品種和改變運營模式,讓歷史悠久的江南茶行的發展蒸蒸日上。
蕭茜寧的《身如琉璃心似雪》對古法琉璃的歷史和制作技藝的展現十分全面。古法琉璃相傳是越國范蠡在鑄劍時發現,其形態晶瑩剔透,流光溢彩。小說中的范澄喻在古玩攤上偶然發現琉璃之后,被其魅力所吸引,決心辭去工作學習琉璃的制作工藝。小說對琉璃的燒制、制坯、脫模、打磨等工序都有詳細描繪,還描寫了琉璃技術與現代科技的結合、琉璃藝術品的國際化的活動等內容,從歷史維度呈現了這一古老技藝的現代化傳承。
黑鷺的《姑蘇繁華里》關注的是蘇州的制衣技術。小說通過刺繡珍品《姑蘇繁華圖》的流轉過程,展現歷史風云中一代女裁縫金凌云的人生故事。小說展示了民國時期江南一帶制衣行業的面貌,對各類染坊、緞行、旗袍坊、繡坊進行了全景式呈現。不僅如此,小說還以特寫鏡頭表現了精湛的制衣技藝:“水滴領、左開襟、底擺及膝,衩口開至臀部,腰身緊收,曲線盡顯。然而畫龍點睛之筆乃是那三個栩栩如生的梅花盤扣,仿佛一個風華絕代的美麗女子正含蓄而大膽地站在眾人面前。”
無論是刺繡、茶藝、還是制衣,蘇州網絡文學意在開拓傳統文化的多重面向,挖掘蘊含在古典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力爭實現傳統文化的創新轉化,在新時代讓傳統文化煥發蓬勃生機。
江南與人
除了對姑蘇風景和江南文化的展現,蘇州網絡文學創作還十分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讓人物的品性氣質與蘇州城市風格結合在一起,呈現出人與城市的互動關系。《洞庭茶師》注重人物群像的表現,除了創業先鋒金果果,小說還寫下她的一群青梅竹馬的朋友柳萍、周舟、楊海、江明川等,這群年輕人相互幫助、相互扶持,將年少時的友情續聯至今,共同面對挫折和困難。金果果善良勇敢,大膽創新,面對困難從不放棄,堅守初心,具有江南人剛柔相濟、鍥而不舍的性格特點,終于將茶葉品牌經營成功。
《刺繡》中的沈雪馨沉著冷靜、心思縝密,她力爭突破舊有觀念,尋求自身價值。為了重振繡坊昔日輝煌,她有勇有謀、心懷家國,在江南文化的浸潤下生發出獨特的女性氣質,也獲得了事業的成功。
《舌尖上的華爾茲》中的女主姜芷昕是現代職場女性的代表。她幼年和爺爺一起生活在蘇州,后來被父母帶至國外,如今承接了申鼎集團的餐飲運營業務,與蘇幫菜的傳承人黎恩開啟了合作關系。作者尼莫小魚曾經在多家跨國企業就職,有豐富的行業經驗,她在塑造職場人形象的時候,融入了大量現實情節,使得人物形象豐富多姿。姜芷昕果敢干練,處理問題時有勇有謀,她的性格中既有江南人的精明城府,又細膩、含蓄而內斂,最終收獲了事業和愛情的雙豐收。
蘇州的網絡文學創作,無論是現實題材、古代言情還是穿越文,都以發揚姑蘇文化、江南文化為己任,作家們帶有新時代的歷史使命和文化自覺,通過文學的方式打開了地方文化的別樣空間,將吳文化、中國非遺以網絡的方式廣泛傳播,體現出新時代的文化品格。
(劉陽揚,文學博士,蘇州大學文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