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負首都使命 譜寫文化新篇 ——首都文藝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座談會發言摘登
編者按
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在市委堅強領導下,首都文藝界把握新時代文藝工作的新方位新任務新要求,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推動首都文藝事業取得豐碩成果。10月21日,本市召開首都文藝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座談會,傳達全國文藝界深入學習實踐習近平文化思想座談會精神,對今后首都文藝創作進行謀劃部署。
首都文藝界將按照會議要求,著力創作因應時代、關照現實的精品力作,在作品中體現中國精神、促進文化傳承,通過優秀的文藝作品,增強中華文化影響力、提升文化軟實力,生動講好中國故事、北京故事。大力改進文藝創作生產服務、引導、組織工作機制,堅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結合、抓作品和抓環境相貫通,不斷優化支撐文藝創作的服務保障機制。進一步加強黨對文藝工作的領導,全面準確貫徹黨的文藝方針政策,牢牢把握文藝發展正確方向,推動首都文藝事業高質量發展。
座談會上,8位有關單位和藝術家代表結合各自創作實踐和工作實際作交流發言,既談了認識體會,也發表了真知灼見,對今后首都文藝創作具有很好的啟發意義。
文學是人學,更是人民之學
北京作協副主席、作家 石一楓
文藝屬于人民,人民群眾是文藝的源頭活水。具體到創作過程中,我深知只有將目光和情感傾注到周圍的蕓蕓眾生,才能從小人物身上提煉出大思想、大境界。假如脫離開人間煙火,脫離開普通人的喜怒哀樂,創作也必將陷入孤芳自賞或閉門造車。而另一方面,我也越發懂得,雖然今天這個時代對于文藝作品的衡量標準多種多樣,但歸根結底只有一個標準,就是老百姓是否真心喜愛。以小說為例,北京的前輩作家給讀者留下了駱駝祥子、那五、張大民這些膾炙人口的人物形象,能不能在這個人物的畫廊里再增添一個或者幾個新形象是對北京作家最大的挑戰。如果能做到,也是一個北京作家莫大的殊榮。這要求我不把人民當概念看,而要當成活生生的人來看,就像總書記所言,人民“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愛恨,有夢想,也有內心的沖突和掙扎”。我們也只有先把人民當作一本永遠看不完的大書,像小學生一樣向人民學習,才能寫出自己的一本又一本小書,實現自己的創造力。
為了實現前面所說的創作目標,我能做的除了筆不停,同時還有眼不停,腳不停,心不停。我是寫北京的北京人,寫過二環路里的胡同,寫過長安街邊的部隊大院,寫過脫胎于工廠宿舍的麥子店,寫過新老北京人交融雜居的中關村,現在正開始創作原來是農村、后來迅速融入新城區的回龍觀和天通苑。為了寫出這些地方獨特的居民生態和氣息風貌,我盡力像一滴水融入海洋那樣融入我所熟悉、但還應該更熟悉的北京,希望通過努力,能夠寫出一個復雜而真實的北京,也是獨特的今日之北京。
我們寫作的人愛說文學是人學,現在看來,文學更是人民之學。這門學問除了要在心里參透,也要在筆下呈現。
開創新時代的文化自信
電視劇《玫瑰的故事》編劇 李瀟
作為一名八零后創作者,我親身經歷了祖國的迅速發展,經濟的突飛猛進,人民生活品質的顯著提高,以及文化多元化、網絡化、市場化的長足發展。我們這一代創作者已經成長為我國文藝創作的中堅力量,肩負著以文藝作品為基礎、引導年輕觀眾樹立正確價值觀的責任,要勇于開創新時代的文化自信。
《玫瑰的故事》本是香港作家亦舒初版于1981年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一名富家女一生凄美婉轉的愛情故事。將一部四十多年前的流行小說改編為影視劇,既要保留原著精華,更要為作品注入新的時代元素,不懸浮、不浮夸、不空洞,讓上一代人的作品為當下年輕人所接受,并以劇中的人物設定和事件經歷,安撫、激勵年輕人。為此我們將原著中的人物和時間線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和改編。為了給老作品注入新血液,我們在創作前期做了大量工作,不僅對劇中所涉及的行業進行調研,還對有代表性的人物進行了大量采訪,并研究了年輕觀眾的喜好和收視習慣。在此基礎上進行守正創新。
每一代人都想創新,但創新不是嘩眾取寵,更不能急功近利。
仍以《玫瑰的故事》為例,我們將原著中衣食無憂、浮沉情海的千金小姐,改編為知識分子家庭長大、自強不息的獨立女性;將原著中粉墨登場的名流雅士,改編為積極進取的年輕人。雖然感情發展仍是主線,但劇中人物無不經歷了成長蛻變,在人生中找到了自己的價值和意義,從而展現和探討新時代健康的婚戀觀念和家庭觀念,并借此與觀眾達成共鳴。
發揮自身專業優勢,繁榮北京地域文化
開心麻花創始人、董事長 張晨
多年來,開心麻花團隊持續參與央視春晚的演出,并在中宣部重點獻禮電影《我和我的家鄉》及《我和我的父輩》中,擔綱重要單元的制作。在舞臺劇領域,我們也推出了一系列主旋律題材作品,包括革命歷史音樂劇《覺醒年代》、反映改革開放歷程的音樂劇《東莞東》等,以及《七平米》《我的媽呀》《燃燒》等聚焦青春奮斗、親情等社會熱點的優秀作品。未來,開心麻花將繼續豐富城市文娛生活,推出能夠觸動時代脈搏、激發人們奮進精神的佳作,努力打造舞臺藝術精品。
開心麻花秉持品牌進駐的核心理念,已在全國范圍內設立近二十家分支機構,我們不斷加強在進駐地域的本地化運營及人才培育,積極參與到各地文商旅融合的發展項目中,充分發揮品牌智慧與優勢。在北京成功打造了花花世界旗艦店,在南京推出了沉浸式文旅項目,在淄博策劃了大型戶外文旅演藝等等,彰顯了我們在推動文旅融合及創造消費新場景方面的品牌實力。未來,開心麻花將繼續致力于為文旅融合與消費新場景的打造推出更多示范項目,努力成為行業的領跑者和排頭兵。
北京是開心麻花夢開始的地方,也是我們面向全國的產品中心和管理運營調度中心。我們將持續提升演出場次,不斷提升演出質量,強化演出運營與管理,不斷推陳出新。在做好大中劇場演出的同時,將繼續在演藝新空間建設、沉浸式演藝內容創排、帶動區域文化產業發展等領域努力探索與創新。近年來,我們連續在通州舉辦喜劇生活節,參與房山大興文旅產業規劃和演藝新空間打造,依托自身專業優勢,發揮品牌獨特魅力,為北京地域文化的繁榮發展貢獻力量。
人民的文藝由人民共享
北京市文聯黨組書記 陳寧
十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成為指導新時代文藝工作的綱領性文獻。去年,習近平文化思想正式提出,更加明確了新時代文藝的使命任務。在習近平文化思想引領下,市文聯團結帶領廣大文藝工作者為時代抒寫、為人民抒懷,推動首都文藝事業高質量發展邁出新步伐。
我們堅持以理論指引方向,每年組織覆蓋各藝術門類的業務培訓,講授導向鮮明的“開班第一課”,將黨的聲音轉化為文藝的語言,以思想之光照亮首都文藝前行之路。我們以評論引領風尚,建成首都文藝理論評論陣地,編發年度《北京文藝發展報告》,開展北京文藝論壇等高水平學術活動百余場,樹立首都文藝高地的風向標。
我們充分發揮組織優勢和專業優勢,引導廣大文藝工作者關注時代、書寫時代。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建黨百年、北京冬奧會等重大活動中,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首都高質量發展等重要關頭,首都藝術家始終在場,重大主題精品持續涌現。文聯藝術家領銜的大型情景史詩《偉大征程》成為慶祝建黨百年的經典之作;冬奧歌曲《永遠在一起》點擊量10億次;長篇小說《寶水》榮獲茅盾文學獎,“為鄉土大地史詩般的巨變留下新的篇章”;文聯出品的話劇《尋味》獲得國臺辦傾情推薦,成為促進兩岸民心交流的重要橋梁。
我們以平臺服務創作,推出“大戲看北京”文藝創作孵化平臺,貫通文藝創作生產鏈條。建成老舍劇場,提供常態化的創作、交流、展示空間。我們以創新賦能創作,建立文學IP轉化機制、融合創作機制,推出全景文學VR《星魚》、舞蹈影像《鎮水神獸》等實驗性作品,打破藝術門類邊界,用新媒體、新技術開辟文藝發展新世界。十年來,首都文藝創作精品迭出,近150部作品榮獲國家級文藝獎項。
我們堅持到人民中去,組織開展“行走北京”社會實踐、“北京意象”創作采風、“回天”主題采風等,推出話劇《喜相逢》、相聲劇《依然美麗》、小品《辦公室的故事》等優秀作品,展現了大時代發展背景下小人物的心靈史。我們堅持“人民的文藝由人民共享”,面向全市和全國10余個省份,按需高質開展文藝惠民和志愿服務,增強了百姓的文化獲得感。
全力演好每一場戲
京劇《齊白石》主演 張建峰
新時代新征程,作為一名京劇演員要深入學習實踐習近平文化思想,成為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樹牢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努力做到德藝兼修、技藝并舉,創作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為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盡一份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是文藝之母。”作為文藝工作者,要與時代同行、與人民同心,把為人民服務作為天職。北京京劇院始終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作為文藝創作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把歌唱祖國、禮贊英雄作為文藝創作的永恒主題。我先后主演了《沙家浜》《狼牙山》《李大釗》《齊白石》等一系列京劇作品,對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奮斗的拼搏者、為人民犧牲奉獻的英雄們給予最深情的褒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把個人的道德修養、社會形象與作品的社會效果統一起來,堅守藝術理想,追求德藝雙馨。”我從事京劇藝術已有二十多個年頭,始終全力演好每一場戲。在新編京劇《齊白石》的創排中,自己深知既要對觀眾負責,也要對人物負責,在排練場上反復揣摩,體味人物心境,力求把一位家喻戶曉的大師演到被觀眾認可、稱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文藝工作者既要有禮敬之心,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富礦深挖;又要有競勝之心,領悟新質生產力的要求,正確運用新的技術和手段探索創新之路。今年9月份,作為黨支部書記,我帶團以現代“聲光電技術”融合沙家浜景區實景,沉浸式演出京劇《沙家浜》,探索“京劇+文化旅游”的文旅融合新路徑。
從更普遍的生活里汲取營養
電影《爆款好人》導演、編劇 徐磊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闡明了文藝工作的重要性,提出了文藝工作的使命,也為我們指明了方向。
我們都知道創作源自于生活,所以要重視生活。這說來容易,做起來難。每個人都只能活一輩子,很難體驗不同的人生。特別是影視行業,一個項目復雜漫長,一干動輒半年一年,工作伙伴都成了最好的朋友,大家的生活方式和談論的話題,都比較相似,久而久之很容易形成信息繭房。所以怎么能從更普遍的生活里汲取營養,是個很重要的課題。
幸好北京是多元包容的城市,生活著各行各業的人們,可以盡量多交一些其他行業的朋友,更廣泛地了解生活。此外,我的另一個方法是不斷回到家鄉,從泥土里汲取營養。老家的親朋好友,成為我認識社會的老師。
如何創作觀眾喜聞樂見的作品?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更重要的問題是,現在的觀眾是誰、到底喜歡什么。
網絡迅猛發展,特別是短視頻的興起,極大改變了觀眾的觀影習慣。無論如何,電影不是在創作者這兒完成的,而是在觀眾那兒完成的。沒有觀眾的表達,是沒有意義的。所以還是要積極地和觀眾溝通,不能一味地閉門造車。爭取創作出既有社會擔當,又能吸引觀眾的作品。
我們經常說多學習,多思考。但如果沒有知識體系的支撐,思考很容易變成瞎琢磨。比如我在創作自己第一部電影的劇本時,并不順利,瞎琢磨了很長時間。直到后來看到了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我才找到了答案——原來我想的問題,人家幾十年前就有深入研究了。后來我又閱讀了一些社會學著作,找到了新的思考方式。認識的提高,反過來讓我解決了劇作上的問題。所以我感覺創作者應該有一些其他學科的研究,不同領域相互參研,才能寫出更開闊的作品。
用精品項目,譜文化新篇
北京廣播電視臺黨組副書記、總編輯 徐滔
2023年10月,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提出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新時代文藝指明了前進方向。北京廣播電視臺率先推出“這就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動實踐”主題宣傳,全面啟動精品項目,奮力譜寫新時代首都文化發展新篇章,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
繼《全面小康 全面解碼》《思想耀江山——協調篇》《中國共產黨領導力密碼》《來吧,看我中華文明》等理論宣傳節目后,今年3月,特別策劃推出世界文明交流互鑒讀書節目《認識你真好——習近平總書記的書單》,這是國內首部以習近平總書記讀過的書籍為載體,宣傳黨的創新理論的電視作品。今年9月,推出大型紀錄片《有力見證》,系統展示十八大以來北京各項事業的發展是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生動有力的見證這一主題。
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給北京市延慶區八達嶺鎮石峽村鄉親們回信,北京臺播出大型人文歷史紀錄片《長城長》,成為長城題材中第一部北京出品的紀錄片,填補了北京市三條文化帶影像記錄和創作方面的空白。今年6月,推出中華文明史詩紀錄片《中華》第一部《龍的傳人》,全景式展示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和發展歷程。
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一周年、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十周年之際,推出全國首檔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節目《超級思政課》(第二集)。貫徹“文化中國行”主題,大型人文觀察節目《北京共此時》展現書香京城的獨特氣質和濃厚文化氛圍。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5周年,北京臺聯合全市16個區和經開區共同推出《我的北京我的家》,以持續5天、共計17場、34小時的直播與三大融媒活動,創下了全國省級廣播電視臺國慶期間最長直播、最大體量的規模紀錄。《北京,煥新!》《共和國印記》《新中國從這里走來》等國慶特別節目有聲有色。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閉幕后,北京臺在全國省級媒體中率先推出系列短視頻《國際學者抒心聲 三中全會話改革》、紀實觀察節目《第一次來中國》,講述好中國故事。《北京雨燕的家書》《我的朋友呀,來自非洲》等融媒報道擴展“一帶一路”朋友圈。北京音樂廣播與香港電臺第二臺合辦《京港話你知》,于今年10月1日正式開播。北京國際電影節、“文化中國·水立方杯”中文歌曲大賽等打造對外傳播優秀品牌。
以首善標準發展首都廣電
市廣電局黨組書記、局長 王杰群
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首都廣電始終牢記“國之大者”,抓牢內容、科技、安全“三駕馬車”,統籌視聽藝術、安全播出、視聽科技、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媒體融合、宣傳管理、國際傳播八大板塊,推進“北京大視聽”品牌建設,以首善標準推動首都廣電網絡視聽高質量發展,更好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在內容方面,一是強化方向引領。聚焦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這個首要政治任務,每年打造十余部優秀理論節目,《認識你真好——習近平總書記的書單》以5.15億話題閱讀量創新高。二是強化題材引導。主動出題策劃,抓好重大現實題材、新時代發展題材、北京題材等重點選題創作,推出“北京大視聽”精品項目片單,今年發布作品120部。北京廣播電視網絡視聽發展基金累計扶持項目1061部,今年資助規模將增長一倍。牢牢把握“兩個結合”,《登場了!北京中軸線》全網流量34億次,啟動《閃耀吧!大運河》創作,每年約100部網絡視聽作品入選廣電總局推優評獎,穩居全國首位。三是強化機制引航。建立“著眼大格局、統籌大體系、抓好大劇本、打造大服務、深化大傳播、聚力大聯動、把握大榮譽、發展大人才”八大機制。打造“京瑯琊”人才品牌,加大拍攝服務力度,提升特殊題材協審效能,推動《覺醒年代》《上甘嶺》《我的阿勒泰》《玫瑰的故事》等精品破圈傳播。
在科技方面,一是高定位。全國率先開展超高清全產業鏈優化升級貫通試點,實施超高清視聽先鋒行動計劃,明確內容專區、技術拍攝、輕量化制作、頻道建設、入戶行動、分發模式、數字資產、后期制作、產業園區、應用場景十大支持方向。率先推出全國首支8K超高清視聽作品專項扶持資金,開通全國首個8K超高清試驗頻道,設立全國首個國家級超高清視聽產業園區。二是促融合。發揮4家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0家總局實驗室、41家市智慧廣電重點實驗室、2200余家視聽科技企業創新動能,加快精品創作與超高清、AIGC、虛擬拍攝等技術的雙向賦能。三是強增長。強化市區聯動,確定門頭溝區為超高清創新示范區,經開區計劃設立2億元超高清產業基金,央視界等重點項目落地。推動3個國家級視聽產業園區、5個市級園區高質量發展,2023年實現行業總收入4990.76億元,占全國三分之一。
在安全方面,一是建強安播保障體系。全市匯集1.7萬余家廣電節目制作機構、近200家網絡視聽平臺、1家傳輸機構和11家播出機構。聚焦全市域、全系統、全業務、全流程、全要素,打造全國領先的北京市安全播出指揮中心。二是建強應急廣播體系。北京作為全國唯一城鄉一體化應急廣播試點,建成應急廣播市級平臺,向上對接國家應急廣播平臺,橫向打通市應急局預警信息發布平臺,實現分區分類分級播發、視頻回傳等功能。
文字整理/劉江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