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就新時代文藝高峰的思想指針
編者按 新時代文藝發端于黨的十八大,以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為重要標志,至今算來,已整整十年。新時代文藝,意味著文藝領域的大變革,也真正開辟了中國文藝“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本期特稿旨在展現新時代中國文藝在這不平凡的十年里走過的光輝歷程。集結在《北京文藝評論》(第一期)特稿欄目的諸篇文章集中呈現了老中青三代學人,從不同角度為我們梳理的新時代中國文藝的多方面成就,其中,文學和電影顯然構成了文藝的重中之重。這里既有獨具新時代中國特色的文藝理論問題探討、小說創作局面分析和電影生產發展介紹,也不乏對新時代究竟“新”在哪里的獨特思考和追問。正所謂“慷慨十年長劍在,登樓一笑暮山橫”,從2014到2024,新時代中國文藝的十年,是不平凡的十年,有成就也留有問題,有希望更引人思考。本期推送白燁老師的《鑄就新時代文藝高峰的思想指針——〈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引新時代文學記感》一文,以饗讀者。
鑄就新時代文藝高峰的思想指針
——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引新時代文學記感
白燁
從黨的十八大開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1]。這一重要講話就當前和今后文藝事業發展的一系列重要問題闡述了新觀點、新論斷,提出了黨對文藝工作的新希望、新要求,為走進新的歷史方位的新時代文藝,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指引和重要的行動依循。
新思想帶來新氣象,新時代鑄就新輝煌。十年來,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和系列重要文藝論述精神的指引下,“廣大文藝工作者與黨同心同德、與人民同向同行,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真情傾聽時代發展的鏗鏘足音,生動謳歌改革創新的火熱實踐,在文藝創作、文藝活動、文藝惠民等方面作出積極貢獻、取得豐碩成果。”[2]2021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展望中國文藝的未來發展時指出:“新時代需要文藝高峰,也完全能夠鑄就文藝高峰。”十年來,文藝發展的歷史進程,文藝創作的豐碩成果,都充分證明在習近平文藝講話和文藝論述的思想指引和精神激勵下,文藝創作不斷取得新的突破,文藝發展不斷呈現新的氣象,文藝事業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正在日益形成,鑄就新時代文藝高峰的宏偉目標正在一步步迫近。這樣的日新月異的文壇盛景,用宋代詩人楊萬里描述西湖盛夏美景的著名詩句來形容再合適不過,那就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一
民族復興需要文化繁榮,時代前行需要文藝號角,這樣兩個重要論斷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首先展開論述和著重予以強調的。由此,他鄭重提出:“文藝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藝工作者大有可為”,并殷切希望“作家藝術家應該成為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習近平總書記對于文藝的地位的高度首肯,對于文藝的作用的殷切期待,對廣大作家藝術家充分認識文藝的特殊功用,深刻領會文藝創作的時代責任,都有重要的思想啟迪和極大的精神激勵作用。思想認識的不斷深化和升華,責任與使命的進而明確與強化,體現在新時代的文學創作中,主要表現為時代生活的潮動成為作家的立足點,民族復興的主題成為創作的主旋律,這在報告文學創作領域顯現得最為突出和鮮明。
緊貼時代生活,書寫民族復興,一直是報告文學創作堅持不懈的創作重心。新時代中,一系列重大的時間節點接踵而來,使得書寫重大題材、表現重大主題的報告文學力作不斷涌現,多點開花。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等黨和國家重大活動,圍繞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重大主題,圍繞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風險挑戰,圍繞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廣大文藝工作者傾情投入、用心創作,推出大量優秀作品,開展系列文藝活動,發揮了聚人心、暖民心、強信心的作用。”[3]
以報告文學為例,與主題創作有關的寫作在一個時期較為集中,而且向著多個方向延伸,并在作家們鍥而不舍又專精覃思的努力之下,各類題材與主題的優秀作品接踵而來,絡繹不絕。如表現創黨歷史與建黨偉業的《革命者》《孕育》《天曉——1921》《紅船啟航》《望道》《信仰》《靠山》《乳娘》等;反映改革開放歷史進程與重大成就的《浦東史詩》《為什么是深圳》《快遞中國》《最好的時代》《敢為天下先:中國航展二十年》《東方大港》《大道》《遠方的山水》等;書寫科技成就與重大工程的《大國重器——中國火箭軍的前世今生》《大機車》《中國機器人》《中國北斗》《第四極——中國“蛟龍號”挑戰深海》《中國橋——港珠澳大橋圓夢之路》《大橋》《國家責任》《國家至上》《強國記》等;描寫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鄉村國是》《塘約道路》《出泥淖記》《懸崖村》《十八洞村的十八個故事》《人間正是艷陽天》《下莊村的道路》《山海閩東》《詩在遠方——“閩寧經驗”紀事》《金青稞》《江山如此多嬌》《幸福的旋律》《新山鄉巨變》《神山星火》等;狀寫英模人物與時代楷模的《山神》《張富清傳》《袁隆平的世界》《中國天眼——南仁東傳》《農民院士》《腳印——人民英雄麥賢得》《張桂梅》《領潮:魯冠球傳》《仰望星空——共和國英雄孫家棟》《一生只做一件事——“兩彈一星”元勛朱光亞》《我用一生愛中國:伊莎白·柯魯克的故事》《將軍和他的樹》《奔跑的中國草》《為珠峰測高的人》等。這些報告文學作品,或由新穎的角度重述創黨建黨初期的歷史過程,或以充沛的激情描述改革開放以來的新的“史詩”,或以樸茂的文筆描寫脫貧攻堅的非凡成就,或以感人的故事狀寫不同時期和不同領域的人民英雄和時代功臣,在題材獨到與重要,主題重大而突出的同時,都具有精深的思想性與精到的文學性桴鼓相應的鮮明特征,作品因充滿生活底氣與時代豪氣,讀來令人蕩氣回腸。
十年來的長篇小說創作,也從時代之變、中國之進、人民之呼中提煉主題、萃取題材,使得一些題材領域重現新的文學輝煌。這主要表現為:黨史題材的小說寫作明顯增多,豐厚的思想內容與精巧的藝術形式相得益彰;現實題材中,書寫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小說力作不斷涌現,真實而生動地表現城鄉蝶變與山鄉巨變。這兩類題材的代表性作品,前者有《牽風記》《血梅花》《千里江山圖》《遠去的白馬》《烏江引》《群山呼嘯》《覺醒年代》《東進》等,后者有《戰國紅》《海邊春秋》《經山海》《琵琶圍》《寶水》《暖夏》《大婁山》《白洋淀上》《芬芳》《花燈調》等。這些作品所書寫的革命歷史題材和鄉村新變題材,都是當代長篇小說創作中的傳統強項。但新時代的作家們在前輩作家的已有創作基礎上,積極進取,求新求變,使得這兩類題材的寫作都有新的突破與新的收獲。如革命歷史題材的寫作,既注重藝術還原本有的歷史真實,又講求敘述形式與表達方式的文學韻味;而書寫鄉村新變題材的作品,則由平民視角下的日常生活和普通人物,從最底層也最廣袤的角度,描繪了當代農人的主動作為與當下鄉村的深刻變革。
可以說,題材相對集中,主題更加鮮明,是作品在文本層面呈現出來的表象上的變化,在其背后和深層,則是作家主體的主動作為,創作個體的積極投入。顯而易見,新時代的文學創作者,是力求在關注社會現實、感受時代氣息的基礎上,努力把握時代、深情書寫時代,向著“把文藝創造寫到民族復興的歷史上,寫在人民奮斗的征程中”的方向調整姿態和奮發努力。這種作家主體的文學自覺十分難得,這種內在的創作動力更為可貴。
二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特別強調并著重論述的一個核心問題。他從“人民需要文藝”、“文藝需要人民”和“文藝要熱愛人民”這三個維度,詳切闡述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要旨與要義,并以魯迅、柳青、賈大山等現當代作家為例,評點了他們在“為人民”和“熱愛人民”方面的典范作為與獨特追求。廣大作家藝術家由此更加深化了對于文藝與人民關系的認識與理解,更為堅定地持守“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努力做到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倡導的“虛心向人民學習、向生活學習,從人民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不斷進行生活和藝術的積累,不斷進行美的發現和美的創造。要始終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樂傾注在自己的筆端,謳歌奮斗人生,刻畫最美人物,堅定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思想認識的深化和藝術追求的新變,給文學創作尤其是小說創作帶來的顯著變化,那就是廣大作家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當作必修課,在此基礎上努力寫好寫活各類人物形象,既努力寫好富有時代氣息的新型人物典型,又注意塑造那些自帶光亮負重前行的平民人物形象,由此來揭示生活形態的深刻變化與人們精神狀態的微妙變動。
在新時代的鄉村題材小說創作中,我們的作家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謳歌奮斗人生,刻畫最美人物”的諄諄教誨,盡力“植根現實生活,緊跟時代潮流”,塑造出了一些富有時代氣息的新人形象,給人們留下耳目一新的深刻印象。如關仁山的長篇小說《金谷銀山》中的范少山,在進城打工多年之后返回故鄉,以成立經濟合作社的方式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在范少山打工與務農的身份轉換中,作品寫出了一個心系家鄉變革、志在幫助村民致富的新型農民形象。王松的長篇小說《暖夏》,寫毗鄰而居的南北金家坑村兩位村長張少山和金永年,明里互不服氣,暗中相互幫扶,在看似相互較勁中使兩個村子都改變了面貌。兩位村長各有個性,但又有共性,那就是他們各有自己的好招數,又有合作共贏的大局觀。喬葉的長篇小說《寶水》,主人公是某報社女記者青萍,原本是想到鄉下療治心靈的創傷,但卻被寶水村要建村史館一事所引動,逐步進入到寶水村的鄉村變革,從旁觀者變身為參與者,由一個獨特角度書寫了一個旁觀者對于山村新變的親歷親見,一個外來者對于鄉村振興的全情投入。這個作品里的另一個人物孟胡子,帶著鄉村建設的項目來到寶水村,為寶水村的民宿改造和“美麗鄉村”建設出謀劃策、運籌帷幄。這個人物從外在身份上看,職業經理人與鄉建策劃師兼而有之,從內在精神上看,傳統的鄉賢情懷與現代的鄉村文明融為一體,實為新的社會生活和時代潮流孕育出來的新型人物。老藤的長篇小說《草木志》里有一個叫彭震天的人物也頗具新意。他是十里八鄉有名的喇叭匠,因喇叭吹得好又能說會道,人送綽號“哨花吹”。墟里村因方家、石家兩大陣營相互斗氣,互不相讓,一直選不出村主任。在畢副鎮長的力薦下,哨花吹被選為村主任。在面對和處理一些“老大難”問題的過程中,哨花吹顯示出了他由較高的綜合素質構成的非凡能耐,這里既有民間藝人的親民,又有農民智者的聰慧,既有鄉村鄉賢的公正,還有農村干部的責任。多種才力的混合和不同元素的交織,構成了哨花吹這個人物獨特的精神氣質。可以說,這些使哨花吹成為墟里村當仁不讓的“關鍵人物”的同時,也使他成為當代文學形象中別樹一幟的“這一個”。
以生活中的小人物為主角,狀寫他們難以自主的人生命運,描寫他們難以名狀的喜怒哀樂,在小說創作領域里一直存在,并且在“70后”作家的創作里較為流行。但在2012年前后,事情出現了明顯可見的變化,一些資深小說作家,憑靠著豐厚的生活積累和出色的藝術經營,在平民人物的塑造和日常生活的寫作中以小見大、見微知著,寫出了以平民人物為主角,以平民生活為內容來表現時代情緒和社會變遷的長篇力作。如蘇童的《黃雀記》,由一樁青少年強奸案的抽絲剝繭,寫出了特定時期城鎮小青年的青春迷茫對于人生命運的深刻影響。而金宇澄的《繁花》,則以上海里弄里的阿寶、小毛等平頭百姓為主角,串結起兩個時段的社會生活景象,人物的生死歌哭的背后,則是時代生活的悄然變動及其潛移默化的深刻影響。隨后,陳彥的《裝臺》、劉慶邦的《黑白男女》、東西的《篡改的命》、遲子建的《煙火漫卷》等狀寫小人物的命運的作品相繼亮相。而梁曉聲《人世間》的鄭重推出,則把這一寫作追求推向了新的高峰。這部作品以平民子弟周秉昆的生活軌跡為主線,由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和生存打拼,折射了社會生活的劇烈變動及其對普通平民的深刻影響。平凡的人物,平實的生活,使作品小中見大,平中有奇。這類作品中的《黃雀記》《繁花》《人世間》,先后獲得茅盾文學獎,《裝臺》《人世間》等作品改編為電視劇后廣受各界好評和受眾歡迎,都充分彰顯了這類作品的獨特優勢和這種寫作的廣闊前景。
新時代長篇小說中,一些作品血肉飽滿、脫穎而出,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如果細加品味,不難看出這些作品都是在繼承現實主義文學傳統基礎上,經由作者的苦心經營和精心打磨,使得作品別有新意或富有深意。第十屆和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的一些獲獎作品在這方面就很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長篇小說《人世間》著力展現一戶普通市井人家的相濡以沫和不懈打拼,真實生動地反映了普通百姓的喜怒哀樂,及其背后的社會變遷與時代氣韻。作品的成功正在于作者堅持和光大了現實主義傳統。長篇小說《主角》以一位秦腔女藝人的人生起伏為切入點,把臺上的“戲”與臺下的人生連通起來,營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體現作者對現實主義文學傳統的賡續。長篇小說《北上》,以歷史與當下的兩條線索,講述家族家國與運河的緊密關聯,展現了一條河流的歷史和一個民族的秘史。因故事獨到、人物獨特而獲得廣泛好評的,還有《群山之巔》《望春風》《陌上》《上莊記》《愛歷元年》《曲終人在》《裝臺》《云中記》《錦繡》《家山》《爹》《大遼河》等作品,它們都是現實主義參天大樹結出的累累碩果,向人們充分顯示了現實主義文學的充沛活力與現實主義方法的藝術魅力。
三
于20世紀末嶄露頭角的網絡文學,經過20多年的不斷壯大和繁衍發展,已成為新時代文學與文壇的新興板塊和重要構成。這種重要性,既體現于網絡文學自身的迅速成長與強勢崛起,還體現于網絡文學在多方面給予整體文學的沖擊與影響。因此,對于構成比較復雜,樣態十分紛繁的網絡文學,人們還需要有一個認識與接受的過程。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不僅把網絡文學納入視野,而且還給予了積極的肯定和很高的期待。他指出:“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改變了文藝形態,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藝類型,也帶來文藝觀念和文藝實踐的深刻變化。由于文字數碼化、書籍圖像化、閱讀網絡化等發展,文藝乃至社會文化面臨著重大變革。要適應形勢發展,抓好網絡文藝創作生產,加強正面引導力度。近些年來,民營文化工作室、民營文化經紀機構、網絡文藝社群等新的文藝組織大量涌現,網絡作家、簽約作家、自由撰稿人、獨立制片人、獨立演員歌手、自由美術工作者等新的文藝群體十分活躍。這些人中很有可能產生文藝名家,古今中外很多文藝名家都是從社會和人民中產生的。我們要擴大工作覆蓋面,延伸聯系手臂,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他們,用全新的政策和方法團結、吸引他們,引導他們成為繁榮社會主義文藝的有生力量。”這些重要論述對于人們認識網絡文學的價值與特點,網絡文學從業者認清自身應有的責任,追求更大更高的目標,都有極大的啟迪意義與重要的激勵作用。
從文學的組織管理方面來看,新時代對于網絡文學創作的聯系與引導一直在不斷增強和延伸,有關的管理機構與機制也在不斷建立和健全。2017年,中國作協成立網絡文學委員會,一批網絡文學著名作家與評論家進入委員會。同年,中國作協聯合浙江省作協和杭州市文聯,三方合作建立中國網絡文學研究院,這也是國內首個網絡文學研究基地。2018年,中國作協正式成立網絡文學中心,進一步完善聯系新的文學群體、引導網絡文學發展的工作機制,強化了服務職能。從2017年起,中國作協魯迅文學院連續舉辦多期網絡作家高級培訓班,一些省市作協或網絡作協紛紛舉辦作家培訓班,請傳統文學領域的專家學者講課和對話,這些活動有力地促進了傳統文學與網絡文學的交流,給傳統文學了解網絡文學,網絡文學借鑒傳統文學提供了互動的平臺。同時,網絡文學自身也通過一些舉措和途徑,不斷加強自身的經典化進程。這些有關網絡文學的專門機構的成立與運作,對網絡文學的開發與調研,創作與研究,發揮了重要的引領和指導作用,推動了網絡文學的良性發展。
從創作方面來看,網絡文學也逐漸走出早期“野蠻生長”的階段,向著有數量又有質量的方向不斷邁進。國家新聞出版署和中國作家協會于2015年啟動的“網絡小說年度推優”評選活動,每年都從大量的小說作品中,經過推薦、初評、復評、終評等環節,推出年度30部優秀作品的推薦名單,在文壇內外引起廣泛影響。隨著推優活動的不斷進行,網絡文學原有的“虛構”類型(如玄幻、穿越、仙俠、異能等)一家獨大的現象開始有所改變,玄幻、仙俠等主要創作類型更注重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庫藏中尋找資源和汲取營養,以當下的鄉村振興、城鄉變革、社區生活、工業重器等新的現象為主要表現對象的現實題材作品,無論是數量與質量,都在逐年穩步上升,并得到大批讀者的關注與青少年受眾的廣泛歡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圍繞改革開放40周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以及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等重要時間節點和重大時代主題,一些有志于現實題材寫作的網絡作家,投身于時代生活的熱潮與激流,以富有生活底氣的故事和卓具時代豪氣的人物,講述社會歷史的滄桑巨變,抒寫普通百姓的家國情懷,使網絡文學領域涌現出一批現實題材方面的優秀之作。這些作品如描寫改革開放歷史進程的《大江大河》《復興之路》《大國重工》《傳國工匠》等,講述各行業勞動者創業經歷與奮斗故事的《朝陽警事》《青春綻放在軍營》《明月度關山》《上海繁華》《幸福不平凡》《大山里的青春》等。網絡小說中現實題材創作的崛起與發展,既與中國作協等設立的網絡小說排行榜的持續力推和各大網站的強力推送有關,也與網絡作家自身的成長進步和姿態調整有關。這種青春性與成長性既給網絡文學帶來了可喜的變化,也給文壇帶來積極的影響。
令人欣喜的是,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之間的交流與互動,也日漸走向經常化和良性化。這一方面表現為很多網絡文學作品進入了“中國好書”等主流文學評獎或評論家的視野,一些優秀的網絡小說在這樣的評選中頻頻獲獎;另一方面,關于網絡文學的研究、評論活動頻次增加,無論是中國網絡文學影響力榜發布活動,還是中國網絡文學論壇,網絡作品線上研討會,都把高質量發展和提高創作水平作為討論的核心話題,并使一批作品納入學術研究和文學批評的視野,網絡文學的地位和作用不斷得到提升,由此推動了網絡文學主流化和精品化。另外,放眼網絡文學文藝全局來看,通過培養優質IP,出售版權進行影視、游戲等一系列改編來尋求獲取更大的商業價值,已成當前網絡文學文藝產業的主要發展方向。可以說,多種元素的跨界聯姻和融合發展,多種力量的積極參與和協同努力,向人們展現了網絡文學文藝的多種可能與未來走向,這種良性發展與美好前景正是人們所期待的,也是網絡文學文藝所應有的。由此,人們對習近平總書記對網絡文藝所提出的“引導他們成為繁榮社會主義文藝的有生力量”的期望也滿懷信心。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的最后一節,引用朱熹的著名詩句“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來表達黨對文藝工作和文藝工作者寄予的熱切厚望。在新時代的新征程中已經取得顯著進步和可喜成績的廣大作家藝術家和當代文學工作者,必將在習近平文化思想和文藝論述精神的強力指引下,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秉持包容開放,堅持守正創新,以不負黨和人民的期待,不負時代的使命的新姿態與新作為,為推動文藝的更大發展與更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發揮自己的獨特作用,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