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葉小沫:一生心之所系
    來源:文藝報 | 葉小沫  2024年10月21日10:51

    葉圣陶和葉小沫游動物園合影

    我的爺爺葉圣陶先生活到了94歲,在他長長的一生中,為社會,為人們,為孩子做了許多事情。如今他雖然已經過世36年了,人們依然記得他,在一些特殊的日子里都會紀念他。今年的10月28日,是爺爺誕辰130周年。教育界、編輯界、出版界、文學界,那些和爺爺同行的朋友們,會開會或者發文章紀念這位可敬可愛的前輩。我想,大家紀念爺爺,是為了傳承他的道德文章,是為了向他學習,是一件好事情。

    為孩子們編語文課本

    我從小和爺爺生活在一起,他看我長大,教我做人,直到我40歲他過世。之前,爺爺的書我看得不多,對他的這一輩子了解得也不多。在我退休的前一年,爸爸也離開了我們。從這以后,我就常常要以葉家后代的身份,參加人們為爺爺舉辦的各種紀念活動。每次開會前,為了寫好會上的發言稿,我都要讀一些有關的書,在會上我還會像小學生那樣,很認真地聽大家的發言。就這樣一點點地積累,近二十年來,我漸漸對爺爺在文學、教育、編輯、出版各個方面的成就有了一些了解,也終于明白了,為什么他過世這么多年了,人們還會舉行各種活動來紀念他,贊揚他的道德風范,學習他的做人、做事和作文。也漸漸體會了趙樸初先生為葉圣陶紀念館牌匾上寫下的“一代師表”這四個字的分量。我說現在對爺爺有了一些了解,也只是皮毛,是相對以前的我而言的。盡管如此,我還是用自己膚淺的認知,給爺爺所做的事情,所取得的成就排了一下隊,覺得一輩子編寫教科書這件事,應該是爺爺的一生所系,是他所做的所有的事情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我的爺爺出生在一個并不富裕的家庭,父親很重視對他的培養和教育。在爺爺18歲中學畢業的時候,他的父親已經年邁,一家幾口靠老人家一人養活,實在是有些勉為其難。于是懂事的爺爺決心中斷學業,做小學教師補貼家用。爺爺自己恐怕也沒有想到,他最早的教師工作,竟使他一生與教育結緣。無論是開始做教師,還是后來做了編輯,他從此再也沒有離開過教育這個領域。

    爺爺從小就養成了做事認真的習慣。在做教師的初期,盡管他對這個職業有過彷徨和動搖,但是在工作的時候依然非常認真。他不斷思考各種各樣的教學問題,不斷實踐和總結教學中的經驗和教訓,不斷向他覺得比他做得好的同伴們學習。幾年下來,他對教學的實踐和思考,都詳細地記錄在了他當年的日記里。正因為有了這樣的積累,在爺爺的心中,對什么樣的學校才是好學校,學校應該培養什么樣的學生,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什么,漸漸形成了自己的見解和藍圖,還常常把這些想法拿出來和好朋友討論。1917年,就在爺爺做教師后的第5年,他在蘇州甪直教書的中學同學吳賓若和王伯祥,寫信邀請他到甪直去教書。他們告訴爺爺,在他們執教的蘇州甪直,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民風樸實,吳縣縣立第五高等小學更有熱心教育的年輕教師,有實現他的教育理想的條件和土壤。于是爺爺滿懷著熱情和抱負,毅然決然離開大上海,乘著小船,欣然前往當時只通水路的江南古鎮。正是在這里,爺爺和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們,一起開始了他們理想中的學校的教育改革。

    爺爺他們教育改革的第一步,就是自編國文教材。爺爺說,以往的教科書,大都是由不懂教育的編輯先生拼湊出來的,因此不適合做教材。好的教材應該由有教學經驗、懂得孩子的教師來編寫。爺爺認為,教科書要能帶著學生脫離舊社會,認識人生的價值,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爺爺提倡白話文、語體文,他編的課本用的就是白話文和語體文。新課本顧及了語文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有古典名著,如顧炎武的《與友人論學書》、杜甫的《兵車行》;有根據名作改編的語體文《荊軻刺秦王》;有新文化運動中涌現出來作家的優秀作品,魯迅的《孔乙己》、胡適的《一顆星兒》、周作人的《小河》;有翻譯作品,莫泊桑的《項鏈》、都德的《最后一課》、易卜生的《娜拉》。和那些老課本比起來,爺爺他們編的課本內容新鮮,文字順暢易懂,每一篇都有選入課本的道理,可以思考,可以運用。爺爺在甪直編寫的第一部教材,由于年代久遠,又是只為一所學校編寫的,數量不大,因此沒有能夠保存下來,但是關于編寫語文教材的指導思想,在那次就基本上已經形成了。

    由爺爺和朋友們編輯,由出版社正式出版的教材,最早的應該是1923年他離開甪直,到商務印書館國文部做編輯,和顧頡剛先生一起編寫的,新學制初中《國語》教科書,一套共6冊。從那以后,爺爺就開始了他長達六十多年的教科書編寫工作。1931年,爺爺正式加入了朋友比較多的開明書店,在那里他編選的第一本教材是《開明語體文選類編》。1932年,爺爺花了一年時間,一個人編輯了一套《開明國語課本》,小學初級學生8冊,小學高級學生4冊,共12冊,豐子愷先生為這套課本畫了插圖。接著,在1934年,爺爺和夏丏尊、宋云彬、陳望道合編了《開明國文講義》。1935年,爺爺和夏丏尊先生合編了《國文百八課》。1937年,爺爺和夏丏尊先生合編了《初中國文教本》6冊。1946年,爺爺和周予同、郭紹虞、覃必陶合編了《開明新編國文讀本》3冊。1947年,爺爺編了《少年國語讀本》4冊。1948年,爺爺和朋友們一起編選了《開明新編高級國文讀本》6冊和《開明文言讀本》,自己編了4冊一套的《幼童國語課本》。看看這長長的書單,誰會想到在二十多年間,爺爺要不就是獨自一人,要不就是和兩三位朋友一起,竟編寫過這么多套的國文課本。

    1932年,爺爺在編寫《開明國語課本》的時候,在書的前面寫下了他的編寫要旨,這應該就是他編輯教科書的指導思想。要旨都不長,卻是1917年以來,甚至在以后的那些歲月里,他編寫語文教材的基本依據。在初級課本的第二條中,爺爺說:“本書內容以兒童的生活為中心,取材從兒童的周圍開始,隨著兒童生活的進展,逐漸拓張到廣大的社會。與社會、自然、藝術等科企圖作充分的聯絡,但本身仍然是文學的。”在高級本的第二條中,爺爺說:“本書教材隨著兒童生活的進展,從家庭、學校逐漸拓張到廣大的社會,與衛生、體育、自然、勞作、美術、音樂、藝術等科充分的聯絡,但每課本身依然是文學的讀物。”看了爺爺寫的這些話,我覺得他在編輯國語課本的時候,始終堅持貫徹了兩點:一是,以兒童生活為中心,從學校逐漸拓張到廣大的社會;二是,每課的本身必是文學讀物。爺爺說的這兩點,說到底就是編課本要以“學生為本”,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熱愛他們,尊重他們,滿足他們成長的需要。《開明國語課本》在20世紀30年代出版后,十余年里印刷了四十多版,被當時的學校廣為采用,受到老師和學生的喜愛。如今八十多年過去了,這套老課本依然受到了許多老師和讀者的懷念,也給編輯教材的同志們,提供了一個可以借鑒的范本。

    如果說,新中國成立前的二十幾年,編教科書還只是爺爺諸多工作中的一部分,算不上是主業,而且有時候是他自己,有時候是和幾位朋友一起編的,那么從1950年他擔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開始,他的主要工作就是編寫教科書了。爺爺再也不是單槍匹馬一個人上陣,而是要帶領著全社的編輯們一起干了。在最初的一兩年,爺爺帶著為數不多的編輯們干了一件大事情,主持修訂和編撰了新中國的第一套大、中、小學生用書,被稱為統編教材。這項工作的任務之艱巨,數量之龐大,時間之緊迫,讓人難以想象。至此,從新中國成立到“文革”初期的十七年間,爺爺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都貢獻給了新中國的教科書的編輯和出版事業上了。“文革”以后,爺爺年事已高,不再主持教材編寫的具體工作,人教社在編寫新教材的時候,只要遇到問題,還是會去向爺爺請教,聽聽他的看法和建議。

    1988年2月16日,爺爺走完了他長長的一生,享年94歲。人民教育出版社發表了一篇署名文章:《痛悼我們的老社長葉圣陶》。文中說,1985年的春節,出版社的同志們去看望爺爺。那時候爺爺已經91歲了,因為身體不適躺在病床上。爺爺對前來看他的同志們說:

    “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文件,我是在病床上聽家里人念的。我一邊聽一邊想,如果我年輕二三十歲,像五十年代六十年代那樣,還在人教社跟同志們一起工作,面臨這場偉大的改革,咱們應該在哪方面著力呢?

    我想,中小學課本恐怕得修訂或者重編。從內容講,要剔去陳舊的材料,補充必要的新知識,還要注意各學科間的相互聯系和配合,避免重復和累贅;從方法講,要靈活地運用啟發式,避免呆板的注入式;從效果講,要做到讓老師便于教,讓學生樂于學。此外,還要為職業中學,為成人普及教育,各編一套切實有用的課本。幼兒教材也得抓緊搞,好讓孩子們在進小學之前,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語言習慣,受到培養最基本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的訓練。”

    爺爺雖然已經年邁,但是有關編寫教材的事兒,他依然時掛心間,因此他才會對前來看他的同志們說了這么多話。這些話絕不是爺爺一時興起隨口說出來的,而是他對自己年老力衰,力不從心的內疚;是他對在火熱的年代,為編輯新中國第一套教科書,和同志們一起夜以繼日戰斗的懷念。那時候已經年邁的爺爺,不僅想要和同志們一起上陣,甚至連如果真的去做,要從哪三方面努力,都已經想得很清楚了。

    爺爺編了一輩子的課本,在幾十年漫長的編輯過程中,他總在不斷地思考和改進,總在不斷地求新,還摸索總結出了編輯教材的三條經驗。面對著來看望他的年輕編輯,他認真坦誠地把他總結出來的經驗說給他們聽。他說:

    “提高課本的質量,主要經驗有三條:一是多調查多研究,要著重效果,分析原因;二是多向老師請教,因為他們是實踐者;三是在工作中鍛煉,不斷地提高編寫能力。希望同志們努力不懈,使自己的工作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

    爺爺的這些話看上去普普通通,卻是他用一生換來的經驗之談,并且誠心誠意語重心長,希望能對同志們今后的工作有所幫助。看到這里我禁不住落下淚來。一位已經91歲的老人,在他的遲暮之年,最放心不下的,還是孩子們每天都要學習的教科書,他已經為之著力了一輩子,說是出于感情也好,說是出于責任也罷,直到生命的最后時刻,他依然放心不下。這讓我仿佛看到一個須髯皆白的老者,他仍然渴望著把酒臨風,和同伴一起砥礪前行。我想起曹操的詩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我對課本的回憶

    從上小學一年級,我就有了自己的課本。老師說那是天天都要用的東西,一定要保護好。我用很結實的牛皮紙包好書皮,然后走到爺爺屋里,請他幫我用毛筆寫上科目、班級和我的名字。課本天天要從書包里拿出拿進,要在課堂和回家的時候反復翻看,一個學期下來,書皮已經磨損得不像樣子了,課本保護得還是挺好的。請爺爺幫我在書皮上寫字,在我已經成為每年開學的慣例,開始只有語文和算術兩本,后來就有了歷史、地理、自然,再后來就有了化學、物理、生物。每次我拿著一摞課本去找爺爺,他都會停下手上的活兒,拿起桌上的毛筆,一筆一劃認真地為我寫下每一個字。爺爺的字大小得體、排列得當、工工整整,看上去清爽舒服。當時我不覺得珍貴,現在想想,如果能把這些書皮保存下來,應該是挺有紀念意義的事兒。爺爺年年為我寫書皮兒,可是從來沒有對我說過,這些課本都是他和他的同事們一起編輯的,尤其是語文課本,從一年級到初中、高中,每一篇他都讀過改過,熟悉其中的一字一句。

    每年兩個開學日,兩次丟掉舊課本領取新課本,在不知不覺中,我認識了文字,學會了計算,知道了世界的多樣和廣闊,學到了做人的道理。可是我沒有留意歲月在偷偷流逝,自己卻在不知不覺中,隨著讀過的課本慢慢長大。現在算下來,每一個讀書人,小學6年,初中高中6年,如果能上大學再學4年,有課本陪伴的日子就是16年,占去了一個人大約五分之一的歲月,可真是夠漫長的。我想,在學子們終于畢業可以甩掉課本,再也用不著為考試和升學焦慮的時候,不知道有沒有人想過,應該好好地感謝一下那些編輯課本的人,是他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堅持和努力,大家才能讀著課本學有所成,終于可以走向社會,也終于可以為祖國、為人民、為家人、為自己做點兒什么事情了。反思自己,我好像真的就從來也沒有想過這件事情,好像這一切都是順其自然理所當然。直到現在,在我認識到爺爺這一輩子在做的事情中,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為學生們編課本,一時間竟不知道該怎么做,才能感謝他為此付出的辛苦和努力。心里想著,如果爺爺還在,我一定要專門為這件事走到他的面前,恭恭敬敬地給他鞠個躬,也要給所有編輯課本的編輯們,恭恭敬敬地鞠個躬,以表示我真誠的敬意。

    我從小看著爺爺上午去辦公,中午回來吃午飯,吃過午飯休息一會兒,就坐在書桌前改稿子了,而且常常一坐就是一下午。等我知道爺爺是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是在為全國的中小學生編寫課本,應該已經是小學高年級的事了。那時候無論我什么時間走進爺爺的屋子,看到的永遠都是他的后背,他正聚精會神地伏案工作,直到吃晚飯才會停筆。這樣的日子是我們家的常態。后來我才知道,爺爺上午到社里,是去和各個學科的編輯們討論教材編寫中的問題,下午在家里改課本,是因為家里比較清靜,沒有人來打擾他。可是那時候的我依然不了解,對于一個國家來說,這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也沒有覺得,這是關系到全國每一個孩子成長的大事情,在我看來這就是爺爺的工作。

    (作者系葉圣陶孫女)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无码|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入口 |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秒拍|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18| 国产国拍精品亚洲AV片| 下载天堂国产AV成人无码精品网站 | 国产精品无码A∨精品影院| 免费久久精品国产片香蕉|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欧洲熟妇精品视频| 国产av永久精品无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天海翼 |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麻豆专区 | 妇女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 国产精品久久影院| 99精品视频99| 久久久亚洲精品国产| 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精品 美利坚| 精品久久中文字幕| 人妻少妇精品视频三区二区一区| 91亚洲精品第一综合不卡播放| 国产精品三级在线观看无码 | 亚洲精品不卡视频| 久久中文字幕2021精品| 国产麻豆精品一区二区三区v视界| 国产精品亚洲w码日韩中文|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青草| 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2021| 国产精品入口麻豆完整版| 精品无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看国产精品3a黄的视频| 2017国产精品自拍| 国产精品自在拍在线拍| 97久久超碰国产精品2021| 亚洲精品国产国语| 国产精品无码亚洲精品2021| 伊人无码精品久久一区二区| 免费精品人在线二线三线区别 | 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小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