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期鏖戰:電影如何破解“生不逢時”難題
在今年電影市場中,“撤檔”一詞頻頻闖入大眾視野,引發觀眾對于電影撤檔這一現象的持續關注。春節檔期間,便有《我們一起搖太陽》《黃貔:天降財神貓》《紅毯先生》《八戒之天蓬下界》4部影片接連撤檔;五一檔也有電影《沒有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事》和動畫電影《小倩》先后撤檔;今年十一檔,電影《出入平安》和動畫電影《皮皮魯和魯西西之309暗室》也相繼選擇了退出這一檔期的角逐。檔期對于一部電影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撤檔背后,實則是市場競爭、觀眾預期、影片質量等諸多因素相互交織、彼此抗衡的復雜博弈。電影應如何選擇合適的時機上映?決定檔期內電影票房成敗的關鍵要素有哪些?面對激烈競爭的電影市場,如何制定有效的營銷策略來提升影片在檔期內的票房表現和影響力?在10月9日由中國電影評論學會、中國電影基金會鐘惦棐電影評論發展專項基金等聯合主辦的電影《出入平安》專家座談會上,與會專家圍繞影片的藝術特色、檔期選擇、營銷策略和市場前景等問題展開深入討論。
檔期“氣質”不對口,難以“被點燃”
作為最早定檔國慶檔的電影之一,《出入平安》早在今年6月便公開宣布于9月30日全國公映。影片擁有強大陣容,導演劉江江曾憑借首部電影《人生大事》獲得17億元票房佳績,并榮獲第35屆金雞獎“最佳導演處女作”。領銜主演包括肖央、阿云嘎、古力娜扎、黃小蕾等演員。這樣的豪華班底無疑為電影《出入平安》增添了諸多看點,也讓觀眾對這部影片在國慶檔的表現充滿了好奇與期待。遺憾的是,影片上映首日排片占比僅為8.8%,票房占比為6.6%。第二天的排片更是降到6.1%,票房占比直接跌到1.3%。對比同檔期其他影片,《出入平安》與票房前五名的差距顯著,累計票房僅1845萬元。10月3日晚,電影《出入平安》在上映4天后宣布決定退出國慶檔,上映檔期待定。
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所所長趙衛防認為,影片在國慶檔遭遇失利的原因之一在于檔期的選擇。“國慶檔通常在人們的認知中具有特定的主題傾向,往往被視為愛國主題影片大放異彩的檔期。像《出入平安》這類展現大災環境下人們面臨生死抉擇的電影,與國慶檔的契合度相對欠佳。此類影片的題材內涵和情感基調,更適宜放置在暑期檔。”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常務副會長張衛同樣表示,影片遺憾撤檔的原因在于其“生不逢時”。他談到,在固定檔期內,觀眾的購買力是有限的,會優先選擇有流量、高口碑的影片,由此也就構成了同檔期電影幾十倍、百倍的票房差勢。而《出入平安》的敘事基礎建立在家庭觀念之上,這與當今部分年輕電影觀眾“不成家、不婚戀”觀念形成了對撞與錯位。同時,國慶檔需要相對歡慶和振奮的影片,《出入平安》沉重苦難的氣質明顯不占優勢。
“影片在預售期間未能收獲預期的票房收益,那時出品方和制作方就應重新審視市場策略,盡早做出改檔或撤檔的安排。而不應在上映4天后匆匆撤檔,如此倉促的決策不僅可能讓前期的宣傳投入部分付諸東流,還可能給觀眾留下不好的印象。”《中國電影報》副總編輯張晉鋒談到,《“十四五”中國電影發展規劃》提出建設高水平電影市場體系,鼓勵開展分線發行、多輪次發行、區域發行、分眾發行等創新業務,促進人民院線、藝術院線等特色院線發展。“未來伴隨著分線發行的逐步實施,電影的營銷策略也要向著分眾化、精準化靠攏。”
原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副局長喇培康直言,影片其實不該撤檔,而應堅持到最后。“影片本身充滿著蓬勃的正能量,閃耀著人性的光輝,是對大愛的崇高禮贊。從編劇、導演、演員到美術多方合力,使得影片的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達到高度統一。主創團隊應該對自己的作品有信心,不應貿然放棄。”他談到,縱觀全球電影市場,所有宣布撤檔后再度上映的電影,能夠取得成功的鳳毛麟角。一部影片就是一根火柴,它只能被點燃一次。當一部電影首次定檔,前期的宣傳、制作投入以及觀眾的期待,都是為其“點燃”準備的。一旦撤檔,那股最初的沖擊力和新鮮感便會悄然消逝。
是否以“撤檔”論成敗
影片導演劉江江坦言,當初官宣定檔時,可謂來勢洶洶、志在必得,而如今卻是兵荒馬亂、狀況百出。他將此次拍攝過程比喻為“小馬拉大車上陡坡”,面對唐山大地震這一宏大故事背景,他帶領團隊花費很長時間去破題,最終決定用公路片的類型結構和反差式的戲劇前提,來創作一個另類或者有突破性的災難電影。“肯定是有遺憾的,影片并非完美之作。作為一名導演,最重要的是在逆境中探尋希望,將阻力轉化為動力,在艱難前行中,不斷成長。”
“當下電影市場環境日益嚴苛,競爭態勢愈發激烈,觀眾的審美需求日益提高。一部影片想要獲得口碑和票房的雙豐收,就需要創作者考慮得更為周全細致,影片的故事內容要構建得更加扎實穩固,情節的發展要合乎邏輯且富有張力,不斷出奇出新。”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常務副主任宋智勤表示,《出入平安》從真實真事上汲取力量,制作精良又富有誠意,歌頌了生死大愛。檔期的確是影響影片票房的重要因素,但并非唯一因素。影片也存在用力稍猛、設計感略重等瑕疵。中國電影制片人協會理事長焦宏奮認為,電影撤檔并不必然意味著失敗,不應單純以是否撤檔來判定一部電影質量的好壞。“中國擁有龐大的電影市場基礎,其中包括14億規模的電影觀眾群體以及遍布各地的8萬余塊銀幕。但實際上,每年能夠進入影院和觀眾見面的電影并不多。撤檔只是一個階段性的決策行為。我們應以更加全面、客觀和發展的眼光來看待撤檔這一現象,給予電影創作者和作品更多的理解與包容,鼓勵他們在電影藝術的道路上不斷探索、前行,共同推動中國電影事業的繁榮與發展。”
“卷土重來未可知”
“電影想要吸引當下年輕觀眾,要從‘獵奇’和‘共情’這兩方面發力。所謂獵奇,就是讓觀眾看到一個他之前從沒看過的故事,而共情則是使觀眾能夠深入感受到影片中人物的情感世界,與角色同呼吸共命運。”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認為,好的電影不應被市場埋沒,還是要千方百計實現電影與觀眾的雙向奔赴。“電影《出入平安》應尋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來發現其目標觀眾群體,讓這部電影的特質、亮點以及動情之處皆能被觀眾所看到,贏得更多受眾的認可,得以更好發展。”
針對影片當前所面臨的難題,影評人、“四味毒叔”創始人譚飛談到,在當下環境中,一部電影的類型化標簽顯得尤為關鍵。要盡快找到影片與觀眾之間能夠相互契合的情緒點,如此方能迅速切入市場、拓展市場。“對于《出入平安》這樣一部極具深度、質感與力度的影片而言,后續的發展之路依舊漫長,團隊需重新明確目標受眾群體,精準探尋觀眾的共情之處。”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產業評論專委會副會長、聚影匯創始人朱玉卿提議,要緊密結合市場風向,實現策略的有效轉換,更多地傾聽觀眾的內心聲音,深入挖掘口碑層面的建設性意見。
毋庸置疑,伴隨時代的變遷,歷經線上娛樂生活模式的迅猛崛起,電影行業吸引觀眾的方式也需要不斷推陳出新。專家建議,一方面,電影行業需要更加努力地挖掘自身獨特的魅力,堅守藝術創新的追求。這不僅要求電影在內容創作上更加精益求精,注重故事的創新性、情感的共鳴性以及視覺效果的震撼性,還需要在營銷宣傳方式上與時俱進,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等渠道進行精準推廣,提高影片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另一方面,電影行業要努力朝著規模化、專業化、成熟化的方向發展。積極拓展延伸產業鏈,提高資源整合能力,實現從制作到發行放映的全流程優化。對于中小成本投資的影片,要深入研究不同受眾群體的喜好和需求,通過細分市場來精準定位目標觀眾,讓這些影片能夠找到屬于自己的觀眾群體,實現真正的雙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