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珠峰測高的人們》:寫出英雄的精神之美
鐘法權的報告文學《為珠峰測高的人們》謳歌“最美奮斗者”——國測一大隊英雄群體,讀罷深深為英雄們用汗水乃至生命默默丈量祖國大好河山的壯舉所感動。報告文學的魅力,在于能夠真實記錄時代的風云,直面描寫生活的現場。所以,鮮明的時代感是報告文學的重要特征。而一部作品的時代感,則來自于作者通過扎實的采訪、細致的觀察、傾情的書寫,對人物和故事的現場感再現。
成功運用現場感再現的手法,是《為珠峰測高的人們》這部作品給我的最深刻的感受。寫出現場真實感,離不開作者扎實的采訪。周立波曾說過,報告文學和特寫要靠“調查研究來積蓄豐富的素材,要把事情的經過、人物的真容、場地的實景審察清楚了,然后才提筆伸紙。”觀察越精微,場景越真實;采訪越扎實,再現越生動。《為珠峰測高的人們》以為珠峰測高為主線,生動記錄了國測一大隊隊員們勇攀珠峰、服務科考,勇闖生命禁區、報效國家的感人事跡。攀登珠峰的細節,作者寫得非常生動形象,這離不開作者扎實的采訪工作。在本書的后記中,作者詳細記述了2014年10月在青藏高原某兵站的采訪經歷,這些難忘的經歷也為創作提供了豐厚的生活積淀。
面對大量的采訪資料,如何確定作品的表現角度,往往考驗一位作家的寫作功力。《為珠峰測高的人們》一書的立意是寫出國測一大隊的英雄群像。作者將珠峰的險峻、攀登珠峰的重重困難作為背景,從而襯托出郁期青、任秀波、李國鵬等幾代測繪隊員勇于拼搏、犧牲奉獻、淡泊名利、服務人民的精神境界。登頂珠峰后,作為測量工具的紅色“覘標”,是作者捕捉到的核心異象。這個紅色的“覘標”,也成為測量英雄們精神海拔的工具。全書中,作者用最重的筆墨寫的是第三章《紅色覘標立珠峰》。這一章,正是作者確定寫作角度的“立意”之所在。“比珠峰更高的是紅色覘標,比覘標更高的是測量隊員們的信仰”是本書的寫作立意,正如作者所言,“雖然專寫珠峰的只有三章,但這三章的篇幅卻超過全書的二分之一,攀登珠峰、為珠峰測高是全書的重中之重”。由此可見,作者對寫作對象認識越深刻,理解越到位,把握越準確,就越能找到最佳的表現角度,從而找到寫作的立意和突破點。
《為珠峰測高的人們》一書的作者是一位軍旅作家。“祖國是人民最堅實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縱觀歷史,軍事文學始終以歌唱祖國、禮贊英雄為永恒主題,推出了一大批優秀作品,在全社會匯聚起崇尚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的強大正能量。本書作者鐘法權正是很好地繼承了軍事文學的優良傳統,以對黨、祖國和人民的赤誠之心,寫出了測繪隊員這個英雄群體的感人事跡。我想,如果沒有對英雄精神的書寫,那么攀登珠峰、抵達南極,在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和玉樹地震等自然災害時國測一大隊所發揮的關鍵性作用等等,也僅僅構成報告文學的背景。而只有發現了人物的精神,才會使人物產生立體感。作者為了襯托英雄的精神境界,還專門寫了英雄們的妻子。本書第七章《半邊天的奉獻》,看似與主題并不太相關,卻也是寫作中的渲染之筆,對于刻畫英雄人物的精神境界具有重要作用。對英雄的書寫,最重要的是寫出精神。正如作者在本書的“序”中所寫,“珠峰的雄壯之美,也是他們攀登珠峰的崇高理想之美、挑戰極限的勇敢之美和無私奉獻的忘我之美。這些美既是一種意蘊,又是一種象征,還是一種追求,更是與珠峰共存于天地之間的人間大美”。寫出英雄的精神之美,也就找到了書寫英雄的準確“坐標”,這或許就是《為珠峰測高的人們》一書給我們帶來的最大啟示。
(作者系國防大學解放軍文化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