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燈盞”書系作品朗讀會:每個寫作者都是一盞燈
2024年是中國作家網原創作品選“燈盞”書系推出的第六年。六年來,“燈盞”書系已推出近350個作者的原創作品,呈現出豐富的創作成果和蓬勃的生命力,越來越成為廣大文學愛好者發表作品的重要平臺。
10月15日,中國作家網文學直播間舉辦了“中國作家網‘文學之星’作品選《燈盞》朗讀會”的直播活動。特邀《詩選刊》主編、批評家桫欏,魯迅文學院教研部副主任譚杰,北京電影學院副教授、青年詩人李嘯洋,魯迅文學院教師、青年詩人楊碧薇,《文藝報》編輯、青年評論家康春華,《當代》文學雜志編輯、青年作家于文舲,《燈盞》作者代表宋煜,以及中國作家網編輯、青年作家李英俊,以“照亮世界的棱角”為主題,結合當下文學熱點與具體的文學作品,從選稿與創作、點評與閱讀、出版與傳播等角度展開交流。活動還邀請有聲廣角工作室的朗讀者朗誦《燈盞》中的部分作品,以聲情并茂的朗誦走進文學作品,領略文學魅力。活動由中國作家網編輯鄧潔舲主持。
李嘯洋(右一)、康春華(右二)談素人寫作
“人工智能時代,每個人都應該拿起筆”
近年來,素人寫作日益受到關注,這些作者大多來自基層,憑借著對文學的熱愛和執著,創作出一大批優秀的作品,比如胡安焉《我在北京送快遞》、黑桃《我在上海開出租》、王計兵《低處飛行》、陳年喜《峽河西流去》等等。
李嘯洋也關注到這一現象,在他看來,素人寫作的共同特征在于其非職業化,他們的寫作大多從業余興趣出發,盡管如此,這并不意味著這些作品的質量不高。另一方面,這類創作者往往專注于自己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因為過度關注自我而缺乏長遠的目光與廣大的情懷,這也是部分寫作者第一部作品能取得成功但后續作品卻難以為繼的原因之一。為此,他建議寫作者在基于個人生活經驗的同時,也要汲取廣泛的文學經驗,多讀經典的文學作品,通過閱讀打開自己的世界,不斷提升文學素養,從而提高作品的文學質量。
在康春華看來,在人工智能與大數據不斷侵占思考的時代,鼓勵素人寫作有助于捍衛寫作。我們以往或許會認為普通人的寫作只是經驗的同質化,缺乏真正的價值。然而,在人工智能這個龐大的科技產品面前,每個人的寫作都變得極具意義。這是因為每個人的寫作都蘊含著他們獨特的人生經驗、思考和感悟,這些獨特的元素是機器所無法復制的。“人工智能時代,每個人都應該拿起筆,記錄下身邊發生的故事。無論我們寫的是不是文學作品,都應該用人類獨有的感知去描繪這個世界。我們要捍衛自己的寫作姿態,捍衛寫作這件事情本身。”康春華說。
有聲廣角工作室的朗讀者朗誦《燈盞》中的部分作品
有聲廣角工作室的朗讀者朗誦《燈盞》中的部分作品
桫欏(右三)、于文舲(右二)、宋煜(右一)分享投稿經歷并給寫作者提出投稿建議
“最重要的還是寫出好作品”
作家們總會被問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什么要寫作?”關于這個問題,每個作者都有不同的答案。
回憶起自己第一次創作投稿的經歷,桫欏記憶猶新,“我第一次投稿是一篇時政評論,懷著忐忑的心情將文章寄給了報社,結果被安排在報紙的頭版,這讓我非常激動,也激勵了我繼續寫作。”
于文舲的投稿經歷也極為有趣,她在給《北京文學》投稿時鬧了一個小烏龍,把一元郵票的面值錯寫成十元,結果收到了編輯認真核對的電話,雖然她的作品沒有被接受,但編輯老師的嚴謹認真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為中國作家網原創頻道的“資深”用戶,宋煜的寫作源于2018年給女兒閱讀的一首詩歌,恰恰是那首詩歌激發了他的創作沖動,他接連寫下許多詩歌,在苦于無處發表時,宋煜偶然間發現了中國作家網,由此走上了他的詩歌創作道路。“詩歌對我來說是一種情緒的表達,也是我與外界溝通的媒介。中國作家網給了我展示自己作品的機會,讓我在不斷的寫作中磨練自己。”宋煜將詩歌寫作比作“林中路”,而詩人則是護林工人,他期望自己在未來的創作中能以獨特的視角和細膩的情感,探索并維護著文字的森林。
對談現場,桫欏與于文舲還從編輯角度為創作者提出了誠懇實用的投稿建議:要提高稿件的成功率,首先要研究目標雜志,確保稿件適合該雜志的風格和欄目;要保證稿件信息的完整,包括作者的信息、聯系方式等,避免因信息缺失導致聯系不上作者;了解刊物的體量和字數限制也很重要,避免提交過長或過短的稿件;了解刊物是否具有特定的傾向或功能,比如是否傾向于推薦新人或本省作者,這有助于選擇合適的刊物進行投稿。但無論如何,兩位編輯一致表示,“對作者而言,作品是第一要義,最重要的還是寫出好作品”。
《燈盞》作者代表宋煜朗誦《她小心摘下易變質的詞語(組詩)》
譚杰(右三)、楊碧薇(右二)點評《燈盞》,李英俊(右一)分享《燈盞》背后的故事
每個寫作者都是照亮世界的“燈盞”
作為點評嘉賓,譚杰分享了她對《中國作家網2023年度“文學之星”原創作品選》中散文和小說創作的整體印象與獨特觀察。
她注意到,在這一年的入選作品中,作家們對生活和現實的觀察與思考更加深入,文本在深度、新穎度和豐富性上都有所提升。散文方面,多寫景抒情和鄉土自然主題,以及對家族往事的追憶,比如《曠野三章》展現了堅定不渝的生命力,《寫給南潯的組章》則將南潯的歷史與作者的所思所想相互融合,呈現出江南風情,《塵封的胡同》和《墻根下的縮影》則追憶了故鄉和家族往事,展現了時代中的人生百態。小說方面,作家們在藝術層面進行了深刻的探索,展現了人物的獨特性格和鮮活的生命力,比如《水漬》通過一片水漬引發的糾紛,展現了現代都市獨立女性復雜的形象與生存狀態,《拘魂枕》則通過農村迷信的故事,展現了兩代人的沖突與對照。
楊碧薇對詩歌作品進行了點評,她在強調作品選中詩歌體量龐大和內容豐富的同時,也驚喜于不同行業作者的參與,特別是勞動主題詩歌的茂盛,讓她看到了新詩里關于勞動書寫的另一種面貌。她還談到,當下詩歌創作可以發揮詩歌欄目的數據庫功能,以提升新詩的整體質量和詩學傳承的有效性,而中國作家網原創頻道就很好地發揮了這樣的作用,為廣大文學愛好者提供了創作的平臺,讓好作品被看見、被發現。
李英俊則透露了《燈盞》背后的故事,作為編輯,他從2019年開始負責“燈盞”系列的出版。他介紹說,“燈盞”書系中的作品,都是從中國作家網原創頻道海量的作品中擇優選出來的,在挑選過程中,總能從不同的作者身上感受到他們對寫作和文學的熱情與執著。他希望通過“燈盞”系列讓更多好作品被看見、閱讀和評價,也希望中國作家網原創頻道成為更多文學愛好者發表作品的園地。
“燈盞”系列延續至今,是中國作家網原創頻道多年努力的成果。從最初的探索到現在的成熟,“燈盞”書系在封面、開本、冊數上的變化,見證了中國作家網對基層作家原創作品的持續關注與不懈付出。不管外在“顏值”如何變化,“燈盞”系列內在的質地始終溫暖、包容,團結、鼓勵寫作者和廣大文學愛好者的初衷從未改變,希冀成為一個系列,一個辨識度極高的文學品牌的探索和勇氣絲毫不減。正如它的書名所寓意的那樣,每一個寫作者都是一個“燈盞”,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只要手中的筆不停歇,世界之廣袤將在我們眼前徐徐展開,就讓這些螢火一樣的夢想匯成盞盞燈火,于萬千文字間,帶領我們尋覓那抹獨特的光亮。
攝影:馮海文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