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十月》2024年第5期 | 丁帆:我們的田野(節選)
    來源:《十月》2024年第5期 | 丁帆  2024年10月23日08:25

    丁帆,1952年5月生于蘇州,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南京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曾任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學會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中文學科組第四、第五屆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社會科學中文學科評審委員,中國作協理論委員會副主任,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現代文學叢刊》《揚子江文學評論》主編。自1979年在《文學評論》上發表學術論文以來,共發表論文600余篇,有論著30余種。總計文字3000萬字。

    我們的田野

    丁帆

    我常常在思考,新中國幾代少年兒童歌曲中影響最大的歌曲,至今仍在經久不息傳唱的歌曲,到底是哪幾首呢?如果讓我來遴選,我可能只選兩首,一首是《讓我們蕩起雙槳》,另一首是《我們的田野》。前者是共和國首都北京畫面中的畫外音樂,它成了首都兒童浪漫曲的象征,它是“祖國花朵”最向往的美麗風景,也是幸福生活的寫照,那是歌詠城市風景畫的浪漫圖景;而后者是抒發鄉村風景畫的宏闊畫卷,無疑,它是歌詠祖國的象征,不僅歌詞通俗易懂,具有日常生活親近感,更是它那具有巨大聽覺沖擊力的優美旋律,俘獲了千千萬萬“生活在別處”的少年兒童心靈。但那是只有經歷過城鄉兩種生活形態的人,才能體會到它深刻的內涵。

    無疑,這兩首歌即使穿越七十多年的時光隧道,只要它們的旋律一旦響起,你就會進入那種激情澎湃的樂境之中,即使是在你彌留之際,播放這樣兩首歌曲,你也會在安詳的微笑中向這個世界告別的。

    當然,生長在城市里的少年兒童,尤其是在有湖泊的一線大城市里,是特別青睞《讓我們蕩起雙槳》這首歌曲的,它的曲詞作者是著名的音樂家喬羽和劉熾,雖然,詞曲作者當年還并不是很有名氣,但就這首歌曲就讓他們爆得大名,那是因為這首歌是1955年為并不算好看的兒童電影《祖國的花朵》配的主題曲,如今,當年的電影故事情節早已被人們忘卻了,而這首歌曲卻廣為傳唱,成為歷史的經典。而恰恰正是這首電影主題曲,將另一首在它兩年前的1953年就問世的《我們的田野》,湮沒在歌聲嘹亮的祖國花朵浪漫抒情的歌喉中了,直到20世紀80年代又重新成為歷史的新經典,重新登上了高高的領獎臺,尤其是2013年六一兒童節,著名歌唱家廖昌永和她女兒,在央視同臺演唱《我們的田野》,感動并征服了億萬觀眾,由此,也讓我想起了這首歌對我人生往事的許多回憶。

    我們小時候沒有電視看,只能在中央廣播電臺聽覺中度過看不到畫面的童年,除了故事平話的演說,就是音樂的享受了,那個時代兒童節目是一個名字叫“春天姐姐”的主持人,主持一個叫作“小喇叭”廣播節目,其中也播放兒童音樂,我聽到的《我們的田野》最早的童聲合唱,就是在這個節目里。

    據說這首歌最早的原唱者,是一個叫作張金利的不知名歌唱家,他在1953年示唱了這首歌,也許,那時錄音的器械落后,影響了音響效果,所以,無論是示唱,還是合唱,讓人并沒有覺得這首歌曲有那么令人震撼。

    我始終以為,其實一首歌曲的歌詞寫得好壞,并不重要,關鍵就在于作曲家譜寫的旋律是否動聽,因為旋律的和聲是跨越語言、國界和階級的,即便是盲人,感動他的就是旋律美的魅力,甚至連動物也會因旋律而感動。

    《我們的田野》譜曲者張文綱雖然名氣不大,但是這首歌的旋律十分優美,它為什么能夠在1980年真正得以“復活”,那就是旋律在好的視聽音響中,無限放大了音樂的效果,你閉上眼睛,沉浸在樂曲旋律的享宴中,身心得到無限愉悅的釋放,那才是生命靈魂中不能承受之重。

    《我們的田野》是當年著名兒童作家管樺作的詞,原本是為中央廣播電臺兒童節目趕制的組曲《夏天旅行之歌》中的第三曲,兒童詩詞歌謠通俗易懂,容易記住歌詞,因為管樺就是我們小學課文《小英雄雨來》的作者,又是著名兒童歌曲《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的作詞者,于是,我在《我們的田野》這首歌曲的跟唱中,一下就記住了歌詞。

    我們的田野,

    美麗的田野,

    碧綠的河水,

    流過無邊的稻田。

    無邊的稻田,

    好像起伏的海面。

    平靜的湖中,

    開滿了荷花,

    金色的鯉魚,

    長得多么的肥大。

    湖邊的蘆葦中,

    藏著成群的野鴨。

    風吹著森林,

    雷一樣的轟響,

    伐木的工人,

    請出一棵棵大樹。

    去建造樓房,

    去建造礦山和工廠。

    森林的背后,

    有淺藍色的群山,

    在那些山里,

    有野鹿和山羊。

    人們在勘測,

    那里埋藏著多少寶藏。

    高高的天空,

    雄鷹在飛翔,

    好像在守衛,

    遼闊美麗的土地。

    一會兒在草原,

    一會兒又向森林飛去。

    盡管我并不喜歡其中非詩性的歌詞,比如“金色的鯉魚,長得多么的肥大”,就像小時候看到那幅俗不可耐的肥碩的金色鯉魚高高躍起,跳過巨型水庫的“龍門”年畫那樣,身上起了雞皮疙瘩。但是,歌詞留下的畫面感,卻喚起了每一個時代少年兒童美麗的浪漫遐想。小時候寫作文,我曾經抄襲過其中的歌詞,老師竟然沒有發現。

    在少年時代向青春期過渡的時期,1968年的秋天,我們自愿下鄉插隊,首先想到的就是《我們的田野》中起首的那段歌詞:“美麗的田野,碧綠的河水,流過無邊的稻田。無邊的稻田,好像起伏的海面。平靜的湖中,開滿了荷花,金色的鯉魚,長得多么的肥大。湖邊的蘆葦中,藏著成群的野鴨。”所以,我們選擇的就是“美麗的田野”之地蘇北寶應縣,因為我們幻想著,那里雖然沒有森林和大海,卻有美麗的麥田和稻田的風景,還有湖泊和蘆葦,更有那懵懂的愛情,那是電影《柳堡的故事》留給我們這一代人可憐的浪漫情愫。

    哪知道我們陰差陽錯地誤進了另一個叫作“劉堡”的田野,那里少有河流,雖有“無邊的稻田”,但“平靜的湖中,開滿了荷花,金色的鯉魚”的風景在哪里呢?尤其是“湖邊的蘆葦中,藏著成群的野鴨”在哪里呢?雖然這里緊鄰縣城,但它不是我所幻想中的“我們的田野”。

    于是,幾個月后,我們又去了那個叫作下舍公社的水蕩,因為那里不僅有“碧綠的河水,流過無邊的稻田”。還有無邊的湖蕩,尤其是夕陽中“湖邊的蘆葦”,點綴著無邊浪漫的夢幻色彩,即使沒有落霞,野鴨在長天飛翔,也是一道充滿著詩意田野風景。直到二十年后,我才看到帕斯卡爾那本《會思想的蘆葦》,于是,才悟出了人與自然之間相通的生命本質意義所在。

    那年,我懷揣著英國女作家伏尼契的長篇小說《牛虻》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去尋覓風景如畫的“我們的田野”去了。當然,我也做好了吃苦的準備,苦難,難道還有牛虻遭受過的痛苦生活劇烈嗎?只要有浪漫田野上的風景陪伴,一切都不在話下。

    殊不知,“我們的田野”等待我的并不是那種《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憧憬,我經歷的是一場中國農耕文明與工業文明大搏戰前夜里最黯淡的歲月,正是這段難忘的歲月,雖然我不是一根“會思想的蘆葦”,但它讓我懂得了生活的真諦,懂得了人性,懂得了江湖中最寶貴的情緣,是生活教育了我,比我當年讀到的高爾基的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和《我的大學》要深刻得多。高爾基也是在16歲的時候進入社會的,他將社會看成是自己的大學,同樣,與之同年齡的我,也是進入這個社會大學的,但我們的初衷并不相同,我是帶著天真浪漫的情愫,進入這所自以為美麗的田野的,而當美麗的幻想變成泡沫時,“我們的田野”還是美麗的嗎?

    初來乍到,當我在春天的美麗田野里,尋覓到破爛不堪的大風車時;當我在夏日的河流中,看到白帆點點老舊木船上破帽遮顏的農人蕩起雙槳時;當我在秋天湖蕩中,看到搖曳多姿的蘆葦時;當我在冰凍三尺的河床湖面上,看著農人挑著擔子過河情形時。那原始自然景色與農耕文明美圖風景畫,的確讓我深深地感動了。

    當三十多年前,我回憶那段十幾年前歷史風景的時候,在《夕陽帆影》的集子里,將自己發表在晚報上那篇《子在湖上行——插隊故事·賞景》收了進去,尤其是寫到湖景中的蘆葦,我把自己感動了:“那一望無際的蘆葦在陽光照耀下,猶如黃金色的綢緞一般延綿起伏。小船貼著湖邊向前悠悠地滑行,仰面望去,近在咫尺的蘆梢在逆光下,被罩在金黃色的光暈中,那毛茸茸的邊緣,在秋風的吹拂下來回擺動,像一幅幅美妙生動的剪影在眼前閃過,煞是好看。”“輪廓分明的天邊,一湖秋水在一碧如洗的天穹輝映下,顯得更加清澈明凈,點點湖帆灑落在廣袤無垠的粼粼秋水之中,恰似天際飄來的一頁頁白素……天邊的早霞尚未褪盡,一抹胭脂紅的朵朵游云,游弋在高渺的遠空,一行秋雁在無邊的蒼穹下抒寫成‘人’字向南飛翔,把自然的天空點染得更富人文色彩,它的鳴叫,在遼闊的天空里仿佛是聲聲召喚,將你融入到天水之間的大自然懷抱中;許是陽光折射的特別效果,那綿綿起伏的金黃色的蘆葦,在一湖碧藍的秋水映襯下,變得格外生動絢爛,黃與藍的分界線顯得異常明晰,猶如刀刻一般。”

    無疑,這是我少年時代在南京玄武湖春游時,與同學們劃著小船,唱著《讓我們蕩起雙槳》后,尋覓《我們的田野》的第一印象,那都是彩色的畫面,猶如我看到的西方油畫里的風景畫那樣賞心悅目。是大自然的美景,讓我這個不知饑寒和溫飽區別的少年,對鬼斧神工的大自然,以及農耕文明的靜態之美,發出了由衷的感嘆。

    不知是什么時候,當我一次次目睹這美景的時候,設色的圖畫慢慢地失去了它的色彩,漸漸成為黑白的影像,留在了我的記憶當中,正如我在《子在湖上歌》的結尾最后一句話中所說的那樣:“我懷疑自己是在田野湖色的永遠睡夢中。”

    那個時候,我并不懂得越是自然原始風景優美的地方,人類生存就越是貧困的道理,也不知農耕文明風景,是農人通過流血流汗換來美麗,簡單的幾句“美麗的田野,碧綠的河水,流過無邊的稻田。無邊的稻田,好像起伏的海面。”深藏著的是無邊的苦海。

    20世紀60年代,在蘇北廣袤的田野里,人們還沉浸在鐵器時代的工具使用中,我們想象中開著隆隆的拖拉機,耕耘收割的田野風景畫,是畫在公社墻上的宣傳畫,現實生活中,就是梵高的《割麥者》和《麥田與收割者》中,那弓背曲腰者的收割者,才是社員勞作的真實生活形象體現,而我見到的“割稻者”更是辛苦了,因為一年的“雙季稻”的刈割,讓農民把大部分時間投入在三季稻麥的栽培與收割上。大忙季節,搶收搶種,吃飯時間比軍隊還緊張,一天十四個小時的勞作,渾身都散了架。

    小時候,我們在畫報上看到米勒《拾麥穗》的油畫,那彎腰弓背的婦女的形象,作為我們底層階級苦的教材,那是一幅悲慘的畫面,激起了人性中普遍的階級“同情與憐憫”之情。殊不知,那拾麥穗是刀耕火種時代里最輕的農活,那是喪失勞力的老人和孩子的營生,還有,米勒那幅歌頌勞動人民的油畫《撒種者》,主人公干的活也是男人最輕松的勞作,它們在畫家的筆下,卻成為一幅田野里美麗的風景畫,被人闡釋為辛勤勞作的優秀作品,孰料,它在蘇北平原的悲苦勞作中,顯得微不足道。

    此時,我想到的是列賓的那幅《伏爾加河上的纖夫》,纖夫成為世界名畫,是它用批判現實主義的手法,寫盡了底層勞動人民的痛苦,而畫面后面隱隱出現的卻是象征著工業文明的蒸汽機的大輪船。

    相比之下,在“我們的田野”里,這些刀耕火種里農民的勞作要比伏爾加河上的纖夫還要悲苦,因為他們連一臺收割機都沒有。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江蘇的常州拖拉機廠生產的小型手扶拖拉機風靡全國,一臺機器可以抵得上幾十個勞力,但那是計劃經濟時代,沒有分配名額,想得到一臺機器比登天還難,即便有分配名額,在那些一個整勞力干一天只能掙幾分錢的生產隊,做夢也不敢想買幾千元的拖拉機啊。

    在“我們的田野”里最愜意的風景畫,是我在十幾年后,見到的那幅美國印象派畫家約翰·辛格·薩金特的那幅《在麥田里休息的收割者》了,因為在十分難熬的收割過程中,倘若能夠允許休息一下,那就是生產隊長最大的恩典了,然而,我們的休息,并沒有畫面中坐著的收割者那么斯文,大家都是四仰八叉地躺在地上,農民們連平時打情罵俏的工夫都沒有了,汗水浸透了衣衫,男人赤膊,女人袒乳,皆不稀奇。睜開眼睛,望著湛藍的天空,那小時候讀到的《紅旗歌謠》里,“撕片白云擦擦汗”的浪漫詩句,頓時被汗水沖刷得干干凈凈。

    仰望天空,我們已經失去了辨別色彩的能力了,看不見“三原色”所組成的大千世界的美麗風景了,眼前只有黑白顏色的生活場景。

    ……

    節選自《十月》2024年第5期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不卡| 国产精品hd免费观看| 国内精品自线在拍2020不卡| 久视频精品免费观看99| 精品亚洲A∨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免费的精品国产V∧|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软件 | 视频一区二区精品的福利| 国产精品国三级国产aⅴ| 国产精品成年片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久久精品| 无码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高清免费久久午夜精品|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不卡| 91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一区 | 蜜桃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影院| 国产精品李雅在线观看| 香港aa三级久久三级老师2021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 | 久久精品国产福利国产琪琪|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日本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jk制服|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人妻| 高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区| 国产精品久免费的黄网站| selaoban在线视频免费精品|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拍拍拍色欲| 久久青青成人亚洲精品|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 国产天堂亚洲精品| 中日韩产精品1卡二卡三卡| 久9re热这里精品首页|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式影视 |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久久综合精品不卡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麻豆系列| 日韩精品视频美在线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