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史記今讀》:今之道 今之有
    分享到:
    來源:北京晚報 | 汪廣松  2024年10月16日11:28

    早在幾年前,我聽黃德海說他對“天學”感興趣,也就因此留心,找了相關書籍來讀。看來看去,不得要領,想要深入下去,也不得其門而入,只好望“天”興嘆。這期間,黃德海已經開始了“天”文的寫作,并且陸陸續續地發表,我一邊看一邊念叨:不知何日成書?這本書或許能讀進去。

    時光飛逝如電,而今,這本“天”書就在我的眼前,它有一個“接地氣”的名字:《史記今讀》。

    打開書本,先觀目錄,赫然發現有一篇“附錄”:《木實繁者披其枝:刪蕪就簡,再寫一遍》。什么意思?文章還可以、還需要再寫一遍嗎?那就先讀“附錄”,再從頭讀起。通讀之下,很快就發現,“附錄”刪除了大量引文,尤其是相關西學文獻(比如赫西俄德、蘇格拉底、希羅多德、歌德、列奧·施特勞斯等),所剩寥寥無幾。這是為何?《后記》里說,本書前面十一篇文章,有些枝蔓,略微偏離,待到寫完之后,尤其是從一次旅程中“緩過神來”之后,他就把與主題“直接相關”的部分再寫了一遍。

    我一開始以為這大概與專欄寫作有關,迫于時間、字數,處理對象的難易程度等問題,寫作的枝蔓與偏離都不可避免,但《后記》里又說“附錄”也是約稿文章,那么“再寫”就應該還有別的含義。

    在我看來,“附錄”三篇是總結性文章。開篇《為何以及怎樣讀經典》點明《史記今讀》的“讀”:“不是研 究(learn about),而 是 學 習(learn from)一本經典,把經典當作老師來對待,以此來檢驗自身的局限。”文章結尾對本書有一個基本認識,“暫時充當讀《史記》的入門向導”。這也是總結自己的學習吧?第二篇寫司馬遷,第三篇談《史記》的結構與內容。可以說,刪蕪之前有所疑,就簡之后有所決,最后對《史記》有一個判斷,相當于總結陳詞。

    在這個意義上,可以把“附錄”當作《史記今讀》的“自序”,是對《史記》的學習(learn from)。《史記》一百三十篇,最后一篇是《太史公自序》,這篇“自序”先敘自己,然后對前述一百二十九篇分別提要,總結全書。“附錄”三篇的結構與《太史公自序》相應,因此,“附錄”其實不是“附錄”,是正文,其作用相當于全書完成后的總結性序文(只是這個序文有點長),它與前面十一篇文章并列,故《史記今讀》共有十二篇。

    這個“再寫一遍”對我是個重要提醒,我意識到:我的寫作要有所損益,它應該是接著啟航,是第三次。

    《史記今讀》的核心內容有二,一是司馬遷,一是《史記》。關于司馬遷,我們比較熟悉他在《報任安書》中自述的一段經歷,他因“李陵事件”獲罪,下獄,受腐刑,痛定思痛之余說了一段傳唱千古的話:“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詩》三百篇,大厎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黃德海在書中指出,較真起來,司馬遷上述很多列舉“算不上事實”,但他也知道,司馬遷之意“可能并非強調因果”,或如書里引齊召南所言:“身雖遭罪,其所著作已傳當世耳,為下文自己發憤著書比例。”但《史記今讀》并不局限于“比例”,它要走得更遠,在引證了一個“發憤者”系列后,書中說道:“這根本不是什么梳理材料,而是司馬遷創造了屬于自己的傳統。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孫子、呂不韋、韓非,包括《詩經》的諸多作者,稍稍脫離了自身所在舊傳統中的位置,微調自己的方向,成了這個新創造出來的傳統的一部分。”

    這個創造,用《史記今讀》中的話來說,相當于一個“打碎和拼合”的過程,其中,“核心元素要損之又損,甚至要簡質到隨時打碎隨時拼合的程度(或者因為變化足夠快,看不出打碎和拼合的過程)。”司馬遷完全可以達到這種程度,那些經他“打碎和拼合”的史實,形成了數不勝數的故事、成語乃至傳統,早已化作民族文化的骨肉和血脈。而作為一本向《史記》學習的書,我們也可以從中管窺某種心志:“就跟著時代的變化,把看起來破碎的一切,重新拼成一條長河。”

    這條長河(或傳統)要經過檢驗,就是要“把這個創造放進更遠、更廣的文化長河中,檢驗一下新傳統在其中的位置”。黃德海檢驗下來,司馬遷的“發憤”傳統可以相通先秦的“詩可以怨”,還可以相應古希臘的卡塔西斯(katharsis)——通常翻譯為疏泄、凈化或陶冶,而且,這個過程“并非自然的轉折,而是有意的選擇”,這是“真正的美德”!雖然“人生中很多災難,其實是根本無法安慰的”,但人們可以選擇主動創造,廁身于一條偉大長河,發憤或者凈化,以此安頓自己在現世生活中已然受損(有璺)的身心。需要指出的是,這個檢驗本身也是一種“打碎和拼合”。

    司馬遷創造了諸多新傳統,而他本人也置身于一條偉大傳統當中。“如果一個人心中有條完整的文化長河,他寫下的每一處文字,都應該是這條長河的全息影像,收起來仿佛是斷續的片段,展開就是萬里長卷。或許,司馬遷心目中就有這樣一條長河吧。”《史記今讀》詳盡考察了司馬遷的家族與成長,家學與師傳,學習與漫游,上追巫—王與巫史傳統,下至今古文《尚書》與《春秋》公羊學,這表明司馬遷的創造不僅僅出于“發憤之所為作也”,也是因為他本身就在文化脈絡當中。

    司馬談臨終對司馬遷有一個囑托,明確給出了自己的“文化斷代”——周公、孔子(可對比后世的孔顏、孔孟),同時“指明了撰述的志向和旨趣”——接著“絕筆獲麟”往下寫。司馬談的臨終囑托是終點,也是起點,譬如《春秋》的暫停是《史記》的動力,這里有一種極其深厚而且磅礴的力量,是傳承,也是創造。

    《史記今讀》對《史記》的總體判斷,引用了鄭樵《通志》中的一句話:“六經之后,惟有此作。”而“要認識《史記》的真正面貌,大概應該回到司馬遷的自我認知那里,回到整全的文化系統那里。”《太史公自序》里說:“太史公學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楊何,習道論于黃子。”天官學、易學和道論可以說是司馬父子最根本的學問,其中,天官學與道論都可相通于易學,而“易學是中國傳統中最關注整體的學問,或許正因為談、遷父子有此傳承,才有《史記》的偉大成就”。

    由于司馬父子形成了完整的思想結構,故“能以此剖判當時能夠看到的天下學問。”司馬談有《六家要旨》,而“司馬遷能善繼家學,以《易》兼六家之整體,歸諸儒而反之。”(潘雨廷《〈史記〉的思想結構》)當然,這是屬于司馬遷和《史記》的學問結構,那么《史記今讀》的學問系統又是怎樣的?

    《史記今讀》“附錄”第三篇最后一段寫道:“《史記》原本的目的是‘擬經’(十表類《春秋》,八書擬《尚書》),實際達到的程度是‘成一家之言’的子,后世將之確認為史部之首,卻也折服于其閃耀于集部的文字精妙。”

    在我看來,《史記今讀》實際呈現的結構是“經史子集”四部,而它想要借此上出形成的結構則是先秦與古希臘,或者可以說,在上達先秦古學的同時“旁通”古希臘。《太史公自序》曰:“原始察終。”如果把六藝、六經當作“始”,那么總結中國傳統文化的“四部”可為“終”,而“先秦與古希臘”,或為今之道,今之有。

    現在來看這個“四部”的結構與內容。先說經,《史記今讀》認為《史記》“排在整個中國經典序列,而不只是傳統歷史著作的最前面”。書中談《十表》,論《八書》等,是要把《史記》“擬經”的思想“推隱至顯”。重視經,或者是一種“歸根”思維?詳考一個人(司馬遷)的成長,一本書(《史記》)的形成與流傳,就是要找到他(它)的根本(學問),即賴以存在的經典,正是這些經典形成思想結構,由此得見學問整體,一覽天下之學。

    次說史。《史記今讀》詳考“史”的起源,推“史”(顯)至“巫”(隱),指出史官是天官,史學是天學,司馬遷不僅僅是史學家,也是星占家。又說流變,從絕地天通到世序天地,再到文史星歷,從司馬遷家族史再到《史記》的傳播史,我們可以看到“史”的職能和地位不斷變遷,從“擁有完備文化系統的史”到經史分離,經從史出,史又逐漸獨立出來,古史學變成了今史學。要而言之,溯其源而知其流,何而非史?

    說到子,不能孤立來看。按《史記今讀》的理解,司馬遷上承古史之學,完成“擬經”,《史記》是杰出子學的一家,又是官方所稱“正史”開端。那什么是子學?“六藝本身(孔子所學)為古學,經學(孔子之學的古學部分)是古學宗子,而儒家學說(孔子之學的今學部分)是另外成立的古學別子。”是不是可以簡單地說,子學出自古學?依此來看,司馬遷所學為古學,司馬遷之學(《史記》)為子學,不過,這個子學是古學宗子。子學也是私學,“成一家之言”的宗旨在“務為治”。

    說到集,《史記今讀》專門有一篇文章:《發憤之所為作也》,算得上是對《史記》的一種文學批評。“這里的憤,是一種心思未能通達的郁積狀態。”而文學創作可當“發憤”(或舒憤)。屈原《惜誦》中有“發憤以抒情”之句,魯迅評價《史記》是“無韻之離騷”,其來有自。如前所述,“發憤之所為作也”是司馬遷創造的屬于自己的傳統,可通古今,兼及中西。書里引文說到司馬遷“愛奇反經”,我以為“愛奇”是一種文學(語言)風格,而集部不同于經部,是謂“反經”。

    以四部來說《史記今讀》,這本書應該算是讀進去了。不過,“天學”依然還在天上,無有著落(這完全是我的問題)。但也有收獲。這次閱讀讓我意識到,“天學”有其獨特的學習與傳承方式,家傳或者師授往往需要機緣,目前不妨放下。一路看到《凡天變,過度乃占》,書中引了《史記·天官書》的一段話:“杓攜龍角,衡殷南斗,魁枕參首。”又引朱文鑫《史記天官書恒星圖考》中的圖解,我把書和圖都找來看了,不知其所以然。讓我心動的是接下來書中引了潘雨廷先生的一段話:“妙就妙在此圖用眼睛是永遠看不見的,角星要夏天看(如果在一天內看,角要極早在黃昏看,斗星要極遲在清晨看),參星要在秋冬之際看。人就是上到宇宙空間,看到的也不是此圖的景象,此圖的實質是已經描寫了時間。一半直接見到,一半要用思想,真實情形永遠如此。”

    這段話以前肯定讀過,此刻重逢,卻如新知。我心里想著這段話,那張圖,隨意做點其他事。其間看了一部老港片《旺角卡門》,影片最后,張曼玉飾演的阿娥在車站告別表哥阿華(劉德華飾),電影給了張曼玉臉部一個特寫,這張臉頓時讓人想起兩個比喻:面如滿月,眼如星眸。她的臉部先是靜止,然后突然有一個微表情,接著就流下眼淚。這段表演令人嘆為觀止,驚嘆之余我又覺得:它不就是時間的顯現嗎?有始、有變、有終,渾然一體,不可分割,就在眼前。

    所謂“究天人之際”,也是在劃分時間開端吧?這個開端在天,也在人,所有時間其實都是人根據參照物(譬如星辰)定下來的,是客觀,也是主觀。在司馬遷時代,太初改歷,建寅歲首,影響至今。“通古今之變”,有無數個變化,變就是古今在變,永遠在變,要能確定“今”。所謂“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關鍵在當今;“以知古始”,回到時間開端,或今之“初心”。“成一家之言”,一旦成言,變化結束,時間封存,同時醞釀新變化。這樣看來,“史”不僅記事(相應史官),也記時(相應天官),“在更深的意義上,一直就沒有擺脫基礎性的勞作與時日”。

    寫到這里,文章臨近結束,暑假也收尾了。我想起在《史記今讀》里引的《勞作與時日》中的話,它在心中盤旋已久,現在就把它寫出來,作為一段時間的結語,其辭曰:“不論時運如何,勞作比較好。”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二三区波多野| 国产精品原创巨作av| 中文精品99久久国产 | 老司机午夜精品视频播放| 2022国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黑森林| 日韩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午夜精品美女写真福利|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本大道国产 | 久久久久久久99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伦精品一区三区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影视在线|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图图等你| 国内精品国语自产拍在线观看| 精品人妻人人做人人爽夜夜爽| 国产精品高清视亚洲一区二区| 99精品中文字幕| 精品国产日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99精品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民宅偷窥盗摄| 精品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99精品久久久|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 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免费了|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6|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WEB| 色播精品免费小视频| 91福利精品老师国产自产在线|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 | 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久久ww精品w免费人成| 亚洲精品成人久久久| 国产日产精品_国产精品毛片| 精品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扒开腿做爽爽的视频 | 国产在线高清精品二区| 中文字幕一区精品| 老司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二区久久国产乱子伦免费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福利网站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