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文化自信 堅持守正創新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作重要講話,為新時代文藝工作指明了方向。
10年來,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心、用情、用功記錄時代發展,塑造人民形象,講述中國故事,推出了一批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
今天,我們特別邀請5位文藝工作者,講述他們這10年如何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努力攀登文藝高峰。
——編 者
主題創作,用畫筆描繪大美中國
范迪安
2014年文藝工作座談會召開以來,廣大美術工作者立足中國大地,面向時代發展,自覺深入生活,傾情謳歌人民,從思想境界到藝術追求都發生了深刻變化。一大批聚焦中國社會全面發展恢宏氣象、展現日常生活豐富景觀的作品,通過不同的視角和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出中國人民豪邁前行、奮發圖強的風貌,展現出雄強的時代精神,也匯成斑斕多彩的新時代畫卷。
通過重大主題美術創作形成思想共識,以“集體創研”的方式創新探索,打造精品力作,是助推新時代美術從“高原”邁向“高峰”的有效機制。不忘初心 繼續前進——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型美術創作工程和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重大主題雕塑工程,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組織規格最高、選題規模最大、參與創作人數最多的主題美術創作工程。兩大工程歷時3年,組織各地3000多名美術工作者參與。300多名主創人員深入選題人物和事件發生的現場實地寫生調研,在10余次的研討改稿中完成創作攻堅,以丹青巨制和雕塑豐碑展現了中華民族追求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偉大征程,謳歌了新時代的非凡成就。美術工作者還走進高鐵、高速公路、海港、水利工程和航天科技等大國工程建設現場,描繪中國日新月異的發展。這些作品在內容上反映了當代中國“江山壯麗,人民豪邁,前程遠大”,在藝術表現語言上洋溢著與時代同頻共振的視覺旋律。
寫生是美術工作者感受和描繪生活的主要方式。新時代以來,美術界的一大變化是將傳統的“寫生”升華為“主題性寫生”。為展現老區新貌,美術工作者奔赴革命老區,在各地掀起紅色主題的寫生熱潮;聚焦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美術界組織了“一帶一路”主題寫生活動;在京雄城際鐵路開工建設后,美術院校師生奔赴當地開展寫生,以畫筆見證雄安的拔節生長。10余年來,我組織和參與了許多主題寫生創作活動,10多次前往黃河流域、新疆天山南北,深切感受到祖國大地的風景不僅擁有大美的氣象和豐富的人文歷史內涵,而且在新時代煥發了蓬勃的生機,我們要表現的,正是這種蓬勃的時代景象。
今天是一個“大美術”時代。美術不僅有繪畫、雕塑等傳統藝術形式,還包括公共藝術、設計藝術、科技藝術的多樣創作。從城鄉規劃建設到城市更新,從脫貧攻堅到鄉村全面振興,美術直面社會需求,激活了許多城鄉文化資源,不僅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也滿足了人民群眾高品質的文化訴求、生活需求。
新征程上,我們要繼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緊扣社會發展脈搏,描繪時代,謳歌人民,把個人藝術追求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結合起來,把來自生活的感受轉換為生動的藝術表達。為時代造型,為人民造像,為歷史存照,體現美術創作視野的廣度、思想的厚度、學術的深度,以精品力作凝聚精神力量,弘揚主流價值,攀登藝術高峰。
(作者系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
深入生活,在舞臺打磨精品力作
茅善玉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為新時代戲曲創作演出指明了方向。滬劇作為上海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劇種,長期堅持現實題材創作演出。10年來,我們推出了一批現實題材滬劇作品,《敦煌女兒》就是其中之一。
2011年,我在報紙上看到一篇文章《甘愿用一生守護敦煌——樊錦詩》,深受觸動,萌生了把樊錦詩院長的故事搬上舞臺的想法。但樊錦詩院長為人低調,她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那么平常,一次次婉拒我創作的請求。
2012年全國兩會期間,我在會場上與同為全國政協委員的樊錦詩院長“偶遇”,再次跟她提出想創作《敦煌女兒》,希望用作品反映一代代敦煌人的無私付出。也許是我的執著打動了樊院長,她說:“你先來敦煌看一看,轉一轉。”第一次去了敦煌,我和同事們感受到千年莫高窟帶來的巨大震撼。在三危山上,站在數10位敦煌先輩的墓碑前,我心中滿是震撼和感動。
然而創作過程并不順利,我甚至一度想要放棄。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對文藝工作者提出的要求、給予的鼓勵,增強了我創作的動力。“能不能搞出優秀作品,最根本的決定于是否能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總書記的話激勵我到人民中去,感知火熱的生活,打磨出具有時代精神的精品力作。
我又一頭扎進這部作品的創作中,再一次從上海出發,沿著河西走廊重走絲綢之路。8次赴敦煌,讓我們和要塑造的人物走得更近了。我們向樊錦詩院長和敦煌人學習,了解他們的故事,從他們看似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出無數美好動人的故事。
2018年5月,全新創作的《敦煌女兒》首演,正式與廣大觀眾見面。之后,我們廣泛聽取意見,邊改邊演,不斷提升。《敦煌女兒》十年磨一劍的創作歷程,打磨了我的意志力、耐力和藝術洞察力,是我個人藝術創作的一次升華。這部戲也是滬劇藝術的一次提升,不僅磨礪了滬劇的品格,開拓了滬劇的眼界,也打開了我們的創作思路:滬劇這一地方劇種,同樣可以創作大題材。“與時代同步,與城市同行”已是一代代滬劇人共同的藝術追求。
10年間,我帶領上海滬劇院創作了《敦煌女兒》《鄧世昌》《一號機密》《陳毅在上海》,重新改編紅色經典《回望》《江姐》,連續舉辦了共五屆上海滬劇藝術節和上海市校園滬劇大賽,拍攝了滬劇電影《雷雨》和《敦煌女兒》。10年間,我們走出上海,走出長三角,走南闖北,到甘肅、陜西、湖北等地演出——這都是滬劇以前沒有去過的地方。與此同時,我們在下部隊、進校園、走社區的過程中,還收獲了大批年輕觀眾。
我是文藝創作的實踐者、文藝發展的見證者,我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為文藝的繁榮發展努力貢獻綿薄之力。
(作者系滬劇表演藝術家)
扎根人民,以文學講述“國之大者”
徐貴祥
10年前的金秋,文藝工作座談會召開,令廣大文藝工作者深感振奮。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強調,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等話語時常激勵著我,檢驗、矯正著我的創作方向。
轉眼間10年過去了,又到了一個金秋時節。10年來,我銘記“以人民為中心”的教誨,秉持“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的原則,深入生活,提高個人藝術修養,先后創作了長篇小說《對陣》《英雄山》和《琴聲飛過曠野》《老街書樓》等適合少兒閱讀的小說。
我同時看到,在文藝工作座談會的春風沐浴下,中國文藝這10年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就軍旅文學而言,以徐懷中為代表的老作家筆耕不輟,他以80多歲高齡創作的長篇小說《牽風記》,獲得茅盾文學獎;茅獎得主柳建偉從小說創作和電影創作轉場編劇領域,創作出《奔向延安》等主旋律作品;魯獎得主徐劍,常年行走在“國之大者”的第一線,創作了《強國記》《中國原子城》《天曉∶1921》《西藏媽媽》等作品;魯獎得主裘山山,多年來堅持基層視角,關注西部、關注生活,陸續推出《雪山上的達娃》《失蹤的夾竹桃》等長篇小說;魯獎得主馬曉麗先后推出《陳志國的今生》《手臂上的藍玫瑰》等短篇小說。
還有一批資深作家如石鐘山、陳懷國、陶純、侯健飛、張子影、文清麗等承前啟后,各有千秋。
10年來,一批年輕的軍旅作家脫穎而出。2022年8月,第八屆魯迅文學獎揭曉,王凱的中篇小說《荒野步槍手》、董夏青青的短篇小說《在阿吾斯奇》、劉笑偉的詩集《歲月青銅》和丁曉平的報告文學《紅船啟航》、鐘法權的報告文學《張富清傳》、龔盛輝的報告文學《中國北斗》等入選,出現了軍旅文學史上6部作品同時獲得魯迅文學獎的盛況。
與此同時,一批年輕作家、評論家的業余寫作也十分活躍,比如李駿、丁小煒、西元、曾劍、魏遠峰、弓艷、傅逸塵等,他們或在機關供職,或在基層帶兵,或已退出現役,但仍以軍營生活為主要書寫內容。
10年來,作家同行們的創作題材更為豐富,主題開掘更為深刻,美學風格更為多元,藝術質量更為精湛。無數的人們、無窮的遠方、無盡的未來期待著我們更好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以精品力作鑄就新時代文藝高峰。
(作者系軍旅作家,茅盾文學獎得主)
開拓創新,用光影激揚時代精神
于 冬
2014年文藝工作座談會召開以來,中國電影通過不斷推動內容創新、技術創新、傳播創新,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彰顯了人民底色、時代風貌。
我們生活在一個偉大的時代,每一步成長都與時代息息相關。作為一名中國電影人,用現代電影的技術與表達,把中國故事講好,表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主題,是我肩上的責任。
10年來,圍繞重大主題及重要時間節點,博納影業推出了一批精品力作。電影《長津湖》《智取威虎山》《紅海行動》《湄公河行動》《中國機長》《中國醫生》《烈火英雄》《平凡英雄》《無名》等,通過獨特的敘事和藝術表現,不僅收獲了相當的社會影響和社會效益,而且在票房上也取得了成功。
電影《長津湖》可以說是目前我職業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影片歷經5年多劇本打磨,跨越兩個寒冬拍攝,投入超大規模的服裝道具及超百公里的戰役戰術設計,先后調動了86家后期制作公司參與特效工作、技術支持,影片最終以超過57.75億元的票房登頂中國影史票房冠軍,而它所帶來的社會意義遠比經濟收益更深刻。國際上關于抗美援朝的描述多以西方視角為主,中國電影人有責任、有義務發出自己的聲音,讓全世界知道這場戰役的真相。同時,這部電影蘊含了我們中國電影人對戰爭題材影片的諸多新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中國電影工業水準的新高度。
10年來,博納影業聚焦現實主義題材創作,致力于關注和謳歌新時代各行各業的平凡英雄。無論是表現緝毒警察的電影《湄公河行動》、海軍陸戰隊戰士的《紅海行動》,還是描寫當代民航英雄的《中國機長》、普通消防員的《烈火英雄》、海上搜救員的《緊急救援》、醫務工作者的《中國醫生》、新疆社會各界接力救助斷臂維吾爾族少年的《平凡英雄》,我們在選題及人物刻畫上都秉承時代精神,以小切口折射大主題、以小人物呈現大時代、以小故事映照大圖景,書寫中國平凡人的不平凡。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科技發展的創新成果不斷滲透到影視產業發展中,帶動了影視策劃、拍攝標準、生產效率和傳播方式升級迭代,拓展著影視藝術的內容邊界。我們要運用好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技術手段,堅持“兩創”原則,在全行業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中,推動新時代中國電影產業高質量發展。目前,由博納影業出品的《蛟龍行動》正在后期制作中,該片講述了蛟龍突擊隊員與潛艇部隊在“走向深藍”中的合作與挑戰,展現了現代化的人民海軍形象。
征程萬里風正勁,重任千鈞再出發。博納影業將繼續深化精品創作意識,自覺擔負新征程上新的文化使命,奮力開拓,為中國電影高質量發展、為建設電影強國貢獻力量。
(作者系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博納影業董事長)
多元進階,以網絡視聽表現中華文化
謝 穎
2014年文藝工作座談會召開以來,中國網絡文藝蓬勃發展,內容創作持續繁榮,產業生態融合共創,數智躍遷逐漸成熟。作為優酷劇集業務負責人,我有幸深度參與這場變革,出品了多部受到觀眾喜愛的作品,也感受到了網絡視聽行業的新特點、新趨勢。
10年來,網絡視聽創作百花齊放,網絡劇在扎根主旋律的同時,不斷開拓題材類型,懸疑劇探索出新,科幻劇嶄露頭角,奇幻漫改劇異軍突起,向著多元精品進階。我深感,創新始終是內容的“生命線”,“多元精品”呼喚的既是題材廣度,也是議題深度和審美銳度。
不久前,優酷制播的《歡迎來到麥樂村》《問蒼茫》《我們這十年》《超越》4部作品榮獲“飛天獎”優秀電視劇獎。題材多元的網絡劇也引發廣泛討論,比如《新生》以人性為鏡,通過對“反詐騙”等社會議題的探討,引發觀眾自我審視;《異人之下》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靈感,弘揚俠義精神,向年輕人傳遞不畏艱難的勇氣和力量。
10年來,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已經成為網絡劇主流。無論是古裝劇還是現代劇,人文關懷和現實關照都是連接作品與觀眾的鑰匙。《花間令》《惜花芷》《墨雨云間》等古裝劇因為折射現代價值觀,在更加廣闊的語境中講述女性角色成長,引發觀眾共鳴;《邊水往事》講述的內容盡管發生在虛構世界,也采用現實主義敘事手法,以細致的環境塑造、原創的語言設定,讓作品充滿影像質感。
10年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逐漸成為網絡視聽作品的靈感源泉。傳統文化題材網絡視聽作品中的一言一曲、一景一物,吸引著觀眾走近歷史、了解傳統文化。優酷將非遺技藝、古建民俗、哲學思想融入古裝劇的煙火日常。《為有暗香來》勾勒出一幅古代制香用香生活圖景,傳遞非遺之美;《清明上河圖密碼》運用虛擬拍攝,高度還原宋代市井風貌,彰顯中華美學精神。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網絡視聽是包含“技術+內容”的完整生態體系。面對當下科技快速發展,我深感未來已來。AIGC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力量,或將成為網絡視聽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驅動力。未來,優酷整個劇集產業生態都將接入AIGC能力,全面覆蓋劇本創作、影視生產制作、營銷傳播等全鏈路。希望每一次技術嘗試和突破創新,都能賦能行業新的增長。
“凡作傳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傳世之心。”作為網絡視聽行業從業者,我將砥礪前行,為好內容全力以赴,努力推出更多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優秀作品。
(作者系優酷副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