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學·青春榜之中南大學推文 | 喜河山《是他》
《是他》
(已完結)
喜河山
晉江文學城
故事從網絡上突然出現的“殺人案受害者轉世”的詭異帖子講起,多年前平城紅氣球連環殺人案的恐怖往事重新浮現在了人們眼前。高三學生李尋發現自己班主任的長相與網傳殺手畫像十分相似,而班主任本人也在帖子發出不久后下落不明。更令她感到驚悚的是,離奇失蹤的班主任,竟然被五花大綁,出現在了自家的地下室……
作者“喜河山”素來擅長塑造群像。《是他》中,作者以平實的文字娓娓道來,寥寥幾筆便勾勒出了幾個因為相似的傷痛與共同的信念聚集在一起的平凡女人形象。曾經家庭美滿、生活幸福的音樂家隱姓埋名去做清潔工,只為發現蛛絲馬跡;被欺侮了大半輩子的樸實女人寧可一輩子活在痛苦當中,也要記住兇手的聲音。與之相對,系列案件最大的嫌疑人,卻是在所有人口中都“是個實實在在、徹徹底底的好人”的、最不可能犯罪的老好人趙老師。通過幾個稍顯粗糙卻又在情理之中的巧合,作者將受害人、兇手及相關人員巧妙地編織進了同一張關系網中,喚起了讀者對身邊人“知人知面不知心”的實際體驗,使人讀來汗毛直立。
行文中,作者也屢次有意“露出破綻”。故事開始時,李尋似乎只是一個性格大方、善于社交的普通女高中生,但隨著劇情逐步展開,她在與嫌疑人的當面對峙、心理博弈中絲毫不落下風,思維邏輯之縝密與對人性的了解之深顯然并非一名家世平凡的普通高三學生能夠具有的。自相矛盾的敘述與看似邏輯混亂、不合常理的細節,恰恰引起了讀者對主角李尋的真實身份、身世由來與布局動機的進一步思考與探尋。在文中角色步步為營、逼近真兇的同時,讀者也得以從碎片化的信息中抽絲剝繭,一點一點拼湊起事情的真相。由此,屏幕內外的作者、角色、讀者三方共同參與到了這場酣暢淋漓的懸疑大戲中去,在故事的虛構中成功反觀現實的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