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如何讓戲曲“大觀園”里“百花綻放”
    來源:光明日報 | 邊肖 顧靜媛 費一鳴 錢新明 陳鵬  2024年10月14日08:09

    【編者按】

    戲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種類繁多、各富特色,不僅承載著中國文化精神,更體現著中國人的審美追求。

    我國現有348個劇種,有的劇種瀕臨消失,有的發展面臨挑戰,傳承與創新是當今戲曲發展最重要的課題。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辦的戲曲百戲(昆山)盛典舉辦,“南腔北調”在此交流展示,戲曲名家帶來精彩展演。本期我們約請參與百戲盛典的戲曲人才和相關從業者,就戲曲人才培養、瀕危劇種保護、創新傳播方式等問題進行探討,為繁榮中國戲曲百花園建言獻策。

    觀眾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館內參觀梅蘭芳在京劇《天女散花》中的劇照(左)和徐悲鴻畫作《天女散花》(復制品)。新華社發

    觀眾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館內參觀梅蘭芳在京劇《天女散花》中的劇照(左)和徐悲鴻畫作《天女散花》(復制品)。新華社發

    【一線講述】

    “土味”秦腔可以更“潮”

    講述人:陜西省戲曲研究院藝術總監、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 邊 肖

    從藝40年,我專攻文武老生。很榮幸能在“百戲盛典”上為戲迷朋友們奉上須生經典劇目《轅門斬子》。這部兩個多小時的劇目以老生唱段為主,好聽;三折戲中能將蟒袍角的所有冠帽、紗帽、蟒袍等傳統戲衣、扮相展示出來,好看。

    對于這次演出,我還藏了一份“私心”——言傳身教,讓劇組的青年演員學習領悟如何在“大舞臺”演“大戲”。今年,我所在的陜西省戲曲研究院啟動非遺傳承劇目青年人才培養項目,由院“梅花獎”得主分行當教戲、排戲、傳戲,《轅門斬子》位列其中。本次赴昆山演出,劇組的青年演員都來到了現場。希望他們通過參演觀摩,在未來的舞臺上能壓得住場子,贏得觀眾心。

    人才是文藝院團發展的根本支撐,但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秦腔后備人才培養面臨不少困難。為保證人才梯隊的穩定與壯大,我院以10年為一個培養周期,用委培的形式招收學員班。每期招收約100名學員,坐科5年,歷練5年,再將其中優秀的人才吸納到院團中,這樣基本能夠滿足人才梯隊建設。2022年,以第十期學員培訓班為主體的四團組建完成,演職人員平均年齡20余歲,是目前秦腔舞臺上最年輕的演出團,先后排演了青春版秦腔《楊門女將》、秦腔神話劇《西游記》等,展現了新生代的風采。

    有人認為秦腔很“土”,但我們正在以各種方式讓它更“潮”。今年“五一”假期,秦腔文旅演出版《西游記》在大唐不夜城路演,在年輕觀眾中引起了“秦腔熱”。

    我想,秦腔未來的發展一定離不開“與時俱進,守正創新”八個字,唯有以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傳播,才能讓這門古老的藝術煥發新的生命力。

    守好傳統 創新表達

    講述人:“天下第一團”戲曲音樂創作傳習班學員、北京市曲劇團作曲 顧靜媛

    北京曲劇誕生于1952年,是孕育、誕生于北京的唯一地方劇種,《四季相思》《探清水河》等大眾熟悉的唱段,都與它有關。我所在的北京市曲劇團是全國唯一傳承這門藝術的劇團。

    多年前,北京曲劇曾面臨作曲人才斷檔的嚴峻挑戰。彼時,年近70歲的北京曲劇作曲家戴頤生好幾次去音樂學院“挖苗子”都失望而歸。幸運的是,我在中國音樂學院作曲系就讀時接觸到北京曲劇,2011年進入曲劇團工作,成為戴頤生老師的弟子。

    2016年,北京市政府印發《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積極傳承保護京劇、河北梆子、北京曲劇等戲曲藝術,定期舉辦優秀劇目展演,實施當代名家收徒傳藝工程”等。同時,北京還設立了地方戲曲保護獎勵專項資金,支持形成“一團一策”的長效扶持機制。依托這樣的機制,我團引進了1名全職作曲人,并于2022年在中國戲曲學院附中招收了兩名北京曲劇作曲學生,人才梯隊建設不斷完善。

    北京曲劇特色鮮明,其唱腔規律獨特,比如《朝天子》曲牌,在展現皇城文化方面無可替代;《數唱》曲牌,響起來便能把觀眾帶入胡同生活中。但是,作曲人不能局限于自己劇種的“一畝三分地”,一定要多涉獵其他劇種,以綜合、開放、包容的心態持續學習。

    因誕生較晚,北京曲劇缺乏像京劇、昆曲等劇種所擁有的大量程式化曲牌,對新創作品的要求很高。為提升自己的創作能力,我參加過不少戲曲培訓班,獲益匪淺。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副所長孔培培老師,她在課堂上將自己總結出的一套現代戲曲音樂結構傾囊相授,打破了我們心中戲曲音樂需要遵循“過門—唱腔單元”多次重復的傳統音樂結構的理念,這便是“守正創新”的最好注解。

    未來,我將守好本劇種音樂特色,并適當吸取其他劇種的經驗做法,助力北京曲劇這個年輕劇種“永葆青春”。

    打開愛上戲曲的窗口

    講述人:江蘇省昆山市戲曲百戲博物館館長 費一鳴

    去年10月,戲曲百戲博物館正式落成開館。作為首個集齊348個劇種的戲曲主題博物館,這里凝聚著我們對戲曲藝術的尊重與傳承。我們設置了五大展廳,融入戲曲主題收藏、展示、教研、演藝等功能。

    “傳播戲曲文化、傳承戲曲藝術、提高公眾對戲曲的認識和欣賞能力”,是博物館的核心理念。為擴大戲曲博物館教育功能,我們策劃推出了一系列展覽,每周安排2場以上公共教育活動。百戲研學、學術講座、非遺手作體驗活動等,讓參與者在“聽、看、猜、學、演”的趣味互動中充分體會戲曲之美。

    戲曲最大的魅力在現場。幾乎每周末,百戲博物館都會請戲曲名家,在文創區的室內戲臺上演出折子戲,配樂聲響起,演員粉墨登場,就是最好的活態展示。演出結束,還會分行當、分劇種、分主題策劃戲曲對話、博物館公開課等活動,帶領觀眾從看展、聽戲的“被動接收”,向參與講座、互動提問的“主動了解”轉變。

    青少年對戲曲文化的傳承與培養,是我館極為關注的重點工作。只要時間允許,我都會作為“館長講解員”全程參與青少年研學團。今年暑假期間,我們針對8到15周歲的觀眾特別開設了“百戲非遺小課堂”之戲曲音樂課程,在一個月的時間內安排5堂課程,以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式,講述昆曲歷史、工尺譜識譜、戲曲樂隊等知識,帶領孩子們學習昆笛演奏,讓他們在系統、全面的教學環境中深度體會戲曲藝術的韻味。

    開館以來,百戲博物館已接待游客30萬人次,40周歲以下的觀眾占到約65%。我們希望舞臺演出、互動課程等方式,能讓觀眾觀有所悟、觀有所感,能讓更多人通過博物館這個窗口,走進戲曲、愛上戲曲,增強文化自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從“一人畫百戲”到“百人畫百戲”

    講述人:百戲盛典志愿者、戲曲人物畫家 錢新明

    我是江蘇泰州人。泰州作為曾經的里下河門戶,商賈云集,南音北韻于此交融傳唱,擁有豐富的戲曲文化資源。我自幼喜歡畫畫和戲曲,業余時間以淮劇、京劇為題,創作戲曲畫20余年。每逢百戲盛典,只要條件允許,我必前往昆山,不僅作為觀眾沉浸其中,更以志愿者的身份貢獻一份力量。

    2019年,我帶著20多幅戲曲人物畫參加百戲盛典閉幕式,吸引了眾多觀眾駐足觀賞。那時,我心中就蹦出一個念頭:為現存的348個劇種“畫像”。這個想法得到了組委會的支持,我便開始“一人畫百戲”的“馬拉松”。

    最困擾我的是瀕危劇種的創作。既沒看過,又不了解,如何畫出人物特色、繪出劇種風貌?唯有多做功課。我抱回一大摞戲曲資料,從文字素材入手,又觀看了大量的影像資料,捕捉活態畫面。有時候,我會邊聽、邊畫、邊唱,把自己代入演員的角色中,揣摩人物的內心世界,設法畫出“活”起來的戲曲人物。

    采風是美術創作的不二法門。以瀕危劇種西秦戲為主題進行創作時,我專程到廣東汕尾跟著劇團看戲,他們一邊唱,我一邊畫,一個劇種我就畫了200多張速寫。2020年3月,在前期繪制的大量劇中人物畫基礎上,薈萃了105個人物的巨幅畫作《北調南腔唱昆山》創作完成,每個人物都代表一個劇種,神態迥異、特色鮮明。同年9月,我將創作的101幅作品無償捐給昆山,現藏于昆山戲曲百戲博物館。

    不光自己畫,我還號召身邊的美術家、志愿者一起畫。后來,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昆山市人民政府以“戲曲百戲百人百畫”為展覽主題面向全國招募作品,并在昆山展出了其中的132件藝術作品。從“一人畫百戲”到“百人畫百戲”,我愿以畫筆為媒,助力戲曲文化傳承。

    探索瀕危劇種保護新方式

    講述人:山東省戲劇家協會名譽主席、原山東省文化廳副廳長 陳 鵬

    自2018年首屆百戲盛典開幕至今,我有幸目睹全國現有348個劇種的風采。2022年起,百戲盛典開啟“新三年,新百戲”計劃,聚焦重點戲曲人才領軍人才選拔、培養,文旅部在盛典期間分批次、分行當舉辦全國戲曲演員會演,作為推薦專家,我全程參與了生、旦、凈、丑行的會演。

    在戲曲的發展過程中,瀕危劇種的保護牽動著無數人的心。瀕危劇種到底還有沒有被“輸血”的必要?如果有,應該通過什么途徑給予支持?

    現存348個劇種中有106個劇種由民間院團負責傳承。一個院團承擔一個劇種的現狀為劇種保護帶來了危機。為改善稀有劇種的生存狀態,文旅部與財政部在“十四五”期間每年安排中央財政轉移支付1.135億元,支持各地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對瀕臨失傳的劇種開展免費或低票價公益性演出服務,以演出補貼的方式助力改善劇種演出困境,培育戲曲文化受眾基礎,形成良性循環。

    但是,保護傳承瀕危劇種,僅靠財政撥款是遠遠不夠的。我認為,迫切需要建立一個可以覆蓋全國的戲曲網,以劇種傳播區為經線,行政區劃為緯線,編織戲曲藝術網格系統。以京劇、昆曲為龍頭,重點院團和藝術研究部門為支撐,讓國有劇團帶著民營劇團一起往前走。

    我曾經在工作中嘗試過“依團代傳”的辦法,即一個弱小、瀕危劇種依附一個藝術相近的專業劇團進行劇種傳承,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時,不用自己建立一套樂隊、行政班子等,這將極大地發揮共享和帶動作用。參加百戲盛典的院團中也有類似的嘗試,山西芮城縣蒲劇線腔藝術研究所能演河東線腔、芮城揚高戲等4個劇種,平時根據觀眾需求自由切換。

    瀕危劇種凝聚著濃郁的地域特色,擁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在傳承創新上,我們依然任重道遠。

    (項目團隊:記者 蘇雁、趙斌藝 通訊員 姬尊雨)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av超清| 国产精品综合色区在线观看|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一级AV在线播放| 久久久精品人妻久久影视| 91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99热狠狠色精品一区|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大全| 网曝门精品国产事件在线观看 | 午夜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午夜精品美女写真福利| 国产啪精品视频网站免费尤物| 综合91在线精品|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久福利|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专区第1集| 久久国产精品麻豆映画| 老司机亚洲精品影视www| www好男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宾馆在线精品酒店|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9999高清| 亚洲精品在线网站| 在线电影国产精品|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久久久精品中文字幕| 奇米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 久久se这里只有精品| 国产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 亚洲精品成人久久久| 成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线路| 国产精品亚洲天堂| 动漫精品一区二区三区3d| 免费精品视频在线| 九九久久国产精品| 亚洲?V乱码久久精品蜜桃| 亚洲AV无码乱码精品国产|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线观看| 精品第一国产综合精品蜜芽| 久久久久国产成人精品亚洲午夜|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日韩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