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匯聚強大精神力量 ——文藝工作座談會召開十年來文學事業創新發展紀實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古老中國的深刻變化和13億中國人民極為豐富的生產生活,為文藝創作提供了極為肥沃的土壤。”當代中國正經歷著中華民族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偉大創造,為文化的創新創造提供了強大動力,也對文學創作、文學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
中國作協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為根本遵循,提出“新時代文學”重大命題,引導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準確識變、主動應變,敏銳回應、大膽運用新技術條件提供的一切可能性,心懷天下,放眼全球,更加有效地展開文明交流互鑒,為人類文明進步貢獻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讓文學在文化強國建設中更好釋放潛能、重塑地位、彰顯價值,構建文學高質量發展新格局、開創文學發展繁榮新局面。
十年來,文學界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發揮創新在作協工作和文學事業全局中的核心作用,主動應對新變化,研究新特點,樹立新觀念,不斷增強文學的吸引力和傳播力,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文學生活的新期待。文學發展的道路更加寬廣、動力更加強勁、精神更加昂揚。
響應時代之變,彰顯文學價值
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改變了文藝形態,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藝類型,也帶來文藝觀念和文藝實踐的深刻變化。由于文字數碼化、書籍圖像化、閱讀網絡化等發展,文藝乃至社會文化面臨著重大變革。”科技變革日新月異,新的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社會發展不斷催生各類新業態、新應用、新模式,深刻改變著文化創作生產和傳播消費方式,推動著各藝術門類、思維觀念、文體樣式等的互融互通、雙向賦能。文學,如何回應時代新變?
2022年11月20日,“中國文學盛典·魯迅文學獎之夜”在京隆重舉行。從第八屆魯迅文學獎頒獎開始,以四大文學獎頒獎為核心的“中國文學盛典”,通過與廣播電視臺、互聯網平臺的充分合作,以隆重典雅、形態豐富、傳播力強的大型文學主題盛典,表彰國家級文學獎項獲得者,表達對文學的敬重、對讀者的尊重,讓文學以更為生動新穎的方式走進大眾視野,彰顯文學的價值和尊嚴。
“盛典猶如一把火炬,照亮了文學跋涉者的征途,鼓勵大家更加自信地向高峰攀登;它不僅讓中國文學‘出圈’,更讓中國文學出色、讓中國作家出彩。中國文學必將乘風破浪,駛向更遼闊的遠方。”第八屆魯迅文學獎報告文學獎獲得者丁曉平的話,表達了親歷這一文學盛事眾多作家和文學工作者的自豪之情。
網絡文學呈現爆發式增長,數量空前增多,成為受眾面廣、關注度高的文藝新領域,截至2023年底,網絡文學用戶規模達5.2億人,新時代網絡文學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一大批優秀科幻科普作品不斷涌現并產生廣泛影響力,呈現出多元共生、精彩紛呈的景象,體現了新時代的人文精神、創造精神,激發著人們探知未來的興趣與熱情,為科技創新注入源動力。網絡文學與科幻科普文學,比翼齊飛,體現了文學與技術之間的深層互動,共繪著時代生機勃勃的文學風景。
電視劇《繁花》《我的阿勒泰》等引發多方面效應,“跟著文學去旅行”成為社會生活新潮流;話劇《主角》《生命冊》、舞劇《紅樓夢》等源自文學作品的優秀舞臺劇常演不衰,取得不俗的藝術口碑與市場效應;《文學館之夜》《文學的故鄉》《我在島嶼讀書》等文化類專題節目,通過多樣化的拍攝手段和呈現形式,為經典文學的傳播注入新的活力……形態豐富的文化產品充分展現著文學的“母本”作用,促進新時代文學的多維發展。
重塑文學與讀者的關系,積極呼應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新變化。中國作協舉辦的作家活動周“名家零距離”系列活動中,基層作家與知名文學作家面對面,交流探討文學創作的心得和困惑,場外讀者、觀眾也能通過直播聆聽莫言、梁曉聲、劉震云等知名作家分享創作故事和文學感悟;《人民文學》《收獲》相繼聯手“與輝同行”擴大發行,在直播間分別訂出198萬冊、52萬冊,實現刊物訂閱量的歷史性躍升,引起全社會廣泛關注,極大提振了文學的信心;《詩刊》《十月》《花城》《天涯》等刊物主動適應數字化趨勢,開辦公眾號、開通視頻號,入駐抖音、快手、小紅書等網絡平臺,培養文學主播,打通文學與讀者之間的通道,讓文學以更為生動新穎的方式走進大眾視野。
不斷拓展文學邊界,打破文學領域的“自我循環”,持續深化與國家廣電總局、中國科協以及多家影視平臺的合作,向中國電視劇大會、中國紀錄片大會、北京網絡視聽藝術大會等推薦優秀文學作品,召開“文學與影視融合發展”座談會,舉辦“遷徙計劃·從文學到影視”推介會,關注文學與影視雙向賦能、融合共生的前景和路徑……優質文學資源“破圈”傳播、“跨界”生長的趨勢加快,文學提供的經驗、想象與故事,有效滋養了更多藝術門類和文化產業。
十年來,文學界堅持守正創新,以“文學+”的開放姿態和巨大包容力積極融入新的傳播環境和產業格局,實現文學產品生產傳播效果的最大化最優化,極大提升了文學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新時代文學蘊藏的巨大潛力得到充分釋放,文學創新源泉競相涌流。
講好中國故事,促進文明互鑒
“文藝工作者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發中國精神、展現中國風貌,讓外國民眾通過欣賞中國作家藝術家的作品來深化對中國的認識、增進對中國的了解。”習近平總書記擘畫新時代文藝發展新方向。
十年來,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以更加開放的心態和創新精神,不斷探索著新的表達方式和傳播途徑,讓中國文學在世界舞臺上綻放迷人光彩,為構建一個和諧、多元、共融的世界文化生態,貢獻出中國故事和中國智慧,用文學的獨有方式推動文化交往交融、文明交流互鑒。
初夏的西湖,碧波蕩漾,荷葉田田。來自金磚成員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南非、沙特阿拉伯、埃及、阿聯酋、伊朗、埃塞俄比亞等國的詩人們,與中國詩人一道漫步西子湖畔,青春同行,歌詠言志。7月18日至24日,“首屆國際青春詩會——金磚國家專場”在杭州和北京兩地舉辦。學術對話、座談會火花四射,長城下的詩歌朗誦引人入勝,“同寫一首詩”抒發青春夢想……豐富多彩、與眾不同的交流活動給金磚詩人們留下難以磨滅的美好記憶。
“詩歌將我們永遠聯系在一起。”沙特阿拉伯詩人胡達·穆巴拉克感慨。此次詩會以詩歌為媒,傳遞青春的詩意,讓外國詩人們深入感受中華文化的豐厚底蘊,促進了文明互鑒、民心相通。
近年來,中國作協堅持聚焦黨和國家戰略所需,主動應對國際交往交流新形勢,充分發揮文學對外交流的獨特作用,廣泛參與世界文化交流對話,中國文學的“朋友圈”不斷擴大。
南京、南寧、成都相繼成立國際文學交流中心,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交流平臺;中國文學國際傳播論壇上,中外評論家、漢學家、翻譯家等共商中國文學走向世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之際,出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典詩歌文庫》,助力“民心相通”,打造“文明之路”;東盟青年作家走進中國,親身體驗中國社會人文;中國作家代表團出訪東盟、歐洲等地區,同當地作家座談交流……一系列促進國家間相互交流、相互尊重的文學交流活動,有力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揚帆計劃·中國文學海外譯介”工程,為世界了解今日中國提供更鮮活更豐富的故事和內容;“中國文學海外讀者俱樂部”,向海外讀者推廣中國文學作品;“一帶一路”文學聯盟以絲路為紐帶,促進世界各地作家們的友好往來;法蘭克福書展等國際圖書博覽會上,中國圖書成為亮麗風景,通過對話交流、作品推介等形式,響亮地發出中國聲音……越來越多反映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優秀作品,展現在世界讀者面前,中國文學的海外影響力傳播力不斷增強。
網絡文學正成為新時代文學“走出去”的新景觀、“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生力軍。以“多彩亞洲 精彩世界”為主題的中國國際網絡文學周,表彰表現突出的網絡作家和網絡平臺;網絡文學國際傳播培訓班、中華文化走出去座談會、網絡文學產業博覽會等活動,不斷提升網絡文學國際傳播能力;網絡文學影響力榜海外傳播榜單,亮出網絡文學出海的新成績……
中國作協積極推動“網文出海”,統籌協調重點網絡文學平臺,加強對外交流,充分發揮網絡文學跨越國界、聯通世界、直抵人心的優勢,為推動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發揮了積極作用。《2023中國網絡文學發展研究報告》顯示,2023年度,中國網絡文學“出海”市場規模超40億元,海外原創作品約62萬部,海外訪問用戶約2.3億。
“網絡文學的海外傳播不僅講述中國故事,還引領文學新模式與生態走向世界,為世界文學注入中國動力。”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主任何弘說。
廣泛團結凝聚作家,培育文學新力量
“中國作協是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潛心創作、成長成才的堅強后盾,中國作協的大門永遠向廣大會員朋友、向文學界的朋友敞開。”在2023年3月舉辦的中國作協“作家活動周”第1期活動的歡迎儀式上,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張宏森向廣大作家朋友發出邀約,邀請大家回作家協會感受貼心和溫暖,共話夢想與榮光。
這是中國作協重點打造和推出的全新文學活動,旨在凝聚“文學一家人”的情感力量,建設溫馨和諧的“作家之家”。一年多來,來自各行各業的作協會員被邀請參與其中,有外賣員、快遞員、保潔員,也有農民、牧民、煤礦工人;有常年深耕文學領域、取得不俗成績的前輩作家,也有初入作協、前程似錦的青年寫作者;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文學活動,連綴起溫暖美好的文學之旅,讓無數作家留下難忘記憶。
萬樹江邊杏,新開一夜風。在中國作協的引領下,各級作協紛紛開展“作家回家”活動,接力傳遞作協組織溫暖,將更多喜歡文學、關心文學的人團結到作協組織周圍,讓作協真正成為了讓廣大作家信賴和眷戀的家園。
堅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結合、抓作品和抓環境相貫通,為作家們的成長成才鋪路架橋,不斷壯大中國文學有生力量。會員吸納、作家培訓、座談研討、項目扶持、獎項激勵……立足于讓黨的文學事業永續發展、薪火相傳,集作協組織之力,注重發現富有潛力的青年作家、基層作家與新文學群體,主動吸收各領域優秀文學人才,新時代文學隊伍不斷壯大、人才輩出。
十年來,中國作協新發展會員7448人,其中45歲以下青年作家近2600名,會員結構不斷優化,覆蓋范圍不斷擴大,作協組織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進一步提升。
充分發揮魯迅文學院“作家搖籃”的功能,舉辦中青年作家高級研討班,兒童文學作家、網絡文學作家、少數民族作家等重點領域作家培訓班,與地方作協及兄弟單位聯合開展培訓活動,與北師大聯辦作家研究生班,提升作家培訓的規模和水平……一系列有力舉措,進一步團結凝聚起文學界的廣泛力量,培育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的人才沃土。
青年是最富活力、最具創造性的群體。今年9月,全國青年作家創作會議在京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373名青年作家和青年文學工作者代表,以青春之名齊聚一堂,賡續中國文學的光榮傳統,暢敘新時代文學的美好未來。
十年來,文學界堅持把加強青年文學人才隊伍建設作為文學事業的“百年大計”,培養有堅定政治立場、高尚道德品行、深厚藝術修養、蓬勃創造力的中國文學新力量。廣大青年作家厚植家國情懷、涵養進取品格,積極做偉大時代的在場者、歷史進程的記錄者、人民心聲的表達者、文化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建設者,彰顯青春風采、貢獻青春力量。
各報刊社網擴大視野、目光向外,給予青年作者和基層作者更多關注和扶持,為文學新人、文學素人的成長創造更多機會,讓更多懷抱文學夢想的寫作者成長成才。越來越多不同身份和職業的人加入到文學創作的行列中,為新時代文學注入了源源不斷的生機和活力。
新時代新征程,文學創作空間廣闊,文學活力無限。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新時代文學正以更加堅定的文化自信,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匯聚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書寫著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絢麗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