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仰望星空的職業視作摯愛
孟星高,家境貧寒的大地震幸存者。
錢宇,一心想走自己路的富家子弟。
確認孟星高和錢宇是長篇小說《一路奔北》的一號和二號男主角后,大致可猜出本書的大致內容,即未來衛星研究院里的職場故事。當然,就一部長篇小說而言,僅有孟星高和錢宇兩個是玩不轉的,未來衛星研究院還有像他倆一樣年輕的工程師余行健、辦公室大姐大陳墨等,以及未來衛星研究院拿到“北斗三號”項目的三分之一的任務后,從他處轉投而來的解杰。如此這般,未來衛星研究院雖然是一個專業性特別強的小社會,但是人員構成與研究院外所有的職場一樣,來源復雜、層次多。盡管如此,但在作者看來,能將仰望星空的職業視作摯愛的年輕人,格局不會狹窄。
本書的男主角孟星高的家人,在大地震中被埋在廢墟里,孟星高自己則因為營救人員隨身攜帶的北斗終端機而幸運得救,從那時起孟星高就立志要投身航天事業。然而,若沒有對立面,這么大篇幅的一部小說未免會顯得不夠跌宕起伏,好在研究院這個小社會可以有無數個端口聯通外面的世界,于是,孟星高的大學同窗、畢業后毅然放棄所學專業投身回報率更高的投資行業的馬飛以及唯利是圖、不惜把自己矮化為馬飛小跟班的陳晨,就成了孟星高和他的小伙伴們的對立面。
孟星高和他的年輕團隊一心想把“北斗三號”送上天,然而這份事業并不可能一帆風順。在未來衛星研究院里,除了懂得年輕人、敢于將核心任務放手給年輕人的總設計師傅晚明和在研究工作中遭遇過挫折而靠邊站卻從不畏懼年輕人奇思妙想的劉建設之外,還有被豐富的經驗堵塞了思路從而看不見年輕人長處的資深科學家沈富生。
小說封面上是這樣描述本書作者的簡歷的:從事寫作前曾在知名報社擔任過社會記者,在制造業市場領域工作十余年,先后在歐洲、東南亞及印度開拓市場,見證中國高科技產品在海外從寂寂無聞到聲名遠播的歷程——這樣的知識背景和閱歷,推動了作者用46個章節來描畫一幅因“北斗三號”而起的紛爭。
為好奇的讀者奉上科研機構的內卷圖卷,不是作者創作《一路奔北》的初衷,他希望《一路奔北》的讀者在被故事情節吸引后沉潛其中時,能在那些關于衛星系統的科學常識里多多逗留,繼而懂得。
感受到了作者寫作的初心后,細數穿插在本書里的科學常識,著實不少。
小說的第七章《永不熄滅的燈光》中,忙碌不堪的孟星高硬是抽出時間為汽車結構設計專業畢業的錢宇普及起了衛星入門知識:“一般來說,1000千克以下的衛星我們統稱為微小衛星,進一步可細分為小衛星,重100到1000千克;微衛星,重10到100千克;納衛星,重1到10千克;皮衛星,重0.1到1千克;飛衛星,重0.1千克以下……”我們當然可以認為這是孟星高的內心深處從討厭錢宇到慢慢接受錢宇的開始,可是,小說家的樂趣之一就是能隨心所欲地剪裁已掌握的素材,我們怎么就不能認定那是作者為了向《一路奔北》的讀者進行科普而特意為之呢?
未來衛星研究院拿到“北斗三號”項目三分之一的任務后,研究院的年輕人興奮地圍攏在總設計師傅晚明身邊。這時候,高軌衛星要比低軌衛星更難研制的話題,隨著傅晚明的一個問題順理成章而來。傅晚明問:“大家做過高軌衛星的,請舉手?”在作者言簡意賅的解釋下我們知道,這個問題很重要。
傅晚明、孟星高一行前往瑞士購買星載銣原子鐘未果,未來衛星研究院只好另作他想。就在傅晚明和孟星高一籌莫展之際,錢宇向孟星高吐槽父母不贊同他新屋裝修啟用智能家居,“我要的智能家居,是增加了自動的功能,不是取代原來的手動功能”,就是錢宇的這一句辯白,啟發了孟星高:為“北斗三號”雙備份國產自研的原子鐘!隨后,作者讓孟星高去感謝錢宇,因為,作者要借此告訴《一路奔北》的讀者,何為原子鐘、氫原子鐘和銣原子鐘,以及原子鐘之于“北斗三號”的意義。
《一路奔北》是一本非常好讀的長篇小說,在圍繞著“北斗三號”展開的絲絲入扣的情節發展過程中,作者為什么要不惜篇幅地介紹衛星這門高精尖技術的入門級常識?那是因為,提高全民科學素養始終是一個作家放不下的課題,也是一名寫作者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