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表情》:大周是一棵樹
大周村是中國社會最小的行政單位,是中原大地上一個不算偏僻的小角落,大周人像蒲公英一樣撒向全國,又如風箏般被家鄉的土地和親人牽引著,或回饋家鄉,或在受傷失意時回來療傷。這是一個有著600多年歷史的村落,歷經無數災難卻根深葉茂。這里基本實現了城鄉一體化,人們的生活、情感與國家的鄉村振興戰略、經濟發展、文化建設,甚至股市震蕩、網絡輿情等息息相關、同頻共振,緊隨時代和社會的步伐,其社會形態就是當下中國農村的縮影。大周表情,就是中國農村最普通最常見的模樣。
《大周表情》以“我”的采訪為線索,以大周村16個姓氏的綿延發展為核心,將大周村的自然村落布局、自然人文生態及各色人等串聯編織在一起,形成一個井田式的關系網絡,這是典型的中原地區平原村落的格局。
周瑄璞是出生于河南臨潁大周村的陜西作家,她敏銳又飽含深情地凝視著家鄉,意識到河南人身上凝聚著中華民族所有的優良傳統和精神糟粕。周瑄璞的創作也經歷了從宏大歷史敘事、家族敘事到“非虛構”的過程,長篇小說《多灣》《日近長安遠》《芬芳》等作品產生廣泛影響的同時,她創作了紀實文學《像土地一樣寂靜——回大周記》《大周表情》,以她在出生地的見聞和感悟為原型,真實細膩地描繪出當下中國農村的生產生活場景和人情人性。
《大周表情》是《回大周記》的續篇,也是2023年度“中國好書”《芬芳》的母本。大周是周瑄璞觀察、認識世界的一個切口,她以歷史性、世界性的眼光審視大周,如女兒般地熱愛著這片土地。她的“非虛構”寫作是典型的“沉浸式”寫作,她發現出走半生,大周依然是家鄉。她和村里很多人都有著或遠或近的“本家”關系,他們有共同的祖先、血緣親情和精神紐帶,“她”熱切地想為家鄉多做點事。她的書寫使大周進入讀者視野,走進網絡空間,以至于鎮上想在周瑄璞家老宅建設“大周文化小院”,以促進當地文旅發展。“小院”的籌建,是書中的副線,貫穿于采訪、敘事始終。“我”一次次回到大周,與鎮政府、村委會、村民、鄰居溝通交談,一次次修改方案,博弈的結果是自家人籌集資金建設“南院”,終于圓了父輩的家鄉夢。圍繞南院建設,大周村鄉村管理形態、建筑生產形態、鎮村之間的關系、人際關系等鋪展開來,各方都想實現利益最大化,世道人心得以充分展露。
“我”是功能性人物,大周村的故事圍繞著“我”的采訪和寫作而展開,作者既是敘述人,也是書中的人物,敘述人周瑄璞冷靜客觀地講述著作家周瑄璞在大周村建房的故事。大周村人并不比其他地方更好,也不比其他地方更壞,他們是一個個普通人,有溫暖的親情也有人性的暴虐和狡黠。
改革開放之后,大批青壯年勞力離開鄉村到城市打拼,空心村大量出現,農村土地荒蕪,民生凋敝,留守兒童、老年人養老等問題層出不窮。在城市文化的強大擠壓下,鄉村已經無法承載人類的鄉愁。農民工在城市文化中始終無法擺脫“弱者”的刻板印象,他們只能承擔技術含量較低的工作,還要承受各種屈辱和精神困擾,但城市的繁華依然誘惑著他們,大周人集體結隊去往西安、上海、廣州、新疆等地打工,有人混得好定居當地,有人混得差無顏回鄉,有人年老落葉歸根。留守者依然在勞動生產,繁衍生息。鄉村的民間秩序和基層管理機制從未根本改變,社會功能仍然在延續,改變的是人。
在城市化進程中,農村的經濟形態、生產方式在發生變化,世道人心在潛移默化,大周村有秋風秋香、小潔等時代弄潮兒;有辛苦勞作的普通村民,如花老老、鄧氏、小潔、大妮、樹功、建亞等;也有將孤獨終老的宗義叔、尹忠安等。太陽底下永無新事,日子如潁河水靜靜流淌。大周也有藏污納垢的皺褶,有人性的弱點,有算計、怯懦、貪婪等,無論境遇如何,每個人都在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大周村的鄉村生產結構和社會形態,為中國鄉村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為民族靈魂的重鑄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開篇部分,“我”不厭其煩地講述了大周村的歷史和現實形態,大周村以樹的形象屹立在中原大地,隨著時光流逝而根深葉茂。周瑄璞在塑造人物群像、鋪敘大周全貌時,細致刻畫出大周村人的精神譜系,每個姓氏都有家族傳統和家風傳承。近百年的中國歷史在人物的敘述中逐漸明晰,每一次歷史變革、自然災害等都給大周村打下深深的烙印,百歲老人鄧氏的一生就是一部濃縮的中國斷代史。
《大周表情》從歷史和現實雙重維度描繪著大周村的全景風貌,周瑄璞說,“不必歌頌,也無須鞭撻。如實呈現,就是最大的熱愛。”讀懂大周,就讀懂了中國。
周瑄璞的語言質樸鮮活靈動,如潁河水緩緩流淌,偶爾洶涌,間或泛起漣漪,讀來若春風拂面,溫暖潤澤。河南方言的精妙運用,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也使《大周表情》具有了語料庫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