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村行記》:行記文體與描摹鄉村振興時代史詩的文學圖譜
當代知名作家歐陽黔森新著《黔村行記》,由貴州出版集團、貴州人民出版社2024年3月出版,收錄了《黔村行記》《天塹變通途》《風景這邊獨好》《高原醒了》四個篇章。其中,《黔村行記》原發《求是》2024年第1期,并獲“求是手機報”官微推送;《風景這邊獨好》為《山花》2023年第11期特稿;《高原醒了》為《中國作家》2023年第11期紀實版重點刊發。并且它們都由刊物的官方微信公眾號予以推送,獲得了高關注度并收獲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力?!肚逍杏洝肥亲骷疑钊肷?、扎根到人民當中去的一步一個腳印,以兼具虛構文體特征的非虛構文體即行記文體,所標記出的一幅真切生動地呈現新時代山鄉巨變與描摹貴州鄉村振興時代史詩的文學圖譜。
我們知道,《人民文學》2018年以3個頭條,即在第1期、第3期、第9期皆以頭條發表了歐陽黔森報告文學《花繁葉茂,傾聽花開的聲音》《報得三春暉》和《看萬山紅遍》,此為歐陽黔森2018年寫作的“精準扶貧三部曲”,獲得了很高的社會關注度。其中,第一部文學性地書寫和記錄了在花茂村扶貧脫貧的漫長征程和今昔歷史巨變里,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心系花茂并親臨花茂視察所走過的足跡。第二部在回溯烏蒙山屋脊海雀村脫貧歷史當中,映現著習仲勛同志感人的歷史故事。第三部則是生動呈現了具典型黔地地域特征的萬山這一資源枯竭型城市所走過的鳳凰涅槃再度重生的脫貧致富之路,具有精準扶貧典型個案的示范性意義。2022年12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歐陽黔森的現實主義長篇小說《莫道君行早》,該著以45.3萬字的巨幅體量,為武陵山腹地的“精準扶貧”歷史現場,鋪寫了一卷巨幅的、氣勢恢宏的新時代鄉村的精神圖譜?!赌谰性纭凡粌H提供了“非虛構小說”這一堪稱重大創新的文體樣式,實現了作家志在寫出新時代山鄉巨變的創作旨歸,而且也呈現著新時代翻天覆地般山鄉巨變中鄉民的心靈史[1]。
《黔村行記》是歐陽黔森在如前文所述一路走來的寫作道路上的新作,有著此前在記錄和表現精準扶貧、鄉村振興題材寫作中所積累的豐厚的文學經驗,文字精煉不失古雅意趣,煉字煉句的功力極為深厚,擅寫詩歌、小說和極為擅長寫作重大題材編劇創作的寫作功底隱于字里行間,令這部紀實類的文學作品不僅好讀、耐讀,而且還兼具散文、紀實類文體的“求真”“務實”“客觀性”特征和小說、劇本文體所需要的文學性、場景再現與適度藝術虛構性特征。歐陽黔森憑借他對于貴州這片土地愛得深沉的感情,既筆力遒勁凝練,又所寫不失詩意詩境,字里行間不斷洋溢出詩性與文學性氣質。歐陽黔森用自己的腳步和足跡所標記與描摹出的記錄貴州鄉村振興時代史詩的文學圖譜,讀來備覺真切生動、感人肺腑,令讀者產生身臨其境般閱讀代入感,為這里的一村一鎮一山一木感動著,為這里所承載的那感天動地的中國紅色革命歷史故事感動著,為習近平總書記對這里人民的深切關懷感動著,為這里的人們在國家精準扶貧政策扶持下走向了脫貧致富、鄉村全面振興的幸福生活新天地而感動著。《黔村行記》是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的作家,用他文學的筆觸,對貴州脫貧攻堅、鄉村全面振興所取得的歷史性偉大勝利這一功績的一份生動感人的文學總結、一份真實紀實的文學答卷?!肚逍杏洝樊斨兴归_的一幅幅“天塹變通途”“風景這邊獨好”的如詩如畫的畫卷,勾畫出一幅呈現新時代山鄉巨變、描摹貴州鄉村振興時代史詩的文學圖譜。
一、呈現新時代山鄉巨變、描摹貴州鄉村振興時代史詩的文學圖譜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重點提及了柳青。近年來柳青的“創業史”傳統亦即柳青文學傳統愈來愈受到重視。2022年7月31日至8月1日,中國作協在湖南益陽相繼啟動了“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湖南益陽既是周立波《山鄉巨變》故事發生地,又是周立波的故鄉,兩項重要的創作計劃啟動選址于此,也凸顯了《山鄉巨變》文學傳統對新時代文學所具備的淵源意義與所起的重要影響。新時代鄉土題材小說創作或者鄉土題材的非虛構作品當中,寫作者對柳青“創業史”傳統和周立波“山鄉巨變”傳統予以繼承、賡續和創新性發展,逐漸形成一種主觀自覺,也已經形成一種較為突出的創作思潮和文學現象。歐陽黔森此前的現實主義長篇“非虛構小說”《莫道君行早》,堪稱“新時代里的《山鄉巨變》”。而在這部新著《黔村行記》當中,清晰可見的是作家憑借兼具虛構性文體特征的紀實類、非虛構作品,在與《莫道君行早》可以構成互文性對讀的行記文體當中,以建基于客觀真實性原則之上的書寫,呈現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即實現脫貧向富后貴州各地所展示的新時代的“山鄉巨變”,描摹出一幅感人肺腑的堪稱貴州鄉村振興時代史詩的文學圖譜。
從主題闡釋的角度來看,近年反映精準扶貧的文學作品為數不少,其中有作家深入鄉村之作,比如賀享雍的《大國扶貧》、彭學明的《人間正是艷陽天:湖南湘西十八洞的故事》(2018)。以掛職“第一書記”的視角寫作的扶貧日志式非虛構作品,比如陳濤的《在群山之間》(2021),等等。但仍罕見能夠對精準扶貧成果“回頭看”并對成功的鄉村全面振興經驗加以總結的作品?!肚逍杏洝分袣W陽黔森能夠再度返回自己親自幫扶過的鄉村,以作家行記文體即作家所見所聞所歷來記錄精準扶貧成果即脫貧后鄉村全面振興面貌,能夠在書寫新時代山鄉巨變和書寫鄉村全面振興雙向維度積累經驗。在當下的中國,脫貧致富、鄉村振興雖并非過去時但其實也亟需“回頭看”,在回看中沉積出新時代山鄉巨變經驗,其中所蘊含的寫作意義不容小覷。就像歐陽黔森在《黔村行記》開篇題記里所說的:“只有貧困過,你才會知道,不再貧困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只有貧困過,你才會倍感珍惜,才會自覺地牢記使命、感恩奮進!”[2]1 《黔村行記》這本書的意義也正在于此。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向世界宣告中國減貧脫貧的成就。在這份成就總結里,貴州便是“譜寫了脫貧攻堅‘中國奇跡’”精彩篇章中最為成就斐然的那一個地方。
以行記文體呈現貴州在新時代里的山鄉巨變、描摹貴州鄉村全面振興時代史詩的文學圖譜,需要作家具備持續性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與活化生活的能力。非虛構紀實類行記文體,尤其需要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決心和勇氣。當年柳青曾長期(1953—1967年)住在長安縣王曲區皇甫村半山坡那座舊廟中宮寺中,與農民14年的同吃共住,才得以完成可世代傳承的文學經典《創業史》。歐陽黔森在《黔村行記》中多次提到自己曾是一名從這里走出去的地質隊員,每到一地便隨時引發回憶起他為這里的山水和革命歷史所書寫的作品、劇作,有些地方甚至就是他親自幫扶過的故地,這些都是他寫好貴州新時代山鄉巨變作品的基礎。要真實地反映黨和國家的鄉村振興戰略,貫徹體現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時代脫貧致富、鄉村全面振興等的思想精髓與實踐品格,作富有歷史性和時代性特征的文學書寫,既需要作家具備深入生活、活化生活的能力,也需要作家在豐厚的文學經驗的基礎上努力達成思想意涵、文體形式與寫作技巧的有效平衡。
《黔村行記》是紀實類非虛構行記文體。近年頗具熱度的非虛構寫作是對一度閉門造車式虛構寫作的一種反撥,甚至是對表象化、過度依賴主觀經驗或者主觀臆想性表現現實所作的一種有效的反撥。重建真實信念的寫作倫理一度被認為是非虛構寫作的重要指向,書寫新時代山鄉巨變的非虛構寫作,因其通常具有紀實性、親歷性和現場感以及作家強烈的介入性寫作姿態,即作家主體介入扶貧工作、鄉村振興和介入到火熱的新時代當中去,而成為非虛構寫作領域一種重要的題材類別。客觀真實性原則和紀實、如實地反映與摹寫現實,是該類題材自具的重要特征,而如何在真實、現實與紀實基礎之上,更多地呈現“藝術真實”和努力尋求文體形式與寫作技巧的平衡,成為該類題材需要注意的維度與可能的發展面向。
歐陽黔森具有能夠沖破自己身處城市給寫作帶來局囿、沖破自己與鄉村之間具地域之“隔”的能力,寫出從心靈到藝術上都與鄉村“不隔”的這部《黔村行記》。這與寫作者具有內置的鄉村視點有關:用像柳青那樣融入鄉村生活的作家的視角,用鄉村觀察者、體驗者、生活者而非“外來者”的身份,來書寫反映時代之變的、發生在鄉村的全面振興題材。能夠擁有真正的本地人寫作的姿態,是《黔村行記》能夠以情真和藝術之真打動讀者的重要因由?!肚逍杏洝分须m然也講究寫作者的身在現場的親歷性、介入性、在場性,卻業已有效去除寫作者常有的那種從上往下的俯瞰視角、去除那種作家自己僅僅是作為鄉村“外來者”來作短暫采訪與寫作的身份與姿態,這是《黔村行記》在如實地記錄脫貧致富、鄉村振興偉大實踐這一客觀事實之外,寫出能夠接地氣、能夠切實地反映現實生活繁復性與多層維度的、具有豐厚審美意涵的作品的關鍵所在。
《黔村行記》這本書里,歐陽黔森以細密的筆觸書寫了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號角已經吹響之后,通過自己計有3萬多公里,行走了9個市州、36個縣、156個村莊的親身行程,其所真切感受到的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政策所帶來的貴州各地的山鄉巨變?!肚逍杏洝芬黄袑懙溃骸巴ㄐ趴亢?、交通靠走、保暖靠抖”的比深度貧困更為貧困的化屋村,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在趙玉學家一起制作黃粑,而當下這里業已形成了黃粑、黃姜、黃牛、苗繡等產業,也利用苗族村寨文化資源開發了旅游產業?!凹t裝綠裹、花繁葉茂”敘事小節中,寫的是茍壩村、花茂村的今昔巨變。集“六古”文化即集古生物化石、少數民族特色古建筑、茶馬古道、金絲榔古樹、天生古橋、古井文化為一體的普梯村,其所大力發展的生態產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產業,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全面振興有效銜接的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普梯村也成為文化特色產業發展的示范村、新時代“黔村”山鄉巨變的一個生動例證。
有研究者明確指出,“與時代同行、與農民同心、與民族共情”[3]141,可視為像柳青《創業史》、周立波《山鄉巨變》等小說所形成的鄉土書寫傳統的基本內涵。這樣的基本內涵不僅統攝著《創業史》《山鄉巨變》《莫道君行早》等這樣的小說,而且也映現在《黔村行記》這本書里。《天塹變通途》里,作家以實地行跡展現了貴州的花江大峽谷和大峽谷的新舊大橋等,以及貴州何以被稱為“世界橋梁博物館”。這里在脫貧攻堅過程中逢山打洞、遇水建橋,令“天塹變通途”的雄偉畫卷照進現實。始于抗戰時期史迪威公路最后一段的七十二道拐作為俗稱的“魔鬼路段”,本是一條英雄的抗戰公路、紅色之路,卻因曾被當地人“靠路吃路”、視為牟利工具而被稱為“強盜灣”。2005年12月,渝黔高速公路通車讓翻山越嶺一個多小時的車程變成了5分鐘,安全系數也翻天覆地般地提升了。配合以“重法治·感黨恩·淳民風”為主題的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加上狠抓產業發展、斬斷窮根的致富道路,令“七十二道拐”被稱為“魔鬼公路”“強盜灣”的過往成為歷史,令七二村探索出一條適合當地的鄉村振興發展道路,全面開啟了鄉村振興的新篇章。歐陽黔森通過一系列精準的數字和對于基層鄉村全面振興政策與變化的了然于心、極為熟稔,對貴州的道路橋梁建設成果作了系統全面的展示,并得出令人感奮的結論:“貴州由‘不平’變‘平’,從‘絕對貧’到不再‘貧’,實現了從‘千溝萬壑’到‘高速平原’的精彩蝶變。”[2]39
《黔村行記》這本書對貴州新時代山鄉巨變、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新篇章的書寫,是通過作家深入每一處市州縣、村民組的扎實與接地氣的行記,將各處的防貧向富的致富經驗,作為一幀幀具備時代性、人民性的“畫面”,統合裝幀成描摹貴州鄉村振興時代史詩的“畫卷”“文學圖譜”。《風景這邊獨好》里,腳堯村的人們在黨員和村干部的帶領下,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劈山造田,引種耐高寒稻子品種,試種茶葉。對種田來說原本并不肥沃的土地和云霧繚繞的高山,竟然產出了高品質的茶葉。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他們那鍥而不舍的“腳堯精神”震撼了作家本人也震撼了世人,而在現實中“腳堯精神”也早已成為網絡熱搜詞條?!鞍讕r之變”行記小節里,白巖村巨變中歐陽黔森還曾奉獻出了自己的十萬元獎金,行至白巖村的作家并非只作行記,還務實地幫助解決了當地亟需三臺觀光車的現實問題?!八畨簟毙杏浶」澲?,小水葉村民組的庭院經濟示范種植地塊,“一中心一張網十聯戶”的辦公、聯防聯治模式以及“公平樹”古楓樹下的“樹下會”皆別具特色,“十發十不發”的分配機制,成為農村自力更生、脫貧致富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一個縮影。石板村則將“一區兩園三基地”的產業布局與村里實際相結合,在鄉村全面振興的道路上探索形成了“三園兩地一品一特”“庭院經濟”兩種產業模式。“三園”是每戶至少有三畝板藍根小藥園、三棵九阡李小果園、三分蔬菜小菜園,“兩地”指九阡白茶和九阡花椒兩個基地,“一品”即每戶貧困戶要發展像稻花魚、本地小黃牛、本地土雞、中華蜂、食用菌等至少一個品種的特色養殖業,“一特”則是指每戶均有九阡酒特色小作坊及千斤酒庫存??梢哉f,最遠的瑤山村也在歷經七次搬遷之后,形成堪稱一步跨越千年的“蝶變”。
《高原醒了》一篇,是對“黔村”紛紛從脫貧攻堅邁向鄉村全面振興作了具時代性和歷史性的呈現與書寫?;鍎撝屏唆~、鴨、稻“三物共生”的水田養殖模式,因地制宜發展了山地特色農業。刀靶村位于烏江天塹,這里一棟棟嶄新的高樓拔地而起,令歐陽黔森也幾乎認不出當年的刀靶村了。一個原本貧困落后的村子變成了現代化、城鎮化的社區,令作家本人也脫口而出:“哦,原來這里不是貧困村”,與此次是對曾經的貧困村作調研這一調研方向相左的現狀,其實恰是刀靶村在新時代里再度發生“偉大的轉折”的鮮明標志。坪塘村所設立的“防貧基金”不僅有著嚴格的審核機制,能夠做到將錢用在最需要幫扶的人身上,而且對于有著特殊情況的村民還可以一兜到底,避免了村民因失去勞動力而陷入貧困。而任家寨村將上過《人民日報》頭版的中華山村合作社的“六二二”分配模式,加以改革變成更加合理的“二四二二”分紅模式,也恰是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階段轉換的一個標志?!陡咴蚜恕分袖佌怪骷覍荽?、烏蒙山區、普梯村、任家寨村、黑巖村、普覺村、紅星村等“黔村”巨變的親歷親見所聞所感,這些現實素材經由歐陽黔森的行記文體,從而把新時代山鄉巨變的“畫面”連綴型構而成一幅描摹鄉村振興時代史詩的巨型“畫卷”。
二、《黔村行記》:地方志書寫傳統的賡續與文學地理學的意義
《黔村行記》不同于古時文人游記,此書中每個篇章所承載的都是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腳踏實地的新時代里的行走見聞所得來的深切體驗與寫作素材,進而熔鑄成一種富有人民性的紀實類、非虛構文體。其與古代游記所表現的作者旨趣與閑逸態度等,都是迥然有異的。雖然并未承續古時文人游記的寫作源脈,但《黔村行記》中對當地人怎樣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賡續、傳承和創新性發展作了生動的記錄與體現。除了對苗族、瑤族等少數民族的文化予以表現,對當地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當中怎樣將其轉化為可開發的資源予以生動記錄之外,作家意圖表現的并不僅僅是非遺傳統在鄉村振興中的轉化,而且還深具將地方的、民族的優秀文化與國家的發展緊密聯系的寫作旨歸。
或可以說,《黔村行記》中作家所作新時代里貴州山鄉巨變的書寫,對其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征程中文學圖譜的描摹,其實也是新時代文學對地方“志”書寫傳統的一種賡續。地方志其實是自古至今都有的,通常是以方志、史志的樣貌存世,傳統的方志以地方性為其最為顯著的特征。對該地的地理風物、風俗物事人情等的記載,令其對所記載之地獨具價值與意義,但文學性往往較為弱化,也不甚講究可讀性?!肚逍杏洝肥切杏浳捏w,卻在鄉村振興紀實類素材當中展現出作家純熟的散文化的寫作筆法,并以凈雅舒宜的散文筆法勾勒出貴州山山水水的形狀。這本行記自帶別樣的文學“副文本”特質,或可以說它還是一本關于黔地的山水志(記)、草木志(記)、動物志(記)。
當代不乏作家在作品中賡續地方志書寫傳統,像賈平凹就在《老生》《山本》《秦嶺記》這“秦嶺三部曲”中努力實現人本與物本理念的融合,賈平凹甚至想親自整理出秦嶺的草木記、動物記,終因能置于這方面的精力不夠而未能完成。但賈平凹在《山本》中通過并非渦鎮本地人的麻縣長這樣一個虛構人物,來完成了小說文本之中的“內文本”亦即秦嶺的草木記與動物記的書寫。小說《山本》中麻縣長所作的草木記、動物記與小說敘事融于一體,“這些秦嶺草木的記載活靈活現地呈現了秦嶺的自然風貌,了卻了賈平凹書寫草木記、動物記的心愿?!保?]82 《黔村行記》里《高原醒了》當中對普梯村所處的深谷湖景區的描寫:“在這個原始深谷湖里,湖水兩岸峭巖突兀,參差嶙峋,形如流云飛渡,林木繁茂,蒼翠蔥蘢,一株株雄壯黝黑的古樹聳立在兩邊的峭壁上,樹干粗壯、遒勁,四周奇花異草,景象萬千?!保?]158 作家如數家珍般道出了樹叢里的“血藤、紅五加、、巴巖香、白龍須、小黃草、四塊瓦和蘭草等數十種中草藥和名貴花卉”,與此地“生活著黑腹錦雞、紅腹錦雞、獼猴、飛虎、獐子等珍禽走獸”,形成“一個動植物的天然寶庫”[2]158。作家對烏沙鎮內廣布各種古生物化石亦娓娓道來,道出貴州興義早在1958年就發現了“胡氏貴州龍”,從而揭開了我國海洋爬行動物研究序幕的歷史,將此后的勘察發展亦一一呈現。作家還將近年國家所認定的烏沙地區三疊紀海生動物化石這一舉世罕見的“自然遺產”和資源真實具體生動地表現出來。而與老松桃人相比,當地人雖聽到過但并未去過的地方,歐陽黔森卻可隨口就一一道來這些地方及松桃的山、水、村等,這不僅得益于歐陽黔森曾經作為地質隊員在野外到處勘察的工作經歷,而且源于他那滲入血脈的對自己的兩個故鄉(一個是碧江區黃土坎,一個是松桃自治縣的普覺村)的熱愛。從賡續傳承地方志書寫傳統來看,《黔村行記》兼具新時代貴州山鄉巨變“志”、鄉村振興“志”意義維度,以及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在當下的文學探索、現實性探索之成果即“貴州地方志”的意義。
古時司馬光就以“博物之書”稱地方志書,其實不止地方志有博物之書的特點,自古迄今的中國文學始終也未曾斷絕“博物”的傳統,而且很多當代作家的寫作都或多或少地帶有“地方志”的書寫特征。有研究者曾通過周嚴的研究,闡析賈平凹的“秦嶺三部曲”(《老生》《山本》《秦嶺記》)“堪稱秦嶺山川的草木志、動物志、村落志和人物志”[4]80。王躍文的《家山》、熊育群的《金墟》等帶有非虛構特征的小說,也都有著對地方“志”書寫傳統作賡續與傳承的意味。而近年還有學者以“博物”作為關鍵詞來研究歐陽黔森的小說創作,認為其小說自成黔地“地方志小說譜系”。此前,歐陽黔森的很多作品、影視劇作品包括近作長篇“非虛構小說”《莫道君行早》等,都存在并延續著他多年來在寫作中形成的鮮明的“博物”“地方志小說譜系”的書寫傳統。歐陽黔森創作的影視劇劇本,也多帶有“地方志”特色亦即明顯的地域化特色和特征。這也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作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作家自覺所作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古典文學資源、文體資源的當代轉化。
如前所述,《黔村行記》是一部記錄和呈現貴州脫貧致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時代史詩的文學圖譜,這幅文學圖譜也是帶有鮮明的地方性和地域性特征的,是歐陽黔森為貴州業已取得的脫貧與向鄉村全面振興推進的歷史功業所作的珍貴的歷史記錄、文學記錄。相比于傳統的地方志,它呈現出了更多文學的韻味與筆法。地方的、民族的,是國家的也是世界的。《黔村行記》也是對地方“志”書寫傳統的賡續和關于黔地的一份珍貴的文學志書。這是在中國傳統文化和古典文學資源賡續傳承的文學視閾內所作的觀照,而即便是援引西方文論中文學地理學研究框架中將文本作文學地理學意義考察的研究方法來審視歐陽黔森的《黔村行記》,同樣也可發現它是以由點及面、以時空結合的立體維度打開并且是以地圖鋪展的方式,亦即是以極為鮮明的文學地理學呈現的方式,繪就了“新時代山鄉巨變的貴州”這樣一本文學圖譜。
從近年對文學的地方性寫作即文學地理學的關注漸成研究熱點來看,《黔村行記》不僅是貴州鄉村振興時代史詩的真實呈現,也帶有文學地理學的鮮明標志與文學意義。在文學地理學的理論建構方面,按照米歇爾·柯羅的《文學地理學》的提法,即文學地理學實際涵蓋了“地理(空間)測繪法”“地理批評”方法和“地理(空間)詩學”方法。用這三個維度來考察《黔村行記》,會有很多精到的發現:第一,在《黔村行記》中行記的歐陽黔森所行至的化屋村、茍壩村、花茂村、普梯村、腳堯村、白巖村、石板村、瑤山村等地方,處處都是與貴州山川村寨等真實地點發生著關聯,從而勾勒出整個貴州貧困地區舊貌換新顏、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新形貌,以及它們所形成的新的文學地理圖譜。第二,《黔村行記》當中,歐陽黔森用文學的筆法,完成了關于已發生山鄉巨變的貴州很多地方的“想象的天地”或“景觀”的建構。第三,《黔村行記》里,作家所到之處,都呈現了各具特色的貧困舊貌致富煥新之后鄉村全面振興的新顏,是各個不同面貌的、令人眼前一亮的嶄新的且具有地域性特色的空間。如果借助文學地理學的理論框架與研究路徑來考察《黔村行記》,那么會獲得有關“文學貴州”的一份文學地理圖譜,從中發現這本書在提供一部鄉村振興時代史詩的文本價值之外,其所生成的“文學貴州”與現實地理中貴州每一處地方皆能對應,其所構成的,是一種詩性關系和由個體到總體的價值與意義。
三、新時代文學話語建構:歷史與現實融合的中國故事
“新時代文學”是對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中國文學加以總結與概括的一個核心概念,也是這一時段中國當代文學的文藝主潮。從創作出版文學生產領域來看,2022年7月31日至8月1日,中國作協已經先后啟動了“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和“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而在與之相對應的文學研究領域,2023年至2024年不到兩年的時間里,中國作協已經先后在江蘇師范大學、陜西師范大學、上海大學、中南大學等高校,完成了中國作協新時代文學研究中心在各大學合作研究基地的揭牌成立工作,并開展了相關的研究工作。對于前者而言,對相關項目所作的支持是對新時代文學創作的有力助推,可助益實現如下目標:“推動與賦能產生反映新時代文學價值的時代精品力作”“這對于書寫鄉土、通過書寫鄉村巨變來講好中國故事、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對于整合優勢資源、深化合作、遴選和推出反映新時代新征程的文學經典具有重要意義?!保?]對于后者而言,是要從新時代文學作品尤其是文藝精品當中,發現與概括新時代文學作品的創作指征與藝術規律,從理論與研究的角度對新時代文學話語建構作出梳理與闡析總結。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指出,新時代需要文藝高峰,也完全能夠鑄就文藝高峰。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當中要求:“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保?]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指出,“要堅定文化自信,堅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要“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外來文化本土化,不斷培育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等等[7]。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講話,指明了新時代文藝發展的方向與目標,具有對于新時代文學創作實踐與話語建構的理論指導意義。
如前文所述,《黔村行記》是歐陽黔森深扎鄉村、扎根人民,通過非常扎實細致的調研工作甚至是憑借直接參與到協助解決當地實際困難的行動姿態,以行記文體寫出的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政策所帶來的黔地山鄉巨變的非虛構作品。紀實、非虛構、現實性書寫是《黔村行記》的重要寫作特征,但《黔村行記》作為新時代文學典型文本,并不是只有現實性敘事,它是兼具現實之筆與歷史之筆兩套筆墨的。這其實在近年的新時代文學作品中并不鮮見,比如,熊育群的《金墟》就是兼有歷史之筆與現實之筆兩套筆墨、兩個故事序列。歷史之筆敘寫的是當年彼此原本有著很多矛盾與齟齬的兩大家族,即司徒家族和關氏家族歷經海外奮斗后又返歸家鄉修建了赤坎古鎮的故事,現實之筆打開的則是現實中的一個鄉村振興的故事——赤坎古鎮的鎮長司徒譽到處奔波,終于解決了已經或空置或易主居住的古屋的征收與文化改造工作。而將現實之筆與歷史之筆連接在一起的,是在古鎮改造過程中司徒譽與女主人公徐芷欣多處走訪,并與返鄉尋祖的海外華人后代會合相聚的敘述線索。歐陽黔森那部隸屬于“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第2期資助項目的“非虛構長篇小說”《莫道君行早》,也在作現實性敘事的同時,時時將筆觸伸向那些在中國革命史與紅軍長征史上都堪稱濃墨重彩重要歷史事件的還原與書寫。
《黔村行記》是典型的紀實類、非虛構寫作,具有重視作家創作主體的在場性、介入性寫作姿態?,F實性書寫當然是無比重要的,但這本書如果缺少作歷史之筆維度的伸展,就會在現實性的理性書寫之外缺乏文學想象力所能帶來的浩渺悠遠的審美維度,以及對中國歷史尤其是革命歷史里那些優秀文化傳統、民族堅韌而生生不息的民族生命力的深入表達,而這些其實也是新時代文學話語建構所不可或缺的角度維度與內在品質?!肚逍杏洝肥蔷o貼著各個村寨的鄉村全面振興的現實寫作行記,但同時又將現實中足以構成黔地地圖的一個個的“點”所連接起的歷史故事自如地加以打開與呈現。在貼地飛行且離地騰躍的想象力當中,緊貼歷史褶皺書寫著當地那一個個與現實互為映照的歷史故事。《天塹變通途》中,開篇即回溯了早在公元742年、755年,李白就以詩句標記了自己所體會到的“蜀道難”和黔道等于根本就沒有道,而直到公元1384年朱元璋時期,才終于換來了奢香夫人開辟驛道以供往來的承諾。作為烏江流域有名的“魔鬼路段”的七十二道拐,是抗戰時期史迪威公路的最后一段。有關七十二道拐歷史故事的回溯,是在敘述鄉村振興和鄉村治理驕人成果的現實性敘事當中,所講述的一段頗為完整的感人的歷史故事,即有關“魔鬼公路”的歷史故事。歐陽黔森在石板寨背靠石墻時不經意間看到的密密麻麻的文字,是業已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水族的“水書”。水書所承載的是水族的天文地理、宗教文化、民俗倫理等方面的文化信息,是與歷史交融于一體的水族的文化記憶。歐陽黔森在現實性敘事當中宕開一筆所作歷史之筆的書寫,將當地文化記憶與悠遠歷史,在極為寫實的材料當中予以凝結提煉,呈現出一種“脫實向虛”“虛實相融”的審美維度。貴州興義“胡氏貴州龍”的發現,烏沙地區三疊紀海生動物化石自然遺產資源的發現歷史,所作書寫也是在極為具體詳細的歷史材料、一種緊貼歷史真實性的寫實之美中,與現場性、客觀性的現實性書寫嵌套,共同構成了《黔村行記》書寫的立體豐贍的審美維度。
《黔村行記》不僅在行記的現實性書寫當中,同時挖掘了各個村寨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資源,還隨時打開并接續著現代革命歷史、紅色歷史的文化傳統。有研究者曾論及新時代鄉土小說,“也在某種程度上接續了現代革命文化傳統,力圖將革命精神接續到新時代社會、經濟建設之中”[3]148。歐陽黔森不僅在《莫道君行早》中作了這樣的文學書寫,而且在《黔村行記》里根據行記的行蹤軌跡,同時打開了一本有關革命歷史傳統與紅色文化傳統的文學地理圖冊。遠近聞名的紅村刀靶村在紅軍長征歷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時任中央紅軍紅三軍團軍團長彭德懷曾在此擊潰來犯之敵,也是歐陽黔森18年前撰寫長征題材電視劇本《雄關漫道》時所到之地。往昔的窮破與今昔的棟棟高樓拔地而起兩相對比,愈加具有激蕩人心的藝術效果。能夠很好地接續與繼承紅色歷史文化傳統,對扎實推進當下新時代鄉村建設與全面振興的動力與意義不言而喻。
四、創業主題、新人形象與“新人民性”
歐陽黔森祖籍貴州銅仁,早年有著礦業從業者的基層工作經驗,對自己所生長的黔地地域有著深厚的了解和深摯的感情。長期從事文學創作與主題影視劇劇本寫作,及至身處鄉村振興時代主題之下,歐陽黔森聽從自己內心的文學召喚,調動他自己多年來長期深扎貴州各地村寨、廠礦等的體驗生活的積累,定下寫作主題之后經過細致的海量探訪,結合自己文學創作的經驗,在非虛構文學文本中展現出難得的活化生活的能力,給新時代交出了一份值得銘記的答卷。書寫現實生活和新時代鄉村題材作品,優秀的作家從來都是不僅要用眼睛去觀察,用心去體驗和感受生活來獲取現實重大題材,而且必須要能夠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還要經過個人化審美創造,才能塑造出屬于人民文藝的優秀作品。越是現實重大題材的非虛構文學創作,越是要深入現實的內部,將具有無限寬度和廣度的現實生活以兼具文學性藝術性的筆法呈現出來。
《黔村行記》在新時代文學話語建構方面,除了以歷史與現實融合的敘述手法書寫新時代所發生的山鄉巨變、書寫鄉村全面振興的中國故事,還在創業主題、塑造時代新人與新人民性表達等方面,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了柳青《創業史》文學傳統、周立波《山鄉巨變》文學傳統。有研究者已經從“講述‘返鄉者’的故事”“對‘科技支農’的大力書寫”“對‘開放’‘協調’創業模式的探究”三個方面,來探究“新時代鄉土小說創業主題敘事對‘創新驅動’這一時代話語的涵納”[3]142-143。歐陽黔森不僅在他此前的長篇小說《莫道君行早》中有著相當充分的對創業主題的表現、對時代新人形象的塑造以及對新人民性的表達,而且在《黔村行記》當中將這些主題意涵與寫作旨歸作了更為充分的全面呈現。
第一,講述“在鄉者”“返鄉者”人物的故事,呈現這些時代新人在創業方面的典型意義。“在鄉者”“返鄉者”中既有在政策與實踐等方面都具有指導創業能力的村干部又有普通村民這些不同的人物形象序列?!肚逍杏洝分械摹按甯刹俊?,成為作家歐陽黔森從不同的角度與側面立體烘托出的獨具特色的人物形象?!耙粋€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支部強不強,關鍵看領頭羊”,將曾經舉目盡是危房舊房、又極富布依族民族文化的村子開發為鄉村全面振興新資源的郭成林支書,就是自己致富后不忘鄉親、帶領鄉親修路辦合作社等,做到了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在搞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方面實現“創新驅動”,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全面振興的有效銜接[2]8-9。給白巖村帶來山鄉巨變的是將產業驅動人才與村支書、村委會主任身份集于一身的能人唐文德。石板寨的村支書也是一位曾經在外地打工、返歸家鄉的“返鄉者”,回村當選為村支書后,率領大家通過一條并不平順的產業發展之路最終尋找到了板藍根種植的產業之路,帶領大家走向了共同富裕之路。坪塘村支書周仕偉不僅率領大家致富,還設立了防貧基金,通過嚴謹的審核機制與周嚴的防貧監測工作,令因病因各種變故返貧、致貧的村民能夠及時得到扶助,個別的村民即便是永久性地喪失勞動力,村里也采取防貧基金一兜到底的做法,免去了村民后顧之憂和鞏固了共同富裕、鄉村全面振興的已有成果。
在普通村民這樣的時代新人典型人物中,“返鄉者”即是大學畢業后返鄉創業或者被鄉村振興政策吸引而放棄外地打工生涯毅然返鄉創業的人物。花茂村的“鄉村創業導師”王佳是大學畢業后的“返鄉者”,他在花茂村通過土地流轉了300畝稻田,既種植有機水稻又在稻田里養稻田魚和稻田鴨等。花茂村作為農業現代化孵化園、綠色食品加工助推器、新農村建設帶動點、旅游產業化的橋頭堡的示范鄉村形象里面,離不開王佳這樣的“返鄉者”的帶頭、指導與示范作用。打造“六古”文化的普梯村,靠的也是引新農人入村,而曾付國就是新農人的代表,也是“來屋頭玩”品牌的創始人?!霸卩l者”也是新人能人輩出,時代新人典型人物總是以自己的特有方式在鄉村振興與鄉村創業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即便是隱沒在連綿起伏的群山中的紅星村,也在新時代里與外面的世界作同頻共振式發展,反映與共鳴著大山之外的世界里帶有時代性特征的網絡發展等時代脈動的方面?!疤焐置谩苯M合這對網紅聲樂組合,在他們許多歌曲中僅《貴州,我深愛的家鄉》一首的網絡播放量就超過3億。作為內地民族音樂極具影響力的網紅組合之一的他們,是紅星村當家人有效發揮網絡人才號召力,以“網紅”形態帶動產業發展的重要憑借,進而推動鄉村建設令紅星村也成為特色產業示范村。這也是歐陽黔森所反復思考過的問題,即“山鄉巨變”理應有很多途徑,肯定有黔村在很多耳熟能詳的發展致富的途徑中,另辟蹊徑成為能夠表現出差異化特色的存在。
第二,對科技支農、因地制宜創業模式的考察、呈現與探究?!秳摌I史》《山鄉巨變》等農業合作化小說中農業科技至多表現在以科學的方式插秧等,而到了新時代鄉土小說中,科技在農業發展、鄉村發展中的作用,愈來愈受到重視。歐陽黔森《莫道君行早》中對科技興農、科技賦能新時代產業發展與對鄉村創業產業模式的展現,已經初具脫貧攻堅后走向鄉村全面振興的面貌。而《黔村行記》中采用紀實類、非虛構的行記文體,更加方便作家用靈動的筆觸、游刃有余的筆法,自如地書寫科技創新在賦能產業創制與發展、產業升級、產能升級等方面的內驅力,也說明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鄉村振興要在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上下功夫,“真是號準了鄉村振興的發展命脈”[2]9。富有“腳堯精神”的腳堯人大力發展的以茶葉種植為示范的綠色農業、與之相配合的一、二、三級產業融合發展,離不開村支書吳秀忠的不畏艱難、開山修路的魄力,與第一書記穆書記(穆修群)從科技與產業發展方面給大家的幫助和指導也緊密相關。正是在科技支農、科技創新的強大驅動力之下,給腳堯村帶來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綠色高效、優質安全的鄉村產業體系,已經為全縣乃至全州實現鄉村振興樹立了標桿。石板村有了“一區兩園三基地”的產業布局后,探索形成“三園兩地一品一特”“庭院經濟”這兩種模式。無論是九阡酒釀造工藝還是特色養殖業,既有當地傳統技藝的傳承又有新時代科技創新力量的加持,兩者皆不可或缺。走向鄉村全面振興的“貴州經驗”還有很多,在此難以一一盡述??梢哉f,《黔村行記》提供了一個個鮮活而富有時代性特征與歷史價值的“貴州經驗”的樣本,它們的價值與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第三,當地的創業模式、產業發展,全部都是因地制宜創制。《黔村行記》中,既有對地方特色、少數民族特色文化傳統資源的開掘與利用的呈現,也有對符合當地地理環境、風土物事人情的資源的開發利用,又有對當地特色農業、生態農業、多項產業發展的悉數展現。以腳堯村為代表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產業布局與產業發展趨勢,在各個村寨其實都有著不同樣貌的發展與呈現,業已成為鄉村全面振興的必由之路。
第四,在創業主題下,各個村寨都各顯神通發展各自的產業布局,其中科技創新、人員創新、思想創新等所起的作用不容小覷。人員創新指村干部與外來干部像“第一書記”等,與“返鄉者”“在鄉者”中帶頭致富的典型人物,都能夠以創新性的思想力與實踐力,成為脫貧攻堅、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時代新人。如果說,《創業史》《山鄉巨變》中的下鄉干部與農民先進人物是當時的時代新人,表現了當時時代所需要的人民性表達;那么,《黔村行記》中的本地干部、外來干部、帶頭致富并且指導鄉村創業的多個典型人物,全部都是當下新時代的時代新人?!肚逍杏洝穼@些時代新人的書寫與表現,恰是將《創業史》《山鄉巨變》里的人民性表達作了更新的發展,表現出富有新時代之時代特征的“新人民性”發展趨勢。
《黔村行記》真正地體現了作家“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的創作原則。這里的很多村寨、地方,都是歐陽黔森創作主旋律題材電視劇、電影劇本的故事原型發生地,他的一些文學作品也寫作于此。作家每到一處,對自己創作經歷所作不經意地回憶性書寫,可視為能與歐陽黔森創作歷程互為參鑒的一個文學“副文本”,讀者可以從他此前的影視劇作品、文學作品與當下故事原型地所發生的山鄉巨變作互文性考察,能更加體會到每一個“黔村”刻在作家生命體驗里的那份深深的烙印,以及由此所生發出的作家對這片土地的深厚的感情。這也不難解釋《黔村行記》為何展現出那樣強烈的現實主義品格、牢固堅定的人民性立場的寫作原則,并內蘊一種富含創新性內涵的新的人民美學的藝術旨趣。在這種新的人民性表達與新的人民美學精神里,《黔村行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古典文學文體資源、現代革命傳統所作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是不容忽視的方面?!肚逍杏洝饭串嫵鲆环尸F新時代黔地山鄉巨變、描摹貴州鄉村全面振興時代史詩的文學圖譜,其所表現出的對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寫作傳統所作的繼承、賡續與創新性發展,在新時代文學話語建構方面所作的探索,以及在創業主題、新的人民性表達、新的人民美學原則等方面所作的探索,都為同類題材的寫作與新時代文學提供了可供參鑒的價值與意義。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 “新世紀海外華文作家的中國敘事研究”(17BZW171)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劉艷.為武陵山腹地“精準扶貧”歷史現場鋪寫新時代鄉村的精神圖譜——評歐陽黔森現實主義長篇新作《莫道君行早》[J].中國當代文學研究,2023(5):67-77.
[2]歐陽黔森.黔村行記[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24.
[3]王仁寶.新時代鄉土小說創作與農業合作化傳統的轉化[J].文學評論,2024(3).
[4]陳國和.論賈平凹“秦嶺三部曲”的地方志書寫[J].文學評論,2023(3).
[5]劉艷.新時代鄉土書寫傳統的賡續與創新性發展[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5):42.
[6]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1.
[7]習近平.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N].人民日報,2023-06-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