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學研究構筑共有精神家園
9月29 日,“民族文學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學術研討會”在內蒙古大學召開。與會學者圍繞各歷史時期中華民族文學交往交流交融的多維度研究,少數民族特色文類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研究等議題展開討論,共同推動民族文學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
書寫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
中華多民族文學集中展示了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過程。百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華多民族文學在題材、內容、風格上取得了長足發展。內蒙古大學副校長杜曉東認為,中華多民族文學不僅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歷史的記錄,更是博大精深、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的載體。民族作家通過創作,為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出了重要貢獻。新時代,作家們聚焦民生,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的角度書寫時代巨變,彰顯時代精神,展現了多民族共生共存、交往交流交融的景象。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內蒙古大學北疆民族語言文化交融與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朝戈金提到,長期以來,民族文學工作者心懷“國之大者”,即使做個案研究,也應具有寬廣的胸懷,推動人類文化與各民族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所長丁國旗表示,民族文學和文藝研究應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基,牢牢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題。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學、民間文藝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價值和作用,讓學術研究服務于國家發展。學術研究的理論引領和美學引領應成為民間文藝工作的重要維度,用心感受時代、書寫時代,不斷拓展民族文學和民間文藝的影響力。在創作中要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導向,表現人民積極樂觀的生活追求,體現新時代的創造力。
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文學史研究界曾出現“重寫文學史”思潮,近期又有學者提出“重寫文明史”的主張。對此,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學院教授鐘進文認為,圍繞“重寫文學史”提出的多民族文學共同發展觀,或多民族文學史觀,已成為21世紀初民族文學界的核心議題之一。他強調,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書寫中國文學史需要新的思考,構建人民文藝的新視野,關注既能反映民族特色傳統,又能突出各民族文化共性和中華民族共同形象符號的優秀作品,重新審視民間文學在文學史中的地位。
浸潤時代精神的民族文化
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鮮明地展現了文化與時代背景、國家和民族豐富實踐之間密切互動的關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副所長安德明認為,口頭傳統作為民族整體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既生生不息地延續和發展,同時也以強大的生命力維系整個文化傳統的存續與綿延。在標志性的民族文化符號傳承中,口頭傳統通過融合個性化經歷、體驗及當下情感與心理需求的重復講述,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強化歷史認同與群體認同,以“活著的歷史”為一代又一代民眾提供前行的動力。
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意涵在于其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即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華中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劉建江認為,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處處浸潤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要素,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它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方方面面,并與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中國式現代化源于中華民族悠久文明的歷史傳承,既賡續了中華文明優秀基因,又吸收借鑒了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升華并拓展了原有世界文明,展示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為世界各國和民族的現代化發展提供了全新的選擇。
中華民族文學的多維度探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劉大先提出,少數民族題材連環畫賦予多樣性文化以可感性,通過塑造“重瓣花朵式”的中國形象,促進了多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毛巧暉認為,民間文學與少數民族文學是新中國文藝、中華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體現了新中國所倡導的各民族文學藝術“互見互鑒”和文學共同體意識,兩者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文學發展規劃中具備一體性特質。當下,民間文學與少數民族文學面臨學科重構,應從歷史中汲取經驗,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視野下推動兩個學科的良性發展。
內蒙古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院長米彥青分析了多民族文學史觀下中華民族文學建構的發生學邏輯。她認為,清代對士人傳統“華夷之辨”觀念的改造,是中國現代國家建構過程中的重大變化。這一轉變在清代文學中有清晰的表現。研究清代文學,應遵循三個原則:一是確立多民族文學史觀下中華民族文學建構的發生學邏輯;二是堅持大歷史觀方法論;三是立足于對中華民族文學史料的挖掘、梳理與研究,打破學科壁壘,構建更加宏闊的學術視野與更高的學術境界。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中,實現其歷史價值、社會價值和現實意義。
內蒙古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馮文開從藝術角度分析了八旗指畫家對傳統中國畫的創新發展。他認為,八旗指畫展示了少數民族對中華文化藝術的向心力,展現出中華文化藝術的強大融合力,為進一步理解和認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文化藝術領域的歷史例證。
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登峰戰略”重點學科“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學科”、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闡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重大創新項目“中華民族文學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課題組與內蒙古大學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