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一代醇儒汪應(yīng)辰與朱熹的文化交往
    來源:中國作家網(wǎng) | 付桂生 胡新新  2024年10月10日19:32

    摘要:汪應(yīng)辰是南宋初期一位重要的理學家、文學家,主要活躍于宋高宗、孝宗兩朝。汪應(yīng)辰師從張九成、呂本中,繼承了二程的伊洛之學,同時與朱熹、呂祖謙等理學大家相交甚篤。汪應(yīng)辰是朱熹的從表叔,南宋隆興北伐與和議期間(1163-1164)兩人交往密切,在政治上兩人都是主戰(zhàn)派,常論戰(zhàn)事,也正是在汪的提攜下朱熹得以登上政治舞臺。隨著隆興北伐失敗,朱熹意識到國家潛藏的危機,朝廷上下沉迷佛學、蘇學,遂決意進行批判,并與汪應(yīng)辰就儒釋邪正問題展開論辯,在此基礎(chǔ)上完成著作《雜學辨》,為其后來集宋代理學之大成邁出堅實一步。

    關(guān)鍵詞:汪應(yīng)辰 朱熹 《文定集》 《雜學辨》

    在中國文化史上朱熹(1130年—1200年)是舉足輕重的人物,他構(gòu)建的理學文化體系,全面系統(tǒng)闡述了儒學的倫理精神,成為東方儒學史上的一座豐碑。而在歷史上對朱熹思想形成產(chǎn)生過重要的人物汪應(yīng)辰,較少有人知曉。汪應(yīng)辰(1118年-1176年)是朱熹的從表叔,年長朱熹12歲。他賞識朱熹的才干和學識,多次向朝廷加以舉薦,為朱熹的仕途鋪路。可以說,朱熹早年得以登上政治舞臺離不開這位表叔的提攜,朱熹的政治立場的形成也與之息息相關(guān)。尤其是兩人在交往過程中的思想交鋒,更是直接影響了朱熹的思想觀念的形成。

    汪應(yīng)辰,字圣錫,世稱玉山先生,南宋信州玉山(今屬江西省玉山縣),是南宋時期有影響力的政治家、文學家、理學家、散文家、詩人,他少有才名,天資聰慧,18歲得中狀元,是中國歷史上為數(shù)不多的年少狀元。《宋史》列有汪應(yīng)辰傳,“幼凝重異常童,五歲知讀書,屬對應(yīng)聲語驚人,多識奇字。家貧無膏油,每拾薪蘇以繼晷。從人借書,一經(jīng)目不忘。……未冠,首貢鄉(xiāng)舉,試禮部,居高選。紹興五年,進士第一人,年甫十八。”[1]汪應(yīng)辰年少成名,在官場上卻并沒有春風得意,屢屢碰壁,宦海沉浮卻沒有泯滅他的治學之心。他為官之余,筆耕不輟,著述頗多,有《二經(jīng)雅言》二卷、《唐書列傳辨證》二十卷、《翰林詞章》五卷、《石林燕語辨》十卷,令人惋惜的是多數(shù)著作亡佚。明嘉靖年間的學士程敏政曾得見其文,抄錄十二卷。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夏浚在程敏政手抄本基礎(chǔ)上,編纂出十四卷本《汪文定公集》。至清乾隆年間,在編撰四庫全書期間,學者以夏浚版《汪文定公集》為藍本,又綜合《永樂大典》中的輯補佚文,編撰出二十四卷的《文定集》,留世至今。

    現(xiàn)存《文定集》是研究汪應(yīng)辰最重要的參考文獻,書中內(nèi)容豐富,涵蓋奏議、狀劄、表、策論、制、序、記、說、銘、題跋、書、啟、祝、祭文、志銘、詩歌,達五百余篇,較為系統(tǒng)全面展現(xiàn)了汪應(yīng)辰的思想、為官、文采、交往等情況。明清以來,學者對汪應(yīng)辰的學術(shù)成就評價甚高,黃宗羲所撰《宋元學案》中收錄“玉山學案”。“先生于學,博綜諸家”,“骨鯁極似橫浦,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德似紫薇、而未嘗佞佛,粹然為醇儒”。一代醇儒評價可謂甚高,他所創(chuàng)創(chuàng)立的“玉山學派”亦對后世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其弟子有“金華學派”創(chuàng)始人呂祖謙,與楊萬里、范成大、陸游并稱為“南宋四大詩人”的尤袤。可惜汪應(yīng)辰的現(xiàn)存資料有限,難以為我們呈現(xiàn)出其思想全貌。學界對汪應(yīng)辰關(guān)注和研究尚且不夠,通過朱熹與汪應(yīng)辰之間的交往辨析,能夠讓我們了解這段塵封的歷史。

    一、關(guān)心時局:南宋隆興年間汪應(yīng)辰與朱熹叔侄間的密切交往

    汪應(yīng)辰與朱熹之間交往,與當時南宋與金朝南北的對峙政局密切相關(guān),他們之間的交往不僅僅是叔侄之間的情感往來,更是滲透著政治觀點的交流。南宋立國以來,始終無法擺脫北方強敵的金朝的襲擾和攻擊,朝堂之上形成了主和派和主戰(zhàn)派兩大陣營,兩派的爭論始終是朝堂政治博弈的焦點。在這場長達數(shù)十年的斗爭中,直接影響了汪應(yīng)辰和朱熹的處境,作為主戰(zhàn)派的代表,他們與主和派大奸臣的秦檜意見相左,在政治長期被打壓。據(jù)《宋史·汪應(yīng)辰傳》載:

    “時秦檜力主和議,王倫使還,金人欲以河南地歸我。應(yīng)辰上疏,謂:“和議不諧非所患,和議諧矣,而因循無備之可畏。異議不息非所患,異議息矣,而上下相蒙之可畏。金雖通和,疆埸之上宜各戒嚴,以備他盜。今方且肆赦中外,褒寵將帥,以為休兵息民自此而始。縱忘積年之恥,獨不思異時意外之患乎?此因循無備之所以可畏也。方朝廷力排群議之初,大則竄逐,小則罷黜,至有一言迎合,則不次擢用。是以小人窺見間隙,輕躁者阿諛以希寵,畏懦者循默以備位,而忠臣正士乃無以自立于群小之間,此上下相蒙之所以可畏也。臣愿勿以和好之可無虞,而思患預(yù)防,常若敵人之至。”疏奏,秦檜大不悅,出通判建州,遂請祠以歸。”[2]

    這個時期,朱熹在跟隨程頤二傳弟子李侗(1093年-1163年)從學,面對金軍大舉南侵,宋孝宗臨危即位,召求賢能直言的時局。1162年8月,朱熹在李侗的指點下,第一次向朝廷上書,陳述要求朝廷勵精圖治,抗擊強敵的觀點。他提出“修攘之計不可以不早定,痛斥對金講和之說,要求宋孝宗及早制定主戰(zhàn)計劃。”其主戰(zhàn)的觀點與汪應(yīng)辰是一致的,兩個月之后叔侄兩人就謀面了。

    1162年10月的秋季,汪應(yīng)辰將出知福州,赴任之前,兩人在建安第一次相見,面對這個有才華和血氣的表侄,他顯然十分高興,乃至有“一見如故”之感。他在給好友吏部侍郎陳俊卿的信中不乏溢美之詞。“其學材識為遠器,亦招其來此,帥司準備差遣。……乞辟差元晦,敢望同凌丈見宰執(zhí)言之。”汪應(yīng)辰稱朱熹為遠器,自然是十分賞識,到福州任上后,便把朱熹叫在身邊栽培。也就是從這個時候,兩人開始了長達數(shù)年的密切交往。在汪應(yīng)辰為代表的主戰(zhàn)派團體提攜下,朱熹得以出入仕途,得到了面見宋孝宗的機會。

    南宋初年,政局不穩(wěn),戰(zhàn)事時有發(fā)生。宋孝宗即位以來,對金朝的態(tài)度,始終在是戰(zhàn)與是和中搖擺不定,兩派政治勢力的博弈也是跟隨圣意起起伏伏。1163年宋孝宗傾向主戰(zhàn),任命張浚為樞密使兼江淮東西兩路宣撫使,展現(xiàn)出銳意北伐的態(tài)度。汪應(yīng)辰敏銳地意識到這個是把朱熹推向的政治舞臺的絕佳時期,他再次致書好友陳俊卿力薦朱熹。“朱迪功熹,進修日新,殊未可量也,不知朝廷有處之否。”也正是在汪應(yīng)辰的保舉下,此年3月,朝廷召朱熹赴臨安;7月,宋孝宗召朱熹入奏登對,11月6日宋孝宗在垂拱殿中召見了朱熹。朱熹面奏皇帝直言自己對社會現(xiàn)實和金朝的政治態(tài)度,他希望宋孝宗能夠重用儒學,勵精圖治,“是以意誠心正而身修,至于家之齊,國之治,天下之平,亦舉而措之耳”;出兵抗金的正義性,并提出出兵中原的方略。汪應(yīng)辰對于這次面奏非常重視,親自寫信囑托朱熹。“竊計誠心正論,從容獻納,所以開悟上意者多矣。”可惜,事與愿違,宋孝宗并沒有重視這些觀點,面奏之后朱熹遭到冷漠的對待,僅得到武學博士的閑職,難以施展抱負,一度讓朱熹受挫很深。

    此后,隨著宋金戰(zhàn)局的發(fā)展,戰(zhàn)事的失利,讓主戰(zhàn)派處于劣勢地位。最終,宋孝宗選擇支持議和,主戰(zhàn)派領(lǐng)袖張浚隨即被罷免,致使主戰(zhàn)派徹底失勢。在這期間,汪應(yīng)辰與朱熹多次在福州商討戰(zhàn)事,討論對策,終究無法左右朝局的發(fā)展。

    也正是在這段密切的交往中,汪應(yīng)辰和朱熹在政治觀念上達成很多共識。在治理國家方面,他們都希望最高統(tǒng)治者能夠革除痹證,任用賢臣,體察民情,德治太平,是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延續(xù)和發(fā)展。

    汪應(yīng)辰在《廷試策》中言:“臣聞治道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行帝道則帝,行王道則王,行霸道則霸,未有力行而不至者也,未有不能力行而能至者也。”[3]在《論愛民六事疏》中言“臣竊以為昔人君大有為于天下,雖酬酢事變,不一而足,然皆以畏天愛民為本。蓋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愛民乃所以畏天也。未有不得乎天而可以成天下之務(wù),亦未有不得乎民而能得乎天也。”[4]朱熹同樣有類似的論斷,“天下之務(wù),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術(shù)以立正綱”。

    隆興年間的時局動蕩,深刻影響了兩人此后的人生軌跡。汪應(yīng)辰在福州任上轉(zhuǎn)赴四川擔任制置使、知成都府,在仕途上得以升遷,得到施展政治理想的機會。與之相反,朝廷爭斗讓朱熹產(chǎn)生了厭倦,他決議潛心向?qū)W,深研理學,希望能夠通過思想明人倫、正人心,開啟了屬于他自己的一段救贖之路,為日后成為一代儒學宗師打下了基礎(chǔ)。

    二、觀點交鋒:汪應(yīng)辰與朱熹間的論辯

    1160年至1170年是朱熹早期理學思想形成的關(guān)鍵時期,這個階段正是他與汪應(yīng)辰頻繁交往的時期,期間兩人從對時局的討論中,也延伸到了思想討論。他的一部重要著作《雜學辨》,也正是在這個階段完成的。

    面對宋孝宗左右搖擺的決策導(dǎo)致北伐失敗的局面,朱熹是十分不滿的。他認為造成這種原因的與朝堂之上沉迷佛學之風不無關(guān)系,他多次勸誡孝宗擯棄佛學,重用儒學治事,希望從思想源頭上找到解決時局困境的方法。1163年他在面見宋孝宗時就已經(jīng)直言規(guī)勸皇帝不要沉迷佛學。“朱熹面奏三札,直指趙昚的君過。第一札講正心誠意格物致知的‘圣學’,意在反對佛老。”[5]從走我們看出朱熹對時局的思考是進入到更為深刻的治國理念上,他對佛學的態(tài)度比較明確,持批判和否定的態(tài)度,其意圖是在推崇儒學的正統(tǒng)地位。汪應(yīng)辰和朱熹都曾學習佛學,但在儒學與佛學的關(guān)系上,朱熹和汪應(yīng)辰的觀點是不同的,這也為他們的論證埋下了伏筆。

    事情緣起于朱熹與汪應(yīng)辰的論爭始于對羅從彥的《龜山語錄》的討論。1663年朱熹將此書寄于汪應(yīng)辰,同年4月在回信中指出《龜》書中一些“可疑者”即語涉佛學之處問朱熹。

    羅丈《語錄》中有可疑者,“不居其圣”與“得無所得,形色天性”,與“色即是空”,恐難作一類語看。有《事君人者》一章,頃當問王丈信伯,有次第否?王丈云前兩句有次第,后兩句難分。又問同是一章,若如此說,則語脈不貫穿。王文云,恐如信善美須有次第,至于大也、圣也、神也,豈可分優(yōu)劣?正與《事君人者》一章相似。[6]

    “羅丈《語録》,得之甚幸,尚有可疑者,謹具別紙。”別紙所具“可疑”者,即語涉佛、老之處。朱熹在回信中直言對楊時雜引佛學之說的不滿,“以此知異學決不可與圣學同年而語也明矣。”此后,兩人接連通信,朱熹在《答汪尚書一》《答汪尚書二》《答汪尚書三》三封信中,逐步探討了對儒家與佛家的關(guān)系,并發(fā)展到對禪佛的思想批評。

    在與汪應(yīng)辰往復(fù)的書信往來中,朱熹吐露早年學佛的經(jīng)歷。“熹于釋氏之說,蓋嘗師其人,尊其道,求之亦切至矣,然未能有得。……然則前輩于釋氏未能忘懷者,其心之所安蓋亦必有如此者,而或甚焉,則豈易以口舌爭哉?”[7]朱熹認為儒學可以借佛禪來解說,但不等同于儒佛同道,佛禪中有儒學可汲取的養(yǎng)分,但不能說儒佛相成。這不同于汪應(yīng)辰所持的“儒、釋、道三教同源說”,成為兩人的分歧點。

    汪應(yīng)辰與朱熹早年學佛的經(jīng)歷不同。他早年師事楊時弟子喻樗,“遂聞伊洛之學”,中狀元后又問學張九成和呂本中。呂本中與張九成是好友,兩人曾一同在大慧禪師宗杲處習禪。在兩位導(dǎo)師的引導(dǎo)下,向看話禪師宗杲問道佛學。他對宗杲評價頗高:“卓絕之識,縱橫之辯。乘鋒投機,間不容詢。嘻笑怒罵,種種方便。”宗杲死時,他雖然遠在福州,仍作文哭祭。可見,汪應(yīng)辰對于佛家并不排斥,與其兩位老師態(tài)度是一致的。

    此外,朱熹與汪應(yīng)辰展開的論辯,不僅僅局限于兩人觀點的爭論,而是針對當時士大夫風氣不滿的有感而發(fā)。在這一階段,他先后與羅博文、江元哲、李伯諫等人也進行著論辯。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對當時士大夫好佛的持否定態(tài)度,認為:“大抵近世言道學者,失于太高,讀書講義,率常以徑易超絕,不歷階梯為快,而于其間曲折精微正好玩索處,例皆忽略厭棄,以為卑近瑣屑,不足留情。”[8]

    朱熹與汪應(yīng)辰關(guān)于儒學與佛學的論辯是一個持續(xù)展開的過程,在這過程中隨著汪應(yīng)辰赴四川任制置使兼成都知府而發(fā)生遷移。蜀地是蘇軾蘇澈的故土,在此地盛行蘇學。當時,蘇學亦是影響朝局的學問,孝宗和朝堂上一群士大夫也崇尚蘇學。而蘇學與佛學又有著極為密切的關(guān)系,蘇東坡尚佛,蘇澈曾作《傳燈錄解》在佛學上有著極高的造詣,朱熹并不認同二蘇的佛學觀點,也致使這場并未熄滅的論證也隨之轉(zhuǎn)移到對蘇學的辯駁上了。

    汪應(yīng)辰在觀念上是親自蘇學的,這也與他師承密切相關(guān)。 他的老師呂本中繼承了江西詩學,在詩學傳承上認蘇軾為祖,這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汪應(yīng)辰的喜好。他在與朱熹的書信中言道:

    東坡初年,力辟禪學,如《鹽官縣安國寺大悲閣記》,省記不分明,其中引“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之類,其后讀釋氏書,見其汗漫而無極;從文關(guān)西等游,又見其辯博不可屈服也,始悔其少作。……若概而言之,以與王氏(筆者注:王即王安石)同貶,恐或太甚,論法者必原其情,愿更察之也。[9]

    對此,朱熹則反駁指出:

    熹竊謂學以知道為本,知道則學純而心正,見于行事、發(fā)于言語,亦無往而不得其正焉。如王氏者,……特以不能知道,故其學不純,而設(shè)心造事,遂流入于邪。……蘇氏之學雖與王氏若有不同者,然其不知道而自以為是則均焉。學不知道,其心固無所取,則以為正,又自以為是而肆言之,其不為王氏者,特天下未被其禍而已。其穿鑿附會之巧,如來教所稱論成佛、說老子之屬,蓋非王氏所及。而其心之不正,至乃謂湯武篡弒,而盛稱荀彧,以為圣人之徒。凡若此類,皆逞其私邪,無復(fù)忌憚,不在王氏之下。[10]

    在這場論辯中汪應(yīng)辰與朱熹同樣展開了深入的討論,觀點的爭論并無高下之別。年輕氣盛的朱熹言辭激烈,直言不諱。汪應(yīng)辰作為長輩則顯得謙和,雖然他并不完全認同朱熹的觀點,還是表現(xiàn)出規(guī)勸的姿態(tài),提出“論法者必原其情”。

    在這場論辯中受益最深的是朱熹,他并沒有止步于此,而是此基礎(chǔ)上展開了更為深刻的思考,并最終完成了他早期思想的重要著作《雜學辨》。《雜》書中包含了四篇批判性文章,分別體現(xiàn)了朱熹與蘇軾、蘇轍、張九成和呂本中等人在本體論、工夫論和知行觀等方面的具體分歧,體現(xiàn)了他早期的儒學思想特點。

    事實上,朱熹對汪應(yīng)辰的論辯中,其目的是向這位前輩傳輸自己的觀點,希望能取得支持,規(guī)勸其脫離佛學的影響,專攻于儒學的研究。他在信中強調(diào):“每以儒釋邪正之辨為說,冀或有助萬分。”朱熹的努力也確實對汪應(yīng)辰產(chǎn)生了影響,使之在儒學上更為專研。后人黃宗羲評述其成就時,指出“未嘗佞佛,粹然為醇儒”,可謂是對這段論辯的一種回應(yīng)。

    論辯是觀點的爭論,是思想的延伸,在這場論辯中最為收益的無疑是朱熹,他對儒學發(fā)展的產(chǎn)生的舉足輕重的影響,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更無需多言。朱熹與汪應(yīng)辰之間的論辯,可作古人論辯的典范。當代學者束景南對于這段論辯的解讀可謂準確,他說“這場佛學論戰(zhàn),是他對十余年出入老佛的自我批判,是對師事道謙的痛苦懺悔,也是對影響最大的宗杲新派禪宗的思想清算”。[11]

    雖然在論辯中朱熹不乏冒犯的言語,在內(nèi)心深處他是十分敬重這位表叔的為人,感念其知遇之恩,從他在汪應(yīng)辰的祭文中可窺一斑。“惟公學貫九流,而不自以為足;才高一世,而不自以為名;道高德備,而不自以為德;位高勢重,而不自以為榮。蓋玩心乎文、武之未墜,抗志乎先民之所程,巍乎其若嵩岱之雄峙!浩乎其若滄海之涵渟!”[12]

    [該文系2023年溫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年度課題“汪應(yīng)辰儒學思想及文化交往研究”資助(編號23WSK250YBM)]

    注釋:

    [1] 汪應(yīng)辰:《宋汪文定公集》,《文定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23年版,第418-419頁.

    [2] 汪應(yīng)辰:《宋汪文定公集》,《文定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23年版,第419頁。

    [3] 汪應(yīng)辰:《廷試策》,《文定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23年版,第73頁。

    [4] 汪應(yīng)辰:《廷試策》,《文定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23年版,第49頁。

    [5] 束景南:《朱熹“性”的救贖之路》,復(fù)旦大學出版社2021年版,第95頁。

    [6] 汪應(yīng)辰:《與朱元晦》,《文定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23年版,第201頁。

    [7] 朱熹:《晦安先生朱文公集》,《朱子全書》(修訂版)第21冊,第1295頁。

    [8] 朱熹:《晦安先生朱文公集》,《朱子全書》(修訂版)第21冊,第1297頁。

    [9] 汪應(yīng)辰:《與朱元晦》,《文定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23年版,第206頁。

    [10] 朱杰人、嚴佐之、劉永祥:《朱子全書》(第2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303頁。

    [11] 束景南:《朱子大傳》,商務(wù)印書館2003年版,第235頁。

    [12] 汪應(yīng)辰:《祭文:朱文公熹》,《文定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23年版,第427頁。

    (作者單位:付桂生,清華大學;胡新新,溫州理工學院法學院。)

    久久精品私人影院免费看|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亚洲| 国产一区二区三精品久久久无广告| 国产chinesehd精品酒店| 国产精品污WWW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大bbwbbwbbw| 国产精品揄拍100视频| 午夜成人精品福利网站在线观看 | 99re6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日日夜夜精品免费视频|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麻豆系列| 亚洲αv在线精品糸列|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91freevideos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久久久久| 四虎影视永久在线精品免费| 真实国产精品视频国产网|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a | 国产精品国产福利国产秒拍| 91精品一区二区|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区网站| jizzjizz国产精品久久| 国产私拍福利精品视频| 国内精品国语自产拍在线观看91|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播放| 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下载| 精品无人区麻豆乱码1区2区| 国产啪精品视频网站免费尤物| 亚洲精品456播放|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 国产成人精品动图|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在线播放| 韩国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国产亚洲区艳妇糸列短篇 | 青青久久精品国产免费看| 国产精品漂亮美女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址色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