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兩個結合”指導下文藝美學的“出發”與“再出發”
    來源:《中國文藝評論》 | 李永新  2024年10月10日09:25

    2021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首次提出“兩個結合”,此后多次深入論述這一問題。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闡明了“兩個結合”的歷史前提、理論意義與現實使命,明確指出要“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這一傳統與現代、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大理論成果,高度概括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動態發展歷程,使源自歐洲的“西方話語”與中國的“本土話語”互相成就,在面向未來的理論創新中著力強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價值。也正是在回望傳統與直面未來的新的歷史語境中,文藝美學的“出發”與“再出發”問題近年來頗受關注,這是因為文藝美學是中國特有的概念,有力推動了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的發展。文藝美學的“出發”與“再出發”,一方面促進了對文藝美學的生成背景、理論譜系與學術淵源的探討,另一方面也為回溯中國古典美學傳統并根據新的社會歷史語境探索新的發展路徑提供了重要契機。王德勝指出,文藝美學“再出發”“主要有三層含義:一是文藝美學研究作為具有鮮明中國特征、中國風格的學術工作,今天仍有接續的必要和價值。二是隨著社會轉型、文化轉型、人的生活轉型和文藝轉型,文藝美學研究的對象、內容、方法和形態等發生極大拓展甚至改變,中國文藝美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理論時代,急需調整并重新確立自身的發展方向。三是中國文藝美學研究需要定位新的理論目標,形成新的理論突破,以便具體深化和實現中國文藝美學學科建構”。在“兩個結合”精神的引領下,文藝美學必須積極吸收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最新成果,堅持中華民族的文化特色與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彰顯中國古典美學重視審美經驗并對其進行抽象概括的獨特特點,回應在時代發展過程中涌現出的各種新問題、新現象。

    文藝美學的發展

    與“兩個結合”的提出

    “文藝美學”概念的提出以及文藝美學理論的建構,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具有重要的學術史與學科史意義?!拔乃嚸缹W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學者提出的一個具有原創性的新學科,是中國學者對世界學術的獨特貢獻?!睆?0世紀學術史的發展來看,俄國形式主義、英美新批評、法國結構主義與解構主義、德國接受美學等都是由西方學者提出并產生了世界性影響的重要理論。與此相比,“中國學者貢獻了‘文藝美學’”。雖然李長之在20世紀30年代提出的 “文藝美學”概念與王夢鷗在20世紀70年代出版的《文藝美學》,都對文藝美學研究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但是胡經之在1980年前后提出的“文藝美學”才真正較為深入地廓清了文藝美學的研究對象、學科性質、研究內容、基本范疇與研究方法等問題?!拔乃嚸缹W是新時期以來在我國興起的一門新興學科,是20世紀中國學者在文藝研究領域里的獨特理論貢獻,為文藝學、美學的民族化、中國化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時至今日文藝美學憑借其良好的發展態勢,已經成為中國文藝學科內的顯學?!薄拔乃嚸缹W學科的產生與發展既是掙脫傳統的主客二元對立的舊的認識論束縛的需要,也是我國新時期學術研究中沖破舊的僵化理論緊箍的重要成果;是中國美學在新時期發揚光大與現實文學藝術發展的需要,也是學科自身的一種內在要求;是全球化語境中中西文化交流對話的必然結果,又是中國學者對于學術民族化的自覺追求?!蔽乃嚸缹W之所以在1980年前后應“時”而生,主要是因為胡經之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努力發掘中國傳統美學資源,發揮其直面藝術實踐與審美經驗的獨特性,在理論與實踐的積極互動中建構與中國式現代化相適應的現代美學體系。

    胡經之在改革開放初期提出并建構了文藝美學,這與他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不斷學習馬克思主義并在此基礎上深入思考美學問題有直接關系。他在進入大學之前曾經讀過楊晦的《文藝與社會》、周揚編的《馬克思主義與文藝》等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著作,1954年參加了畢達可夫的文藝學研究班,親歷20世紀50年代的美學大討論并協助周揚在北大辦美學講座,還參加過蔡儀主編的《文學概論》教材的編寫工作。胡經之在1963年讀了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后,受到馬克思提出的“美的規律”的影響?!榜R克思在這里告訴我們,動物的生產活動與人的生產活動存在本質差異,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物種的尺度需要來進行塑造,而人則懂得按照任何物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隨時隨地都能用內在固有的尺度來衡量對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物體。”當然,胡經之在分析人按照“美的規律”進行生產的過程中,強調人在生產勞動中存在著物的尺度、人的尺度與心的尺度的三重標準,形成了對真、善、美的三種境界的追求?!榜R克思在此時所說的生產勞動,主要是指物質勞動,但我受到啟示,物質生產都要按美的規律來進行,那么精神生產和人自身生產(人我生產)當然更要按美的規律來開展了。藝術生產是精神生產中的最精致的一種,不正要更重視美的規律嗎?于是,我的學術志趣就把焦點聚集到探索文學藝術是怎樣按美的規律來創造的?!焙浿庾R到,馬克思關于生產勞動的分析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確立的基礎。文藝美學應該根據李澤厚、朱光潛與蔡儀對“美的規律”的分析,通過實踐論把認識論與反映論結合起來。“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說文藝美學學科在思維模式上是嶄新的?!?/p>

    此外,文藝美學努力賡續中國古典美學傳統,遵循其重視從審美經驗層面探討文學藝術的審美特征與審美規律的基本思路,著力探索文學藝術之美的獨特性?!拔覈拿缹W前輩朱光潛、宗白華、蔡儀、王朝聞的美學,開創了美學研究的新道路,他們要從美學上來解決中國自己的問題。到了我們這一輩,雖然先天不足,后天又失調,但是,還應盡可能在前輩的基礎上有所創新。我在準備寫作《文藝美學》的過程中,又重新審視中國古典文藝思想資料,琢磨如何吸收其中的精華,作一些新的闡釋?!薄拔也聹y,從大陸到臺灣去的學者中在大陸時可能受過老一輩美學家朱光潛、宗白華、李長之等人的影響,而我們這輩人卻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反而中斷了自己過去的美學傳統,一嘆!”胡經之在2006年出版的《中國古典文藝學》中說明了他寫作《文藝美學》的緣起,回顧了他在20世紀80年代寫作這部著作時的一些具體想法。他提出“文藝美學”的基本目標是接續朱光潛等開啟的中國現代美學研究傳統,因為這一傳統的可貴之處在于既能夠回到中國古典美學,積極吸收其著力總結具體審美經驗的理論內核,又在從事現代美學研究中努力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性,使現代美學充分體現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周來祥在論述美學學科的發展時也指出,文藝美學雖然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但是在美學中長期處于核心地位?!拔鞣降拿缹W從屬于哲學,文藝美學就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中國美學多出于詩人和藝術家之手,文藝美學思想就更占有著極其突出的地位?!敝袊缹W除了是一種重視審美經驗的美學,還對不同藝術門類的審美經驗進行了深入總結。

    當然,在胡經之、周來祥等對“文藝美學”作出較為深入的理論分析以后,這一富有中國特色的美學理論話語也在學術界引發了較大爭議。王德勝在《文藝美學:定位的困難及其問題》一文中明確指出,“文藝美學”在被應時而生地倡導時就把一般美學與文藝學作為其學科確立的前提,但是一般美學與文藝學的獨特性問題仍然是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這必然帶來根本無法厘清文藝美學與一般美學、文藝學之間關系的難題?!拔覀冊谶@里看到了一個悖論:如果說,建構‘文藝美學’是為了克服一般美學抽象玄思的局限,那么,前者之能夠成立的前提,實際又要求后者徹底放棄對于文藝審美特性的具體深入;這顯然與提出‘文藝美學’學科建構的初衷相矛盾。如果說,‘文藝美學’有助于我們在強化文藝的審美本位基礎上,真正發現人類藝術實踐的本體特性,那么,把對文藝特殊審美規律的研究從文藝學中抽取出來,最終其實又更加孤立了文藝理論,并且也無益于我們真正理清文藝與特定社會政治的關系。”王德勝除了具體指明文藝美學、一般美學、文藝學之間存在的邏輯不清、邊界模糊的問題,還根據胡經之、周來祥與杜書瀛的著作較為細致地梳理了文藝美學理論建構所面臨的困境:文藝美學要么在一定程度上重復了一般美學對具體文藝作品的分析,要么無法避免地沿襲了文藝學中經常出現的“作者—作品—讀者”的理論架構。在此基礎上,王德勝更重視文藝美學所具有的方法論意義,認為文藝美學既然存在不確定的研究對象,那么就以中國現代美學所選擇的不同研究方法為確定對象,把多元、開放的方法論當作其基本理論形態。

    從習近平總書記近年來提出的“兩個結合”的重要論斷來看,文藝美學的“再出發”既要延續其“出發”時的基本理論旨歸,又要在新的理論起點上深入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最新研究成果與中國古典美學的進一步結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一命題和要求,深刻地把握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發展規律,在思想內涵層面構成對毛澤東同志提出的“一個結合”的豐富和發展。隨著這一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大理論成果的提出,文藝美學為適應進一步鞏固文化主體性的需要,應該秉持開放包容的態度,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并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爸腥A文明的博大氣象,就得益于中華文化自古以來開放的姿態、包容的胸懷。秉持開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無論是對內提升先進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還是對外增強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影響力,都離不開融通中外、貫通古今。經過長期努力,我們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有條件破解‘古今中西之爭’,也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鑄古今、匯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我們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外來文化本土化,不斷培育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泵缹W雖然是一門從海外傳入的學科,但是經過王國維、蔡元培、朱光潛、毛澤東等人的努力已經開始與中國文化和現實相結合。在“兩個結合”精神的指引下,文藝美學在深入反思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基礎上,努力結合中國的具體實際,準確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突出特性,為建立中國特色的現代美學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探索新的路徑。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古典美學:

    文藝美學的“出發”

    站在馬克思主義立場上對中國古典美學進行現代轉換,是胡經之提出文藝美學的重要初衷之一,也是在美學研究領域推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現當代美學研究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重要途徑?!皬哪撤N意義上說,改革開放新時期以來的文學藝術研究基本上是建立在文藝美學的思想方式、話語方式和知識范型基礎上的。在特定時代的特定要求和呼喚中,文藝美學以學科建制的形式改變了整個時代的文學藝術研究范式,這一‘時代性’特征是最具中國特色的,其文化思想意義只有在‘時代性’歷史語境中才能真正彰顯出來?!焙浿戎蕴岢鑫乃嚸缹W并努力推動其發展,顯然主要得益于他們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他在1979年分析中國當代文學理論的未來發展時指出:“在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和毛澤東文藝思想作完整的、系統的、全面的研究的基礎上,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毛澤東文藝思想作指導,并把它作為根本方法,同時批判地吸取國外(既包括西方,也包括東方)的優秀的、先進的文學理論成果,作為具體方法去加以借鑒,從而,一方面去總結中國傳統的文學理論,一方面概括現代文學實踐的經驗,建設文學理論的科學體系。”雖然胡經之、周來祥等提出的文藝美學面臨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例如如何較好地勘定文藝美學、一般美學、文藝學、藝術理論之間的具體邊界,如何合理地確定文藝美學的研究對象等,但是胡經之等都強調文藝美學主要研究文學藝術的特殊審美規律,認為它一方面站在馬克思主義立場上,積極分析文藝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發展態勢、地位與作用等,另一方面密切關注現實,站在新的理論立場上努力詮釋和重建中國古典美學中的富有生命力的美學范疇。

    從馬克思主義立場上來看,文藝美學的提出,凸顯了胡經之等隨著時代發展不斷深化對馬克思主義反映論的理解,明確提出馬克思主義反映論是建立在馬克思提出的科學實踐論的基礎上的。胡經之指出,傳統的反映論是以認識論為基礎的,因忽視主體基于能動性而形成的自我意識,最終演化為直觀反映論。“馬克思主義的反映論,奠基于實踐論,從人類的實踐活動出發,考察意識如何從實踐活動中生成、發展,是能動的反映論。能動反映論把外在世界和內在世界都納入了反映對象之內,發展了對象意識和自我意識,進而又形成了關系意識,不僅反映外在世界和內在世界,而且還反映了外在世界和內在世界的互動關系。人類之所以要開展實踐活動,都是為了要創造價值,以滿足自己的需要。”馬克思在批判黑格爾與費爾巴哈的過程中提出了科學的實踐觀念。這一理論一方面凸顯了作為感性對象性活動的實踐的重要意義,指明實踐是主體與客體交互作用的過程,既涉及到主體的能動作用,又把物質性的對象作為其客體;另一方面又從生產與再生產的角度確立了歷史唯物主義理論,除了強調意識起源于由物質活動與社會關系構成的現實生活,也指明意識是通過語言及與其相關制度等物質形式而存在的?!八囆g的審美本質和社會本質在馬克思那里又是內在地統一著的,這個統一的基礎就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特別是唯物史觀和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藝術掌握是在感性物質實踐基礎上發展起來,它反映的內容又是社會實踐、社會存在、經濟基礎的感性現實。”建立在實踐論基礎上的文藝美學,明確揭示出文學藝術具有能動介入現實生活的開放性特點。

    以馬克思主義實踐論作為基本理論范式的文藝美學,在把審美視為精神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努力擺脫傳統美學研究偏重于分析美的本質等問題所帶來的弊端,積極關注現實的發展與需要,對各種新興文化現象作出積極回應?!拔乃嚸缹W產生于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為其理論的動力。”文藝美學雖然是胡經之經過長期思考而提出的重要美學理論,但是從當時的社會文化氛圍來看也明顯受到改革開放的時代潮流的影響。胡經之在2021年回憶文藝美學的提出時指出:“我先說一下我開設文藝美學這門課程的直接緣起。那要感謝時代所賜,正是改革開放之風涌起,激發了我的學術熱情?!睘榱私o北京大學文藝學專業1979年招收的碩士研究生安排課程,胡經之“在看過臺灣學者王夢鷗的《文藝美學》一書后,受此啟發,就想開一門新課,把文學的美學研究,擴大到其他藝術,把文學和其他藝術放在一起,做美學探索,研究藝術美的創造規律”。他的這一理論構想,先后受到朱光潛、王朝聞的支持,并在1980年6月召開的中華美學學會成立大會上明確提出,也得到了國內美學界多數學者的認可。胡經之在建構文藝美學理論時,努力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方法,從具體現象中抽象出基本問題,對其展開分析后再回到具體?!拔乃嚸缹W也有自己的研究方法。這就是從美學的觀點來研究文學藝術,必須把審美體驗、藝術感悟和理性分析、理論概括結合起來。從藝術現象的感性具體——知性抽象——理性具體的提升過程中,時常要喚起藝術現象的‘表象’,最后作出整體把握?!碑斎?,這一方法除了受到馬克思的“科學上正確的方法”的影響,還受到中國古典美學重視審美經驗的理論傳統的影響。

    雖然20世紀90年代學界因中國傳統審美話語與現代審美話語的斷裂而提出的“失語癥”觀點引發了很大爭議,但是中國古典美學的現代轉換問題是20世紀中國美學研究持續關注的問題。與西方哲學美學存在明顯差異的是,中國古典美學中存在大量文藝美學論述,這既是對先秦以來的文藝創作、文藝鑒賞與各種審美活動經驗的重要總結,也是經過長期積淀而形成的中華民族的獨特審美心理結構?!把芯恐袊缹W史的人應當打破過去的一些成見,而從中國極為豐富的藝術成就和藝人的藝術思想里,去考察中國美學思想的特點。這不僅是為了理解我們自己的文學藝術遺產,同時也將對世界的美學探討,作出貢獻?!迸c宗白華提出的整理中國古典美學遺產并將其發揚光大的觀點相似的是,胡經之在20世紀50年代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以后,對如何合理地面對中國古典美學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產生了困惑。他在1959年曾就這一問題向周揚請教:“我這幾年埋在古書堆里,而現實又是迫切需要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像我這種狀況,應向哪里發展?周揚當時就對我說,建設中國自己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一定需要吸收中國古代文藝理論的精華,研究中國古代文藝理論,正是為了建設中國自己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這不矛盾,只不過一個是手段,一個是目的……最后,我大膽地問他:馬克思說古希臘藝術和史詩還能繼續給予我們藝術享受,最大困難是要在理論上如何說清楚它。我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想沿著馬克思的思路來解說我國古典文學為何至今仍有藝術魅力,不知行不行?周揚頗感興趣地說: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中國古典文學藝術那么豐富,如能從馬克思主義觀點去說明古典文學藝術為什么至今還有藝術魅力,這對美學、文藝理論建設都有積極意義?!?/p>

    胡經之的這一理論困惑可以被視為他后來提出文藝美學的重要原因。當然,從文藝美學的發展來看,這一理論困惑也對進一步廓清文藝美學的內涵以及文藝美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以及學科定位等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文藝美學的研究對象是藝術的審美經驗”的觀點受到廣泛認可。“由于文藝美學學科的對象是藝術的審美經驗,這就決定了它必定運用審美經驗現象學的方法,從而也使研究對象由傳統的理論文本轉移到即時性的鑒賞文本。審美過程也由客體轉向了主體構成性。這實際上是引用了歐陸審美經驗現象學,特別是法國現象學美學家杜夫海納的審美經驗現象學。當然,在我看來,我們在運用審美經驗現象學時必須對其進行必要的改造,也就是以馬克思主義實踐唯物論為指導,將審美經驗美學建立在唯物實踐論的基礎上。”這一從實踐存在論角度推動文藝美學研究的思路,一方面較好地把握了20世紀西方美學與中國新時期美學研究所經歷的從古典到現代的轉型,著力從審美經驗角度深入分析文學藝術的獨特審美規律;另一方面也在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實踐論的基礎上,通過激活中國古典美學的內在活力,努力推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建設。審美經驗作為人類意識的重要構成部分,在借助語言符號傳達其具體內容的過程中也展現著人類在情感、趣味等層面對人生存在的把握和理解。馬克思指出:“語言和意識具有同樣長久的歷史,語言是一種實踐的、既為別人存在因而也為我自身而存在的、現實的意識。語言也和意識一樣,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產生的?!币虼?,文藝美學的“出發”,彰顯了“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科學態度和真理精神。

    物性與表意實踐:

    文藝美學“再出發”的路徑

    其實,胡經之五十多年前的理論困惑也是導致文藝美學“再出發”的重要原因,因為這一困惑也說明需要對如何建構與中國式現代化相適應的美學理論展開持續思考。為創造與中國式現代化相應的文化理論、文明形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兩個結合”理論為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探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層內涵與時代價值提供了重要指引,也有力回答了如何建構與現代性范式相應的當代中國先進文化的問題。從20世紀中國古典美學研究的情況來看,“存在兩種基本的學術研究范式。一是以傳統樸學為基礎的歷史考辨研究范式。二是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為指導的理論闡釋研究范式”。“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是一個開放的發展的能接納與融合各種挑戰的智慧體系和富于想象力的構想。從這個意義上講,要走出上述兩種范式的對立及其造成的窘境,也許可以設想建立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為指導的新的學術研究范式。譬如,可以設想建立一種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為指導,以意義為本體,以交往對話理性為基礎,借鑒現代語言學理論的新的研究范式。從實質上看,歷史考辨研究范式是在尋求客觀歷史事實的必然性意義,而理論闡釋研究范式則在尋求歷史事實背后所隱藏的可能性意義,這兩種范式所追求的其實在意義世界中是可以統一起來的?!被跉v史考辨研究范式與理論闡釋研究范式,文藝美學研究在充分吸收馬克思的語言論的基礎上,一方面深入到文學藝術的物性媒介層面,通過對不同藝術的跨媒介及其相互關系的研究探索超越具體藝術作品與藝術門類的統一性特點,另一方面將文學藝術視為表意實踐活動,從漢語的民族特性的角度揭示文藝與社會歷史之間的復雜關聯,進一步推動“漢語文學”“漢語詩學”“漢語美學”等理論的發展。

    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首先要把握語言作為物質性媒介的本體存在,展示出人與世界之間的交融與互動。胡經之最初“自下而上”地探索藝術的統一性,根據時空關系、表現和再現原則把握不同藝術類型的存在形態,但是這也導致了“將文藝美學研究固化或以封閉的框架視之”的難題。胡經之為了概括藝術的統一性,在《文藝美學》中分析藝術形態的審美特性時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藝術文化?!八囆g文化作為人類創造的第三文化,文學藝術的多種多樣種類,自成體系,構成藝術文化系統。在這藝術文化系統中,每一種類的藝術樣式,其精神內容因素和物質形式因素所占的比重不同以及結合方式的差異,形成了不同層次的序列,因而同物質文化、精神文化之間的關系也就不一樣?!边@一分析把藝術形態及其審美特征當作文藝美學的基本問題,從藝術(物質)形式與藝術(精神)內容兩個方面界定藝術文化,強調藝術由書法、建筑、繪畫、文學、戲劇、音樂、舞蹈七個門類構成。藝術文化這一概念雖然有利于使文藝美學形成較為完整的學科體系,但是也充分體現了黑格爾提出的形式與內容關系理論的形而上學特點。隨著媒介與跨媒介研究在20世紀下半葉的發展,文藝美學從后形而上學本體論角度分析文藝媒介的存在形態,打破傳統的主客對立關系?!懊浇樾源嬖陉P系中處于媒介位置的此在、語言等的媒介性活動構成了存在的重要展開方式。在海氏的此在‘在世界中存在’的結構中,作為人的此在尚處于中心地位。但以媒介存在關系視角觀之,此在恰處于此‘世界’中不同存在者間的媒介位置,他的此在性或謀劃、領會行為恰體現為媒介性活動,抑或說謀合、容納、賦形和生產等媒介性活動正是此在的存在方式。也正是在此在的媒介性活動中,存在得以在此在中展現開來?!?/p>

    同時,語言的物性存在負載著復雜的社會歷史意義,能夠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古典美學的有效溝通與交流。胡經之在《文藝美學》中也提到了藝術存在形態的本體論問題,強調時間與空間是藝術存在的形式,是藝術內容存在的外在現實?!皶r間和空間是藝術存在的本體論原則,藝術作品的這種時空存在方式是它的本體論狀態,是它的現實存在的主要基礎和條件,同時,也是它的直接的感性直觀的面貌。我們認為,藝術不是物質現實本身,而是現實的反映,現實的形象模式。”這一分析是根據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論述的辯證唯物主義理論提出的,凸顯了藝術對現實的能動反映。胡經之在論述人的意識的生成時,也強調需要從實踐活動出發分析人的外在世界與內在世界之間的關系,并指出人在審美過程中發揮積極的能動作用,使知、情、意相互作用并呈現為審美意識與審美經驗。近年來,隨著馬克思主義語言學的發展,馬克思對語言與意識關系的論述,推動了從語言角度分析審美意識的表現與審美經驗的傳達等問題?!岸囆g語言和藝術形式在作家、藝術家審美反映過程中之所以成為不可缺少的‘中介’環節和先決條件,就是因為它們不是由簡單地模仿事物的關系、結構和形態而產生。它們作為長期以來創作實踐經驗和成果的總結,總是這樣、那樣地凝結著一個時代、民族、乃至人類豐富的藝術經驗和審美需求,因而也就為作家、藝術家組織和整理材料、并使生活素材向審美意象提升找到了一條卓有成效的途徑。”藝術家對現實生活的審美反映離不開語言這一中介。他們除了通過語言表達對現實的哲理思考,還通過審美情感的選擇、審美意象的建構等創造性活動激發人的感情,引導觀眾在滌蕩內心世界的同時實現對物質世界的改造。

    從語言的實踐性角度來看,文藝美學研究今后要深入到語言的表意實踐層面,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深入挖掘中國古典美學中富有生命力的優秀因子?!按_切地說,我們所擁有的,是通過語言對于現實的一種把握;語言作為實踐意識,既被所有的社會活動(包括生產活動)所滲透,也滲透到所有的社會活動之中。同時,由于這種把握是社會性的、持續的(不同于那些抽象的對立:‘人’對‘世界’,‘意識’對‘現實’,‘語言’對‘物質實在’等等),所以它出現在能動的、變化著的社會關系之中。語言言說所來自的、所論及的,正是這種經驗——‘主體’與‘客體’(唯心主義和正統唯物主義的前提就是建立于其上的)這些抽象實體之間所遺失掉的中介性術語?!边@一建立在馬克思主義實踐論基礎上的關于語言的分析,較為準確地指明了語言與社會之間存在的復雜互動關系,語言既與其他社會活動相似,受到各種社會關系的制約,又借助形式化的物性符號把主體與客體聯系起來,在表述各種意識與經驗的同時對社會關系進行表征并展示出社會的具體存在。中國古典美學中的很多概念盡管歷史悠久,但是進入現代社會仍然能夠指涉某種具體的美學現象或審美活動,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續了其原有的內涵,還根據時代與語境的發展擴展出新的意義。王一川在總結中國古典美學中的“感興”與西方美學中的“修辭”的基礎上,根據馬克思的語言實踐論的觀點提出中國文學具有“興辭”的特點?!白鳛榕d辭的文學,應當被理解為人類社會符號實踐的一種獨特形式。漢語文學是一種興辭,它的任務是在漢語這種符號組織中去創造性地建構人的獨特而又具有可理解性的個體體驗,從而幫助人認識世界與自我,溝通個體與社會,并轉而微妙地影響社會?!?/p>

    “興辭論”文學觀把語言藝術與個體感興聯系起來,根據馬克思主義語言學的基本精神將傳統美學資源引入現代社會,形成對中國文學的獨特性的有效闡釋。這既是一次成功的嘗試,也指明今后建構“漢語文學”“漢語詩學”以及“漢語美學”等理論具有十分迫切的時代意義。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漢語文學”逐步受到重視,這類研究通過把漢語與西方語言作對比指出,與西方語言以動詞為中心的組織形態相比,漢語以句讀段的散點鋪排為主要特點,通過短語的連貫鋪排營造出一種形斷而神不斷的動態節奏感。“漢語在印歐語突出地發展一種精密的邏輯功能的時候,它主要是把精力放在一種能指的營造上,即在單音節詞根語的基礎上(這個條件印歐語是沒有的),非常注重對稱與對偶,注重聲調的抑揚起伏,因此如果說印歐語是一種適宜于認識對象與描述對象的理性語言,那么漢語則主要是一種簡練、含蓄、非常優美、韻味十足的藝術語言,它非常適宜于表達人們的感覺、體驗與情感,包括那種非常朦朧隱蔽的感覺、體驗與情感,漢語長于暗示、隱喻,旁敲側擊又留有余地,在這個方面,它在世界各民族語言中是非常有特點的。”漢語的突出特點是簡短、流散和意合,這也是導致中國古代敘事文學欠發達、詩歌等抒情文學以媒介為本體的重要原因。也正是在這類“漢語詩性”“漢語文學”探討的基礎上,“漢語詩學”所面臨的“普遍知識”幻象難題也被揭示出來:它一方面以源自西方的現代知識為“普遍知識”;另一方面又希望保持中國知識的獨特性。在這種心態的主導下,中國古典美學必然希望被轉換為現代的“普遍知識”。其實,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把西方視為他者,文藝美學能夠更好地完成漢語美學的建構。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精品日本| 55夜色66夜色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A三级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不卡| 99精品视频99| 中文精品人人永久免费| 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91麻豆精品国产一级| 亚洲永久永久永久永久永久精品 | 久久国产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无码av片| 91成人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丝袜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免费视频播放器|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日韩| 久クク成人精品中文字幕| 久久99视频精品| 国产午夜无码精品免费看| 精品国产黑色丝袜高跟鞋|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频| 久久亚洲精品高潮综合色a片| 92国产精品午夜福利| 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ⅴ| 久久水蜜桃亚洲av无码精品麻豆|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品爱网| 久久久久久极精品久久久|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在线国偷精品产拍| 国产精品女上位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无码成人专区| 国内精品在线播放|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 卡一卡2卡3卡精品网站| 精品av天堂毛片久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熟女| 在线播放精品一区二区啪视频 | www.999精品视频观看免费|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狼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