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螺絲釘的大討論 ——秦山核電站的成長之路
丁曉平: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魯迅文學獎、中國出版政府獎優秀出版人物獎獲得者。現任解放軍出版社副總編輯,大校,編審。開創“文學歷史學術跨界跨文體寫作”,出版詩集、散文集、文學評論集、長篇小說、報告文學、傳記文學等50余部單行本。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國家圖書獎、文津圖書獎、中國文藝評論啄木鳥獎、徐遲報告文學獎等。
秦山核電站是中國自主設計建造的第一座核電站,9臺機組總裝機容量666萬千瓦,年發電量約520億千瓦時,也是我國運行時間最長、機組數量最多、堆型最豐富的核電基地,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中國工業大獎表彰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狀”等一大批殊榮,被評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全國文明單位”。
在秦山核電采訪的日子里,“一顆螺絲釘”的故事時時掛在他們的嘴邊,始終沒有忘記。秦山核電黨委書記、董事長黃潛滿懷深情地告訴筆者,這是他經歷的秦山核電最重大的考驗。他說:“那是1998年,30萬千瓦堆換料大修時,發現裝燃料的吊籃底部存在指套管等異物,檢修需要180度翻轉,切割、鉆孔、擰螺絲等一系列操作,而且都要在放射性水下進行。當時我們沒有經驗,就請了國外專家來技術指導。從組織檢查、與外請專家公司談判、安全評審到最后實施,我都親身參與了組織工作。雖然最后順利解決了問題,但也給我們帶來了一次極為深刻的教訓。”
一
的確,對秦山核電來說,那是一場考驗!也是一場危機!
1998年3月,時任秦山核電公司黨委書記的林德舜被中國核工業總公司任命兼任公司總經理。上任不到半年,林德舜就碰到核電站出現重大技術故障。他說:“我雖然對這個擔子的壓力有充分的思想準備,但沒有想到的是,一場出乎意料的嚴重事件在等待著我,現在我想起來還感到有點驚心動魄。”
這到底是一件什么事呢?
當年7月14日,秦山30萬千瓦核電站按計劃停機停堆,開始第4次換料大修。誰知,檢修剛剛開始,即發現反應堆下部中子通量管抽插困難,接著用水下照明進一步檢查,發現有部分中子通量管損壞嚴重。這是核Ⅰ級設備損壞!完全可以想象得到,林德舜承受著多么大的壓力!核電機組每停一天都要產生數百萬元的經濟損失,而核電機組能不能修好、何時修好,都在考驗著公司的每一位員工。
怎么辦?做進一步檢查!
怎么檢查?實事求是地說,以秦山核電站現有的手段和設備,根本沒有辦法徹底搞清楚水下吊籃底部的情況!
下一步該怎樣走?要分析原因!什么原因?是設計問題,是設備制造缺陷,還是運行管理造成的?
秦山核電,再一次驚動了北京!北京的一個又一個檢查組,來到了秦山。秦山的天空再一次籠罩在不可預知的霧霾之中。一時間,大家議論紛紛,各種消息滿天飛。
這時有一個比較主導性的意見浮出了水面——秦山一期(即秦山核電站30萬千瓦壓水堆)是中國人自己設計的核電站,出了問題也應該依靠我們自己的力量來檢修。為啥?理由也很簡單,這樣做既符合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精神,又可以防止把我國自己研制的核電站的結構、數據泄露給外國人。這個意見好是好,但從目前國內的核電檢修技術、設備和經驗來看,難度非常大。
林德舜心中沒底。這時,還有一個聲音在林德舜耳邊回響——秦山二期、三期工程正在開工建設,秦山一期發現的故障必須盡早解決,而且絕對不能出事!否則,有可能斷送中國核電事業的前程!
林德舜瞬間有了一種壓迫感。那一段時間里,他幾乎徹夜難眠,人也整整瘦了一圈。是啊!運行了7年的秦山核電站,如今在自己的手中趴下了,怎么交代?!
分管設備檢修工作的公司副總經理耿昌心也是同樣著急上火。1994年4月,秦山一期在投入商業運行后開始著手準備第一次換料大修。耿昌心被任命為主管機械工作的副總工程師,迅速組織起一支技術骨干隊伍,開展大修準備和組織實施工作。首次換料大修,對耿昌心來說是一項全新的工作,他采取多開會多交流的方式,向老同志請教,把運行、檢修和管理人員全都發動起來,群策群力,做好大修網絡計劃,并堅決執行。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換料大修工作從1994年10月21日開始,至1995年1月25日結束,實際工期93天,比預定計劃的99天提前了6天。當機組再次投入運行的時候,耿昌心悄悄松了口氣,他和同志們在學習和實踐中為以后的換料大修積累了經驗,探索了道路。
但是,這一次,又面臨一場嚴峻的考驗。在檢修現場,只見檢測探頭正在水下反復移動檢查,望著黑白顯示器里模糊不清的畫面,耿昌心忽然想起一個人。
這個人名叫張玉良。1985年,秦山核電站成立檢修部,張玉良擔任機械隊隊長,主要負責生產準備。1991年,作為隊長,張玉良帶領29名隊員,順利完成了中國大陸第一座核電站首次裝料任務。從7月31日至8月8日,價值幾億元的121組燃料組件全部安全裝入堆芯。時任核工業部部長蔣心雄也來到了現場,親自將最后一塊標識牌放在模擬板上。那一刻,掌聲雷動,當年告別長春親友奔赴戈壁沙漠都沒有掉一滴眼淚的張玉良,忍不住落下了熱淚。要知道,那一刻已經寫進了新中國的核電發展史!
在耿昌心眼里,張玉良專業素質好、嚴謹細心,對裝卸料系統的機械設備都極其熟悉,裝卸料非常有經驗,許多問題被其發現后都能夠得到及時解決,是十分難得的人才,而且他對耿昌心工作上的幫助和影響也非常大。
耿昌心為什么忽然想起張玉良了呢?因為張玉良曾經跟他說過一件事兒。那是1995年12月,秦山一期第二次換料檢修時,檢修人員把反應堆吊籃拿了出來。按常規,第二次檢修是不應該把吊籃拿出來的。可是,反應堆的水下燈爆炸了,碎玻璃掉進了堆芯,必須把異物取出來。而要把異物清理干凈,就必須把吊籃拿出來。清理完畢后,又得把吊籃裝回去。
有一天,張玉良找到耿昌心,說:“耿總,我下到水池里去檢查,在吊籃存放架的池底下發現了一顆螺絲釘。”
“螺絲釘?”耿昌心警覺地問,“在哪里?”
張玉良說:“我把它存放在鉛罐里了。有輻射劑量,可能是從堆芯掉出來的。”
聽張玉良這么一說,耿昌心頓時一愣,仿佛有一片陰云從心頭掠過。他立即帶著張玉良跑到庫房查看。輻射防護科的同事小心翼翼地把鉛罐打開,用鉗子夾出螺絲釘,讓他仔細察看。回到辦公室,耿昌心立即做了一個詳細的記錄,記下了螺絲釘的長度和直徑,同時向總經理做了口頭匯報。后來,他找來圖紙,左看右看,始終看不出毛病出在哪里。左思右想,他認為設計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但這東西如鯁在喉,他覺得是一個不好的先兆。
現在出現的故障,難道就是這顆螺絲釘引起的后果嗎?
二
耿昌心不敢想,心里隱隱有些作痛。如果早一些引起足夠的重視,或許今天的問題就可以避免,停堆處理的時間就不會太長,損失也不會太大。更何況,反應堆吊籃筒體下部及吊籃支架檢查,是通過預先安裝的水下探頭進行的。現在,傳輸到黑白顯示器里的圖像模糊,效果不理想,可能導致判斷有問題,也就無法決定下一步怎么做、怎么修。憑自己的設備、技術和經驗,已經是山窮水盡了。要想柳暗花明,只能借助外部力量。自力更生沒有錯,但是,科學來不得半點馬虎,更來不得半點虛榮。獨立自主沒有錯,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尊大。自力更生不是不向西方先進經驗學習,不是狹隘的閉關鎖國,重要的是自家的飯碗要端在自己手里。
此時,耿昌心又想起了一個人。這個人名叫保曼,是德國某公司的核技術專家。檢修部曾經從他們公司引進過堵管工具。耿昌心與保曼有過一些交往,彼此比較熟悉。保曼曾向他全面介紹過公司的業務,耿昌心知道他有能力和手段幫助秦山一期解決現在的故障。
作為林德舜的副手,耿昌心明白大家此刻所承受的巨大壓力。于是,他鼓起勇氣,向林德舜建議請德國的保曼來談一次。
在深思熟慮之后,林德舜同意了。
“我們還是應該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林德舜說出了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林德舜的意見,得到了剛剛到任的公司黨委書記劉傳德的支持。劉傳德是1998年8月從核工業管理干部學院黨委書記兼常務副校長的崗位上,調任秦山核電公司黨委書記兼副總經理的。用當時流行的說法屬于“半路增援”,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一個“插班生”。
劉傳德說:“可以分兩步走,先請國外有經驗的公司來做詳細檢查,有了結果以后,再決定由誰來修復。”
1998年秋天,保曼從德國趕來了。
在海鹽國光賓館,耿昌心和保曼見面了。
兩個人一落座,保曼開門見山,第一句話就說:“耿先生,你們是不是遇到困難了?”
對保曼的職業敏感,耿昌心暗暗吃了一驚,因為現在秦山一期出現的故障還是一個秘密,所有的工作都必須向北京報備,得到上級許可后方可實施。
耿昌心沒有正面回復保曼的問題,而是先請保曼介紹其公司的業務情況。保曼介紹得非常詳細,特別是在核反應堆設備的檢修方面,講得非常透徹,表明自己完全有能力幫助秦山解決核反應堆的所有問題。
從保曼的話中,耿昌心聽得出來,他已經或多或少了解到秦山一期的運行遇到了十分棘手的困難。在交談中,保曼一再表示:“耿先生,我們怎么合作?你們讓我們干什么?”
對保曼的問話,耿昌心依然不置可否,客客氣氣地請保曼好好休息,自己則馬上向林德舜報告。而林德舜也要等北京的回復后才能決定,就讓耿昌心想辦法,請保曼在海鹽再多逗留半天時間。
這天中午,耿昌心奉命在國光賓館宴請保曼。兩人一邊吃一邊聊。
誰知,保曼依然執著地提出自己的老問題:“耿先生,我們怎么合作?你們讓我們干什么?”
“不著急。現在是我們江南最美麗的季節,我邀請你到杭州或蘇州去游覽,順便休息休息。”耿昌心微笑著發出邀請,意在挽留保曼。
保曼誠懇地說:“耿先生,我們是老朋友了。請你告訴我,你們是不是遇到麻煩了?我知道你們遇到麻煩是要請示北京的。我今天可以等你們一個下午,今天晚上你們能不能決定,如果今天晚上能決定,我就再等半天吧。杭州、蘇州我都去過了,這次就不去了。如果今天晚上還定不了,那我就不能再等了,我的飛機票也都買好了。”
聽得出來,保曼是真誠的。
一時間,耿昌心不知道如何回答是好。他不得不再次請示林德舜。
林德舜也有些無奈,說:“晚上還很難說,就讓他先回去吧!”
就這樣,耿昌心只好客客氣氣地把保曼送走了。
當天晚上,林德舜在國光賓館召開了總經理辦公會,公司副總工程師以上干部全部參加。不用想象,會議的氣氛有多么壓抑和沉悶。面對當前的困境,大家焦急萬分,你一句我一句,討論來討論去,結果一致認為還是要請ABB公司來檢查,待查清楚具體問題之后,再討論下一步該怎么走。
會上,林德舜當場給北京打了3次電話,匯報了當前的情況和總經理辦公會的建議。北京方面似乎仍沒有給出一個肯定的答復。
時間不等人啊!古人云:“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根據與會全體人員的意見,林德舜當場拍板決定:先請德國公司進行檢查。同時,批準耿昌心明天趕到上海,把保曼追回來。此時此刻,耿昌心知道林德舜所承受的壓力是巨大的,必須把這件事情處理好,走好第一步,高效而不露聲色。
當晚,耿昌心趕到廠里,做了兩件事:一是把準備好的資料圖紙全部拿上;二是打了兩個電話。第一個電話,他打給了接待科的同事宋英,就是她負責把保曼送到了上海。宋英是一個辦事周到又細心的人。她告訴耿昌心,保曼住在上海虹橋機場旁邊的一家賓館,就連賓館前臺的電話,也一并告訴了他。第二個電話,他打給了檢修部的黃潛,請他擔任翻譯,馬上到自己的辦公室,給保曼打電話,約好第二天在上海的賓館面談。
第二天一早,耿昌心和黃潛馬不停蹄地趕到了上海。
在賓館大堂,與保曼見面了。他們找了一個安靜的角落坐了下來。
這一次,耿昌心開誠布公地說:“保曼先生,我們確實遇到困難了。”接著,耿昌心把秦山一期反應堆換料大修遇到的情況,實事求是地向保曼作了介紹:“我們想請你來做進一步的檢查,你們能做到嗎?”
“其實,你們請我來,我就預感到了。否則,你們的機組也不會停那么長的時間。我們的能力和水平昨天都介紹過了,你們可以放心,我們能做到。”保曼誠懇而自信地說,“這些資料能不能留給我?”
“可以。但我有兩個條件:一是這些圖紙不是正式的圖紙,僅供參考;二是這套圖紙你拿回去后,不能復印,只有這一份,將來還要還給我們。”耿昌心在得到保曼的肯定答復后,把圖紙留給了他。
接下來,兩個人開始談價格,談責任。談好之后,已是天黑時分。此時的林德舜正在秦山焦急地等待著。接到耿昌心的電話后,一顆懸浮的心才稍稍安定了下來。
然而,這畢竟還只是秦山核電自己的決定,是林德舜拍板的。在耿昌心回來的第二天,林德舜就對耿昌心說:“老耿,走,咱們上北京!”
說走就走,兩人急急忙忙趕到北京,見到了領導,趕緊把心中的苦惱、苦痛、苦水都倒出來。林德舜和耿昌心兩個人把秦山一期換料大修遭遇的困境,全部倒了出來。核心只有一個,那就是我們目前還沒有更先進的檢查手段,如果等國內設計單位開發研究,誰也不知道要研究到什么時候,誰也不知道還要等到什么時候。所以,現在只能也只有請國外公司先把問題查清楚,才是最有利、最可行的方案。
“我們實在等不起啊!”
“你們的意見,我看可行。確實等不起啊!”在得到中核總公司副總經理李玉崙和其他領導的理解和支持后,林德舜一回到秦山,當即決定,由耿昌心負責請ABB公司對核電站反應堆作進一步檢查。
從9月12日開始,保曼所帶領的德國公司團隊經過14個晝夜的檢查,很快查出了結果,故障情況及原因也全部查清。國內外專家分析后一致認為:由于秦山一期30萬核電機組是原型堆,吊籃下部結構的松動件連接不夠完善,抗振動沖擊強度不夠,松動件脫落,導致吊籃下部的中子通量管導向管破裂或斷落。吊籃下部結構進行修復后可以繼續運行。
然而,吊籃下部的中子通量管的損壞程度還是讓耿昌心吃了一驚!更令他不解的是:“我在看圖的時候居然沒有看出來,這是不應該的。為什么?”他反復查看圖紙,對照錄像圖像,分析原因——如果設備制造單位按照設計圖紙和要求去認真執行,一定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如果圖紙沒有問題卻又出現了故障,那么這個問題的根源可能還是在制造過程中。經過嚴謹細致的比對、研究,耿昌心發現反應堆的堆芯底下有一個固定螺絲,圖紙上要求是全部滿焊焊死,可實際焊接時卻是鼻涕焊。因此,僅僅從圖紙上是發現不了問題的,又怎么可能知道這顆小小的螺絲會掉下來呢?
于是,耿昌心找到了設計單位,很快就證實了自己的結論。圖紙設計要求是焊死,可焊接工人卻認為無法按圖紙去做,設計與制造雙方缺乏理解和溝通,最終導致圖紙與實物存在巨大誤差。
原因查明了,現在該決定怎么修復、由誰來修復了。
三
檢查難,修復更不容易。擺在林德舜面前的又是兩種選擇,要么立足國內,要么選擇國外。
根據立足國內組織力量進行修復的意見,林德舜請國內有關設計院提出了方案:設計院認為要把吊籃取出、翻轉后再修復。為此要先設計、制造一個吊籃翻轉支架,大約需要1年的時間,而其他準備工作還需要多少時間,一下子還說不清楚。顯然,這個方案與各方面的要求差距太大。
不能再猶豫了!優柔寡斷是干不成事業的。林德舜再次果斷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張:請國外有經驗的檢修公司進行修復。還是像上次一樣,為了說服上級,林德舜又多次往返北京和秦山,分別向總設計師、核能專家、中核總領導一一作了匯報,最終請經驗豐富的國外檢修公司的意見獲得批準。
1998年9月下旬,秦山核電公司向美國、德國、法國和日本等4家公司發送了招投標邀請書。
10月下旬,林德舜帶領秦山一期團隊分別同4家公司接觸。在海鹽國光賓館,經過第一輪談判,法國公司和日本公司都表示能夠勝任修復工作,但因其計劃修復時間過長,中方不能接受而打道回府。
這時,林德舜作出了一個智慧的決定——移師北京,與德國公司和美國公司再談,目的是能夠更加快速、及時地向總公司領導匯報,以便第一時間作出決定。
北京,1998年的冬天,是一個不太寒冷的暖冬,但對早已習慣了江南生活的人來說,北方的風還是格外刺骨。林德舜和耿昌心帶領一個龐大的談判工作小組,馬不停蹄來到了北京。抵達談判地點,他們立即通知德國公司和美國公司,在晚餐后就開始談判,第二天下午4時宣布談判結果。
晚飯后,他們先與美國公司談。這一談,就是一個通宵,直到第二天早晨6時30分才結束。稍事休息后,從上午8時開始,他們又與德國公司接著談。談判結束后,他們馬上趕到三里河核工業部大樓向中核總的領導們匯報。
談判進行得十分艱苦。在林德舜的帶領下,談談停停,大家兩天一夜沒合眼。耿昌心沖在前面,林德舜就在隔壁房間等候。談判就像一場拉鋸戰,你來我往,打打停停。雙方談一段時間,大約兩個鐘頭,談累了,就休息一會兒。在休息的時候,耿昌心就向林德舜匯報,聽意見,調整談判思路,再接著談。對方也是如此,也要向公司總部打電話,向上級主管領導匯報。
耿昌心至今依然清楚地記得,每一次中間休息的時候,一敲開林德舜的房門,總是看見他孤獨地坐在沙發上,香煙不離手,表情凝重,不看電視,更不睡覺,對他的每一次報告和請示,總是能夠作出正確的判斷和果斷的答復。他能感受到林德舜作為總經理在此時此刻所承受的巨大壓力,這種壓力對于參加談判的每一個人的精神、意志和能力都是巨大的考驗。
漫長的談判和焦急的等待,讓耿昌心和他的談判小組憋足了一股氣。當美國西屋公司提出24小時倒班作業時,得到了秦山核電公司的積極響應和支持,首開24小時檢修倒班作業之先河。每個班,中方可以安排兩名會說英語的員工與美方技術人員一起工作。這樣的安排,不僅能讓中方員工學習到新知識、新技術,而且并肩戰斗的經歷,也可以讓中方檢修部人員與美國公司員工之間建立起深厚的個人友誼。顯然,這樣的合作模式,是符合中方利益的。
經過對德國公司和美國公司提供的技術方案、修復時間及合同價格的綜合比較,這天下午4時,中方準時宣布了談判結果:美國公司中標!
1998年12月,與美國公司簽署了吊籃修復合同。1999年3月13日,國家核安全局審查通過了該公司技術方案。1999年3月16日,美國公司檢修人員進駐秦山,修復工作正式開始。1999年6月18日,經過近100天加班加點苦干,修復工作全部結束。
1999年6月24日,經國家核安全局檢查,認為修復工作質保控制有效,吊籃修復工作取得滿意結果。這天16時,國家核安全局宣布同意釋放第一個控制點;23時,修復后的吊籃順利返回堆內。
1999年7月,正當秦山著手準備裝料時,又發現一條海水地埋管道破裂。在處理過程中,因管道焊接原始資料不全,不得不重新鋪設,接著又日夜兼程干了一個月,1999年8月初國家安全局審查通過。
吊籃修復工作從發現故障到修復結束,歷時1年。1999年9月16日,秦山30萬千瓦核電機組在歷時艱難曲折的14個月后,再次并網發電。從此以后,機組進入了一個穩定、持續、可靠的良好運行狀態。本次換料大修出現的吊籃故障,在秦山核電歷史上又被稱作“T6事件”。
“T6事件”,僅僅因為一顆小小的螺絲釘,耗資1600萬美元,使秦山核電公司經濟效益受到嚴重影響,如果再推遲1個月,連員工的工資都沒有錢發了,著實讓林德舜經受了一次嚴峻的考驗!但其處理和修復過程,對秦山核電公司核安全文化理念的提升及運行管理水平的提高,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四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都需要辯證地來思考。
林德舜決心把壞事變成好事!他趁熱打鐵,在全公司開展了一場“一顆螺絲釘的大討論”,發動全廠職工學習國際原子能機構編寫的《安全文化》,并簽發《秦山核電廠安全及質量政策》。同時,在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的幫助下,啟動了中層管理干部培訓計劃,開展了大規模學習活動,先后派遣5批干部分別赴美國、法國、韓國等有關核電廠學習培訓,結合已經在執行、落實運行安全評審專家意見進行的整改,開展自查自糾活動。
“變被動為主動!化危機為轉機!”這是藏在林德舜心頭多年的想法。
“一顆螺絲釘的大討論”,在秦山整整進行了一年的時間。
20多年過去了,想起秦山這“一顆螺絲釘的大討論”,黃潛意味深長地說:“我們進行了全面的總結和反思,并將整個管理層分成三個組,分別到美、韓、法等國去學習先進經驗,最后從狀態報告、經驗反饋到運行維修管理等都進行了全面提升,逐步形成了一套中國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核電管理體系,為我們取得今天優異的運行業績奠定了基礎。”
一顆螺絲釘,影響并改變了一群人!
一顆螺絲釘,影響并改變了一個企業!
一顆螺絲釘,影響并改變了一項事業!
(本文選自報告文學《秦山里的中國》,有刪節。《秦山里的中國》將于近期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