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古開新:譜寫新時代北京書法事業發展新篇章
北京書法有著悠久的歷史與傳統。1956年,新中國第一個書法組織——北京中國書法研究社在北海來今雨軒成立,此社開啟了新中國書法組織之先河,意義深遠。1983年,中國書法家協會北京分會正式成立。北京書協自成立以來,常年舉辦各類具有深遠影響力的活動,這些活動對于推動北京地區的書法創作、書學研究和書法教育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40年的發展中,專業工作者和書法愛好者的隊伍日益壯大,書法工作者通過藝術實踐與理論研討,不斷拓展了北京書法的發展道路和審美方向。
201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的重要論斷。2023年10月,習近平文化思想首次提出。那么,新時代北京書法事業發展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又需要采取哪些新的舉措?這是擺在北京書法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要譜寫好新時代北京書法事業發展的新篇章,必須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全國教育大會、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等重要會議上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明確新時代文藝與教育發展的理念。文藝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對于新時代北京書法的發展,應從以下兩方面加以思考:其一,深入發掘書法記言錄史、立德育人、審美冶性的傳統功能。書法源于漢字的實用書寫,進而升華為具有獨特審美意味的國粹藝術,實用與審美是它的兩大基本功能。在中國書法的發展歷程中,這兩個功能相互促進,互為支撐,奠定了書法在中國文化中獨一無二的地位。新時代書法的發展必須從傳統中汲取養分,借鑒經驗。其二,面對新時代的發展需求,書法工作者要深入思考書法的國家使命,積極拓展書法的社會功能,陶鑄時代審美,創造精品力作,勇攀新時代書法藝術的高峰。
以下從加強中小學書法教育、深入開展社會服務、加強書法審美普及三個維度談一下個人的學習體會。
一、加強中小學書法教育,提高學生的漢字認知與審美素養
書法發展的根基在于教育,從歷史規律看,書法的榮衰均與教育普及程度密切相關。在書法教育中,基礎書法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十余年來,有關部門先后發布了《教育部關于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的意見》《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等文件。這些文件通過頂層設計,指出了書法在國家文教戰略中的重要地位,明確了新時代書法教育的方向。北京地區中小學書法教育的發展在全國居于前列,但與國家總體部署相對照,還存在著不少亟須疏導與解決的問題。例如,目前并不是每一所北京中小學都能保證開設書法課;開設書法課的教師也不一定是受過專門教育、具備嚴格資質的專職人員;對于開設書法課程的學校,國家還需提供有力的硬件保障支持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書法是中華文化瑰寶,包含著很多精氣神的東西,一定要傳承和發揚好。”書法也是基礎教育的重要內容,它不僅是漢字認知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學校美育中更是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書法教育提升了學生的文化理解、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和創意實踐等核心素養。培養合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需要重視基礎書法教育工作,大力推動基礎書法教育的發展。書法課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漢字素養教育對于培養學生的品行操守、心智能力、文化理解、審美感知都有著重要的作用。漢字素養教育的核心是漢字認知,漢字書寫不僅是漢字認知的重要津梁,更是書法藝術的基礎。在當代書法教育體系中,基礎書法教育與高等書法教育承擔著不同的功能,基礎書法教育要緊密圍繞漢字素養展開。通過規范、整潔、美觀、流暢的漢字書寫,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思維能力和運用能力。通過臨摹、欣賞古代書法經典,讓學生學習漢字文化,傳承漢字文脈,體會書法的審美價值。在課堂教育中,要注重書寫與語文學科相關知識的貫通運用,要把培養學生的書寫能力、藝術興趣和審美涵養放到重要的位置。
二、深入開展社會服務,為各行各業書法愛好者成長提供平臺
一個時代的文化需要引領,更要扎實落地,只有扎根到人民中去,才能真正了解人民的訴求。加強書法的社會服務功能是新時代書法發展的重要基石。北京書協要充分發揮高校書法工作者的作用,利用美術館、博物館、圖書館等場所,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為廣大書法愛好者學習、交流書法搭建平臺,豐富首都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第一,加強社會培訓,為書法愛好者搭建提升平臺。多年來由中國書協和北京書協組織的書法展賽活動,投稿者除專業選手和高校書法專業學生外,占比例最多的還是各行各業的書法愛好者。他們對于書法藝術有著執著的愛好,但由于種種原因,得不到優質的書法教育資源。要打牢新時代書法發展的群眾基礎,必須強化北京書協的社會服務功能,靈活運用各種形式,開展多層次的社會書法培訓。專家系統性授課能夠為書法愛好者傳授正確的方法與理念,書法創作高手在群眾性書法展上的現場點評,可以讓書法愛好者明白書寫的技巧。而社區書法賞析小講座,又能讓百姓從書法藝術中獲得書法美的陶冶,提升自身的書法審美鑒賞力。
第二,關注中老年群體對于書法的需求。在書法愛好者中,中老年是一個數量龐大的群體。在這個群體中,有些人常年愛好書法,具有一定的基礎;而更多人則為老年初學者,他們將練習書法作為老齡生活的精神寄托。北京書協要發揮自身的職能,支持基層書法組織和群眾性書法活動,并通過開設老年書法課堂、編寫專用教材等方式,滿足中老年群體對于書法的需求,促進首都書法藝術的普及與提升。
第三,充分發揮博物館、美術館的功能。北京地區具有無可替代的博物館、美術館資源優勢,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中國美術館、北京畫院等機構所擁有的豐富書法資源更是充分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如何讓古代優秀的書法遺產,真正在廣大書法愛好者面前“活”起來,成為他們長見識、獲真知、促成長的重要資源,北京書協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協同功能,努力推進相關工作。
三、加強書法審美普及,提高社會書法審美水平
中國古代的書法人才多為政治、文化精英,隋唐以后,書法成為科舉、選官制度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書法與政治精英、文化精英更是形成了密不可分的關系。他們是書法作品的創作者、收藏者和品評者,是書法審美的引領者,所以德國學者雷德侯把中國書法稱為“精英的藝術”。但是20世紀以來,由于社會環境的變化、學科專業的細分,書法“已經從傳統社會中的精英藝術變為現代社會中的大眾藝術”(白謙慎《平民與精英》)。這是一次重要的歷史性變遷,它所帶來的影響不僅表現為書法從事者身份的變化,而且也反映在大眾書法審美鑒賞力的缺失上,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受到經濟飛速發展、西方文化劇烈沖擊、人際交流模式全新變化、中小學書法課基本停滯(2011年以前)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人們對于漢字書寫越來越陌生,對于書法的功能與價值缺乏清晰的定位。許多人對于書法價值的認識帶有強烈的功利主義色彩,準“書法美盲”大量存在。第二,漢字素養的缺失。書法藝術的依托是漢字形體及其文化,漢字素養是書法審美鑒賞的基礎,其包括字體類別與釋讀、字體風格及運用、書寫內容與禮儀等方面。從當前媒體曝光的種種不良現象看,大眾對于漢字基本常識明顯缺乏,而有些網絡事件也說明了大眾對待漢字的態度也亟須糾正。第三,書法評判標準混淆不清。在當今大眾眼中,書法的門檻很低,似乎誰都能寫上幾筆,就可以稱作書法。在調研中經??梢月牭竭@樣的質問:書法藝術與普通漢字書寫如何區分,區分的標準又是什么?這是影響大眾書法審美鑒賞的一道重要屏障。
加強書法審美的普及,提升大眾的書法審美鑒賞力,這是新時代北京書協的一個工作重點。要做好這項工作,需從兩方面著手。其一,倡導“大書法”理念,強化書法的社會功能。所謂“大書法”是指,書法的展現并不僅僅局限在展廳,須將應用性漢字書寫(如電腦字庫字體等)也納入進來,要充分認識到書寫審美對于全民族精神文明提升的大作用。落實“大書法”的理念,須發揮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與書法業界同頻共振的作用,引領高雅的書法審美。其二,開展書法審美與書法標準的學術性大討論,在堅持多元化的基礎上,把牢書法審美的高雅格調關。并將具有共識性的成果,推廣到中小學書法教育、高等書法教育和社會書法培訓中去。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曾說:“陶鑄性情,功在上哲?!币馑际钦f,培育一個人的性情,要像陶人、冶工制器那樣,精心設計,用功雕琢。新時代的書法要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前提條件在于時代審美水平的整體性提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各類書法工作者都需要同心致力、用心陶鑄時代的審美。在千年的發展歷程中,中國書法形成了自身的藝術規律,新時代的審美須根植于傳統,書法工作者要深入發掘傳統書法美的精髓。同時,更要從新時代的中國精神中,提煉新的審美要素,將其與傳統緊密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努力創作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書法審美的人民性體現在何處?其實就是以人民為中心的新時代中國精神。我們堅信,有了新時代審美的引領,在傳統筆墨深厚積淀的有力支撐下,崇德尚藝的北京書法工作者一定能夠勇攀新的書法藝術高峰。
(作者系北京書協副主席、北京評協副主席,北京師范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