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更多高質量影片供給適配觀影需求升級
今年是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第十個年頭。十年前,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述了文藝工作的重要作用和重大使命,從五個方面討論了事關文藝繁榮發展的根本性、方向性的重大問題,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指明了根本方向。十年來,廣大電影工作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踔厲奮進,創作出一批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電影佳作,獲得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審視過去十年的中國電影市場發展,我們看到了高速增長背后的強勁動力:全球排名前三的影片產量以及前二的電影市場規模,擁有最多的影院與銀幕數量,以及最高的年度觀影人次。同時,我們也在不確定性中感受到中國電影有著強大韌性,率先引領著全球電影市場走出陰霾,實現復蘇。如果說市場化改革的頭二十年是“以開放促進發展”的二十年,我們通過引進、學習進口大片與國外的先進技術、經驗和理念,激活大量觀影需求,推動電影市場實現高速增長,那么,在過去的十年,我們進入自我長成與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電影品質顯著提升,影院布局逐步完善,票房紀錄屢創新高,國產影片在中國電影市場中牢牢把握住了競爭的主動權。
國產片的高歌猛進與好萊塢大片的式微
過去十年,國產電影票房全面超越以好萊塢大片為主的分賬電影。2014年,國產電影與進口電影的市場份額幾乎還是平分秋色,全年70部進口片,票房合計134.8億元,占比達到45.5%。但在隨后的一年,國產電影便迎來了爆發:代表國產電影工業制作水準的《捉妖記》《尋龍訣》,喜劇類型的融合創新作品《港囧》《唐人街探案》,國產動漫的崛起之作《西游記之大圣歸來》,以及彼時還是新導演們的第一部作品《煎餅俠》《夏洛特煩惱》《戰狼》《左耳》等,這些影片類型明確、制作精良,不僅拿下當年票房前十中的七席,《捉妖記》更是打破了《變形金剛4:絕跡重生》創下的最高票房紀錄,成為當年中國影史票房冠軍。
那一年,國產電影的市場占比首次超過六成,此后便一路高歌猛進,把好萊塢大片甩在身后。據統計,2020年以來,國產電影市場份額已經連續四年穩定在85%左右。截至今年7月,中國影史票房前20的影片中僅剩《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一部外片,也是唯一一部票房超過30億元的進口電影。其與排名第一的國產電影《長津湖》相比,兩者票房相差超過15億元。毋庸置疑,經過近十年的成長與轉型,國產電影已經成為中國電影市場供給體系中的絕對主力,與廣大觀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達到了高度契合。然而,在進口電影票房乏力的背后,反映出的是當下我國電影市場供需層面的諸多改變,值得我們思考。
觀影需求升級:從“看電影”到“看好電影”
一直以來,電影都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娛樂方式。1994年實施的引進片政策讓廣大觀眾有機會在第一時間看到“反映世界優秀文明成果和表現當代電影藝術、技術成就的影片”。諸如《侏羅紀公園》《哈利·波特》《加勒比海盜》《變形金剛》等好萊塢系列電影憑借類型化敘事與視覺特效成功喚醒了廣大中國觀眾的觀影熱情,推動21世紀初的中國電影市場走向復蘇。然而,著名經濟學家馬歇爾在談及欲望時講道:“人類的欲望和希望在數量上是無窮的,在種類上是多樣的,但它們通常是有限并能夠滿足的。”這意味著當觀眾“看電影”的需求得到滿足后,他們的觀影偏好與審美品位也會不斷提高,從而向著“看好電影”這一更高的訴求轉變。
這里的“好”至少可以從兩個維度理解:一是針對電影本體層面。隨著經驗的增加,觀眾會對以創作為核心的影片質量產生更高要求,也會對以宣發為核心的市場運作形成更多“免疫”。這表明成熟的電影市場體系中,觀眾的觀影決策會由沖動型向謹慎型轉變,口碑成為決策的重要依據,套路化的營銷將失去效果。二是針對觀影選擇層面。正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為個體方面存在差異,不同觀眾對于電影的評價標準也不盡相同。因此,滿足“好看”的需求還意味著更多樣的觀影選擇,例如題材類型不斷推陳出新、創作風格百花齊放,又或是多元的放映渠道、差異化的票價等等,核心在于讓不同觀眾可以依據自身偏好選擇適合的影院觀看心儀的電影。
好萊塢大片的工業化生產模式與保守主義開發策略雖然能夠較大程度保證影片質量,降低市場的不確定性,但卻是以犧牲內容創新為代價的。長此以往,那些簡單的主題、公式化的情節、定型化的人物以及重金堆砌的視覺特效難免會引起審美疲勞,無法與觀影需求升級的趨勢相匹配。同時,伴隨萬達、幸福藍海、金逸、橫店等多家院線企業的上市,影院建設發展進入快車道。2015年,我國實現縣級城市數字影院全覆蓋,并于次年超越北美成為全球電影銀幕數量最多的國家。影院布局的完善使主力觀影人群向中小城市下沉,三、四、五線城市的票房占比逐年提高,這也倒逼宣發風格與營銷動作的調整。而一成不變的好萊塢大片則在這一階段與核心受眾的需求更加漸行漸遠。
內容供給改革:顯著提升的國產電影滿意度
進口大片式微的另一面,是努力通過內容供給改革而不斷提高綜合質量的國產電影。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我們將2023年和2014年票房超過100萬元的國產電影口碑評分進行比較,結果發現:無論是更為代表藝術觀眾偏好的豆瓣評分,還是更為代表普通觀眾偏好的貓眼評分,國產電影的整體評價均呈現出明顯的上漲,漲幅達到17.8%和22.8%。可見,過去十年國產電影的品質提升與觀眾端的需求升級實現了動態平衡。
具體來看,相比于好萊塢電影擅長的“夢境制造”,中國創作者在放飛想象翅膀的同時,始終腳踩堅實大地。他們扎根人民,觀照現實,體驗生活,創作出一批有道德、有理想、有筋骨、有溫度的現實主義佳作: 《我不是藥神》展現了普通人在面對醫療、人性、倫理與法律尊嚴矛盾時的艱難抉擇;《一點就到家》結合電商崛起的現實背景講述了新時代有志青年返鄉創業,助力鄉村振興的勵志故事;《人生大事》則用世間的煙火人情消弭大眾對于死亡的恐懼,探討了社會中生死倫理的根本性問題;《你好,李煥英》借助時空穿越的特殊形式深情地詮釋了一段感人肺腑的質樸親情。
除了題材上的多元嘗試,國產電影的類型邊界也得到大幅拓展,創作表達愈發成熟:喜劇與其他類型或特殊題材的疊加融合下,市場上出現了《港囧》《唐人街探案》《夏洛特煩惱》《美人魚》《飛馳人生》《獨行月球》等一批極具本土風格的泛喜劇類型片;懸疑類型電影在近年也是異軍突起,《嫌疑人X的獻身》《誤殺》《揚名立萬》《消失的她》《拯救嫌疑人》《默殺》等影片票房屢創新高,展現了其不可低估的市場潛力;從《戰狼》到“山河海三部曲”(《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再到《長津湖》,國產動作戰爭電影接連刷新中國影史票房紀錄,成為觀眾最愛看的影片類型;自《西游記之大圣歸來》“破圈”后, 《大魚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緣起》《雄獅少年》《深海》等影片也力壓進口動畫電影,掀起一陣陣國漫熱潮;《流浪地球》憑借一己之力推動國產科幻電影創作邁向新高度,不僅讓觀眾看到中國自己的科幻巨制,也在宏大敘事中書寫下細膩的家國情懷,充分彰顯了中國創作的文化自信。
不僅如此,國產電影的市場運作能力也在“內卷”中得到普遍提升。短視頻成為電影營銷主陣地的背后,實際是從業者對我國電影市場觀眾結構以及消費行為的深刻洞察。類似燈塔研究院這樣的研究機構深度介入影片的創作與宣發,推動電影項目的市場運作向著以數據為導向的科學化、精準化方向發展。在此基礎上開展的營銷創新能夠進一步吸引觀眾走進影院。《一閃一閃亮星星》因“下雪場”的設計未映先火,其巧妙之處就在于發行方認識到創造獨特觀影體驗的重要性。通過營銷策略使電影從單一維度可供觀看的“產品”向既能觀看又能體驗的多維度的“產品+服務”轉變。除了欣賞影片內容,觀眾還可以享受到根據內容衍生出的“體驗式”服務,從而獲得更加立體化的情緒價值宣泄。
以改革促開放:創作和引進更多高質量的電影作品
好萊塢大片的式微也為中國電影市場的影片供給帶來諸多挑戰。由于當下國產電影還不足以完全支撐起龐大的觀影需求,從而造成非節假日的周末檔與工作日期間高質量影片供給不足的問題,影響票房規模與影院收益的同時,也不利于日常觀影習慣的培養。那么,基于過往“以開放促進改革”成功經驗,當下中國電影的高質量發展需要在深化改革的基礎上,努力實現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
一方面,我們要繼續堅持以提升影片質量為核心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推進分線發行、檔期協調、最低票價、動態分賬等行業核心機制的逐步完善,建立起多層次的電影市場體系,全面釋放國產電影的供需潛力;另一方面,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五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的致辭中所言:“開放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是世界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進口電影作為展示世界各國風土人情與優秀文明成果的重要窗口,不應從單一的市場維度衡量其價值。不拒眾流,方為江海。我們應當嘗試去挖掘和引進更多國家的電影藝術精品,進一步豐富院線電影供給體系,滿足日益多元的觀影需求。與此同時,我們還要繼續磨煉向他國觀眾講好中國故事的技巧和方法,最終通過中國電影的“走出去”,向世界展現更多華夏文明,貢獻中國智慧。
(作者系北京電影學院管理學院講師、博士,《影視產業研究》副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