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文化藝術產業十年發展的路徑創新
2024年是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十周年。“舉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都離不開文藝。”新時代文藝作品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精神風貌和時代風采。十年來,我國的文藝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涌現出一批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優秀文藝作品。文藝作品的創作涌現推動了文化藝術產業的繁榮發展。這十年,也是首都文化藝術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十年,通過不斷推動內容創新、技術創新、場景創新、傳播創新和制度創新,從根本上彰顯了“首都風范、古都風韻、時代風貌”的北京文藝特色,折射了新時代文化藝術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時代鏡像。
新品質:
首都文化藝術創意的內容創新
中國精神是社會主義文藝的靈魂。文化內容是文化藝術產業發展的核心要素。十年來,北京的文化精品項目和重點項目不斷涌現,社會效益更加顯現,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文化主題、創意形式和承載媒介等方面都表現出豐富性和多樣性的時代特征和首都風范。北京文化機構推出的作品涵蓋了戲劇、影視、音樂、非遺、數字文創、動漫等不同門類,其中既有經典的視覺藝術和表演藝術,也有現代的影像藝術,更有新興的數字藝術,彰顯了文化內容生產的時代印記。
在演藝行業領域,北京以“大戲看北京”為品牌牽引,推出“北京有大戲”“到北京看大戲”“看到北京的大戲”等系列演藝活動和《五星出東方》《香山之夜》《在遠方》等精品演藝項目,重點扶持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現實題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題材、京味文化題材創作,建立健全扶持優秀劇本創作的長效機制,搭建全市劇本創作孵化平臺。在影視行業領域,北京是中國的影視重地,擁有眾多影視公司,先后推出《長津湖》《流浪地球》《覺醒年代》等影視佳作,取得了良好的商業價值和社會效益,引領了我國影視產業主流大片的發展潮流。
這十年,北京文化藝術生產的內容創作既有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活化,也有對紅色革命文化的賡續與弘揚,更有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創造與發展,并結合時代特色、市場需求,對文化產品的故事敘事和視覺呈現進行創造性轉化,打造了一批以表達主流意識形態、擔當國家建構角色、符合現代審美特征、注重國際認知表達的新主流文化產品。
新賦能:
首都文化藝術生產的技術創新
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形成更多新的文化產業增長點。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是推動文化資源數字化轉化、傳統文化藝術產業迭代升級、文化藝術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北京具備數字文化藝術產業發展的基礎設施、產業結構和人才聚集的堅實支撐。北京在數字文化技術研發、數字文化產品孵化、數字文化企業培育、數字消費新場景營造、數字文化服務平臺打造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搭建數字文創的大賽展示和論壇交流平臺,推動北京文化數字化的創新發展和創意傳播。中國(北京)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是全球唯一一個國家級、國際性、綜合性的服務貿易平臺,突出數字經濟和數字貿易,重視文化貿易,設立“北京老字號創新發展體驗區”,積極展示展現元宇宙、數字藝術等新賽道。已經連續舉辦三屆的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大賽,特別組織“數字文創”賽道,以數字化的多元形式傳達了北京中軸線的精神內涵與文化價值。
加強數字文化技術研發,提升數字文化藝術產業的品質內容和表現類型。北京市通州區政府等部門聯合發布《北京城市副中心元宇宙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4年)》,以數字內容開發應用為重點目標,突出“元宇宙+文旅”“元宇宙+商業”“元宇宙+城市服務”三個特色方向,實施強基賦能、融合建鏈、標桿牽引、筑巢引鳳四項行動。
搭建數字文化服務平臺,促進文化事業與文化藝術產業的數字化融合發展。文化藝術產業數字化的關鍵要素是文化數據,我國海量的文化數據資源絕大部分都存在于公共文化機構。首都版權協會和第一視頻(北京)國際文旅集團公司聯合設立了首都數字版權交易中心,作為數字版權專業服務機構,其搭建了數字版權創作、確權、發行、流轉全鏈條的安全、高效、便捷的一站式服務平臺,引導數字出版、數字藝術、虛擬與現實、藝術品授權等新型業態有序發展。
新潮流:
首都文化藝術消費的場景創新
當前,文化消費呈現線下消費與線上消費日趨融合的發展態勢。近年來,北京不斷加強書香京城、博物館之城建設,積極推動景區、園區、街區、社區“四區合一”的文化創意園區創新探索。北京市級文化藝術產業園區評審認定是推動文化藝術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2020年、2022年和2023年分別認定數量為100家、96家和105家,進一步推動了文化藝術產業的價值鏈發展、集聚式發展和協同式發展。
積極打造“中國潮”“國際范”與“煙火氣”共融共生的國際消費中心示范城市。北京惠民文化消費季舉辦了11屆,成為輻射京津冀、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文化消費平臺。北京市文旅局打造20余條“漫步北京”文旅騎行線路,推出“品讀建筑 發現北京之美”文旅資源開發計劃——系列建筑主題游線路。北京環球影城等城市空間充分運用影視IP、生活美學、當代藝術等,打造引領時尚的生活美學場景集合地和城市活力體驗地。
積極鼓勵夜間餐飲、文化娛樂、旅游等活動,打造北京“夜經濟”生活圈。根據北京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的《北京市促進夜間經濟繁榮發展的若干措施》要求,各方著力打造包容多元、業態融合、動靜相宜、安全便捷的“夜京城”。開發夜游大運河、夜游亮馬河等特色文旅項目,深入挖掘京郊傳統文化和鄉俗風情,推出一批京郊游特色路線,打造一批鄉村民宿特色鄉鎮,形成北京夜經濟“北京范”“時尚潮”“文化芯”“科技核”的突出特色。
新形象:
首都文化藝術產品的傳播創新
十年來,北京國際文化交流合作機制不斷建立健全,全國文化中心引領示范效應也在不斷增強,以文藝精品力作“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對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起到積極的帶動作用。北京踐行商務部等部門發布的《關于推進對外文化貿易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積極培育網絡文學、數字出版等領域出口競爭優勢,提升文化價值,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華文化符號”。
發揮服務貿易平臺載體作用,構建國家級對外文化貿易服務平臺。在商務部等部門共同開展的“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2021-2022年度評定中,北京市共69家企業、31個項目入選,入選企業和項目數量居全國第一。北京充分發揮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北京影視譯制基地等平臺作用,提升中國(北京)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北京國際電影節、北京國際圖書節、北京國際設計周、中國藝術品產業博覽會等大型文化交易平臺功能,積極帶動全國文化企業對外貿易發展。
提升文化產品和服務核心競爭力,深度參與國際文化藝術產業分工協作。例如,中文在線一直推動實施“數字內容出海計劃”,持續貫徹“夯實內容、服務產業、決勝IP,國內國外雙輪驅動”的發展戰略,將暢銷全球的現象級數字文學作品改編成為影視作品,進而實現文學IP的多元推廣。完美世界面向全球文化市場的需求,自主研發游戲精品,聚焦“MMO+”和“卡牌+”兩大領域,注重海外本土化的產品研發和市場推廣。
扶持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文化企業。近年來,北京出臺多項激勵政策措施,大力培育具有較高成長性、創新型、科技型和海外發展潛力的文化企業。例如,根據《北京市朝陽區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設實施方案》,北京朝陽力爭用3年時間,在國際傳播、數字出版、影視傳媒、網絡游戲、數字廣告等諸多領域培育100家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文化出口品牌企業(項目)。
深化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促進文化交流與文化貿易的融合發展。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開閉幕式文藝演出精彩紛呈,以“傳承·創新·互鑒”為永久主題的北京文化論壇舉辦兩屆,更好地推動了“傳承優秀文化 促進交流合作”的國際共識。北京市文旅局連續多年在國外舉行“歡樂春節”文藝盛典,展示中國武術、舞蹈、京劇、音樂表演等魅力風采,展現北京城市形象。
新治理:
北京文化藝術管理的制度創新
現代文化藝術產業和市場體系的構建,離不開文化市場主體的作用,也離不開政府現代治理能力的提升。北京文化藝術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和數據等要素資源的有效配置和有序發展。北京不斷加強和改進黨對文藝工作的領導,推動文化藝術產業發展。
推動文化藝術產業土地要素的政策創新,設定保護利用老舊廠房拓展文化空間的五年過渡期。2017年北京市政府出臺的《關于保護利用老舊廠房拓展文化空間的指導意見》,經過實踐層面的創新探索,已經形成老舊廠房改造的“北京經驗”。2023年,北京啟動實施“百村示范、千村振興”工程,進一步結合實際發展情況,梳理出年度擬實施項目905項,示范項目154項,安排重點任務落實項目清單,形成可推廣可復制的城市更新樣板。
突破文化藝術產業創新人才發展的體制機制,積極營造文化藝術產業創新人才的良好生態。人才是第一資源,是推動文化藝術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動能。2022年6月,北京相關部門印發《北京市深化藝術專業人員職稱制度改革實施辦法》,為促進藝術專業人才能力素質提升提供了政策依據。
引入金融活水助力文化藝術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文化+”融合發展新格局。北京不斷完善“投、融、擔、貸、孵、保、易”的全鏈條金融服務體系,形成“優政策、建體系、搭平臺、強服務”的文化金融融合模式。北京文化藝術產業融資活躍度一直位居全國首位。北京市東城區是首批國家文化與金融合作示范區,落戶東城的國家文化與金融合作示范區服務中心為打造首都文化金融“生態圈”、構筑北京市文化金融合作的發展發揮了新優勢。
推動文化與科技融合,加快文化藝術產業數字化轉型發展。北京堅持“科技賦能文化,文化賦能城市”的發展理念,各級政府“準確把握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趨勢”,鼓勵數字文化企業參與企業級數字基礎設施開放合作。北京市委市政府印發《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規劃》,對于推動數字技術在文化領域創新應用與場景落地,探索建立高效協同的文化科技融合創新體系等作出規劃。
挖掘文化數據資源,建設文化藝術產業數據中心和服務平臺。文化數據是文化藝術產業數字化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素,推進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已成為首都共識。北京提出建設成為全國“數字消費首善之城”,進一步提升數字內容服務供給能力,充分挖掘游戲電競、生活服務擴容、老字號守正創新等不同領域的數據來源和場景應用等。
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北京要繼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在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上發揮風向標的作用,不斷激發文化創造活力,為全國文化藝術產業高質量發展積極發揮示范引領、輻射帶動的作用,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