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創作:好產品首先得是好作品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尤其是在短視頻、微短劇崛起的背景下,很多新思維、新理念正在顛覆并重新定義影視業的每一個環節。其中一個變化是部分創作者忽視作品思維,以片面偏激的所謂“產品思維”為指導,以粗制濫造之作擾亂了影視創作生產秩序。
作品思維講求藝術質量和思想價值,追求個性化、原創性、獨特性。在這種思路指導下,創作者的專業化追求能得到極大的尊重和肯定。而產品思維要求影視創作考慮市場、效益以及成本核算、營銷、廣告等因素,講求收視率、廣告拉動能力及市場開發能力,權衡能否形成產業鏈、創造經濟價值等。
作品思維和產品思維在影視創作生產過程中,本應該是以作品思維為基礎、兩者動態平衡的狀態。然而,隨著影視市場化程度不斷加深,影視內容與流量、收益日益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當下的部分創作者本末倒置,只重視產品思維,甚至曲解產品思維,將其理解為一味地追求經濟利益、生產效率以及市場回報。他們有的在劇本情節、主旨思想沒有仔細推敲的情況下倉促上馬,投入制作;有的刻意迎合目標受眾淺閱讀、碎片化等低水平欣賞訴求,將不同故事里的“吸睛”內容搜羅到一起,進行簡單排列組合;有的直接照搬爆款,甚至不改故事框架,只是換一個時代背景或人物身份;有的將大量成本用于買量投流,導致制作成本不足,只能粗制濫造;有的跟風熱門題材類型,熱衷于IP改編翻拍,造成內容同質化;有的注水乏味,回避深邃,解構崇高;有的生硬加入商品推介的內容,變成某品牌的“定制廣告”。
如此快餐化、模式化,有數量缺質量,注重視聽效果卻忽視現實邏輯、注重娛樂性卻忽視思想性,放棄對現實價值和社會意義的價值追求,一些影視劇就淪為“電子榨菜”,甚至是失去審美價值和藝術營養的“垃圾食品”。它們雖然質量不高,卻可能憑借出演者的知名度、劇情的話題度、營銷的高手段等外在因素吸引觀眾,獲得較高市場成績。這種吊詭現象若一再發生,正常創作的生存空間就會被擠壓。如果質量低劣之作成了影視餐桌的主菜,影視欣賞原本那些恍然大悟、回味無窮的收獲就會變少。尤其是隨著大眾接受欣賞習慣發生變化,以及閱片量迅速提高,人們對影視劇的藝術質量、審美品位、思想價值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創作者應厘清產品思維和作品思維的概念,在創作中明確意識到好產品首先得是好作品。
要創作好作品,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表現具有真實質感的好故事,譜寫出立體豐富的時代生活和生命樣本。《縣委大院》的編劇王小槍對基層黨員干部群體了解不夠,于是在創作中到江西省贛州市大余縣,以掛職的方式體驗生活近5個月,積累了大量故事素材。
要創作好作品,應潛心打磨,寸寸精進,以一絲不茍的態度對待每一個細節,用綿密富有邏輯的“細節群”揭示主題、推動情節。電視劇《人世間》用大約14000件老物件復原“光字片”等場景。從綠皮火車、彎曲逼仄的胡同,到木棍木條混搭釘制的圍欄、斑駁脫皮的山墻,這些細節如涓涓細流,折射出一個棚戶區、一座城市、一個國家半個世紀的發展進程。
要創作好作品,應加強作品的思想性和文化味兒,力爭給人帶來意味雋永的觀賞感受。思想是作品的靈魂,因為其精神價值具有跨越時空的闡釋力,能作用于人性層面和情感層面,折射出某種深層的歷史積淀和文化結構,令不同年代的觀眾均可獲得共鳴、尋得鏡鑒。電視劇《覺醒年代》以形神兼備的方式塑造了新文化運動領導者以及毛澤東、周恩來、鄧中夏等一代“新青年”形象,通過他們追尋理想的故事,將文化思想嬗變與早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具象化,取得了“以形象思維觸及人民靈魂”的藝術效果。
要創作好作品,應在作品中突出藝術感,提高原創力,按照美的規律創造新的藝術價值,提供新的審美經驗。如《微暗之火》把詩歌當成表現主人公周洛心靈成長的媒介,引領觀眾在了解他情感生發過程的同時,思考“何為人生價值、生命意義”的命題,為愛情敘事、懸疑敘事打開了更大的藝術空間。《繁花》運用燈光、攝影、表演、配樂、剪輯等藝術手法雕刻畫面,增強年代質感、地域美感,追求與社會發展、技術變革相匹配的影像敘事和美學風格。
總之,創作好作品,不可花拳繡腿、投機取巧,還需內容為王、苦練內功,在題材選擇、創作手法、技術運用等方面推動創作向美而生,向新而行,向精深邁進。如此,才能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實現影視業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