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志愿軍:存亡之戰》舉辦首映禮 陳凱歌攜主創致敬最可愛的人
戰爭巨制《志愿軍:存亡之戰》9月27日在京舉辦首映禮,現場群星齊聚,口碑備獲佳贊。總出品人、總制片人、總監制、中影董事長傅若清,導演陳凱歌,出品人、總制片人陳紅,演員朱一龍、辛柏青、張子楓、朱亞文、陳飛宇、張宥浩、韓東君、李卓陽等主創悉數亮相,與觀眾共同感受這場驚心動魄的“存亡之戰”,向“最可愛的人”致以崇高敬意。映后交流環節,奧運健將樊振東、丁寧、張家齊,彭德懷之侄外孫女、彭鋼將軍之女袁方,開國少將傅崇碧之子傅欣、導演姚曉峰、演員魏晨、杜江一家等眾多嘉賓助陣觀影,紛紛被硬核的激戰場面所震撼,被不懼不退的“鐵長城”所征服,稱贊電影“震撼感人,看完熱血沸騰,后勁太大久久不能平復。 ”首映禮當天,影片同步釋出一營戰士們合影海報,電影獨具巧思復刻中國人民志愿軍63軍真實戰場合照,每一位年輕戰士握拳沖天將笑容留在鐵原戰場,堅信終將迎來勝利到來的一天。
近日,電影《志愿軍:存亡之戰》導演陳凱歌、編劇張珂攜演員朱一龍、朱亞文、張子楓、陳飛宇、張宥浩、韓東君、李卓陽走進武警北京總隊機動某支隊(該支隊特戰一中隊前身原隸屬電影中“英雄鐵軍”63軍188師,在鐵原阻擊戰中被63軍授予“大功連”),攜手中國軍號開展“何為青年·青年何畏”國防教育專場主題放映活動。
打不垮的英雄鐵軍,磨不滅的鐵血軍魂。《志愿軍:存亡之戰》作為《志愿軍》三部曲的中堅之作,聚焦鐵原阻擊戰。中國人民志愿軍第63軍2.5萬將士與近5萬“聯合國軍”激戰12晝夜,戰士們發揚“釘子戰術”狠狠把自己釘在陣地上不懼不退,在鐵原戰場上構筑了一道沖不破的“鐵長城”。正如首映禮當天同步釋出的海報,63軍一營戰士們從五湖四海而來為了同一個目標“戰”在一起,稚嫩的笑容愈加彰顯他們赤誠炙熱的拳拳衛國心。首映禮現場,導演陳凱歌感慨創作艱辛,“《志愿軍》三部曲拍攝鏡頭總數高達一萬兩千個,可以用一個‘磨’字總結感受。拍攝過程是和時間磨、和自己的心磨、和想拍一部好電影的愿望磨,最終把時光磨短了,電影拍成了。”演員朱一龍坦言,“劇組將近1500人,第一次在組里見到這么多人。所有人的走位都要提前一天經過無數次的排練。”演員辛柏青表示,“第二部里除了表現軍人的責任和使命,也更多展示了個人的情感和對小家的細膩情感。”演員張子楓解讀李曉離別時送給哥哥小花的特別心意,“‘死不了花’是李曉的一種期許和寄托,希望大家都能好好的。”演員朱亞文認為吳本正在第二部中從懷疑走到相信再走到致敬,最后和所有人成為一體。抵近攻擊的慘痛改變了他的認知,成為角色的重要轉折點。演員陳飛宇分享在拍攝楊三弟喚醒孫醒記憶的戲份時,自己會不斷聯想到角色在松骨峰戰斗結束時吶喊3連每一位戰士姓名的畫面,更加深知角色身上背負著3連每一位戰士的使命。演員張宥浩對戲里戰損記錄員身份感觸頗深,演員韓東君則通過演繹這場存亡之戰更加理解“英雄鐵軍”的含義,李卓陽認為角色在戰場經歷過生死更加意識到肩上的責任,完成了自我成長的轉變。編劇張珂解讀片中角色名字設計的巧思,李想是“理想”的同音詞,表示戰士心中有理想;李曉是“破曉”“拂曉”之意,是新中國的氣象。而將趙安南、孫醒、李家三口……這些人名合在一起,正對應著百家姓的第一句“趙錢孫李”,代表的就是千千萬萬的中國人。影片總顧問梁建勇向觀眾真誠推介,“這是一部存亡之戰,這是一支英雄鐵軍,我們從許許多多志愿軍戰士的身上看到了小家、大愛的家國情懷。我們也看到了這個鐵骨錚錚源于正義、源于理想、源于一種精神,這就是志愿軍精神。”
電影《志愿軍:存亡之戰》由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領銜出品,中影創意(北京)電影有限公司、八一電影制片廠、北京榮優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北京博納影業集團有限公司出品,陳凱歌執導,將于2024年9月30日全國上映,現已開啟預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