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西柏坡老房東的后代們
    來源:河北日報 | 趙書華 劉 萍  2024年10月14日08:31

    清晨醒來的西柏坡,是新的。崗南水庫邊上的楊柳,裊裊依依;中共中央舊址的松柏挺拔蒼翠。

    75年前,一群中國最有膽識和魄力、一心拯救國家和民族的共產黨人,在這里謀劃為人民創建新中國的藍圖,與西柏坡老房東譜寫黨群佳話、結下魚水深情。75年后,我們再次走近西柏坡老房東的后代們,記錄這群新時代青年傳承紅色基因、矢志艱苦奮斗的歷程,記錄他們在這塊土地上向新而生、向陽生長的夢想與追求,激勵更多人唱響屬于自己、屬于這個新時代的“凡人歌”。

    看,他們一個個走來了……

    ■ 西柏坡每天都是新的

    頭扎馬尾辮,腰佩擴音器,身姿挺拔的講解員閆文彥,站在一群游客中間,就像柏坡嶺上的一棵青松。

    在西柏坡紀念館,與從全國各地選拔來的講解員不同,閆文彥是地道的西柏坡村人。她的家就在中共中央舊址旁邊。

    閆文彥是從小在景區里長大的。20世紀90年代,紅色旅游正在興起,西柏坡每天都會迎來成千上萬游客,父母忙于開游船、經營飯店,沒有工夫管她,懂事的文彥放學后就到景區里撿瓶子,清潔環境。

    2013年,文彥從河北承德一所高校畢業了,在她心里,既有開啟新程的無限憧憬,也有走向社會的青春迷茫。最終,她選擇當一名講解員。這主要為完成父親的愿望。

    閆文彥的父親閆青海,是當年董必武夫婦在西柏坡居住時救下來的孩子。

    1947年,董必武、何蓮芝夫婦隨中央工委到達西柏坡,住進村西頭的閆青海家。一天,夫妻倆種地回來,驚訝地看到村里的碾盤上放著一個孩子。原來,3歲多的閆青海得了重病奄奄一息,絕望的父母把他包裹好放到石碾上,準備天黑時扔了,恰好被董必武夫婦救起。

    盡管這個故事父親已經講了很多遍,但每次講都會哽咽。閆文彥說:“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我父親。共產黨的恩情啥時都不能忘。”

    成為西柏坡紀念館的講解員,需要背誦40多頁的講解詞,要對著一塊塊展板進行姿態、手勢、眼神的訓練。同時,還要學習唱民謠、說快板。文彥班上練、下班練,練習左手和右手的協調,尋找音準和節奏。

    對于閨女的刻苦,閆青海既高興又心疼。他諄諄告誡道:“你要當個好講解員,不能怕吃苦,要不然對不起革命老前輩。”

    文彥笑著說,盡管父親操著一口濃重的西柏坡口音,卻要求她必須練好普通話,“西柏坡的游客來自全國各地,你講的故事要讓他們都能聽懂。”

    如今,文彥已晉升為四星級講解員。在中共中央舊址大院,董必武舊居的位置在靠近入口處。每當領著游客來這里講解“董必武夫婦救房東幼子”的故事,她都要說上一句:“這個被救活的孩子就是我的父親。”

    以游客為老師,多向他們請教學習提升自己。有一次,一位參加過遼沈戰役的老兵來參觀西柏坡,每一處黃墻泥頂的小院、每一件辦公用品,老人都看得很仔細。平時一次40多分鐘的講解,那次走下來,文彥竟花了一個多小時。這些老戰士對革命前輩的深情,深深感染了她。不知不覺中,她對西柏坡精神的理解又加深了一重。

    現在,文彥嘗試著創新傳播形式,她拿起手機、相機,用自拍桿拍攝VLOG、短視頻,反映西柏坡的新變化。每個新媒體作品發布,后面的點贊都占滿半屏。

    剛剛過去的暑假,一個又一個大學生理論學習小組來到西柏坡,還有很多青年教師來這里尋找思政課的靈感,那些清澈的眼神、熾熱的情懷,都讓文彥感受到西柏坡精神的新魅力。

    如今,閆文彥的每一次講解都比過去更加充滿感情。她說,西柏坡每天都是新的。

    ■ 紅色文旅配“綠色伴侶”

    平山縣西柏坡招待所,是80后青年黨員閆二鵬的家,坐落在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的后側,曾是村里最“豪華”的旅館。

    古香古色的灰色門樓,掛著喜慶的紅燈籠,四層高樓依山而建,高大的影壁墻上,用朱紅色的大字講述著這座西柏坡村第一家紅色旅游招待所的故事。

    “再不提升就要被不斷爆新的文旅市場淘汰了,西柏坡紅色旅游的金字招牌不能砸在我們這代人手里。”二鵬電話里告訴我們,要找他得到拓展營地去。

    鄉間小路七拐八拐,路邊紫色的喇叭花,迎著朝霞怒放,仿佛在歡迎我們的到來。穿過絲瓜藤、玉米地,越過鐵柵欄。越走地勢越低,突然眼前有一大片空地。拓展營地上,激光電焊冒著藍煙,二鵬和工人們正干得熱火朝天。

    一座巨大的像氣泡一樣的白色城堡,矗立在我們眼前。

    “這是什么?”

    “這是個泡泡屋。網紅產品,年輕人可喜歡了。泡泡屋可以移動到室外、田野露營,網上多是透明材質的,我這個是試驗品,是泡沫材質的,特別輕。里面衛生間、臥室、客廳,一應俱全。”二鵬看著我們疑惑的表情急忙解釋著。他順手指了一下遠處的空地說,這里原先是拓展團建的熱門營地,也曾火爆一時,由于沒有及時轉型,結果像一陣風似的散去,再也無人問津了。

    二鵬準備在這塊空地放上各式各樣的泡泡屋,讓年輕人帶著孩子們野外宿營。夏天,在曠野里聽雨,聽蟬吟蛙鳴;秋日,數夜空上的星星,看云卷云舒。

    “綠色鄉野,安靜解壓。城里人來西柏坡,白天帶孩子聆聽紅色故事,接受精神洗禮,晚上到綠水青山間,享受大自然,休閑愜意。”二鵬為西柏坡紅色文旅找到了鄉村游這個“綠色伴侶”。

    如何讓紅色土地上的愛國主義之花,點活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造福百姓生活?二鵬一直在思索。

    二鵬小時候聽姥姥講,他家曾住在西柏坡中共中央機關大院里。二鵬的姥爺閆民生曾當過西柏坡兒童團團長。

    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經過搬遷復原修繕后,1971年,陸續開始接待觀眾。全國各地的人來西柏坡參觀學習,接受革命精神洗禮。西柏坡老百姓開始擺地攤,賣大碗茶和旅游產品,紅色旅游初步發展。

    2004年,在紅色革命家庭長大的閆二鵬,大學畢業返鄉創業,依托招待所發展民宿,利用自己擅長互聯網技術,在網上率先建起了西柏坡旅游網,成立了村里第一家旅行社。一邊網絡宣傳西柏坡紅色旅游品牌,一邊網上接旅游團,形成了“旅行社+酒店+學習培訓”文旅研學一條龍服務,成為遠近聞名的文旅綜合體。

    旅游市場迭代快,西柏坡紅色文旅如何打造爆款、如何高質量發展,成為二鵬和所有西柏坡人共同思考的頭等大事。

    二鵬的腦子在飛轉。他逼著自己每年都要去全國各地考察。不久前,他開車去江浙滬等地的最新鄉村旅游網紅打卡地體驗,看看它們究竟好在哪兒,如何才能跟西柏坡紅色文旅相結合。最近火出圈的正定古城,也成為他重點學習的標桿。每周都去打卡,沿著正定燕趙南大街走一走,琳瑯滿目的文創產品,美味誘人的八大碗、王家燒麥和郝家排骨,穿越古今的簪花漢服游……每一次體驗都有新感觸,讓年輕人愛上古老國風、穿上漢服,原先想都不敢想,為啥突然就“解鎖”了呢?

    漸漸地,二鵬似乎明白了:搞文旅融合,引文旅流量,不是湊熱鬧、瞎炒作,要在時尚潮流里找爆點,把古老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活。當下火出圈的“國潮風”,賦能古老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賦能了現代生活。

    西柏坡紅色旅游該如何引流,做出自己的特色?二鵬說,要讓紅色文化融進百姓生活,得先讓西柏坡精神滲透到新時代青少年心里去,那么,抓住“紅色研學游”這根主線,就抓住了未來。

    今年90虛歲的二鵬姥姥韓花珍,親眼看著中國共產黨建立新中國,又帶領著新中國翻過一座又一座山、走過一個又一個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闊。

    看著二鵬他們把西柏坡建設得越來越好,韓花珍打心底高興。

    ■ 山梁上的紅色“新農人”

    從西柏坡村往南沿高速行駛30多公里,就到了平山縣溫塘鎮杜家溝村。我們來這里尋訪閆佳佳。

    道路變得曲曲折折的。越野車“喘著粗氣”爬上一段陡坡,位于山頂的河北盛世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就在眼前了。

    這山頂的景象就像擎在半空中的一處微縮景觀:平臺上,12棟藍頂黃墻的大棚整齊排列著。掀簾進去,呈現在眼前的不是食用菌,而是一層層正在籠舍里歡快進食的紅頂白羽肉雞。

    棚舍中的管理運行也令人大開眼界:飼料投喂自動化、飲水自動化、環境清理自動化……閆佳佳介紹說,他們采用的是目前最先進的養殖技術。

    佳佳的父親閆元方,今年73歲了。小時候,他就聽說過周恩來總理在他家居住的故事。

    1948年4月,周恩來和中共中央機關來到西柏坡,住進閆家的房子。當時,院子里有棵小梨樹,周恩來不僅囑咐工作人員要把這棵梨樹照管好,秋天還特地安排人把樹上結的梨給房東送去。

    1972年,周總理還曾派衛士長成元功到閆家慰問。

    “真沒想到,離開西柏坡這么多年了,總理還惦記著老房東、關心他們的生活狀況。‘下山不忘山,進城不忘鄉’,永遠記得人民的恩情,這就是周總理的崇高品格。”閆元方有些哽咽。這些流傳在西柏坡的紅色故事,無形之中在佳佳心里留下印記。

    佳佳從河北農業大學畢業后,先在溫塘鎮上班,身份是公益崗位。

    2014年,經過思考,他決定辭職獨立創業。當他忐忑不安地說出這個想法時,沒想到父親十分平靜地說:“行啊,你也應該干點兒事了。”這年冬天,佳佳和同學經常去外面考察。每次,為了節省住宿費用,兩個年輕人都是星夜兼程、早出晚歸。異鄉的道路上,夜晚孤獨而清冷,陪伴他們的只有天上的星星和趕夜路的車燈。回到平山縣,天已經亮了。

    2015年,首批4個雞舍投產,2021年增加到12個。正當企業快步發展時,疫情來了。40萬只雞亟待出欄,運輸活雞的車出不去,進飼料的車進不來,佳佳急得心中冒火。雖然多方聯系,找到了一些銷路,但一斤雞的價格,還不夠一斤飼料的錢,養雞場一下子凈賠300多萬。

    是黨和政府及時介入,爭取項目資金,幫助企業渡過了難關,并擴大了規模。

    不僅如此,他們成熟的技術、規范的管理,還迎來了一家上市公司的青睞,雙方簽訂合作協議,從此,企業走上穩定發展的道路。

    2023年,佳佳被評為平山縣鄉村振興“農村好青年”。他還是石家莊市人才綠卡的持有者。當他把奮斗得來的榮譽告訴父親時,閆元方頷首微笑,為兒子感到驕傲。

    如今,盛世農業杜家溝基地年出欄肉雞180萬只,年純利潤保持在350萬元。

    每年春節前后,是企業為負責的1150余戶脫貧戶分紅的時候。當他將企業贏得的利潤打到指定的賬戶時,一種難以形容的幸福感、成就感涌上心頭:“作為革命老區的青年一代,自己也像先輩一樣,為老區鄉親過上更好的日子盡了一份力。”

    和我們談完,這個謙遜低調、精干結實的青年,又開車向平山縣唐家會村奔去了,那里,他們正在建設一個新的年出欄量達600萬只的肉雞養殖基地。

    ■ 納“千層底”走“團結路”

    北莊,距離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5公里,是歌曲《團結就是力量》的誕生地和唱響地。

    在北莊村口,一件雕塑映入眼簾:兩只強壯有力古銅色的大手,拔地而出,緊緊握在一起。“團結就是力量”幾個鮮紅的大字站成一排,像音符一樣跳動著。

    時光仿佛一下子穿越回1943年。北莊打麥場上,小歌劇《團結就是力量》正在上演,西北戰地服務團的詞作者牧虹趴在北莊村一戶農家的屋頂上奮筆疾書。劇終,人們互相挽起臂膀,一起在打麥場上唱響這首“團結之歌”,后來這歌聲傳遍祖國的山山水水、村村莊莊,匯成建設新中國的磅礴力量。

    走進北莊,我們感覺到一股“團結的力量”彌漫在空氣里,讓人產生想攜手奮斗的沖動。

    遠處,連綿起伏的太行山,青翠欲滴;近處,崗南水庫碧波蕩漾。

    村里人家,房前屋后,種瓜點豆。一棚棚的眉豆花、絲瓜花,亮紫配著鵝黃,散發著田園的清香;轉角處一樹紫薇綻放,點亮了樸素的村莊。

    “北莊真美啊!莫不是我夢里的故鄉?”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前來參觀的游客,一下子就愛上了這里。

    不僅景色秀麗,小山村也很city。

    路邊的紅星超市自動售貨機通過微信掃碼立等可取;新媒體直播平臺窗明幾凈,等待直播大咖和網紅前來;700平方米的北莊電商直播助農惠農展銷基地、雅致的團結書屋、潔凈的鄉村民宿、風車野外營地……

    “這哪里像個小村莊,比城里都時尚。”

    一大早,北莊返鄉創業青年、團結北莊手工坊負責人王亞梅和村里的青年們,便開始忙碌,一筆筆打理好北莊非遺手工坊和展銷基地的貨物:北莊老布鞋、碾盤溝腌豬肉、古月小米、南滾龍溝核桃、營里棗茶……

    “姐,我得跟你說道說道。我剛從蘇杭考察學習蘇繡和文創產品回來。很震撼,也很受益!”80后青年王亞梅,聲音里透著興奮和喜悅,異鄉考察之旅,仿佛又點燃了她的創業激情。她下決心把市級非遺北莊老布鞋的貨品,進一步創新提升。

    鄉村振興路上,非遺如何賦能百姓生活,現代傳播方式如何激活非遺,這個“雙向奔赴”的新時代課題,也成為亞梅這代年輕非遺守藝人共同的責任。32天全國非遺培訓班的學習,讓亞梅找到了同行人。她和來自北京、山東、江西等全國各地的同學們熱烈地討論,他們圍著研究非遺的授課老師們求教追問……

    2021年,總書記回信后,亞梅第一個帶資歸鄉,建起了“團結北莊手工坊”。她高價收購村里大娘大嬸的手工布鞋,納的“千層底”50元一雙,鞋幫子和棉襪子各15元一雙。村里手藝熟練的婦女,一個月能拿到一千多元。北莊留守婦女們有了工作,干勁十足。

    在抗戰時期,北莊革命婦女把對人民軍隊的魚水深情,在油燈下、在土炕上,一針一線,納進了軍鞋里。據說,最多的一次,村里一下子就支援前線200多雙軍鞋。1948年,鄉親們還為中央宣傳部等單位騰房子,村里許多人家都住進了工作人員和家屬。

    如今,亞梅決心把老一輩做布鞋的手藝傳承下去,還要注入時尚元素,讓更多年輕人喜歡上“千層底”。

    前一陣,城里流行“森女”風,原生態的千層底老布鞋很受歡迎。如今,年輕人中雅致的繡花鞋又開始時興……結合時尚,創新理念,布鞋可以與漢服配套,開發一些當代年輕人喜歡的新品。

    找到創新發展的著力點,說干就干。亞梅與內聯升等老字號合作、到時裝周學習、與漢服社攝影店簽約,生意忙得團團轉……

    在北莊拼多多直播助農惠農展銷基地,亞梅經常在重大節點直播賣貨,線上線下兩翼齊飛。她還注冊了“北莊足跡”商標,納“千層底”走“團結路”,那是滿滿的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心意。

    如今的北莊,街道干凈整潔,黃泥土墻,家家戶戶房頂上光伏發電板反射著藍色的光。

    “為了家鄉,咱得干下去!”遇到困難,村支書封紅卷經常鼓勵她,眼界放寬一些,團結一切可團結之力。

    借外腦找助力。外來的小伙伴們可是最強外援——來自省城的紅星文旅、趕來幫扶的駐村干部和第一書記等多是年輕人,出了好多主意。80歲的關家奶奶,70多歲的王家阿姨,四五十歲的封家嫂子……都來了。

    “亞梅呀,帶著咱村里女人們先團結起來,穿針引線,用老布鞋走富裕路呀……”長輩的話語,更讓她有了底氣。

    眾人拾柴,凝心聚力。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亞梅和北莊村全體黨員都已牢記,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讓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2023年,北莊村集體收入120多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超過2.1萬元。

    一張張老百姓的幸福笑臉,在村史館組成一面墻,成為北莊最亮麗的風景線。

    太行見證,滹沱奔涌;歲月崢嶸,紅色傳承。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它能點燃青春的激情。閆文彥、閆二鵬、閆佳佳、王亞梅……金牌講解員、紅色文旅經營者、山梁上的新農人、直播非遺守藝人……他們奮斗在鄉村全面振興路上。

    習近平總書記說,讓愿意留在鄉村、建設家鄉的人留得安心,讓愿意上山下鄉、回報鄉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勵各類人才在農村廣闊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打造一支強大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

    這群可愛的西柏坡新青年,留在家鄉干一番事業的勁頭更足了。

    只要在西柏坡的街頭走一走,太行山的雄闊和崗南水庫的浩渺清波,都會讓人沉靜下來。

    他們,正在這塊“新中國從這里走來”的土地上,蓬勃生長。

    国产精品日韩AV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不卡在线| 久久精品视频网站|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毛片|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乳精品爆| 精品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少妇 | 老湿机一区午夜精品免费福利|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人妻| 久热这里只精品99国产6_99| 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区| 动漫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九九精品国产亚洲AV日韩| 2021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中日韩精品电影推荐网站|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亚洲人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漫画| 国产午夜福利精品久久|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www| 国产精品女人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精品久久久 | 午夜精品福利影院| 国产成人综合一区精品| 精品国产V无码大片在线看| 久久精品中文无码资源站|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子伦小说 |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第一区| 97精品依人久久久大香线蕉97|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国产成人小说|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九九| 日本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美女18网站久久精品| 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女| 国产精品100页|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播放器下载|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水蜜桃| 无码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人妻|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AV福利| 国产精品狼人久久久久影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