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卷本散文集《談笑凱歌還》:文心與國運的瑰麗交響
新中國散文由新中國的鏗鏘步履和滄桑巨變所塑造所玉成。她的生機盎然的藝術肌體,天然承載了江山、人民、歷史、現(xiàn)實、文化、風物等最常見、最基本的敘述元素和言說主題;而像血脈一樣浸透其間涌動其內,并推動其不斷拓展和執(zhí)著延伸的,則是一個民族的赤子情懷,一種勃發(fā)強勁的愛國主義旋律,于是,文心與國運交響,詩美和史冊輝映,新中國散文在整體上具備了史詩的品質。75年間,站起來的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不僅憑借自力更生,奮發(fā)圖強,苦干實干,顯示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yōu)越;而且高舉改革開放的旗幟,堅持創(chuàng)新發(fā)展和自我革命,不斷釋放體制與機制的活力,努力提升全社會的科學化、數(shù)字化、智能化和綠色化水準,切實增強新質生產力與綜合國力,從而推動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闊步前行。
這是一段輝煌壯麗的歷史進程,它投射到對祖國懷有一腔摯愛的散文家筆下,遂化作崢嶸奇崛,氣象萬千的藝術長卷,三卷本散文集《談笑凱歌還》中收錄的作品集中反映了這一歷史進程:透過楊朔的《黃河之水天上來》,艾煊的《碧螺春訊》和李若冰的《寄自依吞布拉克山》,社會主義建設的如火如荼和祖國面貌的煥然一新歷歷在目;賞讀劉云山的《夜宿車馬店》、王巨才的《凜凜高風訪故園》、羅錚的《陪你一起長大》、馬慧娟的《走進人民大會堂》等,不僅可以直觀改革開放帶給人民群眾的生活福祉與命運改觀,而且能夠感受到普通勞動者身上不斷強化的家國認同感和主人翁意識;王蒙的《歌聲涌動六十年》、祝勇的《故宮的新生》、彭程的《它們在時光的田野中搖曳生輝》、徐坤的《我跟北京奧運的緣分》、劉江濱的《火炬高擎》等,以參與者和親歷者的身份,講述各自不同的聞見和記憶,它們聯(lián)袂而行,折映出新中國日臻強健的精神創(chuàng)造力與文化軟實力;而丁曉平的《為什么是人民的勝利》,則立足時代的高度,以精煉不失嚴謹,生動兼具雄辯的陳述告訴人們:新中國是如何誕生的,同時重申新中國的誕生說到底是人民的勝利,從而完成了一次有深度也有新意的新中國解讀。
對于許多散文家來說,新中國從來就不單單是一個文明昌盛的政治經(jīng)濟實體,同時還是一片生我養(yǎng)我,伴我成長的原鄉(xiāng)厚土。在這片土地上,山岳河流,日月星辰,春風秋雨,綠樹紅花,還有數(shù)不勝數(shù)的物寶天華,人杰地靈,同散文家血脈相連,進而與他們的家國之愛交織纏繞,互為生發(fā),彼此成全。于是,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風光萬里情,擁抱湖光山色,吟詠圣地遺址,踏訪紅色蹤跡,成為新中國散文抒發(fā)愛國情懷的又一基本樣式。
請欣賞冰心《綠的歌》:作家的思緒在意象中穿行,由象征遼闊莊嚴的藍色大海,到“化作春泥更護花”的楓林紅葉,最終她陶醉在南國的綠色之中,而這綠色,是“濃郁的春光,蓬勃的青春,崇高的理想,熱切的希望”,一言以蔽之,它是祖國和民族的化身。葉圣陶的《游了三個湖》記述作家在新中國成立之初重游玄武湖、太湖和西湖的感受,其筆墨所至勾勒出三處風景的個性之美,同時也寫出了這獨異風景中發(fā)生的一些新變化,傳遞出社會進步為自然風光的錦上添花。劉上洋的《波涌浪卷西沙情》、艾平的《在那百花盛開的草原上》,都是將家國情思與風光美景融為一體的佳作。其中前者聚焦西沙群島,一支健筆或寫碧海藍天,或寫小島綠意,或寫南海漁民的文明遺跡,或寫收復西沙的光榮戰(zhàn)史,視線轉換間總有一種國人的自信與自豪沛乎其間。后者落筆呼倫貝爾大草原,其亦秀亦豪的筆觸,寫草原的美麗,也寫草原的富庶;寫草原的歡騰火熱,也寫草原的天人合一,所有這些都充盈和浸透著源于作家心底的草原之愛,而草原之愛說到底,仍然是一種國家和民族之愛。
同百態(tài)千姿的自然風物相媲美的,是星光璀璨的社會和人文景觀,不少作家的靈思高情澆灌于此,同樣留下了精彩的篇章。廣州的花市姹紫嫣紅,鼎沸的人氣飽含著時代的生機(秦牧《花城》);在改革開放的日子里,無論北京還是北海,都越發(fā)顯示出文化的渾厚以及各自特有的精氣神(陳建功《雙城歸去來》);中國的農村也經(jīng)歷著巨大變化,一些走在時代前列的地方,正以種種嘗試呈現(xiàn)出現(xiàn)代生活的美好雛形(高洪波《那些年,我走過的鄉(xiāng)村》);北喬的《茶在高原》、陳濤的《“浪山”》,是作家在扶貧幫困一線深入體察和扎實工作的收獲,其或細膩或健朗的文字,不僅繪制出一方邊地的人情物理和風俗習慣,而且揭示了艱難生存中依舊存在的美好人性與浪漫風情。
在中國共產黨人和革命領袖的精神辭典里,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新中國是人民的新中國,人民既是新中國的主人翁,更是新中國的建設者和奉獻者,因此,聚焦作為國家主體的人民群眾,抒寫其忘我勞動,描繪其感人場景,禮贊其圣潔心靈,謳歌其崇高精神,便是散文家向著祖國放歌的恒久話題與天賦使命。我們在散文家筆下,同許多新中國最可愛的人不期而遇:拼上性命帶領民眾同貧困和災害作斗爭的焦裕祿,以及用鏡頭見證焦裕祿蘭考歲月的劉俊生(高建國散文);不怕困難,不怕犧牲,創(chuàng)造條件,拼命拿下大油田的“鐵人”王進喜(賀抒玉《我心中的石油河》);用生命詮釋青春與道德真善美的好戰(zhàn)士雷鋒(江子《懷念一張臉》);無怨無悔,數(shù)十年如一日,把一生獻給國防科研的“兩彈”元勛鄧稼先(沈俊峰《假如可以再生,我仍選中國》);用一粒種子改變世界,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袁隆平(馬萬里《袁隆平,用一粒種子改變世界》)。覃祥官是一個普普通通的鄉(xiāng)村醫(yī)生,為了方便農民就醫(yī)問藥,他不辭辛苦,不計酬勞,甚至不避煩難和風險,率先進行農村合作醫(yī)療的嘗試,最終獲得國家領導人的肯定和支持(溫新階《一個雨夜的光芒》)。還有被譽為“最美奮斗者”的趙夢桃(和谷《夢桃之花》);在烈火中搶救國家財產不惜獻出生命的向秀麗(郁茹《向秀麗》);為改變生態(tài)環(huán)境付出幾代人艱辛勞動和不懈努力的塞罕壩職工、毛烏素沙漠治沙群體……
新中國英雄輩出,在這個群體中,除了萬眾矚目,聲名遠播的時代楷模,還有更多默默無聞埋頭奉獻的普通勞動者,他們沒有英雄的光環(huán),卻仍然是真正的英雄——無名英雄。因此。他們同樣收獲了散文家的熱切關注。于是我們看到:含辛茹苦,嘔心瀝血,在一盤土炕上送走了十二茬山村小學生的女教師賈淑珍(梁衡《熱炕》);勇敢走出家門,積極投身社會變革,在嘗試乃至失敗中成長的賈喜芳、“大芳子”們(吳媛《鷂子河邊的女人們》)。劍鈞的《靜水深流》打開母親的記憶,再現(xiàn)了當年志愿軍戰(zhàn)士舍生忘死保和平的動人場景;周文的《春分滿江右,心燈暖洪城》透過作家的聞見,讓堅持二十六年,辦好城市書店,點亮市民心燈的萬國英走到前臺。還有李曉君筆下品德高尚的出租車司機(《出租車》),黃璨筆下常年工作在巷道里依舊樂觀勤勞的采礦工人(《地深處的路》)等等。毛澤東主席有詩曰:“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竊以為,這正可以借來形容新中國歷史天幕上人文薈萃,群星璀璨的生動景象。
共和國步履鏗鏘,新時代任重道遠。讓我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傾聽人民的意愿,拍合時代的節(jié)律,用自己更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努力寫出更多更好也更富有藝術創(chuàng)造力和感染力的散文篇章。
(作者系中國作協(xié)散文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