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學小課》中重讀西方經典
“溫故而知新”,北大教授韓毓海的新作《大學小課:重讀西方經典》創新性地從發展中國家的視角解讀了西方經典著作,聚焦于西方哲學社會科學的大師們是如何為解決時代問題而提出創新理論,進而推動西方社會邁向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一種新的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更需要我們創新性地解決時代問題,包括由西方現代化模式進化停滯而引發的諸多問題。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也解放了自身,成為現代化的新文明生命體。
韓毓海教授所開設的“西方哲學社會科學經典著作導讀”課程采用“小班教學”的形式,是北大為推進“面向未來、面向世界、面向學術前沿”的高質量課程建設而嘗試的創新之舉,是謂“大學小課”。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的《大學小課》一書正是韓毓海教授所開設的這門課的授課實錄,也是其學習的心得體會。《大學小課》的價值不局限于知識本身的傳遞,而重在一種“非平凡”的創新潛能的流動,即潛在地告訴讀者:大師們其實和我們一樣,“人皆可以為堯舜”,對知識權威的祛魅,人才能成為“掌握”“創造”知識的主體,而不是知識的“容器”,甚至被知識所壓迫,為知識所異化,同時也異化知識。古人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在AI技術突飛猛進的今日,如何與“知識”相處的問題變得愈發凸顯。韓毓海向我們展示了一種創新的相處方式,即把知識“人格”化,讓知識成為我們的朋友,是“親切的知識”。
《大學小課》一書前六篇的篇名依次為:《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洛克、克勞塞維茨》《黑格爾》《馬克思》《熊彼特》《薩繆爾森》《弗里德曼》。韓毓海像是帶著他的朋友們,這些西方思想家的知識,一同走進了《大學小課》的第七篇《第三世界的經濟學》,并最終落腳于中國的現代化議題,這也是韓毓海進行理論創新的重點領域。在本書中,韓毓海多次引用《悲慘世界》(音樂劇)的詠嘆:“朋友啊朋友!朋友們都已逝去,這里只留下空著的桌椅。”然而,新世界的朋友必從遠方再來,“他們正站在新世界歌唱,歌聲變成了人類最后的共同體”。
我們可能對“與知識做朋友”感到新鮮,我們可能未習慣于將“知識”以及由知識群所構建的文化系統看作一種生命體,并且未意識到我們事實上總是與這一生命體處于交往關系之中,而這種關系的質量又影響到作為“人”的存在狀態。這種或許有些陌生的視角蘊藏著馬克思所擅長的研究方法,即哲學社會科學中的生命科學分析法。韓毓海在《大學小課》中提醒我們,“生命科學的分析方法,體現在他早期的《論猶太人問題》,以及晚期的《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之中,過去,很少有人去注意馬克思在這方面的貢獻”,可以“把資本主義看做一個文化的生命有機體”。而《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已經描述了資本主義文化生命體進入“內卷”“內耗”的階段。
“內卷”一詞,首先在農業經濟領域的研究中被提出,卻是用近些年社會各領域包括大學教育的內部競爭逐漸激烈而“破圈”,并為社會各界所關注。這一過程,并非偶然,而是自發地表達現象與本質的關系,物質生產領域的“內卷”根源于知識生產領域的“內卷”。韓毓海在《大學小課》中引用福柯的觀點,批判道:“我們何其不幸,面對著一個新八股的學術治理體系。知識工作不是使我們走向啟蒙,而是使我們走向黑暗。這也是今天的學術工作產生大量的焦慮與內卷的根本原因。”知識生產領域的“內卷”甚至就體現在“知識生產”一詞上,我們把“知識”當成生產的對象,教育科研體系被比作“知識的工廠”,散發著濃厚的資本主義氣息。因此,我們并沒有真正地“尊重”知識,我們把知識物化了,正如資本主義主導的現代化要把人物化。而人是有生命的,知識是有生命的。即使在西方思想的源頭,在柏拉圖的理念論中,知識也是同人的生命直接關聯,“知識來自回憶”,“人的腦海里原本就蘊含著心智”。教育的本質是啟發生命中的知識,讓知識展現生命的力量。而資本主義式的教育現代化忘卻了教育的“初心”,違背了西方經典思想之源。這正是韓毓海帶領我們重讀西方經典的生命價值意義。大學之大,不在大樓,不唯大師;大學之大,實為生命之大,豐盈知識之“生命”。
(作者系北京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