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平《英雄年代》:再憶紅色金融 致敬英雄年代
繼《紅色銀行》之后,歷時3年,張衛平第二部紅色金融題材長篇小說《英雄年代》面世。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是許多文學作品聚焦的題材。張衛平的題材選擇,具有鮮明的“補敘”意識。作品并未聚焦于戰場,而是轉而描述戰爭背后的經濟支撐——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同樣艱苦卓絕的金融戰。與《紅色銀行》描寫銀行草創不同,《英雄年代》的敘述重點轉向了深藏在太行山脈中的冀南銀行印鈔廠,對印鈔廠如何白手起家、從無到有、發展壯大,為前方戰事提供經濟支撐,又如何在槍林彈雨中與敵人周旋、針鋒相對開展斗爭并贏得最終勝利的故事進行了生動描述。
《英雄年代》延續了張衛平對地域歷史文化資源的深刻開掘。作品的發生地集中在晉東南地區的兩處,其一是太行山脈寬嶂山寬嶂溝的一個普普通通的山村,其二是黎城,晉東南北部較大的集鎮。這里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抗戰全面爆發后,八路軍總部及129師就挺進到這一帶,建立了晉冀魯豫根據地。除了印鈔廠,這一帶還先后建起過黃崖洞兵工廠、化工廠、紡織廠、制藥廠等,成為八路軍總部及129師的供給基地,也成了日軍瘋狂反撲時的主要目標。這片太行山脈是可歌可泣的抗日戰爭見證地、參與地。晉西事變等地域性戰事的描寫,更是獨屬于太行山脈的戰爭記憶。
作家發掘了大量史料,多次實地走訪,為作品注入了史實細節,包括冀南銀行如何選址、如何建立,如何尋找技術員、培訓專業人員,如何從日本人那里智奪印刷機,包括印鈔的艱難、物資的嚴重匱乏等。印鈔廠的模具得重復利用,連打磨的砂紙都靠打碎玻璃研磨自制,缺少清洗油墨的汽油,有了汽油又引發事故,印鈔車間被燒,千辛萬苦印出的鈔票被毀……鬼子開始掃蕩后,更艱難的時刻到來了,印鈔廠不斷轉移,成了流動的印鈔廠。與此同時,金融斗爭也不曾間斷,驅逐雜鈔、應對擾亂金融秩序的偽鈔,一仗接著一仗。
黎城高干會議后,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明確冀鈔成為根據地法定貨幣。從1947年華北財經辦事處成立、中國人民銀行籌備處成立,為未來的新中國設計鈔票,到1948年中國人民銀行合并華北銀行、北海銀行、西北農民銀行,發行人民幣,再到新中國成立后,冀南銀行的印鈔人員陸續撤離太行山,直至1950年撤離完畢——這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銀行誕生史、斗爭史、發展史,借助《英雄年代》,從塵封的歷史中真切地走到了當代讀者面前。
《英雄年代》延續了《紅色銀行》的寫作手法,再次選擇了典型的民間敘事立場。文學性敘事與百姓日常生活敘事成為作家創作的兩個基點。作品從寬嶂溝磨石村一個石匠——石老爹家起筆:啞巴兒子石保明的出生頗具傳奇性,他出生后無聲無息,村民們建議把他放到神石上祈福,竟真的活了;二女兒要出嫁,石老爹為辦喜宴,殺了家里的老狗大黃,暗紅色的狗血流了一院子,啞巴看到了八月十五一輪暗紅色的月亮。百姓眾生相,由此鋪展開來。作品有不少情感筆墨,寫生活的滋味,寫人的七情六欲,表達出百姓渴望美好生活的圖景。與此同時,晉東南地區的鄉風民俗、民間小調,太行山區典型的民宅院落、獨特的植被,都是作家駐足描繪的景象。印刷廠建在鄉間,高大帥氣有文化的年輕人,同樣是那個時代村里的獨特風景。在這部作品中,作家在處理史料與民間敘事的融合方面,顯得更加從容了。
《英雄年代》選擇了非虛構與虛構相結合的手法,塑造了一批人物群像。作品中的人物都是有原型的,有些直接是歷史人物的本名。這種人物群像式的塑造方式,沒有聚焦主要英雄或重要人物,而是塑造了眾多英雄,有來自革命隊伍的英雄,有來自鄉紳家庭的英雄,有來自市井、山村的英雄,更有無數在戰爭中成長和犧牲的英雄……作家是在以這樣的方式塑造“人民英雄”。在山溝里建印鈔廠的八路軍先驅者,包括銀行總經理兼政委高捷成,冀南銀行發行部主任梁紹彭,年輕的八路軍戰士、培訓班學員肖必利,連若煙,還有李厚德、孟連長等,他們肩負艱巨的任務,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作品中還有一個關鍵人物吳子謙,因為擅刻印,被八路軍從監獄里撈出來,成為印鈔廠的首位印鈔師傅,并一步步成長為中國人民銀行副總工程師。同時,戰爭裹挾著每一個平民,讓他們做出新的人生選擇。小寨當地最大的財主郭皓軒,為人開明,上過山西大學堂,后因接管家業回鄉。八路軍進駐后,他積極捐款捐糧,還將宅院借給八路軍做冀南銀行的總部。他在邢臺開有“德義恒”商號,商號的呂掌柜也多次接應打點,助力印鈔廠建立。郭皓軒的兒子郭天佑在北平讀大學,抗戰爆發后棄筆從戎,參加了抗日決死隊。做了一輩子石匠的石老爹,憧憬著轉角樓加幾畝薄田的人生夢,但在戰爭中,他幫助八路軍在窯洞里藏印刷機、在地里藏銀元,最后成為鄉村自衛隊隊長,離開家鄉跟著隊伍南征北戰。二姐石俊娥嫁到石泉村,在戰爭中失去丈夫后,幫助八路軍保守銀元秘密,最終成為銀行保管員、加入隊伍,從唱民歌小調到唱起雄壯的《太行山上》。戰爭中雖然有無數慘烈的犧牲、生命的隕落,但我們的隊伍仍然在不斷壯大。這是“匹夫有責”的真實寫照,更是全民抗戰、激動人心的時代畫卷。
作家選擇非虛構與虛構相結合的寫法,是非常恰當的選擇。當這些作品中的英雄與原型英雄重疊時,震撼心靈的力量迎面而來,尤其是啞巴(石保明)這個人物。作品終篇時寫到,這位原型人物李石保仍健在,戰爭勝利后選擇守著寬嶂山,做一名普通的農民,陪伴老母親,沒事的時候會去看望那些埋葬在山坡上的老伙計們。這虛構與非虛構的碰撞,為文學敘事賦予了傳奇又真實、平凡而偉大的感染力。
也因此,與《紅色銀行》相較,這部作品的書名選擇更趨寫意。作家沒有再次凸顯題材特色,而是將其命名為《英雄年代》,致敬在家國保衛戰中,太行山脈晉東南地區那段英雄輩出的歷史。
(作者系太原師范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