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岔往事》:“河流終將匯入大海”
主持人語
周佳瑩
首都師范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在讀碩士生
在小說《截岔往事》中,河流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截岔七村沿河而建,隨河蜿蜒,河流孕育著截岔人的根系;而當枯水期至,抑或洪水泛濫,河流又給截岔人帶來了災難與紛爭,太多的矛盾因其而生。母性與野性交織著的河流哺育了世世代代的截岔兒女,勾連起太多的人情冷暖、命運沉浮,也由此衍生出諸多矛盾而又復雜的議題:扎根與離散、復仇與寬恕、個體與群體、原始與現代……
本期“青年讀書會”中,四位青年批評者從不同的角度詮釋了小說中的豐富內涵:鄭世琳聚焦于小說中的河流意象及其與人物命運的復雜關系,點破了截岔地區惡性競爭的本質;張彤陽從敘事策略、哲學內涵、審美意蘊等方面入手,將小說層層解構;廖禮楊圍繞“消失”這一議題展開討論,并將其解析為“仇恨的消失”“農業文明的消失”“時間的消失”這三個層面;羅蘭則著眼于小說的敘述方式及其間蘊含著的情節張力,剖析了看似平緩敘述背后的“暗流涌動”。
而在我看來,《截岔往事》中亦蘊含著一種痛感。盡管在小說中,孫頻將鋒利的尖刀藏起,化作鈍刀,以孩子的視角娓娓道來;而她其實將痛感藏匿于滔滔河水之中,看似稀釋,實則緩緩蕩開——在水波漣漪中,許多叩問逐漸浮現出來:面對母性與野性并存的河流,截岔人應如何與其共處?時代變遷之下,截岔人將何以為家?而這種痛的背后,亦勾連著割舍不掉的情——那源自于一種最樸素的身份認同,正如小說開篇寫道:“這世界上的河流基本都是親戚,血脈相連不說,最終還會相聚到同一個地方。”
評論現場
鄭世琳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在讀
也許是地理緣由,比起海洋,中國人明顯對河流更有情感,無數河流縱橫交錯,像一張巨大的樹葉血脈相連,人們被河流恩賜著,也剝奪著,限制著。《截岔往事》對河流的矛盾心緒貫穿全文,矛盾的不僅僅是河流。
“美人自古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無數傳奇小說傾向于刻畫英雄梟雄壯年時期揮斥方遒的萬丈豪情,但豐功偉績之后呢?傳奇結束的后來呢?很少有小說愿意如《截岔往事》般細致描摹英雄梟雄人到暮年、年老體衰的艱難窘迫、尚能飯否,曾經威風凜凜的截岔王年老中風,整個右半身癱瘓,架著一副拐杖劃圈拖行,走路都不利索,不僅右腿癱瘓了,連臉都癱了,歪嘴不停淌著口水,順帶把右邊一只眼睛也拽了下來。曾經身背自制炸藥包、頗有水王氣勢的張有德如今身子垮了,什么營生也干不了,在垃圾堆里撿吃的,也許哪天就變成路邊餓死骨,草席一卷,了此一生。沒有人能打敗時間。原本以為的江湖快意恩仇式復仇故事,行文至后半段,峰回路轉,復仇起源變成罪有應得,復仇故事變為懺悔故事。終究還是截岔盆地被允許分配的蛋糕太小了,水源只有那么一點,盆地中人不得不惡性競爭,如果蛋糕夠大,人們被允許走出盆地,去往富饒的平川討生活,很多因水源而起的械斗命搏完全可以避免。無論截岔王、水王,還是水霸,都只是苦命人罷了,外表兇悍的他們終其一生無法自由選擇遷徙之地,被一雙更大的手操控了世世代代。
張彤陽
西北師范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在讀
孫頻的中篇小說《截岔往事》以巧妙的敘事方式、深刻的哲學內涵和優美的民俗畫卷為主要特征,在藝術上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在敘事策略方面,小說設置了兩種視角和三重時空來敘述兩樁截岔往事。“我”的孩童視角是最易被察覺的敘述視角,讀者跟隨童年的“我”可以看到截岔美麗的風景、父親笑容的變化、母親的擔憂和截岔王等人囿于往事走向死亡的悲劇,以及父親最終解開心結后擺武元宴時圓滿的結局。在這一視角的限制下,敘述人埋下關于爺爺死亡真相的伏筆,設置父親心態變化的懸念,讀者跟隨童年的“我”逐漸揭開爺爺死亡的真相,并觀察到父親心態變化的外在表現。此外,作品中還存在著現時的“我”的視角,在適當的時候提示讀者關鍵信息,并在結尾處升華小說主題。同時,迷虎村存在時的截岔、“我”童年時期的截岔、以及敘述的現時空間的三重時空設置與敘事視角相互配合,將迷虎村遷居和爺爺死亡的真相及父親多年來心態和行為的變化這兩樁往事敘述得更為清晰透徹。
對小說的深層結構進行分析,可以得出寬恕與復仇、自身的消亡與集體的生長各自之間的復雜關系是小說重點表現的主題,小說深刻的哲學內涵也由此生發。父親對截岔人的態度經歷了將寬恕作為復仇工具、以笑容強迫自己寬恕卻難以自洽,最終被李順老漢說動、打破內心的掙扎而實現真正的寬恕自洽的過程,這一過程既蘊涵著對寬恕與復仇關系的思辨,又體現了農業社會當中個體與集體之間依賴與斗爭并存的現象。個體究竟如何與集體和諧共生,共生情況下個體的個性與天性經歷了怎樣程度的磨滅也是小說欲探討的人的生存困境;人面臨的所有關系是否都是與自己的關系這一話題也由此衍生。
小說以散文化的筆法為讀者呈現出優美靜謐、生機勃勃的鄉村畫卷。孩童視角下截岔的山川樹木都被賦予了生命,大量的色彩描寫和抒情詩般的語言為小說增加了靈動純凈的美感。河流、月亮等意象的反復出現既構成了連貫的線索,也具有鮮明的象征意味。小說中的風俗描寫具有一定民俗學價值,與小說其他內容共同構成了截岔這一生動的鄉土文學世界。
廖禮楊
首都師范大學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
《截岔往事》講述了一個關于“消失”的故事。最表層的,是仇恨的消失。“我”的父親試圖向殺害爺爺的兇手復仇,但他并不知道殺害爺爺的真兇是誰,因而只能在本子上寫下兇手可能的名字,最后竟有數十個之多。孫頻曾說:“我是那種內心深處帶著絕望色彩的人,底色就是蒼冷的,很早就了悟了人生中種種瑣碎的齒嚙與痛苦,所以我寫東西的時候也是一直在關注人性中那些最冷最暗的地方。” [1]如果遵照以往閱讀孫頻小說的經驗以及孫頻的創作特點推斷后續情節,接下來可能是殘忍的復仇故事。但就本文而言,她并沒有讓故事按照血腥的路徑發展下去,而是代之以“寬恕”。所謂“寬恕”,并不是父親真就寬恕了兇手,而是父親認為“寬恕也是一種復仇的武器。”后來,在自稱兇手的李老漢口中,父親知道了爺爺死亡背后的內情,也便消失了復仇的想法。潛藏在復仇有無之間不易覺察的,是農業文明的消失。祖父及更早的村民們生產生活大多依賴自然,尤其是河流,為此修建了水磨坊、攔水壩等,形成了獨特的農業文明景觀。到了父親這一輩,他作為放筏工,仍是利用河流從事生產活動。而到了“我”這一代,河流已經不再是影響生活的決定性因素了。隨著水庫動工、盤山公路修建,“木筏也漸漸從文谷河上消失了,隨之一起從文谷河上消失的,還有放筏工。”顯然,在祖父、父親、我這三代人身上,從順應自然,利用自然,到改造自然,微縮了農業文明漸漸消亡的歷程;但從另一方面說,這也是社會進步的必經之路。伴隨農業文明一起消失的,是時間。“截岔的孩子們紛紛離開家鄉,都去平川讀高中去了,開始了住校生活,這其中也包括我。”在孫頻平淡的敘述中,我仿佛讀到了一種失落,那是鄉音鄉情漸遠的不舍,那是青蔥歲月隱匿的留戀,也是美好記憶消散的憂傷。小說的結尾讓人感動。沿著文谷河漂流下來的南瓜和冬瓜,總是會“端端正正地擺在我家門口”,“那是寄給我父親一個人的郵件”。它意味著時間雖然不能倒流,但記憶與人情永在,不由得令人想起電影《東邪西毒》中的經典臺詞“當你不能夠再擁有的時候,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記。”
[1]鄭小驢、孫頻:《內心的旅程——對話:孫頻&鄭小驢》,載《大家》2010年第5期。
羅蘭
西北大學創意寫作專業在讀碩士生
一樁事先張揚的“復仇”,一場光明正大的“謀殺”,一段騎桶溺亡的滑稽戲,兇手藏匿于集體中,而早將自我消弭于集體的張有德最終沉入水底,幾乎可以預示他代替集體,完成了一場集體的贖罪。主人公的復仇方式奇異而切中人心,以寬恕來完成了復仇,而同時,也是用復仇來完成了寬恕。
小說的敘述方式靜水流深,看似平緩而來,一路不乏挾帶富有生活氣息的細枝落葉,順流而下,甚至在合適的時候往旁宕出支流。然而在近乎地方志、傳記式的散文筆觸下,在充滿著地域文化細節的社會史一般的敘事中,實際卻波瀾起伏,險象環生,表現出極強的戲劇性與情節張力。在看似只是增添細節和地域生活氣息的旁敘之筆中,作者將一個個敘事的錨點卻早已巧妙打下,形成一種在平緩中見急流的文勢。如寫“我”在筏上遇截岔王搭足吃席,便開始對武元席之盛大、隆重的旁敘,看似只是營造生活氣息的細節,實際為后文武元宴成為和解儀式的鄭重做了某種預示。文中前以生活化的口吻寫出瓜果記名河水為郵,從上游帶給下游作為禮物的細節。為后文分散在河流各個分叉的截岔人,在參加武元宴會后送給父親的回饋,以此瓜果為媒作了鋪墊。多年前“爺爺”的死亡,如同文谷河底下的暗礁與大磧石,暗中擾動著水底的渦流。在“尋仇——以寬恕為復仇——和解”的敘事線索下,將一切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轉折統合在一起。至此,旁宕出的支流最終也匯入同一條河流。
小說結尾,兇手仍舊杳然無蹤,而這人盡皆知的兇手似乎也昭然若揭,反復無常的河流,在險峻自然中努力尋求生存的人類,而隨著洪水過去,水庫的水淹沒武元城,一切因水結的恩仇,都成為前塵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