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學、UFO、空間站旅行……這些話題,聽聽專家怎么說 “瞭望科技前沿——科學家分享及交流會”在京舉行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事業取得長足發展,成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大國之一。基礎前沿研究實現新突破,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學、物質科學、空間科學等領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成果。9月24日下午,由中國作協、中國科協主辦,中國作協創聯部、中國作協社聯部、中國科協科普部、中國科普研究所、中國科普作協承辦的“瞭望科技前沿——科學家分享及交流會”在京舉行。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李一鳴主持會議并作總結。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曹則賢、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周炳紅、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教授陶寧、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特別研究助理孫亞飛與會,同參加作家活動周的科幻科普作家們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對前沿科技發展態勢的觀察和展望。王晉康、姚昆侖、張子影、劉芳芳、江波、凌晨、岑葉明、左文萍等與會作家同科學家就科技前沿話題展開交流。
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李一鳴主持會議
曹則賢結合自己所從事的微結構與量子力學等研究方向,從“什么是量子力學”這一主題出發,介紹了量子力學的創立歷史及學習量子力學的相關經驗。他談到,量子力學是一門嚴肅的學問,是經典物理的自然延續,它所帶來的新知識變革了當下社會,應當引起文學界乃至更多領域人群的關注。當被問及科技對人類文化的影響時,曹則賢認為,人類社會的進步離不開熱力學、電磁學、量子力學等的應用,這些科技作為時代的新質生產力,極大推動了人類社會的迅猛發展,這些都應該成為科幻科普作家創作的靈感源泉。他還談到,人類的精神文化活動也對科學研究產生著影響,科普文學即是兩者的結合。
曹則賢發言
周炳紅專攻流體力學及飛行器設計,其研究長期以長征系列火箭推進劑晃動及在空間微重力條件下的流動與傳熱為主。他帶來關于“重復使用火箭展望”的演講,重點介紹了天宮空間站、土星五號、中國載人登月等前沿科技及其歷史,以及可重復使用航天運載器及其關鍵技術等內容。科普作家左文萍一直關注空間站中有關亞軌道飛行的信息,面對科學家,她接連提出疑問:普通人能不能在有生之年到空間站旅行?世界上到底有沒有UFO和外星生命?周炳紅回應說,隨著人類科技的蓬勃發展,普通人去太空旅行的可能性會越來越大。面對浩瀚宇宙,很多人都相信應該有外星生命,但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科學依據證明外星人的存在。“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他尤其希望能看到中國作家書寫更多關于一個個具體的中國人的故事,寫出普通人的個體價值。
周炳紅發言
陶寧的研究方向涉及生物分子結構與功能、生物膜與細胞信號轉導、生物信息學與系統生物學等多個領域。他分享了腫瘤免疫和病毒免疫方面的科研成果,并詳細介紹了“CAR-T細胞結構”。他提到,自己的腫瘤研究深受《孫子兵法》影響,比如T細胞很難殺死能夠輕而易舉“永生”的癌細胞,只得向它們傳遞執行“自殺”的信號,從而起到抑制癌細胞繁殖的作用。聰明的T細胞能充分運用《孫子兵法》中“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下攻城”的理念,并能通過攻擊血管內壁細胞,切斷癌細胞的“糧道”。這些都帶給陶寧極大的啟發:“科技就是大道至簡,只要把底層邏輯、第一性原理搞清楚,科幻科普作家就可以把看似晦澀的科學內容轉換成簡練易懂的文字,深入淺出地傳遞給大眾。科研文章和科普作品并非不同層次的文字,而是在從不同的角度介紹和講解科學。”
孫亞飛發言
孫亞飛長期從事科學傳播及新能源領域的研究與產業化工作。他以“萬物變化之學——化學的誕生和發展”為題,從煉丹和煉金出發,介紹化學這一學科的美妙之處。在他看來,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性質、組成、結構、轉變及轉變過程中能量變化的科學。當下人類能擁有今天的美好生活,化學功不可沒。而探索化學中的未知元素,也能更好啟迪科幻科普作家創作。
與科學家深入交流后,作家們也就科幻科普寫作表達了自己的思考。1998年出生的岑葉明談到,前沿科技與世界的影響是相互的,科幻作家在創作時往往會直接采用最新科技成果,同時科幻作品也可以塑造社會意識,在更多人的內心種下科學、科技的種子。這也讓他不禁重新思考科幻寫作的目的——科幻文學的重點在于文學,即向讀者提供價值引導。
李一鳴在總結時表示,文學和科學是從不同維度認識世界、解釋世界、反映世界、把握世界、改造世界的,兩者共生、互通,相互映照。四位科學家講故事、說世界,上天入地探幽,宏觀微觀貫通,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用“光”照亮文學,以“電”激活創作。當下技術創新進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躍期,前沿技術集中涌現,引發鏈式變革。希望文學和科學的對話交流,使科幻科普文學在新科技的引領下展現新的面貌、開拓新的空間。
攝影:馮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