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寫好“新質生產力”這篇大文章 “科學與文學共助新質生產力”座談會在京召開
9月23日上午,“《哥德巴赫猜想》之后——科幻科普作家活動周”啟幕后,由中國作協中國科協主辦的“科學與文學共助新質生產力”座談會在中國現代文學館召開。會議旨在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文化思想,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特別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進一步深化中國作協和中國科協戰略合作。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張宏森,中國科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王進展出席并講話。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吳義勤主持座談會并作總結。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中國首飛航天員、航天英雄楊利偉在會上分享了探索太空的故事。作家麥家、劉慈欣、老藤、黃傳會、王晉康,科學家劉嘉麒、武向平、高福、崔麗娟、譚先杰作交流發言。參加此次作家活動周的科幻科普作家與會。
張宏森講話
張宏森指出,圍繞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質生產力、為什么要發展新質生產力、怎樣發展新質生產力”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和文化體制機制改革進行專門部署,強調“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科技、文化事業的高度重視,對以改革創新精神推動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深遠思考。召開此次座談會,是中國科協、中國作協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的實際舉措,是進一步深化戰略合作、共同寫好“新質生產力”這篇大文章的切實行動。
張宏森強調,中國作協和中國科協都是黨領導下的人民團體,長期以來密切合作,發揮各自優勢,共同為文學工作者、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創建了廣闊平臺。2022年3月,中國科協與中國作協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圍繞弘揚科學家精神、作品引導扶持、深化人才培養、共建場館聯合體、拓展對外交流合作、服務全民科學素質提升等方面展開合作,成果豐碩。“新質生產力”的提出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大動力,也將帶來文學的諸多改變。新時代文學有能力、也有義務書寫新質生產力中涌動的萬千氣象,這是挑戰,更是千載難逢的寶貴機遇。廣大科技工作者、文學工作者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為引領,抓住有利時機,用好有利條件,乘“新質生產力”東風,揚帆遠航。
張宏森表示,中國作協一直高度重視科幻科普創作。為進一步深化與中國科協的合作,推動科學與文學共助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建立完善科協系統與作協系統、科學界與文學界常態長效的溝通交流機制和對話平臺,讓更多科學家與作家在交流中碰撞火花、激發靈感,取長補短。要聚焦“國之大者”,抓住“出精品”這個關鍵,書寫科技強國建設生動實踐,助力世界一流創新生態和科研環境的形成。要加強復合型、通識型人才培養服務,大力培育科幻科普文學人才隊伍,為科技強國、文化強國提供堅實人才基礎。要發揮科學和文學雙重優勢,廣泛傳播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營造科學理性、文明和諧的社會氛圍。要推動科幻科普文學深度融入現代傳播格局,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傳播效果最大化、最優化,向世界傳播中國聲音、闡發中國精神、展現中國風貌。
王進展講話
王進展談到,此次座談會聚焦“推動科學家與作家攜手合作,讓科學與文學跨界融合,共助新質生產力發展”這樣一個富有時代性的話題,具有深遠意義。創新特別是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科技界、文學界圍繞“創新”這一關鍵,推動科學與文學跨界融合,對凝聚人心、匯聚力量,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必將大有作為。科學家與作家要攜手共育創新文化,通過弘揚科學家精神,鑒定創新人才報國為民的使命情懷;培育科學文化,涵養崇尚科學、追求創新的社會氛圍;推動成果轉化,助力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將為培育生產力的新質態注入新動能。在未來合作中,中國科協和中國作協要深化戰略合作,形成長效機制;搭建交流平臺,促進深度融合;加強人才培養,提高全民族素質;推動產業融合,服務高質量發展;關注科技倫理,倡導向善為民,從而為建設科技強國、文化強國作出更大貢獻。
楊利偉分享首次太空飛行過程
楊利偉分享了首次太空飛行過程中觀察到的奇妙現象。他表示,科幻科普和文學創作密不可分,文學創作在一定意義上開拓了科技工作者的思路,科技對科學幻想、理論的佐證和實現,對科學發展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助力著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科幻科普的寫作建立在科學知識的基礎上,讓人們特別是青少年對科學技術產生興趣。期待關心科技發展的作家有機會進入太空,通過所思所想所感創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和人民大眾,凝聚科技強國建設的民族力量。
吳義勤主持座談會并作總結
與會作家和科學家從各自專業領域出發,分享了對“科學與文學共助新質生產力”這一主題的見解。大家談到,科幻作家以其獨特的想象力,將科學理念和科學知識融入作品之中,讓讀者在享受文學魅力的同時,也感受到科技的力量。科普作家通過將復雜的科學知識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語言,讓更多人能夠理解和接觸到科學的魅力,從而培養出更多的科技人才。文學與科技的結合,激發人們的想象力,促進科技的發展和創新,為人類社會帶來了新的可能,也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文學的繁榮發展,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的科幻作品成為現實,而文學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的合作,也將繼續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
劉慈欣
老藤
黃傳會
王晉康
劉嘉麒
武向平
高福
崔麗娟
譚先杰
麥家宣讀《科學與文學共助新質生產力倡議書》
會上,麥家宣讀了《科學與文學共助新質生產力倡議書》。倡議書指出,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和支撐力,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文學與科學作為人類智慧的璀璨明珠,在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中肩負著重要使命。科技工作者和文學工作者要緊密協作,相互促進,共助新質生產力發展,為科技強國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龐曉東介紹《科學與文學共助新質生產力三年行動計劃》
中國科協科學技術普及部副部長龐曉東介紹了《科學與文學共助新質生產力三年行動計劃》。該計劃從十個方面規劃重點行動,提出自2024年至2027年,中國科協和中國作協將進一步細化責任分工,建立科學家、作家日常聯絡機制,以科學與文學融合為抓手,弘揚科學家精神和科學精神,實施科學文學共創計劃,推出謳歌創新發展的文學精品,共促新質生產力發展。
中國式現代化圖景波瀾壯闊,新時代文學事業和科學事業比翼雙飛。作家與科學家的交流和碰撞,打開了新的視野和空間,讓人們對新質生產力充滿了更多期待。正如吳義勤所言,中國作協和中國科協進一步深化戰略合作,必將取得更多成果,為科技強國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
當天下午,科幻科普作家們在中國現代文學館參加“走進文學史”活動,參觀了“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現代作家書房展”,親身感受文學名家們的創作環境,詳細了解他們的文學成就和為中國現當代文學事業發展作出的貢獻。
攝影:王紀國、馮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