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評論概要》:引人進入文藝評論之門
文藝評論與文藝創作,二者關系莫逆,總是相伴而生。優秀的文藝評論會對文藝創作起到重要的引導作用,使其求真、向善、尚美,朝著健康有序的方向前行,進而推動社會的發展與文明的進步。
中國有著淵深浩博的文藝評論傳統,先秦儒道諸家就對文藝問題多有評騭,后世文人熱衷于文藝評論,積累了難以計數的文章著述,形成了極富中國特色的評論范式與評論思想。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之后,因其與儒家傳統思想以及中國社會實踐深度契合,成為中國共產黨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重視文藝評論,強調文藝的社會功能。毛澤東同志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就是對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的繼承與發揚。進入新時代以來,文藝創作更為繁榮,處于更為多元而復雜的社會文化語境之中,文藝評論工作顯得更為必要且重要。這充分體現于習近平總書記的《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之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高度重視和切實加強文藝評論工作。文藝批評是文藝創作的一面鏡子、一劑良藥,是引導創作、多出精品、提高審美、引領風尚的重要力量。”
以2014年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的成立為發端,各省、市、縣相繼成立相關組織,各大高校亦紛紛掛牌成立“中國文藝評論基地”。文藝評論的人才隊伍和平臺建設突飛猛進,發展迅速。相形之下,文藝評論的教材建設卻頗為滯后。盡管市面上不乏關于文學評論及各藝術門類評論的著作,但大多專業性較強,讓普通的文藝評論愛好者望而卻步。在此背景之下,由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組織編寫的《文藝評論概要》應運而生。本書“引言”提到:“本書正是關于當代中國文藝評論的基礎知識和初學門徑的入門性著述,旨在向文藝評論初學者介紹從事這項工作所需要了解的一些基礎知識和應當把握的寫作門徑。”這一工作貌似簡單,實則責任重大,操作起來頗不容易。這本書有如下三個方面的突出特色和學術價值。
一、內容科學全面,作者陣容強大
放眼古今中外,歷史與當下的文藝作品、文藝現象可謂紛繁蕪雜,令人眼花繚亂。一個文藝評論的新手,面對異常豐富的評論對象,往往會感覺仿佛置身巨大的迷宮之中,“閶闔千門萬戶開”,卻難得其門而入。《文藝評論概要》的編寫目標,即是成為文藝評論初學者的“入門向導”,引領大家撥開重重迷霧,步入正途,進而一窺堂奧。
《文藝評論概要》的章節安排體現出了這一匠心與旨趣。全書共22章,分上下兩編。上編為“綜論”,以九章的篇幅,介紹了文藝評論的總體性問題,包括:文藝評論的含義、屬性和意義,文藝評論的價值觀與標準,文藝評論的類型、文體和一般邏輯,文藝評論的方法,文藝評論與文藝史及文藝經典,中國文藝評論傳統,外國文藝評論史略,互聯網時代的文藝評論,文藝評論家。下編為“分論”,共13章,就具體的文藝門類評論展開論述,涉及文學、戲劇、電影、音樂、美術、曲藝、舞蹈、民間文藝、攝影、書法、雜技、電視以及新媒介藝術。可以看出,全書所涉話題全面,包羅甚廣,不僅探討了文藝評論的基本理論,還簡述了中外文藝評論史;不僅囊括傳統的各大藝術門類,如戲劇、電影、音樂、美術、舞蹈等,還充分發揮中國文聯所屬各協會的行業優勢與特色,將曲藝、民間文藝、攝影、書法、雜技等門類納入其中,同時頗具當下意識,剖析了互聯網時代的文藝評論以及新媒介藝術評論。
中國學界有“大家小書”的傳統,如魯迅、聞一多、朱自清、朱光潛、葉圣陶等前輩大家,他們積畢生所學,執簡馭繁,將艱深的知識,以深入淺出的文筆娓娓道出,成就諸多經典之作,為普及與傳承文化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文藝評論概要》成于眾手,為集體智慧,雖然不是“大家小書”,卻有一定相類之處。本書作者陣容強大,著名學者王一川擔任編寫組組長,彭鋒、李震擔任副組長,其余20位中青年學者,皆學有專長,富有深厚的學術素養和豐富的評論寫作經驗,在各自領域都屬領軍人物,由他們擔當編寫者完成此書,最為適合。加之本書歷經三年完成,其間反復修改,精心打磨,更是保證了學術質量。
二、強烈的歷史意識與鮮明的價值立場
文藝評論的基礎理論研究如文藝評論的內涵、意義、類型、價值觀、方法論等,需要立足于古今中外的文藝評論實踐,廣泛閱讀相關資料,在此基礎之上進行梳理、對比、分析、提煉、概括,總結出具有相當涵蓋性和闡釋力的解答。《文藝評論概要》的“綜論”部分,體現出作者鮮明的價值立場、強烈的歷史意識和高度的概括能力。
全書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表達了鮮明的價值立場。書中多次強調,新時代的文藝評論要堅持四個標準:歷史的標準、人民的標準、藝術的標準、美學的標準,并對其多有闡釋。書中提出,文藝評論家需要具備德、才、膽、識、力五個方面的素養,將“德”置于首位,推重其專業精神和道德操守:“對文藝評論家來說,專業精神和道德操守指的是建立在獨立思考和價值判斷基礎上,積極通過文藝評論實踐維護公序良俗,善于傳播主流價值觀,正向引領社會風尚和向上向美的審美趣味。”
所謂歷史意識,是將問題置于長時段的歷史進程中“思前想后”,考察其源起流變、變動的規律及其背后的動因,使問題得到澄明,并為當下的行動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從而有效地指導行動。《文藝評論概要》對文藝評論內涵的梳理、文藝評論價值觀演變的分析、文藝評論家角色多元化的歸納等,皆納入歷史脈絡之中予以解析,所得結論令人信服。比如,書中逐次引用魯迅、毛澤東、周揚、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人的文章或相關講話,分析了他們對“文藝批評”和“文藝評論”的使用情況,解釋了本書為何取名“文藝評論”。作者指出,在1963年之前,相關講話或文章中使用頻率較多的是“文藝批評”,帶有否定或批判意味,周揚于1963年4月9日《在全國文藝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將“文藝批評”換成了“文藝評論”。改革開放之后,由鄧小平同志的《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祝辭》開始,國家領導人都沿用了“文藝評論”的正式提法。作者認為:“從文藝批評到文藝評論的詞語替換過程可見,這樣的詞語替換并非出自單純的語法或邏輯需要,而是出于更加復雜的社會文化修辭調適策略。”作者進而指出,文藝評論一詞在當下的通行,反映出國家鼓勵文藝評論工作者放下心理包袱,積極地投入對文藝現象的評價之中。這樣的概念考古學分析,讓讀者更加明確了其背后的價值與意義。書中對文藝評論價值觀與文藝評論標準的演變的分析,同樣放眼于歷史的長河之中,從中國古代一直梳理至當下,我們可以看到不同時代的文藝評論價值觀與文藝評論標準的繼承與發展,從而更加清晰地把握這一問題。
書中對中外文藝評論史的梳理、對文藝評論方法的概括等,標題都很宏大,雖然無法充分展開,不過作者的概括簡約而精當,兼具可讀性與學術性,顯示出高度的理論概括能力。
三、門類評論提供寫作示范
如果說綜論部分奠定了文藝評論的理論基礎,指明了文藝評論的基本方法,那么,分論部分則提供了具體的操作路徑。分論部分含13個文藝門類,基本依據評論的對象與特征、評論的類型、評論寫作及示例三部分展開。橫向比較來看,各門類評論既有相當的共性,亦突出各自的特點。
共性方面,如評論的類型、評論的方法以及所使用的理論,多有相類相通之處。如書中將電影評論方法分為歷史評論、類型評論、作者評論和意識形態評論等;認為21世紀以來的舞蹈評論主要有社會歷史論范式、形態符號論范式、舞蹈編導傳記論范式、觀眾接受論范式和審美文化論范式五種;將音樂評論分為賞析式評論、分析式評論和思辨性評論三種類型;將美術評論分為描述、解釋、評價三個步驟;認為曲藝評論有演員評論、表演評論、創作評論、藝術美學評論、文化評論五種類型。實際上,這些方法與步驟互通相類,對其他門類評論有相當的適用性。
但各藝術門類畢竟皆有自身獨特的媒介手段和表達方式,書中注意概述各藝術門類的獨特之處以及文藝評論的針對性。比如,作者指出,戲劇藝術是綜合藝術,融文學、音樂、美術等于一體,綜合性是其最大特點。戲劇的主體是表演藝術,其他門類藝術都要統攝于表演藝術之下,為演員塑造人物服務。由此,戲劇評論有兩個特點:一是要把握好戲劇是動作的藝術這一本體規律,分析各個戲劇要素是否能有效地組織起戲劇行動,聚焦于戲劇動作如何刻畫人物性格;二是戲劇評論要立足于舞臺表演。這提醒讀者,從事戲劇評論,從文學角度出發、僅僅關注劇本是遠遠不夠的。再如,作者強調,民間文藝是整個民眾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民眾內心情感的忠實、率真和自發的表現,也是他們的科學、宗教和天文知識的百科全書。因此,在進行民間文藝評論時,首先應對其民眾知識給予解釋、論說與開掘。作者指出,民間文藝評論應從民間文藝實踐參與的具體感受出發,發揮敏銳的感知力、深刻的判斷力和強烈的情感體驗,惟其如此,才能真正認識和把握民間文藝的內涵。這要求評論者要立足田野、深入民間,不能拿作家文藝的標尺和方法來品評民間文藝,作家文藝的理論與知識在此或許會失效。其余諸門類,同樣各具千秋、各富特色,但都要求評論者首先要對藝術本體有良好的把握。
評論寫作的示例設置令人稱賞,諸章皆選取了若干或經典或優秀的評論案例,解析其如何評論、為何精彩,為入門者樹立了標桿、提供了典范。通過書中數十個評論案例,我們可以領略薛寶琨對侯寶林曲藝成就的評論,啟功對臺靜農書法藝術的分析,資華筠對楊麗萍舞蹈道路的反思,鐘敬文對民間文藝的肯定與民間文藝精神的挖掘……它們或高屋建瓴,或析理入微,或慷慨大氣,或細膩溫厚,頗富個性色彩。這些案例也為我們進一步閱讀提供了指南,可以依其指示,找到相關論著,進行深入研讀,通過反復琢磨、不斷練習,掌握文藝評論寫作的精髓,寫出令人滿意的文藝評論作品。
總體看來,《文藝評論概要》是一部應運而生、正當其時的入門之作,相信它能引領讀者理解文藝評論的理論,掌握文藝評論的方法,深入文藝評論的堂奧,探究文藝的精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