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應召:《文藝報》伴我走過青春
20世紀90年代初,我在廣東打工,由于熱愛文學、熱衷文藝,廠里卻看不到任何與之相關的報刊,所以我決定用微薄的薪水自費訂閱。
到了郵局后,我翻看著報刊名錄,發現了《文藝報》,了解到這是中國作家協會主管主辦的綜合性文學藝術類報紙,創辦于1949年9月25日,得到過毛澤東、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視和關懷。茅盾、丁玲、馮雪峰、張光年、馮牧等文學大家曾領軍《文藝報》。新中國的文藝風云與《文藝報》密切相關,歷史奠定了《文藝報》在中國文藝界的影響和權威地位……我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當即訂閱了一份,之后便盼星星盼月亮地等待報紙的到來。
由于《文藝報》是在北京編輯出版的報紙,而我身在廣東,路途遙遠,再加上當時發行渠道沒有如今便利,所以收到報紙的時候,往往過了一個星期甚至更多的時間。但是,這絲毫不影響我的閱讀熱情和對報紙的喜愛。美中不足的是,由于廠里人多,等我忙完工作去門衛室拿的時候,往往被告知報紙已經被人拿走閱讀,讓我自行去找人討要。
于是,我不得不串車間、串宿舍地到處尋找,就這么陰差陽錯結識了更多工友。其中不乏有著共同興趣愛好、彼此志趣相投的,經過交往,大部分都成了知交摯友,這也算是我訂閱《文藝報》的一個額外收獲了。
由于自費訂閱《文藝報》,我成了廠里的“知名人物”。當時的第一代打工人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廠里急需有知識有文化的人管理。老板覺得我有文化基礎又熱愛學習,所以破格提拔我當了主管。對于我來說,這是個難得的好機會。我充分利用這個機會完成工作的同時,帶領更多同事工余讀報、業余學習,提高了大家的文化水平。我訂閱的那份《文藝報》,也因此成了大家學習的教材。
受我的影響與啟發,不少同事喜歡上了讀書看報,我更是走上了業余寫作的道路。在廣東打工期間,我先后出版了《管人筆記》《尖刀團隊特訓記》等圖書,參與撰寫了廣東電視臺《外來媳婦本地郎》的分集劇本。如今,回到家鄉河南鄲城的我,先后加入了鄲城縣作家協會、周口市作家協會、河南省作家協會,創作出的作品多次榮獲全國、省、市級獎勵。2024年3月,我單獨創作的院線電影劇本《桃李春歌》更是通過國家電影局審核,進行了立項公示,進入了緊張的籌拍階段。
這一切,都源于當初我在廣東打工時,訂閱的那份《文藝報》——可以說,是《文藝報》伴我走過了青春,為我的人生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因此,我非常感激《文藝報》。在《文藝報》創刊75周年來臨之際,我把這段往事寫出來,我想真誠地說一聲:謝謝你,《文藝報》!祝你在未來的日子里,團結和帶領全國各行各業的文藝工作者,創造出更多更好的文藝佳績,擁有更輝煌的明天!